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女子考古隊成立8年,開展10餘個發掘項目、10餘個文物調查勘探...

2020-11-30 新華網重慶站

 

女子考古隊隊員在進行考古發掘。 (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供圖)

  照片中的燕妮,站在忠縣坪上遺址考古工地,灰頭土臉;眼前的她,塗著紅指甲,一頭大波浪捲髮,魅力十足。

  燕妮是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女子考古隊(以下簡稱「女子考古隊」)隊長。這支2012年組建的考古隊,是中國西部第一支由女性專業技術人員組成的考古隊伍。

  這幾年,女子考古隊隊員從5人發展至11人,開展了10餘個發掘項目、10餘個文物調查勘探項目的田野工作,並參與了多項大遺址科技考古工作。前不久,這支隊伍獲得2019年度全國三八紅旗集體榮譽稱號。

  乘風破浪的「女漢子」

  女子考古隊隊員常常自稱「女漢子」——在考古現場,她們素麵朝天,能夠淡定面對一個又一個挑戰。

  時間回到2017年。「放心,肯定能把你們安全送到家!」一個盛夏的午後,忠縣洋渡,天空烏雲壓頂,江面波濤洶湧,左搖右晃的漁船上,船夫不斷安撫著船上的女子考古隊隊員。燕妮心情忐忑,但她仍壓抑著緊張的情緒,安慰同事。所幸,經過半個多小時航行後,女子考古隊隊員安全抵達了住處。

  「這是發掘坪上遺址時最難忘的經歷。」燕妮回憶道,2017年6月初至9月底,女子考古隊5名成員對忠縣洋渡坪上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共發掘1010平方米。這是女子考古隊首次集體作戰,也是女子考古隊首次亮出隊旗。

  「此前,女子考古隊的成員都是和男性考古人員搭檔工作。」燕妮說,當年,重慶考古發掘任務非常繁重,單位便將坪上遺址的考古發掘任務交給女子考古隊獨立完成。考古發掘期間,她們和時間賽跑,加班成為常態,最晚的一次晚上10點多才收工。

  「考古發掘時,我們幾個女性考古工作人員吃住在一起,生活、溝通都比較方便,加上大家所學專業不同,還可以相互學習。」燕妮說。在隊員團結奮戰下,坪上遺址發現商周、漢至六朝、唐宋3個時期文化遺存,出土240餘件陪葬品,獲評「重慶市六大考古發現」。

  用考古手段還原古人生活

  女子考古隊一開始並不是一個獨立的部門。起初,這支隊伍的5名隊員是文物考古研究所女性專業骨幹。隨著女子考古隊取得的成績越來越多,院方抽調了科技保護技術人員、行政管理協調人員以及後勤保障人員充實女子考古隊。至今女子考古隊已發展至11名女性成員,涵蓋田野發掘、科技考古、器物修復、繪圖等多領域專業技術人才。

  這幾年,重慶考古工作更具科技含量,開始探索動植物考古,還藉助三維雷射掃描儀、RTK、無人機等測繪設備採集文物全方位信息,開展精細化研究,取得了研究成果。

  隊員馬曉嬌和李鳳都是女子考古隊的核心成員,她們分別從事植物考古和動物考古,填補了研究院該領域研究人員的空白。在馬曉嬌看來,女性考古工作人員心思更加縝密,可以發現更多動植物遺存,從而更好地還原古人生活。

  「渝中區太平門遺址經過浮選(植物考古的一種方法),收穫了可鑑定的植物遺存1853粒,分為4種農作物,其中稻穀最多,共1741粒。」馬曉嬌說,經過分析可以知道,重慶城南宋時期以種植水稻為主,兼種植粟、黍和小麥。

  李鳳參與了酉陽何土司城遺址動物考古工作。該遺址出土了數量較多的動物骨骼。「其中家養動物有家豬、水牛、馬、狗、雞等,反映出明清先民對於家養動物的主觀選擇性。」李鳳說。

  讓考古成果活起來

  「田野考古不是終點,如何科學地闡釋歷史發展進程及其規律,才是考古需要解決的終極目標。」燕妮說。

  在沒有野外考古項目時,女子考古隊隊員會在單位研究考古成果、撰寫考古報告。最近,燕妮正撰寫忠縣坪上遺址、溪口墓群的考古報告。她說,這兩個遺址出土了500多件文物和標本,每一件都要繪圖和制卡,計劃明年可以撰寫完成。

  「將文物和標本發掘出土後,還要開展修復、繪圖、制卡等研究工作,並定期向公眾公布研究成果,吸引大眾了解文物背後的故事,真正讓文物活起來。」燕妮說,希望女子考古隊可以學習前輩考古學家們的優良傳統,不忘考古人的初心,為重慶考古事業發展貢獻力量。(本報記者 趙迎昭)

相關焦點

  • 石家莊發掘出17座商代墓葬
    周家莊墓地出土的青銅爵 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圖近日,記者從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獲悉,經過近一年的勘探和搶救性發掘,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周家莊墓地已發掘墓葬22座,其中17座為商代墓葬,出土青銅簋、爵、觚、兵器及玉器等器物。
  • 可考古隊卻不敢挖了
    2001年2月份,成都某施工工地發現古代遺址痕跡,隨後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隊進駐現場。沒想到這片工地所發現的古代遺址,就是如今聞名遐邇的金沙遺址。當考古隊挖出大約重一噸的象牙之後,為何不少專家建議停止此次考古發掘?
  • 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項目獲選「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1月10日,由中國社會科學院主辦、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考古雜誌社承辦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學論壇·2019年中國考古新發現」在北京舉行。 作為中國考古「走出去」的成果之一,湖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孟加拉國歐提亞·歐耐斯恩考古研究中心聯合開展的孟加拉國毗訶羅普爾古城納提什瓦遺址考古項目獲選為「2019年國外考古新發現」。
  • 街道辦:系考古隊勘探
    今(16)日,據管轄所屬青羊區房管局及少城街道辦透露,只是將暴露在外的浸潤部分泥土運走,進行卸載保護,同時由考古隊對防空洞旁兩塊土地進行文物勘探,小夥伴猜猜,會不會有其他寶貝出現?  成都現存歷史最久防空洞 是清代古城牆一部分  據吳士存主編《成都城區街名通覽》中介紹,實業街在城區西部,屬青羊區。
  • 中國考古隊又到人類發源地之一的肯亞,開展舊石器考古
    中國考古隊又到人類發源地之一的肯亞,開展舊石器考古 澎湃新聞綜合報導 2019-10-10 08:35 來源:澎湃新聞
  • 塵封2600年柏人城遺址開始發掘 河北這些古遺址你知道幾個?
    經國家文物局批准,由河北省文物研究所、邢臺文物管理處和隆堯縣文保所組成的考古隊,於今年10月開始對有著2600多年歷史的趙國「柏人城」遺址進行考古發掘。據悉,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首次對這座古老城池遺址進行發掘。
  • 陝西寶雞旭光墓地搶救性考古發掘獲新進展
    1984年,寶雞市博物館曾在這裡清理了一座西周墓葬,出土青銅甗、簋各1件及陶鬲、陶罐、串飾等文物。 2018年11月14日,寶雞高新區旭光村市政建設中發現一件西周青銅器,寶雞市考古研究所及時趕到現場展開調查。經查,該西周青銅器為青銅卣,在市政施工回填開挖的溝槽時,在回填土中發現。
  • 中國考古隊將從孟圖神廟「走進埃及」
    新華社北京1月7日電 (記者屈婷 龍瑤)位於埃及南部卡爾納克神廟保護區的孟圖神廟將在今年首次向中國考古隊打開大門——中國社科院考古所和埃及文物部6日在京確定它為聯合考古的「首站」。  社科院考古所所長王巍對新華社記者說,這一項目不僅是中國考古走向世界的裡程牌,也是世界兩大古老文明交流互鑑的新景觀,「我們正在實現中國考古人的夢想。」
  • 文物大市!濟南「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數量僅次於古都西安
    一是考古調查勘探為保護地下文物打下堅實基礎。第一,積極服務於經濟社會發展大局,配合工程建設和文物保護規劃開展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先後組織國家、省、市考古勘探42項,總勘探裡程500餘公裡,勘探地塊面積600萬平方米,發現或複查文物點116處,既保護了地下文物,又促進了經濟建設的發展。第二,創新實施考古前置改革。
  • 大慶文物丨滿天星鬥
    在談到大慶考古工作歷程時,張鳳禮將之分為三個階段:初步肇始階段建國初期,大慶地區考古工作的開展多基於考古調查,特別通過兩次松嫩流域性調查工作,考古學界開始逐步認識本地區的考古學文化面貌。1957年10月,黑龍江省博物館在嫩江下遊左岸開展了考古調查,在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和肇源縣的10個地點,發現新石器時代遺址或遺物點13處、遼金時期城址6處、遼金時期古墓葬2處,共21處。1960年9月,黑龍江省博物館複查了杜爾伯特蒙古族自治縣官地遺址。在複查期間,他們觀察了自然衝溝形成的地層堆積剖面,並清理了兩座暴露出來的墓葬。
  • 正進行考古發掘
    2020年,武漢大學確定襄陽鳳凰咀遺址為武漢大學田野考古實踐教學基地,並於9月入駐開始考古發掘。鳳凰咀遺址位於漢江中遊、南陽盆地南緣的襄州區龍王鎮前王、閆營兩村,總體面積達40萬平方米,距今4300年至5000年,是鄂西北南陽盆地迄今發現的面積最大、等級最高的中心聚落遺址,也是一處重要的新石器時代城址。
  • 重慶發掘一批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巴文化墓葬
    2020年9月起,重慶市文化遺產研究院、九龍坡區文物管理所組成聯合考古隊對該遺址開展主動性考古發掘。在本次發掘區內清理出一批代表性墓葬,共發現墓葬28座,磚窯1座,主體遺存為戰國晚期至西漢早期的巴文化墓葬。
  •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發布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5月14日對外公布,一項在成都平原東南緣的新川創新科技園項目建設地歷時5年的考古發掘,共發現了超過6000座古墓!這些墓葬遺存年代延續跨度長達2000多年,沒有大的時代斷層,堪稱埋藏於地下的半部「四川通史」,是四川地區珍稀的通史式古代墓地。
  • 湖南一小村莊暗藏「北鬥七星」,考古隊:下面埋著消失5000年古國
    其實早在上世紀七十年代,當地文物部門就發現了七星墩,只不過由於種種原因並沒有引起重視。到了2018年,湖南省考古隊進行文物普查的時候,關注到了七星墩,也聽說了村民口口相傳的關於吳三桂的故事。村民口中的故事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七星墩真的是吳三桂修建的嗎?
  • 中國首次全面普查內海、內河及內湖的水下文物
    這將是中國首次對水下文物資源進行全國性普查。     記者從日前在青島召開的2007年全國文物局局長座談會上了解到,目前,廣東、海南、福建、浙江、山東、遼寧等許多省份已展開了沿海水下文物的調查工作。同時,隨著大運河保護工程的開展以及南水北調工程的實施,一些沿河省份也開始展開內河水下文物的調查。
  • 甘肅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我省文物保護考古工作取得新突破  每日甘肅網-甘肅日報1月31日訊(記者 施秀萍)記者從近日召開的全省文物局長會議上獲悉,我省文物部門一手抓文物保護、一手抓文物考古,兩項工作齊頭並進,比翼雙飛,雙雙取得突破性發展。
  • 專家共聚新鄉紀念輝縣考古發掘70周年
    河南日報客戶端記者 袁楠 通訊員 郭強 饒勝11月7日,「紀念新中國輝縣考古發掘70周年暨古代文明研討會」在新鄉召開,來自國內外考古學界專家、高校學者、各級文物部門負責人160餘人,圍繞新鄉古代文明以及各領域研究熱點等內容進行了深入探討交流,為我省文物考古工作建言獻策
  • 七星關區文物名勝
    1985年10月至11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貴州省博物館組成聯合發掘隊,對青場老鴉洞進行發掘,共發掘堆積面24平方米,大致可分9層,其中有7層含動物化石和石製品,出土刮削器、尖狀器、石核、石片等。動物化石有大熊貓、熊、犀、貘、牛、野豬、鹿、豪豬、獼猴等種類。
  • 我省正對21座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
    該集團多次召開專題會議,結合遼寧省100項「重強抓」項目和各地復工復產重大項目需求,克服疫情防控帶來的困難,積極做好前期準備工作,並多次與省文物局會商研究重點項目可行性操作方案。朝陽下三家南遺址範圍內建設工程勘探區調查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現已完成大連、朝陽、鐵嶺、遼陽等市縣招商引資項目涉及的基建考古調查、勘探工作十餘項,並正在對勘探發現的21座墓葬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考古工作者與建設單位和文物主管部門保持著密切聯繫與溝通,順利完成了各項目的考古調查工作,確保省政府「重強抓」項目如期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