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媒體

2020-11-27 騰訊網
作者:吳恆

中國第一個食品安全網站「擲出窗外」創始人

一、走樣的翻譯

這是發生在美國的一則新聞,起因是2月4日,一位美國的消費者VaniHari發起聯署,呼籲賽百味在麵包製作過程中停用Azodiacarbonamide(偶氮二甲醯胺)。類似的事情在美國不少見,但這起事件之所以成為新聞,是因為僅過了一天,賽百味便發布公告,稱將終止該食品添加劑的使用。

美國媒體,如ABC、CNN等,對這一事件報導的重點是:一個跨國大企業回應了一位普通消費者發起的訴求(儘管賽百味表示,停用該食品添加劑是出於既定計劃,與消費者的聯署無關),而沒有涉及賽百味的產品是否安全。畢竟VaniHari發起聯署的原因既不是有新的科學證據證明該添加劑有害,也不是發現了新的受害者,她的主要理由有兩條:一是使用添加劑與賽百味一直標榜的「吃的新鮮」(Eat Fresh)不符;二是賽百味在英國、歐盟等地沒有使用該添加劑。

中國媒體對這一事件的早期報導大都援引美國媒體,但不少媒體在翻譯過程中卻走了樣,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基本沒有介紹發起聯署的VaniHari本人,而是直接稱CNN怎麼說,這樣的表述容易讓讀者誤以為是美國主流媒體在向賽百味發難。其實不然,在CNN的報導中,有這樣一句:「質疑VaniHari的人們認為她沒有學位,也沒有專業知識,根本沒有資格在添加劑的問題上發表意見。」(Critics of Hari say she does not have a degree, or the expertise to address this particular issue.)

另一處的翻譯走樣是,多數中國媒體使用了「承認」一詞(這是英文報導中沒有的),如《法制晚報》便稱:賽百味「承認」使用偶氮二甲醯胺。這樣的表述容易讓人誤解,覺得這是一起食品安全事故,畢竟「承認」的大多不是什麼好事。事實上,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屬的食品添加劑聯合專家委員會(JECFA)與美國食品藥品管理局(FDA)的規定,只要在安全限量(45毫克每公斤)內,「偶氮二甲醯胺」能用於小麥粉加工,賽百味的行為是完全合法的。

二、誇張的標題

與走樣的翻譯相比,小巫見大巫的是標題黨。編輯們仿佛不取一個跌破眼鏡的標題,獎金就會被扣完似的:如@人民日報微博的《賽百味承認食物中有鞋底成分》;人民網轉載的《現代快報》的《賽百味面包含鞋底成分難怪吃飯吃出膠鞋味》(標題為網站編輯所改)。

這樣取標題,除了給讀者帶來不必要的恐慌,還有什麼用?「偶氮二甲醯胺」是一種化學物質,有特定的化學屬性,既可以用於食品加工,亦可用於工業製造,這種現象在化工界是極為普遍的。怎麼能夠僅因為X能生產A、X也能生產B,A能吃B不能吃,便得出結論A裡面有B的成分,因此不能吃呢?僅從邏輯上就講不通啊。

舉個例子:糯米可以食用,是粽子的主要原料,但在中國古代,一直有用糯米做粘合劑修築城牆的傳統。按照標題黨的思路,那豈不就是《粽子裡竟然有城牆的成分!》。難道我們要因此拒絕吃粽子?

判斷一種添加劑能否使用於食品加工,不是靠文字遊戲就能得出結論的,而是要靠科學的依據以及所在地的法律法規。既然JECFA和FDA都已有相關的規定,如果沒有更新的科學證據,媒體不能僅根據一些非專業人士的質疑,聽風就是雨,而是應該憑藉其專業素質,起到為資訊質量把關的作用。

三、「國際標準」是一個偽問題

「偶氮二甲醯胺」是不是一定安全呢?也未必。WHO曾將其與呼吸疾病聯繫在一起過,英國衛生安全局則認為其屬於呼吸敏感物,可能誘發哮喘,因此英國、歐盟、澳大利亞等國禁止其使用於食品加工。VaniHari正是以此為由,要求美國的賽百味根據「國際標準」停用「偶氮二甲醯胺」。因為在中國,該添加劑也是允許使用的,因此不少中國媒體也跟風,強調不少國家禁用,渲染其危害。

其實在食品添加劑領域,「國際標準」是一個偽問題。全球有300多個國家,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標準,這些標準有共識:比如麥芽糖可以用於食品加工、三聚氰胺不可以等等;但也有爭議:比如「過氧化苯甲醯」在中國禁用,在美國可以使用。在不少問題上,是沒有「國際標準」的,支持的國家有很多,反對的國家也不少。雖然JECFA是國際性組織,但其標準沒有強制性,只能作為參考。

為什麼一種化學物質有沒有害的問題還會有爭議?原因有二,一是「劑量決定毒性」,只要將使用量控制在一定範圍內,其影響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有些化學物質的風險既未被證實,亦未被證偽,但其又對食品加工有幫助。碰到這種情況,保守的歐盟通常會禁用,而相對開放的美國則允許限量使用,因此無法僅因為有的國家禁用就認為其肯定存在安全問題。

四、總結

在這起賽百味鞋底麵包事件中,不少媒體只顧吸引眼球,將標題製作的聳人聽聞,而無視科學事實,甚至無視新聞事實。既讓讀者陷入不必要的不安,又可能讓企業蒙受了損失。中國當下的食品安全形勢確實有令人擔憂的地方,在政府監管不夠的地方,也確實需要媒體的介入,實施第四權力,保護消費者。然而標題黨的行為只能算是飲鴆止渴,不僅無助於這一形勢的根本改善,還可能會造成喊「狼來了」的惡果。今天的標題黨被識破後,明天真要又出現了什麼食品安全問題,媒體再這樣大聲疾呼,消費者會再相信嗎?

回到這起事件,媒體更應該關注的是,為什麼這一添加劑,在有的國家允許使用,在有的國家禁用?中國的標準為什麼要依照JECFA與FDA而不是英國與歐盟?這樣的標準是否會讓消費者面臨更大的風險?這些才是對消費者更有價值的信息。

相關焦點

  • [教學反思]高中生物教學反思
    [1]面對新課程理念的挑戰,這需要教師積極開展反思性教學,切實提高教學質量。  教學反思從教學進程來看,可以分為課前反思、課中反思、課後反思三個階段。  1、課前反思  課堂教學重在準備,做到有備而教,教而有思,思而有得。反思教學設計要堅持「以學定教」的精神,就要有較強的預見性。
  • 老師,你會寫「教學反思」嗎?許多教師撰寫「教學反思」成了名師
    」迅速成長,許多教師在「教學反思」中走進了名師的行列。常規教學過程中,經常可以促進教師的反思與創新。「教學反思」怎樣寫呢?1、反思備課。以前,備課著眼於考,「備」的是知識點,存在「四多四少」現象:模傷的多,創造的少;抄寫得多,思考的少:考慮教法得多,學法的少:採取單一手段的多,多種媒體的少。這些現象制約著教學創新,影響素質教育的實施。
  • 網絡意見領袖的分類、形成與反思
    一般來說,最具有公信力的是政府和主流媒體,由於主流媒體不在我們討論的意見領袖之列,在上述四種屬性的網絡意見領袖中,政府職能部門和事業單位的官方帳號應是最具有公信力的;知識分享屬性的意見領袖因在其專業領域的權威性,也能夠獲得受眾的信任。此外,網絡意見領袖的公信力還與其社會責任意識有關,積極承擔社會責任的公眾人物也具有一定的公信力。
  • 崔文龍:不反思歷史就沒有未來
    原標題:不反思歷史就沒有未來   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據媒體報導,今年的12月13日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將舉行國家公祭儀式活動。當日十點零一分,南京將全城默哀一分鐘。
  • Nature通訊:反思能力越強,在社交網絡上越審慎
    這道題目展現了超越直覺反應的反思能力的重要性。然而,根據《思考快與慢》中提出的「雙系統理論」,分析性思維屬於系統二,不會在日常生活的決策中發揮影響。之前的普遍觀念是將人類看成一隻「長著理性尾巴的情緒化的狗」——我們反思的能力未能得到充分利用,以至於它的主要功能僅僅是為我們的直覺判斷提供證據。
  • 反思:多寶魚到底有沒有毒?
    反思1: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為何不定期通報?  能不能建立農產品質量安全定期發布制度,讓市民定期了解安全信息,避免在面臨突發事件時手足無措?據了解,根據11月1日開始實施的《農產品質量安全法》規定,廣東農產品質量安全情況應該由省農業廳統一對公眾發布,廣州市農業局沒有發布權。
  • 中日皆獲諾貝爾獎 韓國陷入反思
    2015年諾貝爾科學領域3大獎陸續揭曉後,韓國相關領域的專家和媒體表示,看到鄰國中國和日本接連獲獎的消息,韓國科學界再次陷入「集體反思」中。韓國首爾大學物理天文系教授金秀峰表示,自己的研究領域與此次獲得諾貝爾物理獎的日本物理學家梶田隆章一樣。
  • 中方呼籲美國反思「雙重標準」:亂局似曾相識 反應截然不同
    參考消息網1月9日報導據香港《南華早報》網站1月7日報導,中國媒體和評論者將美國國會遭衝擊與香港的抗議活動相提並論,並指責華盛頓虛偽。 在中國,國家媒體、官員和網民跟蹤事態發展,將之與2019年因修訂《逃犯條例》而起的香港抗議活動相提並論。
  • 反思過往,贏在未來
    反思過往,贏在未來。2020年11月23日晚,皖西中學高二年級部在階梯教室召開了期中考試分析會。全體高二教師參加了會議,會議由高二年級部李運田部長主持,黨總支書記、分管校長張旭到會並作講話。會上,李家俊副部長首先就期中考試成績做了細緻分析。
  • 基於算法推薦的社會性反思:個體困境、群體極化與媒體公共性
    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創辦的數位化媒體以內容網絡為主要特徵,信息分發模式以編輯為主導,編輯在這個過程中充當著「把關人」的角色,「把關人」決定著哪些信息能夠分發出去。但是囿於技術和媒體類型的原因,編輯分發只能實現目標受眾的群體性連接,無法實現目標用戶個體的精準到達。第二種是社交媒體的社交分發。
  • 翟天臨博士論文曾通過雙盲審:是否應對精英教育進行反思?
    由此,青鋒想提出一個問題,就是我們是否也應該藉此事件,對我們的大學精英教育進行一下反思?據有關人員介紹,一直被社會尊為精英的博士群體,也有著自己的難言之隱。這些人往往是「滿心為科研,一把辛酸淚」。據稱,從博士入學到畢業,一路要過過關斬將。要經過「入學考試難、專業學習枯燥、文獻開題複雜、科研實踐繁瑣、畢業論文寫作更是難上加難」這些關口。
  • 美國反思紐約「敗陣」颶風原因:基礎設施太低
    風雨過後,人們開始反思,為何紐約沒有準備好?  「紐約經歷了一場日本福島式的災害——儘管沒有核輻射。」10月31日,美國媒體如此評論稱。  史上最強颶風「桑迪」周一席捲了紐約,將這一擁有近千萬人口的全美最大城市瞬間「拋進」黑暗和洪水之中。雖然已經提前進行了諸多準備,但「桑迪」的威力仍然大大超出了紐約人的預期。
  • 《涉江採芙蓉》教學反思
    在反思之前,我當以最真誠的態度,感謝這一次公開課,更感謝組裡的老師們!一、教態掌控這是我第一次在教學反思中寫到教態。表面看來,教態即教學姿態,是教師的形象氣質、面部表情、口頭和肢體語言,但這絕不是教態的根本用意。從根本來說,教態這個詞的重心在於「態」,即態度。通過教態,教師傳達給學生的是學習態度、工作態度、人生態度。《三字經》講:「教不嚴,師之惰。」
  • 薩特:我思——作為反思意識的我思
    我們都認為,「我思」的信念是絕對的,因為正如胡塞爾所說,反思的意識和被反思的意識之間存在著難以分解的統一(以致反思的意識若沒有被反思的意識就不能存在)。而我們因此不乏機會面對這兩種意識的綜合:其一就是對他者的意識。這樣,現象學的「任何意識都是對某物的意識」的基本原則得到了保護。然而,當我實現「我思」是,我的反思意識本身並沒有被視為對象。我的反思意識所肯定的東西包括被反思的意識。
  • 多國反思中小學理科教育
    頂尖的如韓國,也在反思「應試教育」的危害;落後的如法國,則在尋找學生在理工科方面退步的原因。在本次TIMSS測試中,新加坡、韓國、日本、中國香港和中國臺灣幾乎「屠榜」,在各項指標中名列前茅。日本《產經新聞》稱,日本方面的各項平均分數於上次(2015年)達到最高,本次數據則維持上次的水平。日本文部科學省表示,這體現出20年來「脫輕鬆教育」通過增加授課時間和知識量取得良好成果。
  • 拒絕反思才是病根
    拒絕反思才是病根 2020年12月01日 15:22:00來源:中國臺灣網 有媒體將這一日稱為臺灣立法機構有史以來「最血腥」的一天。  面對在野黨的強力抗爭,民進黨方面再次祭出老招,通過綠營政客、綠媒及網軍配合,企圖將這一熱點事件解讀為「國民黨不會當在野黨」,順著這個思路,將矛盾焦點轉移到批判國民黨的老路上。只不過,這一次含瘦肉精美豬進口問題牽涉到全臺民眾的健康利益,媒體輿論和社會大眾沒那麼好騙。
  • 韓春雨現象喝彩之後要反思
    在為韓教授喝彩之時,我們同樣應該反思:韓教授團隊如此優秀如此努力,此前為何難以獲得優質科研資源?我國科研投入可謂巨大,如何才能有效配置,取得更好的效果?  國際生物學界很多人對韓能夠在如此簡陋的環境下取得開創性的工作感到驚訝。儘管韓在接受本地媒體採訪時心態淡泊,對科研硬體條件也表示滿意,但其實無法掩飾他的真實處境。
  • 當代人需要反思的環保問題
    這也是我們當代人需要反思的。另一方面,大多數的企業家在環保問題上,考慮的都是投入和產出比,用最廉價的費用上一套應付環保部門檢查的設備,最終檢測不合格而且還不長期運行設備,這也是我們當代人值得反思的。
  • 白鱘滅絕,人類必須反思與動物的關係了
    借著白鱘滅絕這件事,動物保護的呼聲再一次刷遍社交媒體,懂不懂都不妨喊一嗓子,顯得自己悲天憫人,惠而不費。然後呢?就沒有然後了,我們的生活也繼續加速生物的滅絕。這不是危言聳聽,早在20萬年以前,當人類的祖先智人登上了食物鏈的頂端,其他生物的悲慘命運就開始了。歷史學家赫拉利曾經寫過,地球上50%的生物是被原始人滅絕的,那個時候,動物的命運只有兩種,被吃掉,或者被馴化然後吃掉。
  • 從《瘋狂動物城》反思人類的動物權利觀
    影片裡的動物世界終歸是烏託邦,但足以引發人類的反思:我們看待動物的視角是對的嗎?我們對待動物的方式是正當的嗎?在這個人類主宰的世界裡,動物難道僅僅只是被宰割的客體?近年來,從「虐貓」「虐狗」到「活取熊膽」等,各種虐待動物事件頻發不絕,嚴重侵蝕著我們的人性基礎。而在這部影片中,仿照人類規則所勾畫的動物世界,在提醒我們究竟應該如何與動物相處,如何與我們自己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