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事情都有無法做到完美,這當然是不可否認的,但是,做到儘量的完美,也叫精益求精卻是非常重要的。
前兩天,和彎彎一起討論,為什麼美國可以用科學技術限制我國的科學技術和企業的發展。彎彎說這就像三體人向地球人送來一個質子一樣,給地球人設置了科學技術的天花板。我告訴她,美國當然沒有這個能力。不過美國卻有減緩我們科學技術發展速度從而阻礙我國經濟快速超越它的能力。
這是原因呢,我們這麼大的國家,這麼多的人口,在科學如此發達且沒有國界的時代,美國人是怎麼做到的呢。
這是2018年諾獎得數統計,2019年美國是381人,咱為啥是8人,嗯嗯,這包括臺灣省和咱不承認的和平獎。大陸這邊自然科學獎只有一個:屠呦呦的醫學獎。這個數據說明什麼呢,說明,全世界幾乎所有的高精尖的技術(不是科學)都一定離不開美國這個超級技術生產國的影子,科學沒有國界,但是技術卻是有國界的,技術的發展在現代是和專利結合在一起的,人家申請了的專利,要是向咱封鎖,咱就只能受制,因為我們籤定了知識保護的世界協議。
那我們能夠自己發展出這些技術嗎,對不起,這幾乎是不可能的,因為這些成熟的技術不是一時半會兒能夠達到的,我們繞過些門檻發展出這些技術的時候,這些技術已經過時了。
比如,有一個例子,就是提純生產晶片所要的高純度單晶矽,現在美國的技術能夠達到的純度是:一個操場面積晶元上只有一粒沙子的雜質,用這樣的矽,可以製作非常好的晶片材料,用來生產電子設備的主晶片;而我們的大型矽技術的純度是,一個操場這麼大面積的晶元有一桶沙子,這樣的純度,要是用來生產晶片,那麼就會有大量的殘次品,所以,我們的這些晶元只能夠用來大量生產太陽能電池板,晶片的克單價,遠遠超過黃金,也就是講人家把石頭,通過技術賣到了金價,我們的太陽能電池板,多少錢,大家可以到網上看看,也就是白菜價吧。
要把雜質的含量從一桶沙,提高到一粒沙的純度,想想需要多少次的技術疊代?當我們完成這樣的技術疊代的時候,人家會達到什麼樣的高度呢?
再有一個例子,就是由美國技術控制的光雕機,它的原理,全世界都是知道的,但是,它的技術呢。光雕機需要要一千多個步驟的高精度協作才能夠完成作業。我們的現在的控制操作精度是小數點後四個9,那麼操作的結果是,10%的殘次品,這是很大的損失;美國專利控制的荷蘭光雕機生產廠商阿斯麥可以達到9個9的操作精度,也就是殘次品為百萬分之一,或者更少。
我們要完成這樣精度的設備製造需要多少時間呢,這也不是短時間可以達到的積累和疊代吧。
也就是講,不是我們國家達不到這樣的技術,而是如果人家封鎖了這些高精尖的技術的話,我們要自已獨立的完成這樣的技術疊代,啥都自己去摸索與探索,那麼我們國家的經濟一定會受到嚴重的影響。
這就是美國的目的,它不希望你當老大。
遇見這樣的事情,我們怎麼辦呢,是發奮圖強,奮起直追嗎,其實,從新中國成立起,我們就一直在口頭上講,趕英超美,也從一些行動上我們這麼做了,所以效果很明顯,現在我們已經做到世界第二的經濟體,雖然人均看我們現在在70位的樣子。這說明,我們的追趕是效果明顯的,同時這也是因為有人在前面帶路,我們不用再去探索路到底通還是不通,我們只需要向著那條路向前飛奔。
這就是追趕,那麼很快,我們在一些地方已經趕上了英美,特別是在大型的基建方面,可是在高技術方面呢,我們也看見了曙光,就在這關鍵的時候,人家喊了一聲停,不再分享高精技術,雖然,那條路是通的,我們也能夠在有一天趕上,但是,就不再那樣快了。
而且,很快我們就會見到天花板了,那就是,當我們也走到了相同技術的最高點的時候,我們向何方呢,這就是追趕的可怕之處,我們前面不再有帶頭大哥。
一路快跑,向前追,重技術輕基礎的惡果,這個時候,就出現了。
這是什麼意思,意思就是,從蘇聯還沒有解體,我們向蘇聯學開始,我們建立了大量的工程、技術學院,把培養技術工程人員放到第一位;蘇聯解體了,我們又向其他人學,把很多的學院又合成了不少的大學,這也有三十來年了。結果呢,結果就是整個大陸,除了六十年代,我們有一個自然科學方面的諾獎而外,就再也沒有了,這代表著什麼呢,代表著,在科學的發展道路上,我們還是一直用追趕的思想。當然,也就不會有諾獎出現在我們身邊了。
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不改變我們的思想,也就是要原創而不是追趕,那麼,就很危險了,你要尊重人家的智慧財產權,就不得不在用到別人的專利的時候低頭,人家不給你的時候,怎麼辦?
只能馬上改變思想,現在一切都還來得及,因為我們已經有了強大的經濟基礎,在這樣的基礎之上,我們向基礎教育與科學基礎方向偏重一些,假以時日,也許五十年,也許一百年,我們可能就成為了世界第一的科學強國,那個時候,才會不再有國家會喊科學技術制裁了吧。
那麼,我們什麼時候才會真的這樣走呢,現在,不光家長讓孩子學習快速見效的學科,什麼容易賺錢學啥,學校也是這樣開設專業的。造成什麼呢,基礎學科的投入少,學校的教師在這方面也沒有太多的熱情,那麼相應的專業招到的優秀的學生也就更少了。
前些日子,中科院一下子離職幾十位職員,我不知道是什麼原因,猜想:做基礎學科賺錢太少,還不如下海,用學得的技術去賺錢好吧。
只有從小讓孩子感受到基礎科學的美,同時讓家長認識到孩子將來做基礎科學是一件充滿榮譽、不光有前途還有錢途的事業;國家大力培養從事基礎學科教育的老師,他們不再是和灌輸的方式培養工程技術人員,而是用啟發式的,培養孩子們探索未知的求知慾望。
也許到了下一代,下兩代,我們才會看到我們國家的諾獎(代表基礎學科的原創力)獲得水平像一個科學大國、強國。
基礎科學教育會成為了我們的新基建嗎?
(點個題,跑遠了,斷斷續續寫的結果,呵呵,就是講,如果用99.9%的完美度去做工作,把這樣的工作放到一個工序裡去,前後銜接,一共一千道工序,結果是什麼呢,結果就是:36%。這是一個大概率都是殘品的工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