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縫合成功!機器人醫生首次超越人類醫生

2021-01-12 雷鋒網

智能手術機器人計劃並實施了本次手術。圖片來源:Sheikh Zayed兒童手術創新研究院。

機器人手術實現了一項突破。一個機器人利用自己的視覺、工具與智能,縫合了豬的小腸。同時,人類醫生給進行了同樣的任務,不過從手術結果來評判,小型組織自動機器人(STAR)完成得更加出色。

不過,STAR的發明者並沒有宣布自己的機器人馬上可以代替人類醫生了。他們將此次成功視為對概念的驗證——驗證了此次手術中具體涉及到的技術,也驗證了手術室中「有監管的自動化」廣義概念。

小兒科醫生Peter Kim是研究員之一,在昨天的媒體發布會上貌似沒有覺得自己要被機器人搶走飯碗了。「雖然我們對於自己手術中的手藝深感自豪,但是,有一個可以幫助我們改善結果的機器是非常有幫助的。」他說。

這項研究今天發表在《科學轉化醫學》期刊,研究員給機器人編程,進行了名叫腸吻合的手術,手術中一小片被切下的小腸將被重新縫合。團隊中的高級工程師Ryan Decker說,必須做到結構緊密,並且間距規整,這樣防止洩露,從這個意義上說,手術就像修補一個膠管。STAR既在實驗室中進行了活體外手術,也在一隻麻醉的豬體內進行了手術。同時,有經驗的人類醫生也進行了同樣的手術。手術完成後醫生們比較了雙方的縫合線,STAR的縫合更加一致,能夠更好防止洩露。

圖片來源:IEEE Spectrum

不過,機器人還有幫手。在試驗大約40%的部分,研究員都介入進來給了機器人一點指導——就像上面的動圖中那樣,可以看到一隻手在握著線。剩餘60%的時間,機器人完全獨立地完成了任務。

研究員都不認為機器人對醫生的地位帶來了威脅,而是將這種裝置視作可以在真的手術室使用的聯合控制裝置。人類醫生可以監管機器人的手術,甚至與機器人交換任務,讓機器完成手術中更加常規和繁瑣的工作。「你可以想到,如果到了關鍵時刻,醫生會緊密監管機器人。」Decker說,「我想醫生不會寬心地把病人完全交給機器,然後自己悠哉地去喝咖啡聊天。」

如今,手術中已經有一些步驟中融入了智能機器。在一些手術中,機器人進行關鍵步驟已經成為常規,包括骨科膝關節置換、鐳射視力矯正手術和頭髮移植。不過,這些手術的共同特點是手術對象是固定的,例如腿骨、眼睛、頭部都可以在手術中放置在固定位置上。而軟組織手術更難進行自動化,因為體內組織在手術中很難固定和追蹤。

目前最先進的軟組織手術機器人是Intuitive Surgical的達文西系統,但系統並不算是自動化的。達文西是一個遠程作業系統,醫生坐在控制臺靈活地作業系統,病人體內的機器工具會模仿醫生的操作。

STAR應對軟組織的方式是融合不同的技術。它的視覺系統依靠近紅外螢光(NIRF)標記,而一個3D攝像頭記錄整個手術區域的圖像。通過結合所有的數據,STAR可以專注在目標上。機器人自己規劃縫合任務,並隨著組織在手術中的移動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計劃。

研究人員對STAR的訓練僅限於此次小腸縫合手術。「我們將最好的醫生的技術編程進機器,基於物理學和普遍共識。」Kim說。

外界一位手術機器人專家將此次研究稱為手術機器人的一項突破,但是也說到研究的局限顯示了自動機器人「還不會很快進入手術室」。華盛頓大學的自動手術機器人先鋒Blake Hannaford稱機器人依賴的NIRF標記是由人類醫生標記的。

Hannaford同時質疑了STAR手術的醫療意義。「從技術角度看,半自動縫合對手術機器人來說是一項巨大挑戰,但是從醫療角度來看,很多縫合工作用縫合器幾秒鐘就能完成。」他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寫道。「顯然他們在拿大炮打蚊子。」

STAR團隊說,此次研究只是為了證明自動機器人可以達到軟組織手術所要求的難度。雖然機器人還沒有能夠進入手術室,Kim說他希望自己的技術在未來幾年可以整合入商用醫療設備。他說,如果能證明機器人系統可以提升手術安全和病人最終康復結果,醫療就可以繼續往自動化的方向走下去。

「現在無人車將要進入我們的生活,」Kim說,「最開始是自動停車,然後又一項技術可以告訴你不要走錯車道。很快,你就會有一輛自己駕駛的汽車了。」他說,相同的,手術機器人最開始只是給醫生提供一些幫助,也許有一天,會真正掌管手術室。

via IEEE Spectrum

雷鋒網原創文章,未經授權禁止轉載。詳情見轉載須知。

相關焦點

  • 谷歌聯手伯克利給機器人上網課!觀看8位醫生手術視頻學縫合
    不知道你有沒有想過這種場景,去醫院做手術時,醫生助手已經不是可愛的護士小姐姐,而是兩隻冷冰冰的機械臂,以快準狠的手法幫你縫合傷口。最近在Google Brain,英特爾還有UC伯克利的合作研究中,研究人員通過用手術教學視頻來對機器人進行「訓練」,讓其能模仿手術過程。
  • 機器人成手術臺"主刀醫生" 縫合更精準患者創面小恢復快
    南大一附院通過機器人進行手術,縫合更精準患者創面小且恢復快。   人民網南昌4月22日電 談起做手術,很多人都會想起用手術刀在身上劃一道口子的血淋淋場景,22日,南大一附院的一間手術室裡進行的一場前列腺根治性切除術的「主刀醫生」是一臺機器人,而真正的醫生則在「幕後」進行操作。據悉,機器人做手術,不僅創面小,而且創口縫合更精確,患者術後的恢復也更快。
  • 揭秘人工智慧AI取代醫生線路圖 | 醫生成為AI的助手 vs AI成為醫生...
    人類醫生可能需要八年大學碩博連讀,但人工智慧只要技術上實現一次突破,你拿到的不是一個機器醫生而是無窮多的人工智慧醫生,他們可以被複製。這個比培訓人類醫生要效率高得多。人類圍棋高手已被悉數打敗,病例診療軟體已經用來訓練醫學生和規培醫生,達文西機器人在我國完成手術臺數已經破萬。我對自己的不滿,比如關於記憶的準確性、計算的正確性、計劃的執行力、情緒的控制能力,人工智慧肯定都能比我做得好。如果它來做醫生,好像似乎它能比我更成功呢!
  • 國產手術機器人上崗 「眼神」更準「刀法」更穩
    能將假體膝關節放置在最佳位置,把創傷降到最低●未來的普及有待手術機器人國產化後,成本大大降低  近日,四川大學華西醫院成功完成西南地區首例國產機器人輔助全膝關節置換手術,65歲的病人王女士於  傳統手術中,需要憑藉醫生的經驗去探查病灶,對醫生個人的臨床知識、操作熟練度、手術技巧等依賴性很高,加上人的手指的靈活性有限,尤其是一些隱蔽、複雜的部位,手指根本無法觸及。而手術機器人則突破了人手的極限,其機械手臂代替人手實施操作,不僅可以毫無壓力地實現360度自由擺動及各個方位旋轉扭動,縫合打結也相當靈巧,從而讓手術操作更加精細準確。
  • 巴掌大的超早產寶寶突發「腸穿孔」 深圳醫生「繡花式縫合」救命
    新生兒腸道像一根吸管,縫合堪比「繡花」此次手術風險很大,很棘手!深圳市兒童醫院普外一科主任肖東介紹,超早產寶寶體重極低,往往合併嚴重感染、凝血功能障礙和顱內出血等多發疾病。上手術臺後,能否耐受長時間的手術和麻醉,是一個嚴峻的挑戰;而且,寶寶腹腔空間小,腸管細,腸壁薄且脆弱,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副損傷。最差的結果是,寶寶可能下不了手術臺。
  • ...可在患兒嬌嫩器官上飛針走線,江城小兒外科邁入機器人微創時代
    □楚天都市報記者 劉迅 通訊員 王琛4隻機械手臂靈活地穿針引線,將一片薄薄的玫瑰花縫合起來,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靈巧手法令人驚嘆。去年10月,武漢兒童醫院迎來一位「硬核助手」——世界最先進的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這也是中西部地區兒童醫院首次引進達文西機器人。機器人究竟長啥樣?如何在嬌嫩的器官上「穿針引線」?
  • 美國醫生設計出穿戴隱形眼鏡的機器人
    美國一位醫生設計了一個幫助人們穿戴隱形眼鏡的小機器人,讓普通人穿戴隱形眼鏡的過程變得更簡單,對有手顫症狀的人士幫助更大。 設計者赫肖夫(Craig Hershoff)說,他有一些焦慮的問題,有的時候手有些顫抖,他覺得有必要設計一個幫助穿戴隱形眼鏡的機器人,到他更老的時候將會很有幫助。
  • 手術方案可以用人工智慧全程設計了,那科幻大片中的全機器人手術離...
    在我看來有以下幾個重要創新點:1.血管自動生成系統。所有醫生都知道,大型手術例如腫瘤切除,系統重建等最大的難度是術中出血的問題,這是手術成功的關鍵。通過大量影像學片子的三維重建,患者的血管可以通過算法自動生成,排除其他組織和臟器的「噪音幹擾」,非常清晰地顯示出來,隨後可以3D列印好,以供術前的模擬與討論。2.腫瘤邊界的判斷。
  • 準醫生葡萄皮上練縫合 行業劇裡熱門職業這樣煉成
    檢測飛機電路是一項既精細又高大上的工作,既是給飛機治病的醫生,又是飛行安全的守護神,儘管未來的工作環境裡可能會遠離優雅的高跟鞋和舒適的辦公室,但任羽聰表示,自己並沒有動過轉專業的念頭。「當初報考專業時,就是想像『顧夏晨』那樣地工作。」  「姐姐在機場實習時秒變『女漢子』,她能夠勝任機務的工作。」任羽純說。
  • 這6款外科醫療機器人你敢試嗎?
    Medical Design網站近日盤點了6款正在革新手術和醫療保健的外科機器人,包括輕鬆定位靜脈並採血的機器人,以及縫合軟組織速度是標準縫合程序50倍的縫合機器人。VenousPro機器人採血視頻連結: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pdTeGPruFA這款機器人對患者和醫生都很安全,並且具有人體工程學的臂架、約束帶和止血帶。通過VenousPro的自動針頭處理,醫生不再需要接觸使用過的針頭。VenousPro機器人還能提供快速、平穩置入針頭的穩定性,不會出現換管過程中通常會發生的針頭超調或針頭運動性震顫。
  • 未來的機器人會不會替代人類而統治世界?
    近幾年,無人駕駛成為人們熱聊的話題,雖然有許多單位自稱研製成功,但是真正意義上的無人駕駛汽車,投入市場的目前還是個零,不過隨著這項科研技術的不斷突破,完全無人駕駛的汽車,已經離我們越來越近了。近日,根據有關報導,今年8月份,合肥市將首批投入2輛中巴、4兩乘用車,作為示範體驗車輛。這是不是預示著,未來將會有更多無人駕駛的中巴車輛,計程車輛等投入市場運營?
  • 腦科學日報:可進入人體的微型機器人;理解因果關係的AI醫生
    1,Nature:可行走、可注射入人體、尺寸小於0.1mm的四腳機器人「大軍」問世來源:學術頭條8 月 26 日,最新一期《自然》雜誌發布了由康奈爾大學研究人員創造的首個含半導體元件的行走微型四腳機器人,該機器人尺寸小於 0.1mm(約為人頭髮寬度),可通過雷射控制其腿部行走。
  • 左手醫生張超:用AI提高病患就診效率 機器人醫生助力打造智慧醫院
    張超談到了做左手醫生的初衷,讓機器人醫生幫助醫生回答更多問題,提高就診效率,從而增加單個醫生的就診病人數量。那麼,問題也隨之而來,機器人醫生到底能做什麼呢?病患又能否信任它們?機器人醫生會看病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需要明確一點,機器人醫生不是為了取代醫生,它的任務是輔助醫生。
  • 日本的患者仿真機器人,能把醫生嚇轉行
    這款機器人實際上的作用是模擬人類病患,主要為了給牙醫醫學生們提供訓練,讓牙科學生在正式上崗前實現真實的醫療場景模擬 要是碰上機械故障的仿真機器人,牙醫們也要隨時做好心理準備。 這種直觀感受絕不亞於《寂靜嶺》中的恐怖護士,還沒等病患看牙害怕,看牙的醫生先嚇著了。
  • 瑞典醫生首次將人造血漿應用於臨床治療
    瑞典醫生首次將人造血漿應用於臨床治療 頁面功能  【我來說兩句】【我要「揪」錯】【推薦】【字體:大 中 小】【列印】 【關閉】     最近,瑞典醫生首次將人造血漿成功地用於手術治療當中
  • 機器人「醫生」做手術 順利切除肺部腫瘤
    機器人「醫生」做手術 順利切除肺部腫瘤在醫療手術中,外科醫生主刀是常見的場景,但在廈門一家醫院開展的手術中,執行手術的卻是機器人。6月12日,閩西南首例機器人手術在廈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完成,外科醫生在操作臺上觀察畫面進行操控,機器人來執行手術,順利切除了患者的肺癌腫塊,患者出血量不到5毫升。據介紹,除了眼部、顱腦和體表手術以外,機器人可廣泛應用於胸外科、心外科、泌尿外科、胃腸外科、婦產科、肝膽胰血管外科等科室。
  • 田偉院士:我眼中的醫療機器人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 寇曉雯「『機器人』起源於人類浪漫主義思維的放飛。」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醫用機器人工程與臨床應用分會主任委員田偉說。田偉把「浪漫」落到了實處,從2002年開始,田偉就帶領團隊開始了智能技術在骨科領域探索,經過經歷15年的醫工企聯合攻關,第三代骨科手術機器人天璣誕生。
  • 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的介紹
    我們今天說的達文西機器人系統並不是達文西設計製造的,而是美國直覺手術機器人公司(Intuitive Surgical)製造生產的手術機器人系統。最初設計手術機器人系統的初衷是讓前線戰場受傷的士兵立刻的到救助,而醫生可以在安全的後方,所以幾十年來在遠程機器人手術系統的設計及改進的過程中,都有美國軍方的資助支持。
  • 世界上最小的外科手術機器人 醫生手術好幫手
    騰訊數碼訊(米可)根據國外媒體報導,最近英國科學家開發出了一種世界上最小的手術機器人,這種機器人不僅使用了低成本技術,而且使用了行動電話和航天技術
  • 人類器官移植簡史:從「三線縫合」法到3D生物列印
    如果放到現在,或許一場及時的外科手術就能把他從鬼門關拉回來,但當時的醫生並不知道如何把斷裂的血管縫合起來,對於血管受傷的標準處理方法僅僅是把流血部位結紮(這種辦法一直沿用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當時正在法國裡昂進行外科實習的阿歷克西斯·卡雷爾(Alexis Carrel)野心勃勃地要解決血管吻合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