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不存在偶然:《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導演訪談

2020-12-05 澎湃新聞

×

作者:Aaron E. Hunt

翻譯:小把戲去衝浪

NOTEBOOK(藝術電影流媒體播放平臺MUBI旗下網刊,下簡稱「NB」):人們對自然主義電影可能有一種預期,認為它是以平鋪直敘的情感描繪人物現實情況的,而非跌宕起伏、峰迴路轉。人們不一定會注意到為了凸顯情感你在片中做了什麼,但他們感受得到。奧秋(Autumn)在上班時感到一陣噁心,我們能聽到畫框外刺耳的聲音加劇著她的不適。這些被凸顯的元素總是由現場拍攝到的東西決定的嗎?還是說你會加一些東西進來,對此你有什麼把握?

伊萊扎·希特曼(Eliza Hittman,美國導演,《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導演和編劇,下簡稱「EH」):其實兩者都有一點。我們主要在敘事空間的層面工作,不過我們也總在自問可否做得更主觀化或者更心理化。這是一部非常纖細的片子。故事很細膩,表演也很內斂,因此很難用聲響或配樂把片子壓得太沉。可以說,那是一個謹小慎微的過程。

NB:有沒有哪些地方你用得太過頭以至於最後要往回收的?

EH:這很有意思,我們去紐約要確定各種事,比如應該將人物周遭的城市環境音提高到多大。我們沒有太多廣角鏡頭,所以尤其要通過環境音來感受這座城市。不過又不想讓城市聽起來過於危險的樣子,其中確實需要平衡。

NB:日常生活的細節非常彰顯你的自然主義風格,就比如有一幕奧秋的厚袖子捲起了危機懷孕中心(crisis pregnancy centers)登記簿的頁腳。無菌診室的布景似乎對這些隨意的細節和小意外無動於衷。你有專門去營造一個私密空間讓這些細節自行展開嗎?還是說它們純屬偶然?

EH:不是的,我不覺得本片中有任何偶然可言。唯一有那麼個意外,實話告訴你,是她們在計劃生育中心(Planned Parenthood)外遇到的示威標牌。我們事先知道那裡每個月都會有和平抗議活動,而且在拍攝前一個月還特意去勘察了一下,那次的參與者並不多。等到我們去拍攝的時候,那裡卻人山人海,這是唯一一件沒有預料到的事。我們要去適應那天的混亂和能量。所有細節都是劇本裡設置好的。我寫劇本初稿的時候常常就只是寫下情節。然後再像雕塑家一樣把去握劇本,雕琢更具體的視角和細節。

NB:這讓我想起哈斯克爾·韋克斯勒(Haskell Wexler)的《冷酷媒體》(Medium Cool,1970),他拍攝真實遊行中的演員。關於劇組在真實場景中的拍攝,還有什麼其他例子嗎?這麼做會有什麼效果?以及,在紐約的部分你是「偷拍」的嗎?在預算允許的範圍內,比如履行演員工會(SGA)的義務等等,你可以做到多少?這方面你又是如何出謀劃策的?

EH:這部片子裡並沒有很多真實發生場景的例子。這部片子裡並沒有很多真實發生場景的例子。我們很擅長利用場地中的背景群演,因為對一部分空間我們是有預期的。比如在港口管理局,那裡的群演全遵照SGA的規定僱傭並支付薪酬。在港管局,我們從凌晨12點拍到4點,因為在下班時間拍攝所以遇到一些後勤方面的挑戰。至於在地鐵裡,那些素材大部分都是偷拍的。不過都是窄角(長焦)鏡頭而且也沒遇到很多人。其中一段有一對正在接吻的情侶,還有一個在手淫的人,他們都是群演。所以,可以說是一種混合——在必要和關鍵的地方,真實世界和群演的利用是混合的。[偷拍的]那部分素材我們沒有去獲得許可。我們可沒有那麼大的製作去租下紐約的一整條來拍攝和排布群演。

NB:有些導演會出其不意在場景中嚇演員來激發他們的反應。這會違背你執導方式的信任和坦誠嗎?這樣會不會給茜德尼(Sidney Flanigan,主角奧秋飾演者)和塔莉婭(Talia Ryder,主演斯蓋勒飾演者)更多真實的素材去發揮呢?

EH:我不相信嚇演員那一套。我覺得有些違背倫理。我的工作是讓她們感到舒適而不是拐彎抹角。我也會找我信任的演員,去達到我想在銀幕上展現的表演深度和情感。

NB:你把日常細節的符號化和功能化結合到情節、人物和理念之中,這種方法讓本來很瑣碎的行為變得很詩意。奧秋給鼻子穿孔那段帶有強烈的意涵,對於如此精細的一個故事來說,那段是一個強拍。

EH:在我看來,鼻環可能尤其複雜吧。我不知道,就好像發覺自己懷孕之後她要討回自己的身體。不過那段更體現出的是她對自己的感受,同時暗示某種性暴力。所以,沒錯,這是個小動作,但與之共鳴和對話的是更大的問題。

NB:一方面說來,大家認為這部片是通過訊息和教育的辯證去談論墮胎議題的。不過正如在視聽細節方面,訊息又是經過情緒的塑造,且往往傳達著主題的內涵。能談談你是怎麼做初期調研,再把這些材料塑造得符合影片風格的?

EH:你知道,我之前十分擔心電影最後呈現出訊息過於充分、或者太過說教的結果。在寫作過程中我一直帶著這層恐懼。我和計劃生育中心都知道我不是要拍紀錄片,我不會也沒有時間去展現墮胎女人將會經歷的每個細節。因此我探索的僅僅是我這個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讓它說得通。真正主觀的探索是關鍵。比如說,奧秋在經歷第二部分手術(the second part of the procedure*)時就沒有太多醫學訊息,全部都是奧秋此前的預感。

我覺得這個故事是以人物個性為中心的(character study),而不是紀錄片。這電影對我意味著很多;它也是一部青春片、公路片、情節劇,還和情感危機中的女性友誼、姐妹情誼有關。

*譯者註:人工流產一般分為藥物方法和手術方法,由於奧秋孕期超過16周,不適用藥物流產和導管手術流產,故此處論及的procedure或process對應影片中涉及的擴張宮頸及清宮術(D&E)醫療程序,首先要置入擴充宮頸的海藻棒,次日再進行手術。

NB:我喜歡奧秋在旅途快結束時對斯蓋勒說「滾開」的那場戲,但就在前往休息室的一小段路之後,她們很快甚至是不知不覺地回到了平時的狀態,還幫對方化妝。這在閨蜜之間經常會發生,在銀幕上卻很罕見了。

EH:我覺得把這一方面表現出來很重要。我希望她們之間產生一些摩擦,但又不想刻意為之。和一個人經歷這番漫長旅程但又不互生間隙是很難的,因為旅途中充滿了對雙方關係的挑戰。

NB:奧秋第一次做B超的時候有一段用了穩定器的側移鏡頭,引入了更第一人稱的頭部視角,將奧秋從默認語境中區隔開來。在影片的剩餘部分,這種側移鏡頭也作為點綴貫穿全片。

EH:第一次B超的場景裡我們用了攝影機穩定器,是要展現她對看著胎兒的牴觸。在窄小的體檢室裡選用穩定器並不是常規操作。一般在小空間中不會用到穩定器。而在墮胎手術的最後部分我們也用了穩定器,所有人都圍著手術臺上的奧秋,此時鏡頭在他們身上遊走,直到他們問奧秋接下來要做什麼手術的關鍵時刻為止。第一天手術時,我們則用滑軌來追蹤醫生為奧秋置入海藻棒(laminaria*)的場景。

*譯者註:「laminaria」海藻棒或昆布條,是基於天然海藻製成的醫用器具,利用吸水膨脹原理在人工流產手術前用於擴張宮頸、減少損傷,這一點很多字幕組翻譯得並不準確。

NB:在高潮段落,也就是奧秋在手術前被詢問一連串問題的那場戲,看上去茜德尼像是第一次對這些問題作出反應。你是怎麼為她安排這場戲的?

EH:這是唯一一場我多次排練過的戲。可以告訴你,那場戲裡出現的女性真的是諮詢師。所以我花了不少時間發展諮詢師和計生中心那場戲,為了使諮詢師的工作真正值得尊敬,不過之後還是要使這部分和劇本風格統一,畢竟這顯然不是紀錄片。所以為了讓茜德尼做好準備,這一幕在劇本上做了不少工作——我給她的建議是,讓她從自己的角度來回答問題。所以當諮詢師發問:「你家是否有心臟病史」時,她確實是在考慮自己家族的情況。這深化了那一幕。我覺得茜德尼是很棒的演員,她知道表演是打造關於自己的禮物。她在表演,但汲取自一個非常個人的空間。

NB:在《沙灘鼠》*中你用到一個無動機的形式要素,夜晚時攝影機前置燈光會直接打在人物的面部。我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裡好像沒有看到有這類打破陳規的構成要素。

EH:我們其實用到了同樣的手持無動機打光,因為對夜景來說這樣比較經濟高效,不用照亮大片區域。我們只打面部的燈光。確實經常這麼幹。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所在的城市(夜間有更多燈光)不會像在海灘晚上打光那麼突兀吧。在這部片裡會多一點前置光和輔助光的效果。

*譯者註:《沙灘鼠》(Beach Rats)是導演2017年自編自導的作品。

NB:我和攝影師海蓮娜·勒瓦(Hélène Louvart*)談到《沙灘鼠》的時候,她說你們會像做規劃圖一樣把分鏡列好,更多地用來確定製作過程中不想要的效果,而不是直接去找想要的效果。

EH:要我說,這次的過程也和《沙灘鼠》類似,我們先從大致的分鏡表著手,上面有現場我們要做的基礎工作。根據那個我們再作調整,增補和剪輯,因為海蓮娜是相當了不起的攝影指導,她非常能搭上故事情緒的調子,我會給她很多空間自由發揮,就像做紀錄片那樣。

她有一套自己的專門設備,很多電影都是靠她這套裝備拍的,這個很難形容,她本人可能會告訴你更多吧。

*譯者註:海蓮娜·勒瓦,法國攝影師,本片攝影指導,其他掌鏡作品包括《沙灘鼠》、《幸福的拉扎羅》、《阿涅斯的海灘》等。

NB:我碰到過一些男性非常激動地否定奧秋的經歷,他們甚至非常氣憤。他們多半拒認奧秋身邊出現的這些男人是真的。你有碰到這類反應嗎,對此你是怎麼看的?

EH:韋恩斯坦也否認他周遭的現實,覺得女人都誤解了他。在我看來,那樣他們就能順理成章加入俱樂部了,「男性俱樂部」中的男人都妄想自己的行為沒有越界。

原題:Sculpting Realism: Eliza Hittman Discusses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 雕刻現實主義:伊萊扎·希特曼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發布時間:2020年3月12日

原文地址:

https://mubi.com/notebook/posts/sculpting-realism-eliza-hittman-discusses-never-rarely-sometimes-always

圖片來源: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 Facebook

原標題:《電影不存在偶然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導演Eliza Hittman訪談》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第70屆柏林獲獎名單,韓國導演洪尚秀拿下最佳導演大獎
    德國、捷克、伊朗合拍的電影《無邪》無驚無喜摘得最佳影片金熊獎。葆拉·貝爾憑藉《溫蒂妮》獲得最佳女演員銀熊獎、埃利奧·傑曼諾《我想藏起來》獲得最佳男演員銀熊獎。影后作品《溫蒂妮》韓國電影則再拿國際重要獎——洪尚秀憑藉《逃走的女人》獲得本屆柏林電影節最佳導演銀熊獎,韓國電影在國際電影獎上持續發光。
  • 五部看後讓人不敢關燈的電影,大白鯊排第四,最後一部看完的很少
    五部看後讓人不敢關燈的電影,大白鯊排第四,最後一部看完的很少人類對於未知和巨大的事物都是充滿恐懼的。而隨著近年來特效的飛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怪獸類電影走上了熒幕,它們巨大的身體往往是災難的源泉。但不妨礙它們成為電影院熱門之一。
  • 「地下導演」賈樟柯:他的電影為什麼屢屢被禁?
    ▲ 《小武》劇照1998年,賈樟柯攜電影《小武》參加了柏林電影節,權威電影雜誌《電影手冊》主編夏爾·戴松看完《小武》後激動不已,並欣然寫下影評《愛與微笑的時節》:「很少有一部影片像它那樣給人以如此充滿生命力的感覺
  • 斯託拉羅和他的導演們(上)_電影號圖文_電影網_1905.com
    「當你腦子裡存在著一個想法的時候,它其實還算不上是一個想法,直到你真正計劃好怎麼落實它,怎麼將它傳達給導演之後,它才真正名副其實了。你得反覆思考、消化,等待一個正確的時機,以正確的方式、恰當的言語將它呈現給導演。
  • 偶然並不存在——因果原理
    ——凱巴林因果原理所蘊涵的真理是,律則遍布整個宇宙,偶然並不存在。所謂的「偶然」只不過是說明人們並未認知或覺察到事物的緣起。世間萬象是連續相接的,不存在間斷,也沒有例外。因果原理是一切科學思想——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的基礎。
  • 《念力》——推薦韓國奇幻喜劇電影 釜山行導演作品
    劇情概要:平凡的銀行警衛大叔申碩憲(柳承龍 飾),偶然間發現自己擁有一種可以控制身邊物體的能力——念力。此時,十幾年不見的女兒(沈恩京 飾)突然聯繫了他,原來樂觀開朗的陋微已經成為了一個自力更生的炸雞店小業主,但在一夜之間深陷危機。
  • 庫布裡克,導演中的天才異類
    一些導演和他的作品很偉大,你非常敬仰,但你發現通過在自己的人生中豐富和充實自己的經歷,觀念,視野,以及某種水平上的職業素養,這些導演的成就看起來並非後人望塵莫及,至少從我們這些年輕人看來是這樣。但庫布裡克不屬於這一類,他看似剝離了正常的人類共情,或者說不屬於人類。他的電影不乏情感,但與其他電影的兒女情長都不一樣,他的情感怪異至極,總是能讓人看完倒吸一口涼氣,並綿綿不絕地迴蕩在頭腦中。
  • 看過賈樟柯的導演作品,看過他主演的電影嗎?程耳《不浪漫》年底開拍
    預告中,平遙國際電影展發起人、導演賈樟柯變身演員,與作家許知遠展開關於笛卡爾的討論。預告片最後,觀眾發現:這部名為《不浪漫》的電影,正是導演程耳繼商業大片《羅曼蒂克消亡史》之後的最新作品。據悉,影片將於今年年底開拍。
  • 紀錄片導演徐童:不瘋狂,不記錄
    導演趙昶通(入圍作品《保鏢學院》)的回答是提前做選題,通過朋友,他認識了保鏢學院的院長陳永青,拍攝由此開啟;導演雷西(入圍作品《白喜》)則在一次偶然下鄉的途中碰上了一個葬禮,深感震撼,覺得必須記錄下來。兩個截然不同的回答,代表了兩種進入現場的方式:前者是選題式的,後者是遭遇式的。
  • 比電影更搶鏡!第70屆柏林電影節揭曉,黃海設計海報刷爆朋友圈!
    ·傑爾馬諾 (義大利)《我想藏起來》最佳女演員獎葆拉·貝爾(德國)《溫蒂妮》評審團大獎銀熊獎《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美國)】最佳影片《第三將來時》(德國)Faraz Shariat除了這些獲獎電影海報值得一提的是賈樟柯導演的新片《一直遊到海水變藍》在柏林電影節首映同時發布了由中國設計師黃海親自操刀設計的海報一瞬間刷爆了各大社交網絡
  • 那個做恐怖遊戲《P.T.》的導演,最近獲得了13項奧斯卡提名
    卻總是忽略另外一位主導者——好萊塢導演,吉爾莫·德爾·託羅。對了,就是那個小島秀夫走到哪帶到哪的胖子。陀螺的電影以黑暗又富有詩意的成人童話風格著稱。在他構建的世界中,從不缺少各種各樣的怪物。比如《地獄男爵》中,重要角色幾乎都是清一色的非人生物。
  • 「盜夢者」諾蘭專訪:我不想以中立的態度拍電影
    諾蘭表示,在沒想清楚自己現在正站在誰的角度看問題時,不會輕易對電影進行剪輯。諾蘭直言,他不想以中立的態度拍電影。諾蘭事必躬親,從不使用第二導演團。他對此表示:「如果我不需要拍攝電影中的鏡頭,那我還在片場幹什麼呢?就算是一個小鏡頭,例如一個手腕上手錶的鏡頭,和一千個人在街上奔跑的鏡頭,在電影屏幕上呈現的尺寸跟重要性都是一樣的。」以下是諾蘭專訪全文。
  • 《旺角卡門》王家衛的電影表現雖然不一定很美,但總是充滿詩意
    王家衛是一個我非常喜歡的導演,因為他能把細節搞得模稜兩可。《旺角卡門》拍攝於1988年,是王家衛導演的第一部作品。這部電影是這些人年輕的縮影。我不知道是因為這些人喜歡這部電影,還是因為這部電影喜歡這些人。
  • 專訪倫敦奧運會電影導演:張藝謀是我的偶像
    3月23日訊(記者張丹)今年40歲的英國印度裔電影導演阿斯弗卡帕迪爾被2012年倫敦奧運會藝術節指定為電影製作人和導演。在談到當前的使命時,他自然而然地提到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官方宣傳影片導演張藝謀。這位曾經獲得過英國電影學院、坎城電影節、美國太陽舞電影節多項獎項的電影導演說:「張藝謀是我的偶像」,並且一氣說出了張藝謀的多部早期作品。他說:「他的前十部電影對我產生過巨大的影響和啟發」。
  • 00後也有自己的電影了!導演跟蹤拍攝12年,學渣學霸都可以看
    9月3日,張同道執導的電影《零零後》即將上映。這是一部真實的紀錄片,導演跟蹤拍攝了12年,記錄了兩個孩子從幼兒園到大學的成長經歷。張同道的代表作品很多,《小人國》,《成長的秘密》,《零零後》,都是記錄同一群幼兒園00後孩子的成長故事。
  • 不喜歡電影的他卻被封為當代歐洲最偉大的導演
    今天小編Dr.G為大家介紹一位近代歐洲最偉大的殿堂級導演。他是被譽為「電影詩人」和「深紫色的敘事思想家」的波蘭電影導演——克日什託夫·基耶斯洛夫斯基。但是,令眾多影迷感到困惑的是,當被問及是否喜歡電影時,他竟面無表情地回答說,「不。」
  • 從未被公認的電影大師
    他從不避諱血腥和暴力,他說過「我十幾年拍攝的電影中的暴力遠不及六十秒的新聞紀實」。他導演過三十幾部電影涉及了恐怖、犯罪、懸疑、情色等幾乎所有的類型片,電影歷程起起落落。他製造過票房炸彈,也成為過票房毒藥。他的電影總是充滿爭議,但在外界看來「發揮太不穩定」的德帕爾瑪,在其影迷們眼中竟是「零「爛片。
  • 少女寧願露宿街頭,也不交換自己的身體
    本期口碑榜上榜的兩部電影是《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和《關於無盡》。前者入圍了柏林電影節,刻畫了兩個美國小鎮少女的故事,是能讓人眼前一亮的女性電影。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劇照 口碑榜方面,《隱秘的生活》位居榜首,《原鑽》和《悲慘世界》分別排在第二和第三的位置,上期上榜的《維塔利娜·瓦雷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