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學中最大謎團之一,首次證明:高溫超導體是不均勻的!

2020-12-04 博科園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基礎科學#系列徵文

高溫超導是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LION的物理學家米蘭·艾倫的研究小組首次使用約瑟夫森掃描隧道顯微鏡對超導粒子的空間變化進行了成像,高溫超導體的一個神秘之處在於它可能是不均勻的,這意味著庫珀對的密度會導致超導性隨空間的變化,通過首次成像證明,確實存在非常不均勻的超導體。這一發現由杜希·秋、科恩·巴斯蒂斯安、達米亞諾斯·查佐普洛斯和艾倫在《自然》上發表,將有助於解釋這種神秘的高溫超導現象。

1911年發現了傳統的超導性,即一種材料在沒有任何可測量電阻的情況下傳導電流,萊頓大學的物理學家海克·卡梅林·昂尼斯注意到,在絕對零度以上4.2度時,汞的電阻消失了。這很奇怪,也出乎意料,因為正常情況下,流過金屬的電子會撞到原子或晶體結構中的不規則物,而產生所謂的電阻。直到1957年,物理學家巴丁、庫珀和施裡弗才解釋了這一現象,他們展示了電子在晶體中流動時,如何通過晶格中的振動在一定距離內感知彼此,從而使它們耦合併形成所謂的庫珀對。

高溫超導體

除了電子,庫珀對可以合併形成一個大的集體,通過晶體移動。這個集體比單個原子或缺陷要大得多,不會感覺到它們。這有點像一個巨大的波浪,不受阻礙地流過一片帆船的水域,在那裡,小波浪會被單獨的船隻阻擋。出乎意料的是,1986年瑞士物理學家貝德諾茲和穆勒發現了一種超導材料,其溫度異常「溫暖」,高達絕對零度以上90度,溫度足以說明高溫超導性。如果臨界溫度可以提高到室溫。

這一技術有望在技術上得到大量應用,從實際無損的電力線到懸浮列車。但是這個沒有實現,一些應用程式正在緩慢地推向市場,但臨界溫度卻停滯不前,也許是因為直到今天,理論物理學家還沒有完全理解非傳統超導性,儘管他們進行了幾十年的實驗和理論研究。已知的是,與傳統超導體相比,這些超導體中的庫珀對要小得多,也更稀疏。

約瑟夫森掃描隧道顯微鏡

多年來,人們一直在談論這種不均勻性,為了最終將其可視化,艾倫團隊使用了一種特殊的掃描隧道顯微鏡(STM),通過在表面移動一個微小的針尖來成像樣本。當針掃描表面時,測量局部性質,得到原子解析度的圖像。這種特殊類型的掃描隧道顯微鏡被稱為約瑟夫森掃描隧道顯微鏡,其尖端覆蓋著超導鉛。

約瑟夫森掃描隧道顯微鏡使用約瑟夫森效應:兩個超導電流可以通過一個小的非導電間隙,在這種情況下,尖端和樣品之間的間隙。通過仔細測量約瑟夫森電流,可以測量庫柏對的密度。使用其他顯微鏡,可以同時繪製庫珀對的相干性,這是對其穩定性的一種衡量。

塊狀庫珀對

每張掃描約3天的圖像顯示,相干性和密度非常不均勻。為了排除這種現象是由晶體本身不均勻性造成的可能性,物理學家們也對原子進行了成像,但結果卻完全不同。這表明不均勻性不僅僅是晶格的結果,而是庫珀對自身的特性。約瑟夫森掃描隧道顯微鏡已經被建立和使用之前,但不是在解析度和可靠性產生這些圖像,這是許多技術進步的總和,才能讓我們能夠做到這一點。

還要選擇正確的樣本。精心選擇的硒化碲化鐵(FeTeSe)是一種高溫超導體,但相對簡單這些發現可以進一步幫助物理學家Jan Zaanen和Koenraad Schalm這樣的理論家解開這個謎團。艾倫希望用顯微鏡很快地研究其他材料,這就像一個新的鏡頭,一種新的顯微鏡。最後,可以研究超導性的一個關鍵性質,這在以前是看不到的。

博科園|研究/來自:萊頓大學參考期刊《自然》DOI: 10.1038/s41586-019-1408-8博科園|科學、科技、科研、科普

相關焦點

  • 電荷條紋或將揭開高溫超導體之謎!
    博科園:本文為物理學類與傳統超導材料相比,高溫超導體在溫度高得多的條件下,承擔著零電阻導的電。自從30多年前被發現以來,由於其在磁懸浮列車和長距離電線等技術上具有革命性的潛力,使得人們對高溫超導體產生了極大的興趣,但是科學家們仍然不明白高溫超導體的原理是什麼。其中一個謎團是,電荷密度波(在材料中運行的電子密度高低的靜態條紋)已經在高溫超導體的主要家族之一銅基銅酸鹽中發現。但這些電荷條紋是增強超導性,抑制超導性,還是起到了其他作用?
  • 終於證明:存在雙密度波的物質狀態,實現高溫超導體或許不遠了!
    多年來,物理學家一直試圖破譯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細節,高溫超導體材料可能會給能量傳輸和電子學帶來革命性的變化,因為高溫超導體能夠在冷卻到一定溫度以下時攜帶電流,而不會造成能量損失。
  • 超導體:電阻抵抗是徒勞的!室溫超導體將成為固態物理學的聖杯!
    找到一種在室溫下表現得像超導體的材料,將是一項具有難以置信的概念和技術重要性的科學突破。它可能會帶來廣泛的新應用,從懸浮列車到醫學的新成像技術。尋找高溫超導體極其困難,因為許多與超導有關的量子效應還沒有被很好地理解。固體物理學教授Bariic用銅酸鹽進行實驗,一個類材料的行為作為一個超導體在記錄溫度高達140 k在環境壓力。
  • 新的測量方法有助於理解高溫超導的物理學原理
    超導可以在不損失能量的情況下傳輸電流。如果不是因為超導需要-140攝氏度及以下的溫度,利用它們可以大大降低我們的能源需求。材料只有在這個溫度以下才會 "開啟 "其超導性。所有已知的超導材料都需要複雜的冷卻方法,這使得它們在日常使用中並不實用。高溫超導體,例如銅酸鹽,是一種基於氧化銅的創新材料,有望實現進步。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中國在高溫超導體領域發力,繼續領跑全球!
    如今科技研究,特別是前沿科學研究,成為各國爭分奪秒研究的重點,只有掌握了最新的科學技術,我們才能領跑世界,如今國際科學前沿熱點中,室溫超導體一直是一個想突破卻一直沒有突破的目標。我國相關的科研工作者,也在抓緊時間,完成這項科研項目。
  • 二維高溫超導體研究取得新進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合肥11月7日電(記者常河)中國科技大學陳仙輝院士與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合作,在揭示高溫超導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
  • 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超導配對機理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技術因為具有直接分辨動量的能力,被認為是最有希望在銅氧化物高溫超導體中獲得超導配對關聯譜函數的新的首選手段。長期以來,這項工作因面臨兩方面的挑戰而難以開展,一是角分辨光電子能譜的測量必須滿足極為嚴苛的超高精度的要求,二是必須發展通過角分辨光電子能譜數據解析出d波超導體中超導配對關聯譜函數的相關理論及數值分析方法。
  • 科學家成功製造出風暴湍流,或將能破解物理學中的最大謎團之一!
    湍流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現象,也是物理學的最大謎團之一。德國奧爾登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已經成功地在風能研究中心(ForWind)風洞中產生了逼真的風暴湍流。猛烈的暴風雨似乎經常會留下隨機的破壞:雖然一所房子的屋頂瓦片被吹走了,但鄰近的財產可能根本不會受損。
  • 我國科學家通過實驗證明二維單層銅基超導體具有高溫超導特性
    迄今合成的數十種銅基超導體的超導臨界溫度雖各不相同,但都具有相似的層狀原子結構,如果將這些層狀銅基超導體減薄至二維極限,是否仍具有相同的高溫超導特性?  日前,我國科學家首次通過實驗證明了二維極限下的單層銅基超導體具有和塊體銅基超導體相同的超導特性。結合輸運和掃描隧道顯微學及譜學數據,團隊最終發現二維極限下的單層Bi-2212已具備高溫超導所需的一切因素。這一結論為高溫超導的二維理論模型,和既有高溫超導塊體材料表面研究的有效性提供了更加堅實的實驗基礎。
  • 科學家成功製造出風暴湍流,或將能破解物理學中的最大謎團之一
    湍流是一種無處不在的現象,也是物理學的最大謎團之一。德國奧爾登堡大學的一個研究小組,現在已經成功地在風能研究中心(ForWind)風洞中產生了逼真的風暴湍流。猛烈的暴風雨似乎經常會留下隨機的破壞:雖然一所房子的屋頂瓦片被吹走了,但鄰近的財產可能根本不會受損。
  • 「人」是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介子能否揭示人的本質?
    縱觀宇宙,人類是物理學中最大的謎團之一。人類是由正常的粒子組成的,比如電子,但是每一個這樣的粒子都有一個反物質伴侶,反物質伴侶實際上和它自己是一樣的,但是帶著相反的電荷。當物質和反物質接觸時,它們會相互湮滅。物理學家認為,物質和反物質在大爆炸中產生的數量幾乎相等。那麼,為什麼今天幾乎只剩下物質了呢?
  • 科學家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馬約拉納任意子
    之後人們把這種神奇的粒子稱為馬約拉納費米子,並猜測構成物質世界的基本粒子中的中微子有可能是馬約拉納費米子,但目前尚未得到實驗上的證實。馬約拉納費米子不帶電荷,理論上認為馬約拉納費米子是由粒子及其反粒子構成。近年來,理論研究表明在凝聚態物質中也可能存在遵守馬約拉納性質的準粒子,被稱為「固體宇宙」中的馬約拉納費米子。
  • 探索高溫超導體的秘密!物理學家捕捉到了一種神秘的波
    探索高溫超導體的秘密!第一個對密度波的物質相的直接證據有助於揭示神秘高溫超導體的物理學原理。超導體在驚人的高溫下無電阻導電。研究人員在4月1日的《自然》雜誌上報告說,這種波是用掃描隧道電子顯微鏡探測到的。物理學家曾懷疑在這些材料中存在著對密度波,而之前的實驗已經暗示了它們的存在。但是沒有直接的證據,科學家們就無法進一步了解這些材料。
  • 物理學家首次發現高溫超導體,實現無損輸電將不是夢
    在以前,超導材料的溫度是極低的,​遠低於自然界中存在的溫度。將超導材料保存在此溫度下,非常困難且非常昂貴,​這讓它們無法在實際中應用。>經過幾十年的嘗試,物理學家終於首次在室溫下實現​超導但高溫超導體的奇異行為,使BCS理論遇到了挑戰。傳統材料中,佔主導力量的相互作用較單一,使理論​求解大大簡化。但是在高溫超導體系中,晶格振動、庫侖力、磁耦合、動能等彼此影響,使得電子之間產生很強的關聯效應,大大增加了複雜性​。
  • 計算發現,是量子漲落維持了創紀錄的高溫超導體的晶體結構
    該結果表明,在富氫化合物中,超導性可能接近室溫,而其所需壓力遠低於以前經典計算所預期的壓力。結果今天發表在《自然》上。達到室溫超導性是物理學中最大的夢想之一。它的發現將通過提供無損失的電力運輸,超高效的電動發動機和發電機,以及在不冷卻的情況下產生巨大磁場的可能性,將帶來一場技術革命。
  • 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結構
    然而在隨後的研究中所發現的材料的超導轉變溫度始終不高,直至1986年Bednorz和Muller發現了La-Ba-Cu-O氧化物,其臨界溫度在35K,揭開了超導電性研究的新篇章。隨後朱經武、吳茂昆和趙忠賢等為代表的研究組分別獨立做出了臨界溫度在90K左右的Y-Ba-Cu-O,掀起了高溫超導的研究熱潮。
  • 美國科學家在隕石中首次發現超導材料,點燃室溫超導體新希望
    在實驗中,若導體電阻的測量值低於10Ω,可以認為電阻為零。而超導體不僅具有零電阻的特性,還可以完全抗磁性。因此超導體在傳輸過程中幾乎沒有能量耗損,還能在每平方釐米上承載更強的電流。而一般常規材料,在導電過程中都會消耗大量能量。然而,目前大多數超導體僅在接近絕對零度的溫度下工作。
  • 美科學家發現贗能隙「搶走」了高溫超導體中的電子
    美國科學家發現了物質的神秘狀態贗能隙與高溫超導性相互競爭的首個直接證據:贗能隙「搶走」了高溫超導體中的電子——這些電子本來可以配對並以百分之百的效率讓電流通過超導材料。這項研究由史丹福大學和美國能源部斯坦福直線加速器中心的科研人員主導,研究結果近日發表在《Nature Materials》中。上世紀90年代中期,科學家在氧化銅超導體的能譜中發現了一種令人困惑的能隙,並將之稱為贗能隙。這種贗能隙看起來很像超導體中的電子留下的能隙,但是它是在十分溫和的溫度下出現,這種溫度下不可能實現超導性。它是超導行為的導入階段?
  • 物理所等揭示鐵基超導體超導渦旋中馬約拉納零能模的拓撲本質
    在凝聚態物理系統中,馬約拉納零能模是束縛在拓撲缺陷上的拓撲非平庸的準粒子激發,其產生湮滅算符滿足自共軛關係,因此可以被近似看作真實宇宙中的馬約拉納費米子在低維凝聚態物理系統中的類比。理論證明,馬約拉納零能模滿足非阿貝爾任意子統計規律,多個馬約拉納零能模的交換編織操作可以產生大量簡併基態(量子比特),是實現容錯拓撲量子計算的主要路徑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