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Aaron E. Hunt
翻譯:小把戲去衝浪
NOTEBOOK(藝術電影流媒體播放平臺MUBI旗下網刊,下簡稱「NB」):人們對自然主義電影可能有一種預期,認為它是以平鋪直敘的情感描繪人物現實情況的,而非跌宕起伏、峰迴路轉。人們不一定會注意到為了凸顯情感你在片中做了什麼,但他們感受得到。奧秋(Autumn)在上班時感到一陣噁心,我們能聽到畫框外刺耳的聲音加劇著她的不適。這些被凸顯的元素總是由現場拍攝到的東西決定的嗎?還是說你會加一些東西進來,對此你有什麼把握?
伊萊扎·希特曼(Eliza Hittman,美國導演,《從不,很少,有時,總是》的導演和編劇,下簡稱「EH」):其實兩者都有一點。我們主要在敘事空間的層面工作,不過我們也總在自問可否做得更主觀化或者更心理化。這是一部非常纖細的片子。故事很細膩,表演也很內斂,因此很難用聲響或配樂把片子壓得太沉。可以說,那是一個謹小慎微的過程。
NB:有沒有哪些地方你用得太過頭以至於最後要往回收的?
EH:這很有意思,我們去紐約要確定各種事,比如應該將人物周遭的城市環境音提高到多大。我們沒有太多廣角鏡頭,所以尤其要通過環境音來感受這座城市。不過又不想讓城市聽起來過於危險的樣子,其中確實需要平衡。
NB:日常生活的細節非常彰顯你的自然主義風格,就比如有一幕奧秋的厚袖子捲起了危機懷孕中心(crisis pregnancy centers)登記簿的頁腳。無菌診室的布景似乎對這些隨意的細節和小意外無動於衷。你有專門去營造一個私密空間讓這些細節自行展開嗎?還是說它們純屬偶然?
EH:不是的,我不覺得本片中有任何偶然可言。唯一有那麼個意外,實話告訴你,是她們在計劃生育中心(Planned Parenthood)外遇到的示威標牌。我們事先知道那裡每個月都會有和平抗議活動,而且在拍攝前一個月還特意去勘察了一下,那次的參與者並不多。等到我們去拍攝的時候,那裡卻人山人海,這是唯一一件沒有預料到的事。我們要去適應那天的混亂和能量。所有細節都是劇本裡設置好的。我寫劇本初稿的時候常常就只是寫下情節。然後再像雕塑家一樣把去握劇本,雕琢更具體的視角和細節。
NB:這讓我想起哈斯克爾·韋克斯勒(Haskell Wexler)的《冷酷媒體》(Medium Cool,1970),他拍攝真實遊行中的演員。關於劇組在真實場景中的拍攝,還有什麼其他例子嗎?這麼做會有什麼效果?以及,在紐約的部分你是「偷拍」的嗎?在預算允許的範圍內,比如履行演員工會(SGA)的義務等等,你可以做到多少?這方面你又是如何出謀劃策的?
EH:這部片子裡並沒有很多真實發生場景的例子。這部片子裡並沒有很多真實發生場景的例子。我們很擅長利用場地中的背景群演,因為對一部分空間我們是有預期的。比如在港口管理局,那裡的群演全遵照SGA的規定僱傭並支付薪酬。在港管局,我們從凌晨12點拍到4點,因為在下班時間拍攝所以遇到一些後勤方面的挑戰。至於在地鐵裡,那些素材大部分都是偷拍的。不過都是窄角(長焦)鏡頭而且也沒遇到很多人。其中一段有一對正在接吻的情侶,還有一個在手淫的人,他們都是群演。所以,可以說是一種混合——在必要和關鍵的地方,真實世界和群演的利用是混合的。[偷拍的]那部分素材我們沒有去獲得許可。我們可沒有那麼大的製作去租下紐約的一整條來拍攝和排布群演。
NB:有些導演會出其不意在場景中嚇演員來激發他們的反應。這會違背你執導方式的信任和坦誠嗎?這樣會不會給茜德尼(Sidney Flanigan,主角奧秋飾演者)和塔莉婭(Talia Ryder,主演斯蓋勒飾演者)更多真實的素材去發揮呢?
EH:我不相信嚇演員那一套。我覺得有些違背倫理。我的工作是讓她們感到舒適而不是拐彎抹角。我也會找我信任的演員,去達到我想在銀幕上展現的表演深度和情感。
NB:你把日常細節的符號化和功能化結合到情節、人物和理念之中,這種方法讓本來很瑣碎的行為變得很詩意。奧秋給鼻子穿孔那段帶有強烈的意涵,對於如此精細的一個故事來說,那段是一個強拍。
EH:在我看來,鼻環可能尤其複雜吧。我不知道,就好像發覺自己懷孕之後她要討回自己的身體。不過那段更體現出的是她對自己的感受,同時暗示某種性暴力。所以,沒錯,這是個小動作,但與之共鳴和對話的是更大的問題。
NB:一方面說來,大家認為這部片是通過訊息和教育的辯證去談論墮胎議題的。不過正如在視聽細節方面,訊息又是經過情緒的塑造,且往往傳達著主題的內涵。能談談你是怎麼做初期調研,再把這些材料塑造得符合影片風格的?
EH:你知道,我之前十分擔心電影最後呈現出訊息過於充分、或者太過說教的結果。在寫作過程中我一直帶著這層恐懼。我和計劃生育中心都知道我不是要拍紀錄片,我不會也沒有時間去展現墮胎女人將會經歷的每個細節。因此我探索的僅僅是我這個故事中最重要的部分,讓它說得通。真正主觀的探索是關鍵。比如說,奧秋在經歷第二部分手術(the second part of the procedure*)時就沒有太多醫學訊息,全部都是奧秋此前的預感。
我覺得這個故事是以人物個性為中心的(character study),而不是紀錄片。這電影對我意味著很多;它也是一部青春片、公路片、情節劇,還和情感危機中的女性友誼、姐妹情誼有關。
*譯者註:人工流產一般分為藥物方法和手術方法,由於奧秋孕期超過16周,不適用藥物流產和導管手術流產,故此處論及的procedure或process對應影片中涉及的擴張宮頸及清宮術(D&E)醫療程序,首先要置入擴充宮頸的海藻棒,次日再進行手術。
NB:我喜歡奧秋在旅途快結束時對斯蓋勒說「滾開」的那場戲,但就在前往休息室的一小段路之後,她們很快甚至是不知不覺地回到了平時的狀態,還幫對方化妝。這在閨蜜之間經常會發生,在銀幕上卻很罕見了。
EH:我覺得把這一方面表現出來很重要。我希望她們之間產生一些摩擦,但又不想刻意為之。和一個人經歷這番漫長旅程但又不互生間隙是很難的,因為旅途中充滿了對雙方關係的挑戰。
NB:奧秋第一次做B超的時候有一段用了穩定器的側移鏡頭,引入了更第一人稱的頭部視角,將奧秋從默認語境中區隔開來。在影片的剩餘部分,這種側移鏡頭也作為點綴貫穿全片。
EH:第一次B超的場景裡我們用了攝影機穩定器,是要展現她對看著胎兒的牴觸。在窄小的體檢室裡選用穩定器並不是常規操作。一般在小空間中不會用到穩定器。而在墮胎手術的最後部分我們也用了穩定器,所有人都圍著手術臺上的奧秋,此時鏡頭在他們身上遊走,直到他們問奧秋接下來要做什麼手術的關鍵時刻為止。第一天手術時,我們則用滑軌來追蹤醫生為奧秋置入海藻棒(laminaria*)的場景。
*譯者註:「laminaria」海藻棒或昆布條,是基於天然海藻製成的醫用器具,利用吸水膨脹原理在人工流產手術前用於擴張宮頸、減少損傷,這一點很多字幕組翻譯得並不準確。
NB:在高潮段落,也就是奧秋在手術前被詢問一連串問題的那場戲,看上去茜德尼像是第一次對這些問題作出反應。你是怎麼為她安排這場戲的?
EH:這是唯一一場我多次排練過的戲。可以告訴你,那場戲裡出現的女性真的是諮詢師。所以我花了不少時間發展諮詢師和計生中心那場戲,為了使諮詢師的工作真正值得尊敬,不過之後還是要使這部分和劇本風格統一,畢竟這顯然不是紀錄片。所以為了讓茜德尼做好準備,這一幕在劇本上做了不少工作——我給她的建議是,讓她從自己的角度來回答問題。所以當諮詢師發問:「你家是否有心臟病史」時,她確實是在考慮自己家族的情況。這深化了那一幕。我覺得茜德尼是很棒的演員,她知道表演是打造關於自己的禮物。她在表演,但汲取自一個非常個人的空間。
NB:在《沙灘鼠》*中你用到一個無動機的形式要素,夜晚時攝影機前置燈光會直接打在人物的面部。我在《從不,很少,有時,總是》裡好像沒有看到有這類打破陳規的構成要素。
EH:我們其實用到了同樣的手持無動機打光,因為對夜景來說這樣比較經濟高效,不用照亮大片區域。我們只打面部的燈光。確實經常這麼幹。我想大概是因為我們所在的城市(夜間有更多燈光)不會像在海灘晚上打光那麼突兀吧。在這部片裡會多一點前置光和輔助光的效果。
*譯者註:《沙灘鼠》(Beach Rats)是導演2017年自編自導的作品。
NB:我和攝影師海蓮娜·勒瓦(Hélène Louvart*)談到《沙灘鼠》的時候,她說你們會像做規劃圖一樣把分鏡列好,更多地用來確定製作過程中不想要的效果,而不是直接去找想要的效果。
EH:要我說,這次的過程也和《沙灘鼠》類似,我們先從大致的分鏡表著手,上面有現場我們要做的基礎工作。根據那個我們再作調整,增補和剪輯,因為海蓮娜是相當了不起的攝影指導,她非常能搭上故事情緒的調子,我會給她很多空間自由發揮,就像做紀錄片那樣。
她有一套自己的專門設備,很多電影都是靠她這套裝備拍的,這個很難形容,她本人可能會告訴你更多吧。
*譯者註:海蓮娜·勒瓦,法國攝影師,本片攝影指導,其他掌鏡作品包括《沙灘鼠》、《幸福的拉扎羅》、《阿涅斯的海灘》等。
NB:我碰到過一些男性非常激動地否定奧秋的經歷,他們甚至非常氣憤。他們多半拒認奧秋身邊出現的這些男人是真的。你有碰到這類反應嗎,對此你是怎麼看的?
EH:韋恩斯坦也否認他周遭的現實,覺得女人都誤解了他。在我看來,那樣他們就能順理成章加入俱樂部了,「男性俱樂部」中的男人都妄想自己的行為沒有越界。
原題:Sculpting Realism: Eliza Hittman Discusses "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 雕刻現實主義:伊萊扎·希特曼談《從不,很少,有時,總是》
發布時間:2020年3月12日
原文地址:
https://mubi.com/notebook/posts/sculpting-realism-eliza-hittman-discusses-never-rarely-sometimes-always
圖片來源:Never Rarely Sometimes Always @ Facebook
原標題:《電影不存在偶然 |《從不,很少,有時,總是》導演Eliza Hittman訪談》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