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算發現,是量子漲落維持了創紀錄的高溫超導體的晶體結構

2020-12-03 孜然實驗室

十氫化鑭(LaH10)的Fm-3m相的晶體結構,高度對稱的氫籠包圍著鑭原子。頂部顯示了複雜的古典能源格局的草圖,其中存在許多極小值。另一方面,在底部,我們看到了一個完全重塑的,更簡單的量子能量態勢的草圖,其中只有一個最小值得以保留。圖片:材料物理中心

來自西班牙、義大利、法國、德國和日本的國際研究人員團隊進行的計算表明,有記錄的超導十氫化鑭(LaH10)化合物的晶體結構因原子的量子漲落而穩定。該結果表明,在富氫化合物中,超導性可能接近室溫,而其所需壓力遠低於以前經典計算所預期的壓力。結果今天發表在《自然》上。

達到室溫超導性是物理學中最大的夢想之一。它的發現將通過提供無損失的電力運輸,超高效的電動發動機和發電機,以及在不冷卻的情況下產生巨大磁場的可能性,將帶來一場技術革命。最近發現的超導體首推在硫化氫中為200K(-73℃),後來在LaH10中達到250K(-23℃),這引起了人們對這些材料的關注,為儘快達到室溫提供了希望。現在很清楚,富氫化合物可以是高溫超導體 - 至少在高壓下:但是兩項發現都超過了100吉帕斯卡(GPa),是大氣壓的一百萬倍。

在LaH10中獲得的250K是家用冰櫃正常工作的溫度,是迄今為止觀察到的超導體最熱的溫度。LaH10是由鑭和氫形成的超氫化物,最早在2017年的晶體結構預測中可能會出現高溫超導性。計算表明,在230吉帕斯卡以上,高度對稱的LaH10化合物(Fm-3m相)具有形成包圍鑭原子的氫籠(見圖)。據計算,該結構在較低壓力下會變形,從而破壞了高度對稱的結構。但是,2019年進行的實驗能夠在低得多的壓力(130和220 GPa)下合成高度對稱的化合物,並在此壓力範圍內測得250K附近的超導性。但是,創紀錄的超導體的晶體結構及其超導性仍然不完全清楚。

現在,得益於《自然》雜誌上發表的新結果,我們知道,在產生超導性的所有壓力範圍內,已經觀察到原子量子漲落「粘合」了LaH10的對稱結構。更詳細地,計算表明,如果將原子視為經典粒子,即作為空間中的簡單點,則結構的許多變形都傾向於降低系統的能量。這意味著經典的能源格局非常複雜,有很多最小值(見圖),就像變形很大的床墊一樣,因為有很多人站在上面。但是,當將原子像量子對象那樣處理,並用離域波函數進行描述時,能量格局將完全重塑:只有一個明顯的最小值(參見圖),這與高度對稱的Fm-3m結構相對應。量子效應以某種方式擺脫了床墊中的每個人,但只有一個人使床墊僅在一個點上變形。

此外,利用量子能態對臨界溫度的估計與實驗證據令人滿意。這進一步支持了Fm-3m高對稱結構,從而構成了超導記錄。

相關焦點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新證據
    正如黑洞是空間中的奇點,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量子臨界點(QCP)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研究人員通過給材料施加強磁場、高壓,或者摻雜某些原子,可以將材料調整至QCP,由此實現超導。然而,科學家們對超導材料QCP的理解仍然相當有限。美國能源部SLAC國家加速器實驗室科學家、斯坦福材料與能源科學研究所(SIMES)研究員Wei-Sheng Lee說:「QCP是一個非常熱門的話題。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新證據
    正如黑洞是空間中的奇點,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在這裡,有可能出現各種奇異的電子行為。 量子臨界點(QCP)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研究人員通過給材料施加強磁場、高壓,或者摻雜某些原子,可以將材料調整至QCP,由此實現超導。然而,科學家們對超導材料QCP的理解仍然相當有限。
  • 《自然-物理》: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的新證據
    在今天剛剛出版的《自然-物理》上的一篇重要論文的研究結果,表明了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的量子漲落的新證據。論文第一、第二作者與通訊作者,分別為在史丹福大學和英國鑽石源實驗室從事研究的中國學者。如下圖所示,就像黑洞(右下圖)是空間中的奇點一樣,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的不同狀態之間的點狀交叉點,在該狀態下,預計會發生各種奇怪的電子行為。該研究結果發現了此類行為的有力證據:當銅酸鹽超導體在低溫下朝超導狀態調諧到量子臨界點時,量子漲落的擴散逐漸融化了電荷條帶(從左上方開始),體現材料中強弱電子密度交替的條帶。
  • 用時間晶體驅動超導體或帶來量子科技革命
    一組科學家建議使用時間晶體來驅動拓撲超導體。這種方法可能會創造出無誤差量子計算機。現在有消息稱,有一篇論文提出將時間晶體與拓撲超導體相結合,用於無誤差量子計算、極精確計時等方面。2012年,諾貝爾獎得主、理論物理學家弗蘭克·維爾切克(Frank Wilczek)和麻省理工學院的物理學家首次提出時間晶體作為假設結構。時間晶體的顯著特徵是它們可以在不消耗能量的情況下運動。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存在量子漲落
    正如黑洞是空間中的奇點,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在這裡,有可能出現各種奇異的電子量子臨界點(QCP)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研究人員通過給材料施加強磁場、高壓,或者摻雜某些原子,可以將材料調整至QCP,由此實現超導。然而,科學家們對超導材料QCP的理解仍然相當有限。
  • 超導體中量子臨界點附近確實存在量子漲落
    研究人員使用共振非彈性X射線散射技術探測了高溫超導材料銅酸鹽的電子行為,發現了量子臨界點及其相關漲落的確存在的有力證據。正如黑洞是空間中的奇點,量子臨界點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在這裡,有可能出現各種奇異的電子行為。量子臨界點(QCP)是量子材料不同狀態間的點狀交叉點。
  •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中科大超導研究團隊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我校合肥微尺度物質科學國家研究中心和物理系中科院強耦合量子材料物理實驗室陳仙輝、吳濤等人組成的超導研究團隊近日在鐵基高溫超導體研究中取得重要進展
  • 科學家在奇異的超導體中發現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
    由普林斯頓大學的研究人員領導的一個國際小組直接觀察到了高溫含鐵超導體中令人驚訝的量子效應。超導體是無電阻導電的,這使得超導體在遠距離輸電和許多其他節能應用中很有價值。傳統的超導體只能在極低的溫度下工作,但大約10年前發現的某些鐵基材料可以在相對較高的溫度下進行超導,並引起了研究人員的注意。
  • 電荷漲落!又發現超導體中的新性質
    超導優異性能的應用無疑我們所夢寐以求的,然而要做到這一點,線路必須冷卻到非常低的溫度,以至於目前大規模使用超導體是不經濟的,也不現實。因此,在世界各地的實驗室中,科學家們正在尋找新的超導材料,新的超導材料可以在不那麼令人望而卻步的溫度下發揮作用。希望寄托在所謂的銅酸鹽,銅和氧基化合物,也被稱為高溫超導體,科學界正在集中精力研究。
  • 高溫超導體的電子結構
    超導現象的發現要追溯到1911年Onnes將金屬汞冷卻到4.2K附近時,其電阻突然跳躍式下降到儀器無法測量到的最小值。Onnes聲稱發現了一個新的物質態,他稱之為超導態。然而在隨後的研究中所發現的材料的超導轉變溫度始終不高,直至1986年Bednorz和Muller發現了La-Ba-Cu-O氧化物,其臨界溫度在35K,揭開了超導電性研究的新篇章。隨後朱經武、吳茂昆和趙忠賢等為代表的研究組分別獨立做出了臨界溫度在90K左右的Y-Ba-Cu-O,掀起了高溫超導的研究熱潮。
  • 二維高溫超導體研究取得新進展-光明日報-光明網
    本報合肥11月7日電(記者常河)中國科技大學陳仙輝院士與復旦大學物理學系張遠波課題組合作,在揭示高溫超導機理方面取得新進展。記者從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獲悉,該成果已於近日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期刊《自然》上。
  • 科學家發現鐵基超導體大同位素效應
    ,發現了鐵基超導體中的大同位素效應。 傳統的bcs理論(解釋常規超導體的超導電性的微觀理論)預言,超導體的最高溫度不會超過麥克米蘭極限的39k(-234攝氏度)。在以往的研究中,只有1987年發現的銅氧化合物超導體打破了這一極限,被稱為高溫超導體。最近,在鐵基磷族化合物中發現的超導電性其超導臨界溫度可達55k,同樣突破了傳統bcs理論預言的麥克米蘭極限。
  • 高溫超導研究面臨的挑戰
    因此,建立準確和系統描述莫特絕緣體的理論框架,是理解和解決高溫超導問題的關鍵。莫特絕緣體最早發現於1937 年。同年,派爾斯(Peierls)和莫特就指出,莫特絕緣體是由於電子的庫侖排斥導致的,是一種由於關聯量子效應導致的電子局域化效應。其基本圖像是,當同一個晶體元胞內電子之間的庫侖相互作用很強時,每個元胞傾向於只有一個電子或沒有電子佔據。
  • 石墨烯(帶有扭曲)正在幫助科學家理解超導體
    超導體,除了其他功能外,還能產生極高的磁場而不會因為電阻而損失能量,已經被廣泛應用。引人注目的例子包括ITER的磁鐵,這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聚變裝置,目前正在建設中。然而,儘管超導在越來越多不同的材料被發現,但石墨烯仍有許多令人著迷的未解之謎。非常規高溫超導體的發現引發了人們的猜測,即有一天可能會發現室溫超導體。
  • 什麼是鐵基高溫超導體
    2008年鐵基高溫超導體的發現,翻開了高溫超導研究的新篇章.最先發現的LnFeAsO(1111體系,Ln為鑭系元素)家族,之後相繼發現了以BaFe2As2為代表的122體系,LiFeAs為代表的111體系以及FeSe為代表的11體系.這四個體系構成鐵基超導體的基本結構類型,它們均具有準二維層狀結構
  • 中科院在鐵基超導體中發現天使粒子魅影,拓撲量子計算更近了
    這意味著,人類距離拓撲量子計算更近了一步。8月17日上午,中國科學院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大學高鴻鈞和丁洪領導的聯合研究團隊利用極低溫-強磁場-掃描探針顯微系統首次在鐵基超導體中觀察到了馬約拉納零能模,即為馬約拉納任意子。相關論文當天凌晨在線發表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上。
  • 中國在高溫超導體領域發力,繼續領跑全球!
    其中,1911年,荷蘭科學家發現水銀在極低溫條件下的超導性,開闢了這個新的科學研究領域,1986年,德國科學家與瑞士科學家發現了臨界轉變溫度為35K的銅氧化物超導體。當時讓科學家苦惱的是,超導體的轉變溫度不能超過40K(約零下233攝氏度),這個極限溫度能不能突破,一直是科學家奮鬥的目標。
  • PRL:「類五角石墨烯狀」結構的高溫超導體
    2017-2019年,理論預測和實驗研究相繼發現「籠狀」氫化物LaH10的超導溫度達到250~260 K,堅定了尋找室溫超導體的信心。近日實驗上在高壓下合成了碳質硫氫化物,在288 K的室溫條件下實現了零電阻,讓人們看到了室溫超導的曙光。
  • PRL: 「類五角石墨烯狀」結構的高溫超導體
    Kresin教授等人合作,在高壓下氫基高溫超導體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發表於Physical Review Letters雜誌上。圖1. 三類典型的高Tc 氫基傳統超導體目前在高壓下發現的氫基高溫超導材料的結構可以歸為兩類,一類是以H3S為代表的共價金屬性氫化物,另一類是以LaH10為代表的籠狀氫化物。
  • 又發現超導體中的新性質:電荷漲落!超導科學將迎來新突破?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前沿科技#系列徵文超導優異性能的應用無疑我們所夢寐以求的,然而要做到這一點,線路必須冷卻到非常低的溫度,以至於目前大規模使用超導體是不經濟的,也不現實。希望寄托在所謂的銅酸鹽,銅和氧基化合物,也被稱為高溫超導體,科學界正在集中精力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