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將上線運行

2021-01-10 中國網財經

  本報訊 記者李芳芳報導:旅客可以通過網際網路實時查詢目的地機場和出發地機場的天氣變化情況;機場通過大屏幕實時顯示雷雨雲的生成過程,普及航空氣象知識;飛行員直接從IPAD客戶端上實時收到各類天氣預警信息、最新衛星雲圖和機場天氣雷達圖像……這一系列情形都將隨著3月23日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上線運行成為可能。

  由民航氣象中心開發的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集約了目前我國所有的航空氣象產品,匯總了全國190多個機場氣象臺實時提供的氣象信息,同時顯示全球主要機場的氣象信息,具有高度的時效性。「我們這個平臺的信息更新十分及時。一般而言,全國190多個機場氣象臺觀測的氣象信息從開始傳送到平臺推送的整個流程不超過1分鐘。」民航氣象中心業務管理室副主任張洪泰表示。

  此外,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的推出不僅滿足了業內專業用戶的需求,同時面向廣大旅客提供天氣信息查詢。平臺將分為社會公眾版和註冊用戶版。社會公眾版主要面向社會公眾,為公眾用戶提供顯示和查詢全球範圍內主要機場和我國所有民用機場的天氣信息,並為公眾提供航空氣象科普資料。註冊用戶版主要面向民航業內,提供個性化服務。「比如,當我們得知航班上越來越多地配備IPAD之後,就為滿足飛行員的需求而開發了IPAD客戶端,方便飛行員實時通過客戶端了解各種氣象信息。」張洪泰說。

  此外,為減輕民航單位在處理因為天氣原因造成的大面積航班延誤時承受的壓力,該平臺還授權專業用戶在發生惡劣天氣時,可以利用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向旅客實時顯示氣象信息。

  民航氣象中心主任周建華表示,航空氣象服務不僅為民航運行安全順暢保駕護航,也通過提供精細化的航空氣象信息,幫助航空公司和機場等民航單位節省運營成本。隨著民航業的發展和公眾對民航出行的關注,航空氣象服務將藉助更多科技手段,服務行業發展。

  靜觀風雲變幻

  ——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特點解析

  □本報記者 李芳芳 通訊員 韓清源 張茜

  3月23日,伴隨著第54個世界氣象日的到來,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將正式面向民航專業用戶和廣大旅客上線運行。

  無論是對於航空公司、機場和空管等業內單位,還是對於廣大旅客,這都將是一次嶄新的體驗。嶄新平臺、海量信息、定製服務、隨時推送,這個平臺擁有太多值得關注的特點。讓我們一探究竟,看其究竟如何助力中國民航業實現持續安全目標,提高航班正常性。

  緣起 主動尋求壓力下的突破

  民航業的運行特點註定受天氣影響較大,曾經有人戲稱民航業「靠天吃飯」。尤其是隨著我國民航業的持續快速發展,航班量不斷增長,天氣變化對行業正常運行的影響日益增大。

  近年來,因為極端惡劣天氣導致大面積航班延誤的事件時有發生。一場能見度不足100米的大霧直接影響了1400多架次航班的正常運行;一場颱風能導致航空公司取消近200個航班。在此類極端天氣發生時,氣象服務尤顯重要。如果氣象服務及時、精細、全面,就能幫助相關單位早作預案,提前準備,為運行決策提供支持。

  作用越大,責任越大。民航氣象服務的職責是最大限度地減少天氣對民航運行安全和效率造成的影響。面對管制部門、航空公司、機場等航空氣象用戶日益增長的需求,面對廣大旅客不斷增長的期待值,民航氣象中心認識到,無論是從飛行安全方面考慮,還是從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等方面考量,航空氣象信息分發的及時性、信息資源的集約化、氣象產品的精細化、氣象服務的決策輔助能力和集中統一程度等方面都需要有進一步的改進,跟上行業發展的腳步。

  在「追求更好服務」動力的驅使下,民航氣象中心認為,必須突破現有服務模式,全面整合民航氣象系統的資源,建立一套全新的民航氣象服務模式和功能完善的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以使民航氣象服務對運行協調決策、流量管理和集中運行控制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滿足民航安全順暢發展的需要。自2009年開始,民航氣象中心帶領民航氣象服務系統建立分級區域預警預報與服務模式,實現航空氣象信息的高度共享。2012年,在新的服務模式基礎上,民航氣象中心開始啟動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建設。自2013年開始,該平臺在空管單位、航空公司及民航氣象部門試運行。今年3月,在研發了15個月以後,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將面世。

  面世 四大特性緊跟行業發展的腳步

  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具有全面及時、在線互動、精細個性和共享開放四大特點。該平臺藉助計算機、網絡等新技術,在現有氣象服務的基礎上,採用瀏覽器/伺服器(B/S)的系統架構,方便用戶隨時隨地通過接入網際網路直接使用,在原有點對點地為專業用戶提供規範服務的基礎上,為民航運行的各參與方提供全面、及時的航空氣象信息。民航氣象系統通過在線實時天氣講解與諮詢,為民航協同決策運行提供天氣情景意識;實現與運行標準緊密結合的精細化、個性化服務,並實現推送服務;向廣大旅客提供實時的航空氣象信息,為旅客的出行提供氣象信息參考。為滿足國外用戶的需求,該平臺還開發了英文版本。15個月的努力,整個團隊的集思廣益,能否讓即將面世的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承載起那美麗的希望呢?

  「我們這個平臺通過整合資源,將會產生1+1>2的效果。」民航氣象中心主任周建華說,該平臺運行後,將目前所有的航空氣象產品進行集中整理,並綜合機場和航班的運行標準,提供氣象信息。「比如,我們在氣象信息中會顯示目前跑道視程是多少,會不會超過起飛標準,為用戶在複雜天氣下作出決策提供技術支持」。

  天氣是瞬息萬變的,正在發生和即將發生的重要天氣會對航空運行帶來重要影響。所以,氣象信息的傳遞必須強調及時性。尤其是在影響飛行的不利天氣發生之時,氣象信息的傳遞必須與天氣「賽跑」。而該平臺要會聚全國190多個機場氣象臺採集的氣象信息,如何確保及時傳遞氣象信息呢?「為確保氣象信息的及時性,我們要求7個民航地區氣象中心,在向平臺轉送全國各地機場氣象臺採集的氣象信息過程中,延遲時間不超過1分鐘,以確保各類用戶能夠在最短時間內通過平臺查詢最新信息。」民航氣象中心業務管理室副主任張洪泰說。

  不同的用戶在發展過程中由於市場定位、運行範圍等因素,對氣象信息產生了差異化要求。「提供有針對性的服務就要求我們改變以往粗放式的信息推送方式,分類用戶的需求,並提供精細化的服務。」周建華說,該平臺充分考慮了空管、機場、航空公司等不同用戶的不同需求,並由此設計了不同的氣象服務產品,以滿足用戶需求,提高航空飛行的安全性、正常性。

  此外,該平臺還強調服務的主動性。當預測出某地可能出現影響飛行安全和航班準點的危險天氣或天氣變化時,平臺就會將天氣信息主動推送給相關用戶,提醒用戶早作準備,降低危險天氣造成的影響。

  提升 「雙面」特色服務提高滿意度

  一邊是公眾對各種氣象信息的需求,一邊是行業對專業氣象預報的要求,新平臺能否讓二者皆滿意呢?如果混為一談,估計兩邊都不滿意。於是,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特意推出了社會公眾版和註冊用戶版兩個版本,用兩種不同的特色服務,提高用戶滿意度。

  該平臺竭力將自己打造成業內用戶的「氣象軍師」。據介紹,註冊用戶版除可以通過平臺查詢國內主要機場自動氣象觀測數據、各種衛星雲圖、天氣雷達圖像、重要天氣預告圖、極地航線溫度圖、機場跑道風向、風速變化等動態顯示圖外,還可以動態顯示相關航空氣象通告,如區域預警、機場預警、例行的天氣通報和影響航班運行的重大天氣將要發生情況下的天氣快報、航空器語音報告等信息。

  針對有定製服務需求的註冊用戶,平臺能夠根據需求為註冊用戶提供定製關注機場的天氣實況和預報,同時還會以列表或圖文形式顯示定製機場的自動氣象觀測信息。「我們的平臺還設置了告警功能。比如某機場可以根據運行需要,設定機場的自動氣象觀測數據告警閾值。當數據項達到用戶設定的告警閾值時,列表將以不同顏色直觀地提醒用戶需要注意的機場自動氣象觀測數據。」張洪泰介紹。

  該平臺還可以根據需要,為專業用戶提供航空氣象報文的快速查詢、高級檢索、告警查詢功能等服務;結合航空公司航班計劃信息,以自動推送或手工提取方式為用戶提供起降機場間的天氣、重要氣象情報和重要天氣預告圖等資料;提供集成顯示的各類機場天氣告警、飛行情報區天氣告警、火山灰雲及熱帶氣旋告警等航空氣象重要預警信息;推出專業版IPAD客戶端,方便飛行員通過移動客戶服務端,實時查詢機場天氣、機場信息、最新天氣通報、各類天氣預警信息、最新衛星雲圖和機場天氣雷達圖像,隨時隨地了解最新的天氣情況。

  該平臺充分考慮了專業用戶在使用氣象信息中可能產生疑問等情況,於是設計了視頻氣象講解服務。由專家根據用戶需要或者針對特殊突發天氣,在線進行分析和解讀,為用戶作出決策提供參考信息。如果用戶錯過氣象講解時間,還可以通過平臺的相關功能頁面,重新觀看視頻講解錄像。此外,平臺還可以提供在線支持功能,為各級民航氣象部門和各類用戶之間提供一個實時在線交流平臺。如某機場出現影響航班飛行的惡劣天氣時,民航氣象中心可以組織該機場氣象臺和該機場所屬的民航地區空管局氣象中心進行在線天氣會商,並邀請航空公司、管制部門、機場運行部門在線參加。

  在特殊天氣發生時,廣大旅客由於對天氣變化趨勢沒有直觀感受,或者不掌握實時的氣象信息,容易對航班運行不正常的情況產生不理解。該平臺研發了機場天氣大屏顯示功能。「當遇到影響航空運行的惡劣天氣時,專業用戶可以通過機場顯示屏幕,利用平臺向旅客實時顯示氣象信息。」民航氣象中心預報室副主任呂豔彬介紹說,旅客將可以直觀地看到系統顯示惡劣天氣(如暴雨、降雪)影響的區域、強度和演變趨勢。平臺還可以放大顯示局部區域或航路航線天氣,向公眾解釋為何航班會受到航路上的天氣原因而不正常。「公眾直觀地看到雷雨雲覆蓋在航路上,就會理解航班因天氣原因產生的延誤」。

  考慮到旅客對氣象信息的需求主要與出行行程有關,所以旅客公眾版的平臺主要為廣大旅客提供顯示和查詢全球範圍內主要機場和我國所有民用機場的天氣實況。與此同時,為給公眾普及氣象知識,提高公眾理解力,公眾版平臺還提供了瀏覽航空氣象科普資料的功能。如此一來,廣大旅客打開電腦或者手機客戶端,就能對需要的各種航空氣象信息一目了然。

  通過全面整合民航氣象系統的現有資源,以全新的氣象服務模式最大限度地滿足用戶需求是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的階段目標。民航氣象中心主任周建華說,平臺的最終目標是為用戶提供更加精細化、個性化、有針對性的信息,實現空地一體的實時服務,支持民航安全順暢發展,助力營造和諧高效的民航出行氛圍。這不是夢想,而是不遠的未來。

  為運行工作提供幫助

  □李偉燁

  在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試運行近一年的時間裡,該平臺為我們日常的運行工作提供了很大幫助,在資料綜合匯總、告警預警信息傳遞以及用戶個性化需求定製等方面有許多優點。

  首先,資料全面,對運行幫助極大。

  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的最大特點就是全面匯總了民航各地區氣象中心、各機場航站的氣象資料以及告警信息。其中,除了涵蓋國內、國際各機場報文、重要天氣預告圖、衛星雲圖外,平臺還匯總了各大機場的跑道自動觀測數據。而自觀數據的監控對在低雲、低能見度等惡劣天氣下航班的動態監控,有重要作用。

  另外,平臺資料的全面性更是體現在對特殊運行提供的特殊氣象資料支持上。由於極地運行的特殊性,極地航線的開通要求提供極地地磁活動以及空間資料等特殊氣象情報,而國內絕大部分氣象系統目前暫時無法提供相應的特殊氣象資料。該平臺提供的空間天氣以及極地航線資料對我們公司廣州—紐約極地航線的籌劃、開通提供了極大幫助。

  其次,告警預警信息直觀及時,有助於加強航班監控。

  平臺提供的地圖式航站天氣告警直觀明了。平臺對有重要天氣發生的機場用相應的天氣符號標註,便於運行人員在短時間內掌握全國天氣概況,直觀地反映可能影響航班運行的重要天氣。同時,用戶登錄後能個性化地選擇告警機場也是一大優點。首頁及時提供的各區域、航站機場、空間天氣的預警和警報信息,對航班的監控以及調配有很大幫助。

  最後,支持IPAD移動端是一大創新服務。

  目前,該平臺支持IPAD移動端,對於目前日益流行的移動辦公是一大便利,方便工作人員隨時隨地通過該平臺了解天氣。

  可以暢想,在該平臺正式運行後,值班人員就再也不用被「捆綁」在電腦前,甚至可以將ZPAD移動端配備給機組,方便機組隨時「零距離」了解天氣信息,更加有利於航班安全高效運行。這無疑是一個讓人期待的未來。

  (南航SOC)

  航班保障的好幫手

  □邵斌 吳文輝

  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試運行後,廈航在第一時間就投入了應用。其簡潔清晰的界面、全面完善的功能給人印象深刻。該平臺為廈航的航空氣象需求提供了綜合、全面的數據信息和及時、有效的預警信息,成為了一個航班運行保障不可多得的好幫手。

  綜合服務平臺首頁及時更新的通告信息和圖形化的實況信息,為運行保障提供了較好的天氣監控平臺。每天的氣象通報為航班運行保障提供了較為全面的指導信息,使各保障崗位都能直觀、快速地了解天氣形勢和影響程度,提高了保障效率。頁面及時更新的各類預警信息,有效增加了保障人員的響應處理時間。圖形化的實況信息也使運行保障人員對天氣現狀有快速、全面的了解,不僅方便了氣象人員的天氣講解,也有效提高了航班放行和備降場選擇等工作的處理效率。

  綜合服務平臺對航班運行保障來說,最大助力還是數據支持。

  (一)40多個機場的自觀數據每分鐘更新,不僅可以進行列表監控,也可以進行單站顯示,使公司運行保障對天氣監控實現了質的飛躍。綜合服務平臺的自觀數據實現了對天氣以分鐘為單位的動態監控,便於運行控制人員及時處理,抓住可飛時機,減少航班延誤或備降,有效提高了公司的航班放行準確率。

  (二)全面的航空氣象數據信息,為航班運行安全提供了有力保障。日常工作中出現的網絡阻塞、數據丟失、伺服器故障等各種突發狀況,必然會造成氣象資料無法有效獲取。而綜合服務平臺的啟用,成為獲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從報文查詢到圖表下載,從衛星雲圖到雷達資料,其全面完整的數據整合,簡潔快速地獲取方式為公司運行在突發狀況下飛行氣象資料的及時補充提供了極大的幫助。

  以近期印尼克盧德火山噴發為例,火山灰對雅加達航線以及機場造成了嚴重影響,而廈航比較缺乏火山灰環境的運行經驗。綜合服務平臺不僅及時提供了預警信息,而且將目前和預計影響區域進行圖形化展示,為公司航班的航路規劃,備降機場選擇和放行時機提供了及時、有效的信息支持,有效保障了航班運行安全。

  (廈航氣象處)

  助力流量監控 填補服務空白

  □鄭玉林

  隨著航班量的日益增長,空管運行管理對氣象信息的需求越來越大。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的上線及時填補了這一空白,給空管系統的日常運行提供了非常有益的信息支持,充分發揮了對空中流量監控的助力作用。

  一方面,該平臺整合了全國各主要機場的信息,使得流量管理人員能夠對全國機場的氣象信息監控一目了然。比如自動觀測信息功能方便用戶可以在同一界面上了解所有機場的信息。而以前,工作人員就需要逐個輸入機場名稱,進行查閱。有了平臺後,查詢觀測信息就方便了許多,為空管局運行管理中心每天對全國機場的運行監控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另一方面,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所提供的信息十分全面,更新及時。無論是衛星雲圖、雷達拼圖、氣象報文、觀測數據、航空預警信息,還是氣象科普知識應有盡有,而且資料更新也很及時,這也是以前所沒有達到的。

  同時,從用戶角度出發,我建議,希望能不斷地與民航氣象中心溝通,在互相交流中不斷提高信息的實用性,更好地輔助我們做好空管系統流量管理工作。

  (空管局運行管理中心流量監控室)

  發揮優勢 贏得好評

  □阿利曼

  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自2013年開始在空管單位、航空公司以及民航氣象部門試運行。該平臺的全面性、及時性和針對性,在試運行中明顯地呈現出來。

  2013年是複雜天氣多發的一年,全國範圍內的雷雨天氣頻發。南方的雷雨天氣具有出現時間早、範圍大、強度強、持續時間長的特點,而北方的雷雨天氣具有突發性。平臺在雷雨季節航班運行保障中的重要作用得到進一步體現。

  2013年10月1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迎來了黃金周的旅客高峰,同時也迎來了「湊熱鬧」的雷雨天氣。在9月30日下午的民航氣象系統天氣會商時,民航氣象中心與華北地區氣象中心就加大對北京區域的天氣會商力度,經過認真研究、討論,預報從10月1日凌晨開始,北京區域以及首都機場將受雷雨天氣影響。於是,民航氣象中心在平臺綜合預警一欄,將雷雨天氣出現的時段、強度以及主要影響區域、航路、機場的氣象預報進行發布,提醒氣象信息用戶及時關注北京區域的天氣變化。

  2013年10月1日3時左右,民用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上的衛星資料、雷達資料顯示,在首都機場西部有雷暴雲在逐漸發展,並向偏東方向移動,雷暴雲的高度為6公裡~7公裡,影響首都機場的西部航路。華北地區氣象中心值班預報員及時在平臺上發布了相應區域預警、機場警報信息,平臺自動彈出機場警報,並預警提醒在線氣象信息用戶關注北京地區的天氣情況。

  當日,該平臺共發布機場警報11份、天氣通報2份、趨勢著陸預報4份、重要氣象情報2份等氣象信息,為用戶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民航氣象中心)

相關焦點

  • 新版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上線
    ,民航局空管局在廈門組織召開了飛行氣象服務需求研討會,並推出新版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同時,與會的專家代表分組詳細交流和探討了航空氣象服務的需求和建議,包括實際業務運行中具體問題、現存規範的標準與運行標準不一致等各類問題。此外,會議現場同時展示了由空管局氣象中心和民航電信開發有限公司聯合開發的航空氣象綜合服務平臺以及其他新的服務產品和系統,並現場為用戶答疑解惑。
  • 民航氣象大數據共享與服務雲平臺上線運行
    中國氣象報記者王敬濤 通訊員張豐蘩報導 近日,面向航空安全和效率的氣象大數據共享與服務雲平臺上線運行。該平臺能為航空公司、空管、機場等運輸航空和通用航空主體提供基於網際網路的氣象大數據支持,進一步滿足航空安全和飛行效率對氣象數據的需求,提升氣象服務的及時性、便捷性和有效性。
  • 疫情防控通航氣象服務平臺上線
    中國氣象網訊 據中國民航網信息,全國唯一的疫情防控通用航空氣象服務平臺2月19日正式上線,中國氣象局參與平臺開發。該平臺同步推出網頁版和手機App,在疫情期間向參與救援的通航企業、通航機場、民航單位以及相關機構免費開放使用。
  • 中國民用航空氣象工作規則
    第四條 民用航空氣象工作的基本內容包括探測、收集、分析和處理氣象資料,製作發布航空氣象產品,及時、準確地提供民用航空活動所需的氣象情報。民用航空氣象工作的目的是為民用航空活動的安全、正常和效率提供服務。
  • 【創新創效】航空氣象服務可視化平臺
    《航空氣象服務平臺》完全以大屏輪播的方式進行展示,運行過程中不需要人為幹預,可自動更新數據。該系統採用模塊化編程,可隨時根據需求對模塊內容進行調整,該平臺內容豐富,界面美觀,運行穩定,便於維護。該平臺打破了以往航空氣象僅針對管制和航空公司開展氣象服務的工作模式。在不增加氣象觀測和氣象預報崗位工作量的基礎上,首次將專業的航空氣象產品以大屏展示的方式提供給更多的服務對象。
  • 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運行 :氣象就是生產力
    只不過一年間,亞洲航空氣象中心在對可能影響航空運行的雷暴、顛簸、積冰、沙塵暴等危險天氣諮詢服務方面,已經做到了每天滾動製作及發布各類產品32種,覆蓋亞洲26個國家及地區、51個飛行情報區。由中國民用航空局、中國氣象局、香港天文臺聯合建設的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在努力為亞洲區域內的氣象監視臺、空管用戶和航空企業提供越來越優質的航空氣象服務。
  • 調研航空氣象服務需求 共謀提升服務品質
    2018年5月15日福建虹德航空氣象服務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加義等一行三人,來民航甘肅空管分局氣象臺交流調研了四強空管建設中,西北地區航空氣象服務的需求,並討論了關注焦點、合作意向。
  • 華為雲WeLink助力中南地區疫情防控通用航空氣象服務平臺雲發布
    當前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到了關鍵階段,復工復產工作也在積極推進中,民航局動員全國航空力量參與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等相關工作,開闢空中「綠色通道」。然而,冬春之交湖北等地低雲低能見度、降雪、空中積冰頻發,春雷萌動,對航空運輸飛行尤其是通航飛行造成了極大的影響。由於缺乏低空探測信息和精細化預報手段,通航氣象保障遇到不少的障礙。
  • 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成立運行
    7月11日,亞洲航空氣象中心正式成立並開始運行,將對亞洲區域內未來六小時可能影響航空運行的雷暴、顛簸、積冰、沙暴、塵暴和山地波等提供專業詳細的預報。區域內的氣象監視臺、空管用戶和航空企業通過亞洲危險天氣諮詢中心網站和亞洲航空氣象服務網便可獲得所需產品。中國氣象局副局長宇如聰、中國民航局副局長王志清、香港天文臺臺長岑智明以及數十個國家的航空氣象專家出席運行啟動儀式。世界氣象組織秘書長塔拉斯發來賀函。
  • 中國民用航空局令(第217號)中國民用航空氣象工作規則_2013年第27...
    第二十三條 民用航空氣象服務機構應當建立制定、發布、修訂和補充運行手冊的制度,並保持運行手冊持續有效。  第二十五條 民用航空氣象服務機構應當保存完整有效的運行手冊,保存地點和方式應當便於氣象人員查閱。  第二十六條 民用航空氣象服務機構應當對發布的氣象產品及設備的運行情況持續監控。
  • 疫情防控通航氣象服務平臺上線免費開放
    從民航中南管理局獲悉,經過密鑼緊鼓地研發,全國唯一的疫情防控通用航空氣象服務平臺(以下簡稱平臺),由中南管理局副局長陳維在電話會議上宣布,於2月19日正式上線。
  • 航空高校和氣象企業共建航空氣象創新應用示範中心
    在11月9日召開的第一屆航空氣象科技創新與發展論壇上,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華風氣象傳媒集團籤署合作協議,共同建設航空氣象創新應用示範中心暨聯合開放實驗室(以下簡稱示範中心),打通「產、學、研、用」的深度創新鏈條。
  • 梧州機場開展《民用航空氣象預報規範》宣貫學習
    中國民航網 通訊員唐竹勝 報導:為了做好《民用航空氣象預報規範》的貫徹落實工作,近日,梧州機場組織全體氣象人員對新規範進行宣貫學習。《規範》結合目前民航氣象預報業務的實際情況,參考最新版的國際民用航空公約附件3《國際航空氣象服務》編寫而成。
  • 濱海新區成國家首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實驗區
    日前,中國民用航空局公布了首批13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名單,濱海新區正式獲批國家首批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區,目標定位為綜合應用拓展。此次申報工作,經過民航局預審、答辯及實地考察三個環節的綜合論證,濱海新區從35個通過民航各地區管理局初審的直轄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區)中脫穎而出,成為首批批覆的13個民用無人駕駛航空試驗基地(試驗區)之一。
  • 青海省首個面向航空的專業化氣象服務系統試運營
    中新網西寧6月5日電 (文思睿)5日記者從青海省氣象局發布的消息獲悉,青海省氣象服務中心研發的西寧曹家堡國際機場(以下簡稱「西寧機場」)趨勢預報輔助系統在民航青海空管分局氣象臺完成安裝部署,正式開展業務試運行,向民航部門提供更具針對性的專業化氣象產品服務。
  • 民航中南地區首個航空氣象 預報服務中心在張家界機場落地
    7月21日,全國首家自籌資金建成的新型航空氣象服務機構,民航中南地區首個航空氣象集中預報中心正式落地,此舉將為民航中小機場突破氣象發展瓶頸提供「湖南模板」,為推動民航高質量發展注入「湖南力量」。 7月21日至22日,湖南機場集團氣象預報服務中心項目民航專業工程行業驗收及運行安全評估會議在張家界荷花國際機場召開。
  • 中國民用航空飛行學院
    科研平臺及創新實踐基地  學院成立了航空發動機維修與適航技術、飛機結構維修技術、民用飛機綜合航空電子系統、通用航空維修工程與職業教育、航空安全與適航工程和民用航空無人機等7個研究所。  有民機複合材料結構維修、智能檢測與智能控制、民用航空器機載設備故障診斷技術、飛機結構與系統維修理論與技術、航空宇航推進理論與工程和航空安全與適航工程6個科研團隊。
  • 淺談如何提高航空氣象 精細化產品的服務水平
    創新服務產品,根據服務對象的不同,區管和運管委服務席位關注重點,編制重要天氣簡報,將產品化繁為簡,定時或隨機向用戶提供;低能見度運行時,預警預報服務產品用RVR替代主導能見度。對機場、終端區的基礎探測設備進行優化和完善,建設高精度的機場氣象雷達以滿足航班運行的需求;應用探測新技術,實現從起飛、進近到著陸階段(戰術階段和戰略階段)的全程監測預警;依託中國氣象局天氣雷達探測網,結合衛星探測和航空器空中氣象探測(AMDAR資料),初步建設區域及航路天氣綜合探測信息平臺,全面提高航路及區域天氣監測和探測能力,實現區域及航路危險天氣自動化告警。
  • 預報室組織《民用航空氣象預報規範》宣貫學習
    為了認真學習日前民航局下發的《民用航空氣象預報規範》,3月20日下午,氣象中心預報室組織了《民用航空氣象預報規範》宣貫學習。會上,預報室劉峰主任詳細講解了新舊規範的不同之處,給預報員進行了有效的宣貫培訓。
  • 新宏通用航空氣象服務系統——新宏氣象APP
    2017年,北京新宏高科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成功推出新宏通用航空氣象服務系統,通過新宏通用航空氣象服務平臺、新宏氣象APP和新宏天氣分析與會商一體化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