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實的密恐寄生蟲病,鑽入腳底留下密密麻麻的孔洞

2020-12-04 澎湃新聞

原創 SME SME科技故事

來源 The Bogotá Post

作者 Arjun Harindranath

翻譯 SME科技故事

高能預警!本文含有大量沙蚤病相關圖片,這是一種嚴重時可致命的寄生蟲病,會在皮膚上留下嚴重潰瘍。雖然這個故事有一個美好的結局,但你如果一邊吃飯一邊讀這篇文章,這些圖片可能會讓你感到噁心。

回溯到2002年,在巴西東北部登革熱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政府請德國熱帶病專家赫爾曼·費爾德邁爾(Hermann Feldmeier)來確定疫情的規模。

作為陌生的外地來客,這位德國醫生很快就收穫了一批觀眾。他在巴西福塔萊薩的貧民窟做調研的時候,一群孩子一直跟著他。

費爾德邁爾仍記得那些孩子們的走路姿勢異乎尋常,仔細檢查後發現他們的腳趾嚴重發炎甚至變形,彎曲成奇怪的角度,這解釋了他們跛行的原因。除此之外這些孩子們的腳底也有他此前從未見過的深度潰爛。

「你腳上的這些是什麼?」費爾德邁爾用葡萄牙語問其中一個孩子。

「腳蟲。」孩子告訴他。這兒的每個人都有這種「腳蟲」。

回到德國後費爾德邁爾開始搜索有關這種神秘疾病的資料,令他吃驚的是,這是熱帶疾病中的一個未知領域,除了1943年瑞士博物學家的一次觀察記錄,人們可以說是對它一無所知。

這是由穿皮潛蚤(tunga penetrans)寄生導致的相當嚴重的疾病,叫做沙蚤病(tungiasis),主要折磨兒童與老年人。

「這可能是最被忽視的熱帶病。」費爾德邁爾在柏林學校的辦公室接受《波哥大郵報》採訪時表示。

沙蚤病也被叫做潛蚤病,除了南美,這種寄生蟲也存在於加勒比地區、撒哈拉以南地區以及馬達加斯加,然而它可怕的生活方式在全世界都是一樣的。

在全世界的沙蠶病中,罪魁禍首都是母沙蚤。它們附著在人類身上,然後挖洞鑽入皮膚表面下的表皮層。

儘管這些寄生蟲看上去很小,但它們以皮下營養為食,10天內就能夠膨脹到原來大小的2000倍,像腫瘤一樣生長的沙蚤可以長到「豌豆那麼大」。

這些營養物質足以供母沙蚤通過皮膚表面突起的小孔產卵,這也是它們獲取氧氣的通道。在產下卵後,母沙蚤的體型就會慢慢縮小然後死去。

如果卵不小心落到泥土或沙子上,它們仍然會孵化並在泥土中完成它們的生命周期,直到下一個毫無察覺的寄主從它們身上走過。對人類來說,沙蚤通常會通過腳底入侵人體,儘管理論上它們可以鑽入我們身體與地面接觸的任何部位。

雌性沙蚤從上圖所示的孔口吸入氧氣並產卵

最近的對亞馬遜地區沙蚤病重症病例的研究中,費爾德邁爾和同事發現,本地患者的腳踝、膝蓋、肘部、手、手指和肛門周圍都有沙蚤寄生的蹤影。由此帶來的潰瘍還常常伴隨著感染,如果不及時治療,可能會危及生命。

哥倫比亞沃佩斯省的一位72歲的婦女受沙蚤病的影響走路時非常痛苦,以至於只能讓她的兩個外甥用吊床將她抬到小船上,耗費6個小時來到米都當地的醫院。

沃佩斯省的大部分地區被雨林包圍,難以通過公路進入

費爾德邁爾第一次看到她時,她的身體正慢慢消瘦,很明顯在這種狀況下她吃得很少。就像福塔萊薩貧民窟的孩子一樣,她的腳上也有成群的潰瘍,酷似菠蘿的眼睛和果皮(見下圖)。

病人腳上由沙蚤導致的潰瘍,我們警告過你這些照片會很噁心。圖源:公共科學圖書館

「有些病人病情非常嚴重,他們的皮膚中生活著1000多隻寄生蟲。他們都快死了。」費爾德邁爾說。除了用鋒利的工具將寄生蟲一個一個挑出來之外,似乎也沒什麼有效的治療方法。

這名德國醫生當時就在米圖,他讓同事把這名老婦人和沃佩斯河附近的其他四名本地社區的病人送到該地區唯一的一家醫院。

他很少見到這種嚴重的病例,於是和同事們試圖找到導致如此嚴重沙蚤病的因素,答案不全是因為這種寄生蟲。

費爾德邁爾見過的病人除了都患有沙蚤病之外,還有一個共同點:他們都極度貧困。比如這位72歲的婦女有一個兒子,但兒子沒有能力照顧她,每天只能給提供一頓飯。因為膝蓋已經出現了問題,她只好整天躺在吊床上。

另外她的孫子基本上也被父親拋棄了,而且患有學習和認知障礙。由於在她附近的泥地裡玩耍,他也患上了嚴重的沙蚤病,這名16歲的男孩被送進醫院時只有23公斤。

另外含有有機物質或燃燒灰燼的地面為這些寄生蟲的大量繁殖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在這臨時根據地裡,沙蚤也默默進行著它們的生命周期,」費爾德邁爾說,「你離開弔床把腳放在地上時,下一代寄生蟲就會進入你的皮膚。」

此外患者大多被同伴拋棄,無法獲得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這是造成他們發展成嚴重沙蚤病的重要因素。費爾德邁爾表示,當地居民認為這是一種詛咒,病人被當作麻風病人對待,人們也不願意提供幫助。

「沒有來自社區的幫助——這是沙蚤病最終發展成危及生命狀況的典型設定。」

當然「歧視」並非是南美洲獨有的情況。在肯亞,以前人們會通過在腳上塗高錳酸鉀來治療沙蚤病,這種化合物能把病人的腳染成紫色,從而會使他們蒙上更深的汙名。

正是在這種情況下,費爾德邁爾發現了一種新的化學處理方法,即使用二甲矽油。他曾在非洲見過一些有一定效果的自然療法,比如椰子油和印度楝樹葉提取物的混合液塗抹在潰瘍處。

但二甲矽油的試驗結果顯示,它可以通過阻斷寄生蟲的氧氣供應達到最佳的治療效果。到目前為止,二甲矽油的治療效果是驚人的。「只要在被寄生蟲感染的地方滴幾滴油就行了,它的功效在98-100%之間。」

令人高興的是,即使是上面兩張照片中那樣的病例,用二甲矽油進行兩次護理就可以使他們完全康復。人們希望這類治療方法的廣泛應用能夠減少發展中國家因沙蚤病而死亡的人數。

原文連結:

https://thebogotapost.com/tunga-penetrans-get-to-know-colombias-least-favourite-skin-burrowing-parasite/36582/

看完文章先別走!

文末還有本周粉絲專屬福利 ~

原標題:《真實的密恐寄生蟲病,鑽入腳底留下密密麻麻的孔洞》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重慶「洞洞樓」外牆布滿密密麻麻孔洞
    中國新聞網消息,重慶兩江新區一建築外牆十分奇特,牆面上布滿了上萬個孔洞,看起來密密麻麻的一片,市民戲稱這棟建築為「洞洞樓據了解,這棟建築外牆的孔洞是經過精心設計的,每個孔洞都是一個採光點。原標題:密集恐懼症慎入!重慶「洞洞樓」外牆布滿密密麻麻孔洞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
  • 吸血鬼魚,真的好牙口(密恐慎入
    這種古老、肥美、呆萌的生物,只能算是小別致長得真東西的典型,以及密恐患者的新噩夢。七鰓鰻的近親盲鰻,能從腮部鑽入魚體內,將魚的五臟六腑啃食殆盡,僅剩個軀殼。連黃色的密密麻麻的牙都能咬動。 第二,七鰓鰻古老,吃它相當於吃恐龍。
  • 密恐慎入!西安一工地又挖出「高密度」戰國墓葬群!
    工地裡的雜草都長了老高而導致工地停工的主要原因就是因為——墓葬而且這個墓葬的密度之大著實看得小編密恐都要犯了那麼這密密麻麻數百座古墓葬是什麼朝代?考古發掘又有什麼收穫呢?西安市文物保護考古研究院的工作人員介紹說,根據他們目前掌握的資料,這些古墓葬以戰國時期墓穴為主,夾雜著後期磚窯等古建築。
  • 密恐慎入!男主人拍死蜜蜂不料第2天上萬隻攻進家裡
    (原標題:密恐慎入!數不清的蜜蜂密密麻麻佔領了廚房,鋪滿了牆面,還源源不斷從窗戶和煙道往裡鑽。不光佔領了廚房,還要向餐廳擴張。
  • 密恐者慎入:在宇宙看不見的暗處,全是密密麻麻的黑色球體?
    這可能並不是一個能夠讓密恐患者感到舒適的消息。
  • 密恐者慎入:在宇宙看不見的暗處,全是密密麻麻的黑色球體?
    這可能並不是一個能夠讓密恐患者感到舒適的消息。
  • 人們為什麼會害怕密集孔洞或斑點?
    人們為什麼會害怕密集孔洞或斑點? 面對密集的孔洞或斑點,我們會感到噁心,甚至是恐懼。那麼 普遍卻莫名的恐懼感 當我看到那些密集而又不規則的小孔洞或密密麻麻的斑點的時候,我簡直不能忍受,心都要跳出來了,全身緊張,甚至感到全   原標題:為什麼會得密集恐懼感? 人們為什麼會害怕密集孔洞或斑點?
  • 公衛·科普 | 聊聊寄生蟲病的那些事
    公衛·科普 | 聊聊寄生蟲病的那些事 2020-11-03 18:3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黑蟲軍團突襲定海河道 路人腳底發麻
    「蟲族大軍」轉場路人「腳底發麻」盛先生居住的房子和河岸隔了一條三米左右的道路。道路上滿是星星點點蟲子被踩死後留下的痕跡。「爬蟲大軍到來的時候,河岸邊密密麻麻,數量成千上萬。」盛先生說,那些蟲子灰黑色,前段時間還不是很多,陸陸續續有葉片被咬出孔來,到後來越來越多。蟲子爬在葉片上也越來越明顯。
  • 關於密集恐懼症的真相,可能和你想的不太一樣…密恐慎入
    但事實上Trypophobia的直譯應該是hole fear——孔洞的恐懼,所以最標準的稱呼應該為「孔洞恐懼症」。給你一把密集的瓜子你會恐嗎不過既然已經約定俗成,下文我依舊會稱其密集恐懼症,我只是想說明引起不適的並不是密集,而是孔洞。
  • 新數碼寶貝:密恐地獄來襲,精神汙染數碼獸出現
    前來襲擊主角團的是大豆豆獸所率領的豆豆獸軍團,密密麻麻一大群比狡詐獸更加精神汙染,屬於加強版的「密恐地獄」,這些數碼獸雖然都是完全體,但其實力相當糟糕,只能不講武德搞群毆,抱團欺負所有接近他們「密恐團」的其他生物,本集被他們纏住的就是身型巨大的黃金鄉獸,按照劇情透露,黃金鄉獸本來是強大的究極體數碼寶貝,但因為瘴氣的影響而被削弱,現在連豆豆獸群都可以欺負他了。
  • 吳徵鑑致力研究寄生蟲病 鑽牛棚茅廁尋找黑熱病元兇
    由於國家積弱積貧,百姓生活困苦,衛生條件極差,寄生蟲病肆虐,抱有「科學救國」思想的吳徵鑑於1933年毅然辭去條件優厚的助教職務,進入南京中央衛生實驗處從事寄生蟲病學研究。1933年至1939年,苦難的國人除了要應對兇殘的日本侵略者,還遭受多種流行寄生蟲病的侵害,尤以瘧疾、血吸蟲病、黑熱病、霍亂等最為嚴重,其中「黑熱病」不經治療的死亡率高達95%以上。
  • 韓國發現白堊紀恐龍足跡 腳底皮膚紋理清晰可見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美國合眾國際社4月9日報導,古生物學家在韓國發現了一組小恐龍的足印,並在每隻足印內都發現了保存完好的腳底皮膚紋理。在新聞發布會上,參與研究的美國科羅拉多大學的地質學教授馬丁•洛克利表示:「這是人們第一次在一組恐龍足印中發現了整個腳底皮膚紋理。」
  • 寄生蟲病或許不再是「窮人病」,而是「無知病」...
    感染的原因是患者2個月前鼻出血,照偏方使用青蛙皮外敷鼻部,皮下的裂頭蚴可能趁機鑽入鼻腔,最終進入肺部。常見蛙類的裂頭蚴攜帶率也相當觸目驚心,根據一項1992年對江西上饒地區的調查顯示,蛙類的裂頭蚴攜帶率高達77.03%,作為對比數據,廣州和汕頭地區的數據為91.2%和87.4%。
  • 國家寄生蟲病綜合防治示範區工作座談會召開
    考核組聽取了貴溪市實施國家寄生蟲病綜合防治示範區項目情況匯報,交流了國家寄生蟲病綜合防治示範區工作取得的成績,並進一步深入探討了當前我國寄生蟲病防治所面臨的形勢和任務。  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主任王宇指出,我國近年來經濟發展速度較快,但公共衛生事業較為薄弱,寄生蟲病感染率仍居高不下,已成為嚴峻的公共衛生問題,極大地影響了國民身體素質的提高。
  • 訪談︱李玉尚:1949年之後新政權如何應對寄生蟲病
    瘧疾是寄生蟲病的一種。寄生蟲病當下似乎已被現代人遺忘,然而,歷史上它也曾肆虐中國,甚至其影響不亞於鼠疫等烈性疾病。寄生蟲病在中國有怎樣的歷史,是什麼導致了寄生蟲病的高感染率?上海交通大學歷史系教授李玉尚對疾病史頗有研究,就相關問題,李教授接受了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的採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