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個假想實驗——如何從銀河系三千億顆恆星地圖中找出太陽系?
銀河系向著遠方延伸,規模如此巨大,光線也要經過幾萬年才能從一邊傳到另一邊,三千億顆恆星被引力束縛在一起,圍繞著銀河系明亮的中心轉動。就像我們的恆星被稱為太陽,銀河系是我們給這個星系——我們的星系——所起的名字。四個巨大明亮的螺旋狀旋臂被暗黑色分開,圍繞著中心轉動,它們交匯而成的中心是一團更明亮的氣體、星塵和恆星,光芒掩蓋了一切,包括那個你剛逃脫出來的黑洞,在你所處的地方,只有那從中心噴出的高能物質的激流,那個剛才你搭乘的激流,清晰可見。
-
銀河系中心的亮斑是什麼?數百年來爭論不休,今天終於有了答案!
銀河系中心的亮斑是什麼?數百年來爭論不休,今天終於有了答案!千年以來,由於科技水平的落後和科學知識的匱乏,人類一直都認為地球就是宇宙的中心。宇宙中的萬千星辰,包括太陽,都是繞著地球旋轉的。直到14世紀文藝復興之時,著名科學家哥白尼提出「日心說」後,地球是宇宙中心這一說法才逐漸被人們否認。
-
銀河系中心黑洞是如何被發現的?
天文學家卡爾詹斯基過去30年來他一直在尋找一個黑洞,一個巨大的黑洞,就在我們銀河系的中心,他的發現將會推翻我們對宇宙是如何運作的所有概念。
-
人類處在銀河系內,如何知道銀河系的大小、形狀和結構?
唯一的辦法就是逐個房間、通道、樓梯進行仔細地測量,慢慢地整體結構就會出現在你地圖紙上,這個過程可能會耗時幾個月,但是對於樓外地人呢?一眼就能看出了整棟樓的樣子。我們如何確定銀河系的大小和結構我們身處在銀河系中能做的最好的、唯一的事情就是在銀河系的內部在不同波段的光線下進行仔細的測量,繪製出恆星、脈衝星和氣體雲的位置,並嘗試構建出銀河系在「小綠人」眼中的樣子。
-
地球在銀河系中,人類沒有飛出銀河系,科學家怎麼看到銀河系全貌的
目前科學家測得銀河系的直徑有10萬到18萬光年,估計銀河中包含了大約1200億顆恆星。地球深處浩瀚的銀河系其中,現在的人類根本就沒有能力飛出銀河系。那我們是怎麼拍下整個銀河系的呢? 既然人類無法飛出銀河系,那麼我們看到的銀河系全貌就不是拍下來的。這是科學家經通過對銀河系的觀測用計算機模擬出來的。
-
銀河系原來長這樣!當今最精準的銀河系地圖公布,令人震撼
銀河系是一個棒旋星系,其中包含4000億顆恆星、大量的星團、星雲,同時還包含著無數的星際氣體和星際塵埃,太陽系所處的位置是銀河系的邊緣地帶,從地球出發,我們去往銀河系的銀心,至少需要2.6萬光年。而且,對於銀河系來說,太陽系渺小得不值一提,不過是銀河系邊緣一個不起眼的小亮點。可以見得,地球和人類又是多麼渺小。
-
銀河系旋臂有多長:可能環繞整個銀河系
2008年,從斯皮策太空望遠鏡獲得數據顯示,銀河系似乎只有兩條旋臂,而且核心的棒狀結構比預期的更大。然而,根據一個中國天文團隊的近期研究,銀河系的一條旋臂可能比以往認為的延伸更長,幾乎環繞整個銀河系。 這一旋臂名為盾牌-南十字臂(又稱半人馬臂),發源於銀河系棒狀結構的一端,經過太陽系和銀河系中心之間,延伸到銀河系的另一端。數十年來,天文學家一直認為這條旋臂到那裡就終止了。
-
銀河系的新歷史
到了20世紀,天文學家發現,我們身處的銀河系只是一個巨大的「恆星島」的一部分,銀河的起源故事揭開了新的篇章。簡單地說,該理論認為,我們的銀河系是在近140億年前由巨大的氣體雲和塵埃在引力作用下合併而成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出現了兩種結構:首先是一個巨大的球形「銀暈」,後來則變成一個密度大、亮度高的圓盤。數十億年後,太陽系在這個圓盤中形成,也開始圍繞其中心旋轉。
-
我們銀河系的「大耳朵」:銀河系的大伴星系脫穎而出
在一個銀河系隨行人員中圍繞銀河系盤旋的20多個衛星星系中,有兩顆大型衛星被稱為大型和小型麥哲倫雲。從望遠鏡時代開始,觀星者和導航員就已經了解它們。然而今天的天體物理學家很難解釋他們是如何到達那裡的。星系形成和演化的計算機模擬往往不會產生類似於兩個麥哲倫雲的明亮衛星星系。
-
銀河系竟是這樣長大!科學家找到蛛絲馬跡:需不斷地吞噬遠古星系
通過數據研究和超級計算機的計算模擬,項目研究人員、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天文學家 Diederik Kruijssen,拋出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據:110億年前,銀河系與北海巨妖Kraken 的碰撞,或許是它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在此之前,我們的銀河系僅有現在質量的1/4而已,但那次碰撞徹底改變了銀河系的外貌。
-
銀河系是如何長大的?科學家找到真相蛛絲馬跡,不斷吞噬遠古星系
讓人們清晰地看到了銀河系的迄今為止最完整的地圖。而與此同時,他們還分析了銀河系中,各個球狀恆星系的年齡、運動軌跡和主要的化學成分等等數據。在對比分析中,科研小組發現了,銀河系在歷史中,有五個大規模星系合併的證據,每個星系涉及至少1億顆以上的恆星。而這些合併,最早可以追溯到宇宙100億多年前。
-
「蓋亞」繪成詳細銀河系地圖
原標題:「蓋亞」繪成詳細銀河系地圖 據英國《自然》雜誌近日發表的一篇新聞特寫,歐洲空間局(ESA)的「蓋亞」(Gaia)探測器任務已繪製成超詳細銀河系地圖,並發現銀河系歷史上一段此前不為人知的「動蕩歲月」。
-
終於發現了銀河系黑洞周圍的吸積盤
但是銀河系中心的龐然大物卻害羞而嫻靜。現在,天文學家們終於發現了黑洞微弱發光的吸積物質的吸積盤,人們長期以來一直懷疑它,但從未見過。新澤西州普林斯頓高級研究所的天體物理學家埃琳娜·默奇科娃(Elena Murchikova)說:「我們真的看到了它,我感到非常驚訝。」研究人員在智利北部使用Atacama大毫米/亞毫米陣列或ALMA觀測了該盤。
-
天文學家終於破譯:銀河系暴力誕生的密碼!
天文學家在一項新研究中表明,銀河系在100億年前的一次「猛烈碰撞」中吞噬了一個質量僅為其質量四分之一的星系,這一「劇烈碰撞」並沒有完全滿足億萬年的需要。以前的研究表明,銀河系是由兩組獨立的恆星組成,但是星系合併的精確年表仍然難以捉摸。
-
宇宙早期的銀河系類似物
因此,它是銀河系最遙遠的圖像-並引起意外。因為按照目前的模型,這樣的早期星系應該更加混亂和湍流。當宇宙還很年輕,並且第一個星系只是逐漸形成和成長時,許多天體物理過程比今天動態和強烈得多。許多首批恆星非常龐大,因此在幾百萬年後再次爆炸成為超新星。
-
不離開銀河系,怎麼知道銀河系的形狀?看完之後恍然大悟
同樣的,我們從來沒有離開過銀河系,又怎麼知道銀河系是漩渦狀的呢?今天,咱們就來討論討論這個話題。所以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噴他,因為這是人類第一次嘗試系統地描述銀河系的形狀,而且雖然當時的科技水平有限,但赫歇爾的方法是在今天指導我們描繪銀河系的重要依據。直到20世紀20年代,又一位顛覆人類對宇宙認知的人出現了,他就是埃德溫·哈勃。
-
太陽圍繞著銀河系公轉,那麼銀河系是圍繞什麼來進行公轉的?
宇宙雖然天體無數,但是它們都遵循著宇宙的法則,那就是質量小的天體圍繞質量大的天體旋轉運動,如地球的質量比月球的大,所以月球圍繞地球公轉,同理,地球圍繞太陽進行公轉
-
你是如何想像銀河系的?為什麼我們站在地球上就能看到銀河系?
你可以用電腦模擬出整個銀河系。當然了,現在我們看到的很多銀河系的照片,都是藝術家在仙女座星系的基礎上進行的藝術再現。仙女座星系是離我們最近的一個銀河系,與我們所處的銀河系十分相似。我猜你心裡想的照片是下圖這樣滴:但其實這並不是我們所處的銀河系,而是我們的鄰居——仙女座星系。身處銀河系之中的我們,拍到的照片應該更像下圖這樣滴:做出我們自己銀河系的模擬圖其實是很困難的,因為很難計算出地球之外各個恆星之間的準確距離,而且很多恆星都被銀核遮擋住了。除此之外,剩下的幾乎全靠猜測。所以那部分的情況主要靠想像。
-
110億年前,一個巨大星系曾撞上銀河系,徹底改變了銀河系
在不斷地碰撞之後,銀河系才演化成了今天這樣。如今,有些星團已經被撕裂成了長長的星流,這樣的演化結果也是科學家關注的重點之一。德國海德堡大學的天文學家J M Diederik Kruijssen和他的團隊就是通過這些信息,構建了迄今為止最完整的銀河系碰撞年譜。為了完成這項研究,他們還藉助了人工神經網絡進行模擬,還原了球狀星團從形成到演化再到毀滅的完整演化周期。
-
110億年前,一個巨大星系曾撞上銀河系,徹底改變了銀河系
即使是我們的銀河系,在今天以前一百多億年的歲月裡,也已經發生過多次碰撞了。這些碰撞包括對很小的衛星星系的吞併,也包括巨大星系的合併。在不斷地碰撞之後,銀河系才演化成了今天這樣。想要拼出一幅完整的銀河系碰撞拼圖,對於科學家們來說仍然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單單是發現這些發生於幾十億甚至一百億年前的事件,就已經不容易了。科學家之所以推測出這樣一次碰撞事件,是銀河系中的球狀星團給出了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