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 Nanotech和Science之後再發AM封面

2020-11-19 X一MOL資訊

川大郭俊凌天然多酚界面組裝:Nat Nanotech和Science之後再發AM封面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

輕工產業應用了眾多天然生物質資源,例如膠原纖維與植物多酚(製革產業)、纖維素(造紙產業)等。對這些生物質資源的高值資源化利用和跨學科研究已經成為可持續與綠色化學和輕工學科發展的重要方向,同時也是推動輕工產業升級的重要舉措。四川大學郭俊凌教授生物質先進材料與納米界面研究中心BMI團隊專注對製革工業中的「植物單寧」(又名「植物多酚」)開展了深入的研究,其系列研究構建了基於植物多酚的新材料跨學科發展體系,這些材料在應用上拓展到了海水鈾的提取(Energy Environ. Sci.,2019, 12, 607,點擊查看詳細)、新型病毒疫苗的製備、膜蛋白的納米自組裝(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9866)、惡性黑色素瘤的治療(Adv. Sci.,2019, 6, 1801688,點擊查看詳細)、生物大分子細胞內遞送(Adv. Funct. Mater.,2020, 30, 1910566)等。近期,郭俊凌教授團隊與哈佛大學著名生物材料學家Mitragotri教授(美國工程院院士、美國醫學院院士)合作,利用植物多酚與多種生物大分子的作用特性,開發了一種全新的細胞工程化技術,為先進細胞治療與細胞雜化複合體的構建提供了一種全新的平臺。


基於細胞的疾病治療方法,包括向患者進行直接的活細胞治療方法,已經在臨床上取得了顯著療效。與傳統的化療方案相比,嵌合抗原受體T細胞免疫療法(CAR-T)在治療和改善多發性骨髓瘤、白血病、淋巴瘤、黑色素瘤、宮頸癌、膽管癌和神經母細胞瘤等方面有獨特優勢。另外,使用其他細胞如紅細胞、巨噬細胞、單核細胞、自然殺傷細胞和多能幹細胞的細胞治療方法用於治療癌症,慢性感染和自身免疫性疾病都處於最前沿的新型治療方法。但是,這些細胞治療方法都依賴於細胞遺傳物質的改變和擴增,這需要數周的準備時間。例如,CAR-T細胞療法需要至少三周,這對晚期或者轉移性癌症患者是不能接受的。因此,開發具有多功能的、模塊化且快速的離體細胞工程方法將會對細胞治療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基於郭俊凌教授與墨爾本大學Frank Caruso教授(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澳大利亞工程院院士、科學院院士)等人之前的工作(Nat. Nanotech., 2016, 11, 1105,點擊查看詳細與Science, 2018, 362, 813),郭俊凌等人將多酚界面組裝的方法擴展到了生物分子並組裝在哺乳動物細胞表面上,從而創建一個多功能化的細胞生物平臺,命名為「Cellnex」。該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的國際頂級期刊Advanced Materials


首先作者通過植物多酚界面通用修飾能力將超過十種的生物分子(包括功能蛋白質、DNA、mRNA和病毒載體等)成功粘附在紅細胞上,體現了該技術在誘導生物大分子與哺乳動物細胞結合的通用性,之後作者還對其他幾種細胞類型(包括T細胞、單核細胞、巨噬細胞、樹突狀細胞和NK細胞)進行了工程改造,使其適應相應的Cellnex變體,展示了可定製的細胞工程設計平臺(圖1)。該平臺具有靈活的攜帶生物分子的性能,可用於多種細胞分子基礎療法和生物雜交細胞工程。

圖1. Modular assembly of 「Cellnex」 through the assembly of polyphenol-functionalized biologically active nanocomplexes on cells.


紅細胞生物相容性好,臨床應用範圍廣,常用於基於血管的藥物治療的新興平臺,因此作者選擇紅細胞作為Cellnex設計的初始實例進行後繼研究(圖2)。發現模型生物分子卵清蛋白(OVA)和紅細胞組成的Cellnex體系能主動靶向到肺和腎臟,並在肺中有接近24小時的駐留。紅細胞Cellnex不需要任何親和力部分(例如,內皮結合抗體)即可實現較高的肺聚集。與游離OVA對照相比,肺部攝取的增加倍數在約11倍(從0.08小時到6小時)到約140倍(在24小時)之間。這些結果表明,紅細胞Cellnex能夠高度選擇性地在肺中輸送蛋白質,持續較長的釋放時間,並最終允許排洩(圖2f)。我們分析了OVA/紅細胞Cellnex在肺微結構內的分布。如圖2g所示,經過工程設計的OVA/紅細胞Cellnex系統能夠輸送大量貨物,並高度分布在這些「難以觸及」的毛細管血管微結構中。通過仿生灌注實驗,作者進一步證實了紅細胞Cellnex獨特的「無顆粒」靶向性能。

圖2. Erythrocytenex selectively target lungs via particle-free mechanisms.


通用的Cellnex工具箱可以應用於多種哺乳動物細胞(圖3),作者選擇巨噬細胞作為模型來製備基於巨噬細胞的Cellnex系統,並進一步研究了多酚官能化納米複合物對巨噬細胞功能的影響。巨噬細胞能主動靶向腫瘤區域,是作為抗腫瘤藥物靶向遞送的理想載體。免疫檢查點阻斷是一種有前景的腫瘤免疫治療方法,anti-PD-L1能特異性結合腫瘤細胞中PD-L1蛋白,從而阻止T細胞中PD-1蛋白與PD-L1結合,進而促進腫瘤免疫治療。因此,靶向遞送anti-PD-L1一直是腫瘤免疫治療的熱點,於是作者將anti-PD-L1蛋白通過Cellnex技術負載於巨噬細胞上,探究了anti-PD-L1/Macrophagenex的抗腫瘤效果。首先,作者發現通過Cellnex技術修飾在巨噬細胞Cellnex上的生物大分子不會被內吞。接下來,分析了巨噬細胞Cellnex在4T1 3D腫瘤球中的分布,發現anti-PD-L1/Macrophagenex能夠將PD-L1抗體遞送至腫瘤球體中心部位,說明多酚官能團化納米複合物對巨噬細胞進入腫瘤區域的功能沒有影響(圖3c-3f)。最後,作者構建了黑絲素瘤小鼠動物模型,以生理鹽水、巨噬稀細胞、anti-PD-L1以及IgG/Macrophagenex為對照,研究了anti-PD-L1/Macrophagenex的體內抗腫瘤效果。結果顯示巨噬細胞,IgG/Macrophagenex對小鼠腫瘤體積減少沒有明顯效果(在15天內腫瘤體積超過1,500 mm3)。單獨的anti-PD-L1在15天內治療效果明顯,然而隨著時間的延長,抗腫瘤效果減弱,在第20天的時候腫瘤體積接近1,500 mm3。anti-PD-L1/Macrophagenex抗腫瘤效果要明顯優於單獨的anti-PD-L1,在第20天的時候小鼠腫瘤體積只有653 mm3,這說明anti-PD-L1/Macrophagenex系統能有效的靶向遞送anti-PD-L1蛋白到腫瘤區域,並在保證其活性的前提下將其釋放用於抗腫瘤免疫治療(圖3g 與 3h)。另外,anti-PD-L1/Macrophagenex組小鼠與其他組小鼠體重變化無明顯差異,說明了Cellnex系統相對安全。

圖3. Versatile cellular toolbox of Cellnex and the engineered Macrophagenex for sensing and chemotaxis.


總而言之,郭俊凌教授團隊報導的基於天然多酚的新型Cellnex平臺提供了一種簡單且具有通用性的細胞模塊化工程技術,其中將生物分子與多酚簡單地按一定比例混合以形成納米級絡合物,然後在各個活細胞的表面進行組裝。在細胞擴增完成的情況下,Cellnex可迅速製備(不到10分鐘),這對臨床細胞治療往往具有重要意義。同時,郭俊凌教授團隊證明了Cellnex通過攜帶生物分子和細胞的靈活工具箱實現了可定製的細胞工程平臺,其中紅細胞Cellnex可選擇性地靶向肺部毛細血管,在肺癌或慢性呼吸道感染等疾病的治療方面有一定的應用潛力。另外,與PD-L1抗體整合的巨噬細胞Cellnex能夠通過化性滲透到4T1乳腺癌腫瘤球體中,並且在體內實驗中還觀察到了anti-PD-L1/巨噬細胞Cellnex具有更好的體內抗腫瘤效果。隨著藥物和治療手段的不斷發展,Cellnex技術為廣泛的細胞療法和生物-無機複合體的設計和製備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新平臺,同時,該研究也進一步展現了基於傳統輕工業生物質資源在先進生物醫學與新材料方面的廣闊應用前景。


該研究工作由四川大學與哈佛大學共同完成,第一作者為哈佛大學SEAS工學院趙宗敏博士和Daniel Pan博士共同完成。

Engineering of Living Cells with Polyphenol-Functionalized Biologically Active Nanocomplexes

Zongmin Zhao, Daniel C. Pan, Qin M. Qi, Jayoung Kim, Neha Kapate, Tao Sun, C. Wyatt Shields IV, Lily Li-Wen Wang, Debra Wu, Christopher J. Kwon, Wei He, Junling Guo, Samir Mitragotri

Adv. Mater., 2020, DOI: 10.1002/adma.202003492


(本文由郭俊凌教授團隊龔貴東助理研究員撰寫)


研究團隊簡介


郭俊凌教授團隊構建了生物質先進材料與納米界面研究中心(BMI Center for Biomass Materials and Nanointerfaces),旨在對輕工生物質資源的高值轉化利用,構建全生物基新型功能材料,主要研究方向為生物醫學、環境能源材料、界面新材料以及基礎生物質化學。團隊依託四川大學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學科,搭建了國內頂尖的科研平臺,擁有豐富的科研資源和頂尖的科研設施。本團隊鼓勵國際合作、多學科交叉、跨領域交流、以及先進技術轉化。


詳見BMI相關網站:

https://www.bmicenter.org/



招聘崗位及招聘要求


崗位:高水平研究助理2名(碩士及以上學歷),課題組行政助理1名,優秀博士、碩士研究生多名、優秀本科生多名。具有海外學歷並在高水平期刊發表論文的申請人,將協助申請四川大學特聘副教授/研究員加入BMI團隊。

相關焦點

  •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
    發一篇science之後,該校又發一篇NC!該論文第一作者為石景明博士,通訊作者為李印威教授和中國科學院固體研究所王賢龍教授。壓力是獨立於溫度和化學組分的物理學變量,高壓會引發眾多常壓下難以觀察到的新奇物理現象,對於豐富和發展凝聚態物理具有特殊的優勢;高壓下物質呈現眾多的新結構和新性質,是發現和截獲具有新穎性質的新型材料的重要源泉。
  • 能源周報:Science、Nat. Nano.、JACS、AM等大合集!
    原文連結: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science/article/pii/S1369702120303084?/science/article/pii/S1369702120303382?
  • 歐洲核子中心主任真的發郵件稱希格斯粒子不存在嗎?
    沒錯,這封郵件也正是這位「匈牙利物理學家」偽造的,但是從表面上看不出來是不是Fabiola發的。為了對抗反垃圾軟體,該「匈牙利物理學家」還將自己的名字用圖片顯示而不是文本,防止成為屏蔽關鍵詞。去年我發了個微博講怎麼判斷:2016-11-11 00:57 來自 微博 weibo.com昨天收到一封郵件,來自新科諾獎獲得者,普林斯頓大學的鄧肯·霍爾丹,說石墨烯、中微子振蕩都是狗屎,真正牛B的人是匈牙利物理學家Gabor Fekete,他發明的理論可以描述電磁物理到8位精度。
  • 用路易斯酸替代氫氟酸,MXene製備發了Nat. Mater.和Science
    黃慶團隊合作開展的上述成果於今年4月13日在線發表於Nature Materials 上[3],幾個月之後除了用熔融的CdCl2處理MAX相,獲得端基為氯元素的Ti3C2Cl2、Ti2CCl2和Nb2CCl2,他們還用CdBr2熔融鹽製備從未報導過的溴元素為端基的MXene(Ti3C2Br2和Ti2CBr2)。對於這些新型MXene,Dmitri V. Talapin團隊通過高分辨掃描透射電子顯微鏡、拉曼光譜以及一系列X射線方法對得到的產物的形貌、結構和組成進行了詳盡的結構表徵。
  • 胡良兵Nature時隔一月又發Science封面:合成八種元素的高熵合金
    Mike Morgan for the University of Maryland多金屬納米粒子(NMNPs)有著廣泛的應用領域,包括催化,能量儲存和生物製備NMNPs的當前和主要途徑來自溼化學合成,可以獲得各種粒度,形狀和相。然而,大多數通過溼化學方法的研究報告中合金組成不超過三種元素,這限制了組成空間。此外,更多的合成技術,包括基於印刷和光刻的方法,已經將組元向四元甚至五元納米結構轉移。
  • 能源周報:Science、Nat. Nano、AM等大合集
    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b8985文章連結: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bc4417通過添加N-甲基吡咯烷酮和甲基氯化銨到基於二甲基甲醯胺的前體溶液,以控制結晶,並在真空或氣流協助薄膜乾燥,純α-FAPbI3是通過刮塗獲得的相位。將得到的α-FAPbI3膜是高度穩定的,即使在200天不包封保持它在環境氣氛之後形成也沒有δ-FAPbI3相。此外,採用真空輔助方法處理的全溶液處理PSC的PCE為16.1%,通過氣流輔助方法處理的PCE為17.8%。
  • 才下Nature封面,又上Science封面—氣泡的頂刊之旅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大家可能還記得,前不久我們剛介紹了一篇Nature 封面文章,研究人員用肥皂泡和雷射,首次在世人面前展示了光的分支流(Nature, 2020, 583, 60-65,點擊閱讀詳細)。
  • Science封面:三元鋰電池安全性差、壽命短問題已解決
    目的都是讓電池能量密度大一些、安全性再高一些、壽命再長一些,然而三者卻往往是矛盾的這項鋰離子電池的重要研究工作,發表在今天的Science封面,在重量相同的情況下,冰塊的融化速度更慢,更能抵抗高溫和其他外力破壞。
  • Science封面:三元鋰電池安全性差、壽命短問題已解決,來自美國能源...
    但最近,美國能源部所屬的西北太平洋國家實驗室(PNNL)的華人研究團隊發現,魚和熊掌可以兼得。這項鋰離子電池的重要研究工作,發表在今天的Science封面上。她2008年畢業於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之後加入PNNL,擔任博士後研究助理,目前是電池和材料系統的首席科學家兼小組負責人。她還是Clarivate Analytics統計的前1%的高引學者。
  • 發完《Nat.Nano.》發《Science》,不愧是頂刊釘子戶鈣鈦礦啊
    通過實驗、原子和理論分析,研究了結構異構引起的結構性能關係,製備出的鈣鈦礦太陽能電池器件效率高達24.82%,未封裝的器件在潮溼環境下具有長期穩定性(500小時之後仍然能保持87%的效率)。同時,大面積器件的效率也達到了22.31%。
  • 讀博7年,終以一作發Science畢業的蘭大女博士,近日再發Science!
    等  從本科時的學校主持女神、辯論女神的蘭大風雲人物,到讀博讀成了沒有paper的實驗室最老的「老師姐」,再到一作發Science博士畢業的科研女神,馬天瓊用了十二年。厚積薄發,近日,馬天瓊再次利用該研究報導的新方法,和同事合作,以第二作者身份再次發了篇Science研究,將COF化學推向了新的價態。
  • 谷歌量子計算登Science封面,首次對化學反應進行量子模擬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今天,谷歌的量子計算機登上了Science封面去年10月,谷歌的量子計算機因為實現了「量子優越性」登上了Nature封面,僅用了200秒就解決了超算需要1萬年才能求解的量子電路採樣問題。
  • AlphaZero誕生一周年:登上Science封面,完整論文首次公開
    大數據文摘出品作者:魏子敏、蔣寶尚阿爾法元(AlphaZero)誕生一周年之際,《自然(Science)》雜誌今天以封面文發布了阿爾法元(AlphaZero論文連結:http://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62/6419/1140《Science》雜誌評價稱,能夠解決多個複雜問題的單一算法
  • NAT網絡地址轉換複習一(思科)
    一、基本概念NAT技術主要有三種類型的轉換方式:靜態地址轉換、動態地址轉換和基於埠號的地址轉換,今天我們先來複習靜態地址轉換。靜態地址轉換是將內部IP位址與公網IP位址實現一一對應,每個內部IP位址與公網IP位址的對應關係一旦配置完成就不會再變,某個內部IP位址的設備訪問網際網路總是會被轉成特定的公網IP位址,網際網路用戶訪問該公網IP位址也總是會被轉換成這個內部IP位址。
  • 2021年第一篇《Science》封面文章誕生!|science|選擇性|滲透性|...
    ,這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現有水源,都造成了巨大的壓力。與此同時,該論文登上了2021年第一期《Science》期刊的封面。  論文連結:  https://science.sciencemag.org/content/371/6524/72
  • 發Nature和Science?網友:還以為是西湖大學!
    歡迎關注:說教育雙非的成果最近,上海的一所「雙非院校」——上海師範大學發表了兩篇重量級的文章,分別是在nature和science其實不看內容都能猜出是生化或者材料科學,頂尖的物理理論是很難發的,實驗科學就是看誰錢多。cell裡面都是生物內容的頂尖雜誌,以生物為主。nature和science是各種理科的集合,物理研究更得拼錢,相對而言生物化學所用的瓶瓶罐罐要便宜多了,準入門檻低。我不信雙非學校的錢比一流大學的錢多,能發頂尖文章應該是研究人員的idea牛,更努力,並能抓住機會。
  • 一周內,鈣鈦礦太陽能電池連發Science和Nat Nano
    ▲第一作者:Mingyu Jeong通訊作者:Changduk Yang,Sang Kyu Kwak,Dong Suk Kim第一單位:Ulsan National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IST)DOI:10.1126/science.abb7167
  • 發一篇Science和Nat. Mater只用了半個國慶假期
    ▲Science, Doi: 10.1026/science.aba3722相較於熱加工的方式,電脈衝的方式更加節能,成本也更加低廉,如今已被廣泛應用於鈦合金、鋁、鎂合金、鋯合金和鋼等材料的製造。然而,電脈衝提升金屬成型可塑性的機理尚不清楚。最初人們都認為電塑性只不過是熱軟化(thermal softening)。
  • NAT地址轉換概念分析與應用設置技巧
    —-定義本地埠IP位址    Ip nat inside  !—-定義為本地埠  Interface fastethernet 0/1    Ip address 202.99.160.129 255.255.255.252  !—-定義廣域網埠IP位址    Ip nat outside  !
  • 中國學者Science封面論文:甲蟲胸節上的角與翅膀系列同源
    這項研究對思考如何更好地定義進化新徵(evolutionary novelty)有著重要意義,於 11 月 22 日登上Science封面。Müller 和 Günter P. Wagner 在 1991 年提出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