鑽石內亞原子擁有量子記憶

2020-12-06 科學網

 

據美國物理學家組織網6月27日報導,美國和德國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將包裹於鑽石內單個電子裡的量子信息移入鄰近的單個氮原子核內,接著使用晶片上的布線讓其返回。這是科學家首次證明,鑽石內的亞原子也擁有量子記憶,據此可製造出亞原子存儲單元,這標誌著人類朝研製出基於鑽石的量子計算機邁出了關鍵的一步。相關研究發表在本周出版的《自然—物理學》雜誌網絡版上。

 

研究負責人、美國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自旋電子學和量子計算研究中心的戴維·艾維薩洛姆表示,最新發現表明,全量子信息能在室溫下,在單個電子自旋和單個核自旋之間來回高保真地轉換。由於亞原子核狀態與外部世界之間更難發生具有破壞性的相互作用,鑽石內的亞原子也擁有量子記憶這種能力有助於研製原子層級的存儲單元,進而應用到基於鑽石的量子計算機中。而且,這個過程還能擴展,可以據此研製出新的固態量子設備。

 

該研究團隊之前已經證明,能夠使用氮原子束故意在鑽石上製造瑕疵來捕獲單個電子,從而合成出數千個這樣單個的電子狀態。

 

量子計算機需要能操作可能同時為「0」和「1」的量子狀態的邏輯元件。即使在室溫下,鑽石中的瑕疵也能精確地做到這一點,於是科學家開始考慮利用有瑕疵的鑽石來存儲數據。

 

不過,要製造出基於鑽石的量子計算機仍然存在著很多挑戰,其中之一是找到方法用可擴展的方式存儲量子信息。傳統計算機的存儲器和處理器位於兩個不同的物理位置,而在量子計算機中,它們則被集成在一起。

 

該論文的主要作者、加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博士後格雷格·富克斯表示,令人格外興奮的是,氮原子本身就是瑕疵的一部分,這意味著,在量子計算機內,這些亞原子存儲單元會自動地隨著邏輯字節數的增加而擴展。氮原子核自旋將是獲得可擴展的量子存儲的好選擇,困難在於如何快速地轉運這種量子狀態。

 

艾維薩洛姆解釋道:「關鍵的突破是,使用量子物理學獨特的屬性——在某種特定的情況下,兩個量子物體能混合成為一個新的複合體。通過將瑕疵內電子的量子自旋狀態和氮原子核的自旋狀態在很短的時間內(不到1千萬分之一秒)混在一起,最初被編進電子中的信息會被傳遞給原子核。」

 

該論文的合著者、康斯坦茨大學的物理學家圭多·布卡特表示:「其結果是,量子信息能夠被很快地轉運給壽命長的核自旋,這能進一步增強我們糾正量子計算中出現的錯誤的能力。」(來源:科技日報 劉霞)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信息的需要,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須保留本網站註明的「來源」,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請與我們接洽。

相關焦點

  • 物理學家將量子記憶連結到有史以來最長的距離
    我們距離擁有量子網際網路只有一步之遙,但是等等,什麼是量子網際網路?為了進行反擊,物理學家提出了一個解決方案,在薛定'的貓的幫助下,這隻著名的假想死活貓科動物試圖揭露亞原子粒子的怪異本質。為了實現真正的量子網際網路,物理學家將需要獲得所謂的量子記憶的幫助。「量子內存是一種存儲量子信息的設備。[它需要存儲兩個狀態的疊加。」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合肥的包曉慧是該科學的合著者。學習時,告訴Live Science。
  • 2900個原子?錯了!「量子糾纏」原子數量再創紀錄
    量子理論預測,大量原子能發生量子糾纏。此前,科學家曾展示了2900個原子的量子糾纏現象。近日,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展示了1600萬個原子在一個1釐米見方晶體內的量子糾纏,研究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信》雜誌上。量子糾纏,是根據量子力學理論預測的一種物理現象,描述的是一對或一組粒子在量子態上的相互作用。
  • 「量子糾纏」再創紀錄:1600萬原子的量子糾纏
    量子理論預測,大量原子能發生量子糾纏。此前,科學家曾展示了2900個原子的量子糾纏現象。據物理學家組織網報導,瑞士日內瓦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研究中,展示了1600萬個原子在一個1釐米見方晶體內的量子糾纏,研究發表在近日出版的《自然·通信》雜誌上。
  • 「人造原子」賦予量子計算機更穩定的計算
    在《自然通訊》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來自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詳細介紹了在矽「量子點」中創建人造原子的方法,該方法可以提高穩定性。在這些微小的空間內,電子被用作量子位(量子信息的基本單位)。早在2013年,科學家就在矽材料上首次製造出了量子比特的雛形,但真正讓人興奮的是,最新的研究發現,擁有更多電子的人造原子,其量子位元比之前認為的要強大得多。更多的電子意味著在量子計算機中進行計算時更可靠。「這很重要,因為僅基於一個電子的量子位可能非常不可靠。
  • 大學問者,擁有超凡記憶!
    人類的確是得天獨厚的高等生靈,雖然身軀十分的脆弱,但是擁有無與倫比的靈魂力量,不僅僅身軀有著無限潛力,靈魂通透之下潛力無窮。道家修行即是追求靈魂純淨元神顯現,將自身的腦電波動,靈魂量子力量場利用起來,就能自我控制身軀,主宰物質通道和能量通道,就能逍遙天地之間。
  • 圈量子引力理論預言的空間像原子一樣
    假如我們能在足夠小的尺度上進行探測,那麼會看到空間的「原子」嗎?這裡的「原子」即指空間存在無法被進一步分解的單元。同樣,對於時間:自然是連續變化的嗎?或者說世界是否像計算機那樣,通過一系列極小的步驟運轉?
  • 首個矽中雙原子量子比特門問世
    近日報導,由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米歇爾·西蒙斯領導的團隊,創建出了首個矽中雙原子量子比特門,操作在0.8納秒內完成,比目前其他基於自旋的雙量子比特門快200倍,是迄今在矽中展示最快的,成為構建原子級量子計算機的一個重要裡程碑。
  • 用量子力學強行解釋「前世記憶」
    有的好事者就問冷言,你能不能用量子力學來解釋一下前世記憶?冷言向來是不懼挑戰,那麼就應好事者的要求用量子力學來強行來解釋一下為什麼會有前世記憶這個東西。要解釋這個東西我們先引入一個概念:記憶是量子糾纏的結果,也就是說我們人類的記憶跟量子糾纏這個物理現象是分不開的。
  • 「量子熱機」變身「量子冰箱」;擦除恐懼記憶|一周科技速覽
    帕金森運動障礙機制揭曉首次直接觀察光子「打腫」電子的過程單原子能量轉換設備——「量子熱機」與「量子冰箱」品鑑楓糖漿的黃金「人造舌頭」給地外生命搜尋加個指標在與恐懼記憶相似的環境中,大腦會形成「非恐懼記憶」,這些記憶能與先前的恐懼記憶進行抗衡。澳大利亞昆士蘭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這種消除恐懼記憶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取決於DNA的靈活性。相關研究發表在《自然·神經科學》雜誌。DNA存在多種不同的結構,最常見的類型是呈右手螺旋的B-DNA。
  • 原子系統間可實現遠距離量子隱形傳輸
    據美國每日科學網站6月7日報導,幾年前,科學家們就成功地實現了光與光系統間的量子信息隱形傳輸。2006年,丹麥哥本哈根大學尼爾斯·玻爾研究所的研究人員成功地實現了光和氣態原子間的量子信息隱形傳輸。現在,他們又實現了量子信息在兩團氣態原子云間的隱形傳輸,且已取得了穩定的結果,數次嘗試均告成功,這被研究人員視為非常重要的一步。論文發表在《自然·物理學》雜誌上。研究人員在實驗中用到了兩個相互獨立的玻璃容器,每個容器內包含有由數十億個銫氣態原子組成的雲團。他們首先朝第一個玻璃容器內發送雷射,接著,奇異的量子現象發生了:光和氣體相互糾纏在一起,這意味著它們已經建立了某種量子連接。
  • 用復聯4的量子領域來解析石墨烯的原子領域
    但還是透漏出了一個與石墨烯相關的信息,量子領域與石墨烯的原子領域,存在相同的一個實現原理。我們通過解析復聯4中量子領域,與我們相關的石墨烯原子領域,來解開石墨烯這個新科技材料的一點謎題。為什麼同樣是發熱材料,同樣含有碳原子,有些只能叫做蹭概念,而有些能被稱之為真正的石墨烯?
  • 量子效應只存在於原子尺度嗎?
    量子效應不僅限於原子尺度,有幾個宏觀量子行為的例子。量子物理學將物質和能量描述為量子波函數,它們有時像波一樣起作用,有時像粒子一樣起作用,但實際上不僅僅是波或粒子,還更複雜。實際上,宇宙中的每個物體(從原子到恆星)都根據量子物理學進行運作。
  • 矽「量子點」中的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創建穩定的量子位
    研究人員在矽的「量子點」中創造了人造原子,矽是量子電路中的一個微小空間,其中電子被用作量子信息的基本單位qubit(雪梨新南威爾斯大學的量子工程師在矽晶片中創造了人造原子,為量子計算提供了更高的穩定性。
  • 擴大量子晶片規模:MIT工程師將光子學與「人工原子」連接起來
    圖片來源:Noel H Wan麻省理工學院的工程師開發了一種混合工藝,將光子學與「人造原子」連接起來,以生產出同類同類最大的量子晶片。新晶片中的量子位是由金剛石缺陷製成的人造原子,可以用可見光和微波來推動,從而發射出攜帶量子信息的光子。Englund和他的團隊在《自然》雜誌上描述的過程是一種混合方法,其中將精心挑選的包含多個基於金剛石的量子比特的「量子微晶片」放置在氮化鋁光子集成電路上。
  • 「巨型原子」使量子處理和通信成為一體
    儘管自然原子相對於與它們相互作用的光的波長來說很小,並且呈點狀,但在《自然》雜誌上發表的一篇論文中,研究人員表明,超導「人造原子」不需要如此。取而代之的是,他們從以可調結構連接到微波傳輸線或波導的超導量子位或量子位構造了「巨原子」 。
  • 中科大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 與量子模擬領域取得重要進展
    記者6月19日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校教授潘建偉、苑震生等在超冷原子量子計算和模擬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他們在理論上提出並實驗實現原子深度冷卻新機制的基礎上,在光晶格中首次實現了1250對原子高保真度糾纏態的同步製備,為基於超冷原子光晶格的規模化量子計算與模擬奠定了基礎。
  • 五分鐘量子力學(三),量子史話:原子結構的波爾理論
    之前寫了兩節課的五分鐘量子力學系列科普短文,其實說這麼多都一直是在鋪墊,為量子力學的誕生提供一個物理學發展的背景。這些背景知識一直都是我們現在的教育中比較缺乏的,雖然也有提及,但都是草草帶過。這裡面甚至包括一直讓我尊敬的量子力學老師,題外話,不浪費筆墨了。今天我們來聊一下量子力學誕生前夜,經典物理遭遇的又一個困境:原子結構。首先,經典理論不能建立一個穩定的原子模型。根據當時的電動力學,電子運動軌道的曲率半徑必須不斷減小,電子最後將落入原子核,導致原子的「崩潰」,這也和日常經驗矛盾!。
  • 中國科大實現原子和分子間的量子糾纏
    關於量子糾纏,科學家們研究對象多是光子。最新的研究標明,經過調控,分子尺度也可以出現量子糾纏現象。 據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消息,中科院微觀磁共振重點實驗室教授林毅恆與美國國家標準技術研究所合作,在離子阱體系實現帶電原子和帶電分子的聯合調控,首次製備了單原子和單分子之間的量子糾纏態,並且通過定量表徵手段,確定產生的量子糾纏超過臨界閾值。
  • 量子是什麼?與分子、原子、電子有什麼關係?
    說的簡單一點兒「量子」指的就是:「一個不可以再繼續分割的基本單位。」理解了這句話之後,我們就會明顯地發現分子、原子、電子它們都不是量子,因為它們是可分的!分子分子是由原子構成的,因此分子可分,分子很明顯就不可能是量子;原子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電子構成的,而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構成的,原子也可分
  • 原子之間驚人的通信可以改善量子計算
    來源:德尼茲·亞武茲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的一組物理學家已經確定了相對遙遠的原子之間相互交流的條件,這種方式以前只在原子之間更緊密地看到,這種發展可以應用到量子計算。物理學家的發現發表在10月14日出版的《物理評論A》雜誌上,為產生糾纏原子開闢了新的前景,這個術語被賦予了遠距離共享信息的原子,這對量子通信和量子計算機的發展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