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中央和省委、省政府關於安全生產工作總體部署和要求,根據國家《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和《安徽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綱要》,制定本規劃。
一、現狀和形勢
(一)「十二五」期間安全生產工作主要成效。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安全生產工作,堅定不移地貫徹安全發展理念,堅守發展決不能以犧牲安全為代價這條不可逾越的紅線,不斷加強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始終把安全生產工作納入各級政府工作重點、政府目標管理考核體系、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的重要內容,認真落實安全生產工作「一票否決」制度,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要求,全面落實企業主體責任、部門監管責任、黨委政府領導責任,建立「五級五覆蓋」和「五落實五到位」的安全生產責任體系,積極推進安全生產依法治理,完善安全生產規章制度和政策措施,健全安全監管體制機制,強化安全基礎和監管能力建設。各地、各單位全面貫徹落實有關法律法規和省委、省政府決策部署,加強安全生產監督管理,全面開展安全生產「鑄安」行動,持續推進安全生產隱患排查治理和重點行業領域專項整治,開展科技強安行動,加大事故查處問責力度,全省安全生產工作取得明顯成效。
「十二五」期間,全省各類事故死亡14190人,比「十一五」期間減少5280人,下降27.1%;較大事故260起,同比減少100起,下降27.0%;未發生特別重大事故。實現了省政府確定的「十二五」安全生產工作目標。
專欄2 安全生產「十三五」規劃目標 | ||
序號 | 指標名稱 | 降幅 |
1 | 生產安全事故起數 | 10% |
2 | 生產安全事故死亡人數 | 10% |
3 | 重大事故起數 | 25% |
4 | 較大事故起數 | 15% |
5 | 較大事故死亡人數 | 15% |
6 | 億元地區生產總值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 30% |
7 | 工礦商貿就業人員十萬人生產安全事故死亡率 | 19% |
8 | 煤礦百萬噸死亡率 | 15% |
9 | 營運車輛萬車死亡率 | 8% |
10 | 特種設備萬臺死亡率 | 20% |
註:重大事故起數降幅為「十三五」期間比「十二五」期間的下降幅度,其他指標的降幅為2020年比2015年的下降幅度。 |
三、主要任務
(一)構建更加嚴密的責任體系。
1.強化企業主體責任。企業對本單位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工作負全面責任,嚴格履行安全生產法定責任,建立健全自我約束、持續改進的內生機制。監督企業依法設置安全生產管理機構,配備安全管理人員和註冊安全工程師。落實企業全員安全生產責任制,實行安全生產責任量化評估,並將評估結果與薪酬掛鈎。完善安全生產投入保障機制,落實新改擴建工程項目安全生產與職業健康「三同時」制度。加強安全風險預控管理,建立生產安全風險警示和預防應急公告制度,完善重大危險源登記建檔、檢測評估、監控巡查、應急處置制度。實施隱患自查、自報、自改閉環管理,建立隱患排查治理第三方評估制度、重大隱患治理情況向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的部門和企業職代會「雙報告」制度。加強企業外來施工人員管理,推進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升級和安全文化建設。
2.落實安全監管責任。釐清安全生產綜合監管與行業監管的關係,明確省、市、縣三級負有安全生產監督管理職責部門的執法責任和監管範圍,制定安全生產權力和責任清單。理順煤礦安全監管體系,完善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等安全監管體制。堅持「管行業必須管安全、管業務必須管安全、管生產經營必須管安全」,建立健全分類分級監督管理機制。落實開發區、工業園區、港口、風景區等功能區安全監管職責,開展對企業執行安全生產法律法規規章、標準規範和政策措施等執行情況的監督檢查。
3.明確屬地管理責任。完善安全生產領導責任制,按照「黨政同責、一崗雙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要求,強化各級黨委、政府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明確和落實黨政主要負責人是本地安全生產第一責任人,班子其他成員對分管範圍內的安全生產工作負領導責任,把安全生產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推動安全生產與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建立健全安全生產巡查制度,各級黨委、政府定期對所屬有關部門和下一級黨委、政府履行安全生產職責及重點工作部署落實情況進行巡視檢查。
4.嚴格目標考核。實行黨政領導幹部任期安全生產責任制,各級政府對同級安全生產委員會成員單位和下級政府實施安全生產工作責任考核,完善考核辦法,實行過程考核與結果考核相結合。把安全生產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領導幹部政績考核評價體系,加大安全生產工作考核權重,嚴格落實「一票否決」制度。各級安全生產監督管理部門定期向同級組織部門報送安全生產情況,納入領導班子和領導幹部綜合考核內容。
5.嚴肅事故查處。遵循「科學嚴謹、依法依規、實事求是、注重實效」和「四不放過」原則,依法依規開展事故調查。完善事故查處掛牌督辦制度和調查處理規則,加強技術與原因分析,強化責任追究。完善落實事故調查處理信息通報和整改措施落實情況評估制度。建立企業生產經營全過程安全責任追溯制度和生產安全事故重大責任人員職業禁入制度,健全安全生產不良信用記錄及失信行為懲戒機制。
(二)增強依法治理能力。
1.完善法規制度和標準規範。建立健全立改廢釋並舉的安全生產法規制度建設和運行評估機制,健全礦山、道路交通、建築施工、消防、特種設備、油氣管道等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法規規章,強化安全發展法治保障。加強設區市安全生產法制建設,開展安全生產法規規章和政策解讀,拓寬社會公眾參與安全生產法制建設渠道。制定完善安全生產地方標準,增強標準規範的約束力。
2.規範監管執法行為。堅持科學執法、公正執法和文明執法,制定實施執法計劃,確定執法檢查的主體、方式、程序、標準、頻次和覆蓋面。配備統一的安全生產執法標誌標識和制式服裝,規範執法文書。建立健全行政執法裁量基準制度,嚴格限定和規範處罰裁量權的行使。實行安全生產與職業衛生一體化監管執法。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建立執法行為審議和重大行政執法決策審核機制。健全執法全過程記錄和信息公開制度。堅持簡政放權與「放管服」相結合,劃分安全生產行政審批權限,完善行政審批工作規則,強化事中事後監管。
3.創新監管執法機制。加強部門間執法協作,建立健全負有安全生產監管職責的部門之間信息通報、協同調查和聯動執法機制。健全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制度,完善安全生產違法線索通報、案件移送與協查機制。健全省、市、縣三級執法協作、鄉鎮(街道)委託執法、行政村(社區)配合執法機制,完善安全生產誠信約束機制,嚴格執行安全生產「黑名單」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在礦山、危險化學品、煙花爆竹、交通運輸、建築施工、民用爆炸物品、金屬冶煉、漁業生產等高危行業領域強制實施。建立政府購買安全生產社會化服務制度,鼓勵中小微企業訂單式、協作式購買運用安全生產管理和技術服務。
4.提高監管執法效能。完善各級安全監管部門執法工作條件,建立與經濟發展、企業數量等相適應的安全監管執法力量配備和工作經費保障機制,加快形成與監督檢查、取證聽證、調查處理全過程相配套的執法能力。強化安全生產基層執法力量,優化安全監管執法人員結構,充實專業監管人員。加快安全監管信息化建設,創新事前預警、現場監管、遠程監控和移動執法相結合的監管手段。建立以依法履職為核心的安全監管執法能力考核評價體系,定期開展監管執法效果評估。加強監管執法實操培訓,每3年對全省安全生產監管執法人員進行1次輪訓。
(三)強化安全風險管控。
1.著力構建「六項機制」。準確把握安全生產特點和規律,堅持風險預控、關口前移、重心下沉和分級管控、分類實施、屬地管理原則,加快構建風險查找、研判、預警、防範、處置和責任等「六項機制」。建立風險查找機制,全面排查安全風險;建立風險研判機制,科學應對安全風險;建立風險預警機制,增強風險防控的主動性;建立風險防範機制,分級分類管控風險;建立風險處置機制,確保安全風險可防可控;建立風險責任機制,落實安全管控責任。指導推動各類企業按照有關制度和規範,制定安全風險辯識程序和方法,全面開展風險查找和辯識,科學評定風險等級,從組織、制度、技術、應急等方面對安全風險進行有效管控,並實施安全風險公告警示,強化監測預警。
2.推進安全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體系建設。在全面推行安全風險分級管控的同時,進一步強化隱患排查治理工作,構建雙重預防機制,監督企業落實隱患排查治理制度,防範風險管控措施失效、弱化形成隱患,釀成事故。健全完善安全生產風險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的政府監管體系,制定完善相關行業領域安全風險管控與隱患排查治理標準規範以及實施細則,落實分級分類監管措施。組織開展企業安全生產狀況整體評估,實施差異化、精準化動態監管。開展公共區域內的安全風險辯識和評估,有效管控區域安全風險。把安全生產納入經濟社會和城鎮發展總體規劃,加強安全風險源頭管控。強化雙重預防機制建設的政策引導和技術支撐,以重點行業領域、高風險區域、生產經營關鍵環節為重點,支持推動建設重大安全風險防控工程、保護生命重點工程和隱患治理示範工程。
(四)深化重點行業領域安全治理。
推進實施標本兼治遏制重特大事故工作方案,採取有效的技術、工程和管理措施,提升安全保障水平,堅決遏制重特大事故發生。
煤礦:強化煤礦瓦斯、粉塵、水害等災害因素的排查治理。推進煤礦安全標準化管理和機械化、自動化改造,建設瓦斯綜合治理和水害、粉塵、火災、衝擊地壓防治等安全示範礦井。優化生產系統,減少生產水平,減少同時生產採區和工作面,減少井下作業人員,規範和加強企業各類人員培訓。促進煤礦災害防治技術研究應用,強化煤礦安全監測監控和瓦斯超限風險管控。推進煤礦瓦斯規模化抽採利用,落實水害防治「防、堵、疏、排、截」措施,開展煤礦粉塵「抑、減、捕」等源頭治理,嚴格井下高溫熱源排查管控。推行礦井開採深度的科學指標和參數體系,界定煤礦開採的底線和邊界。加強對地質異常體的安全排查,治理各類隱蔽致災因素。建立煤礦生產要素採集、登記、公告、核查制度,加強對災害嚴重煤礦企業的監管監察。
專欄4 非煤礦山重大災害治理重點 重點部位:大水礦山、地下礦山採空區、尾礦庫「頭頂庫」及四等以上尾礦庫、露天礦山高陡邊坡,開採深度800米以上和單班作業人數100人以上的地下礦山、設計容積在100萬立方以上的排土場等 。 事故類型:中毒窒息、火災、透水、爆炸、墜罐跑車、冒頂坍塌、邊坡垮塌、尾礦庫潰壩、高處墜落、機械傷害等。 |
危險化學品:深入開展危險化學品安全綜合治理。實施人口密集區域化工企業生產和倉儲場所安全搬遷工程。開展化工園區、涉及危險化學品的重大風險功能區區域性定量風險評估,強化高風險工藝、高危物質、重大危險源等風險管控,提升自動化控制水平。健全危險化學品生產、儲存、運輸、裝卸、銷售等環節信息共享機制,建立重大危險源分布電子圖。完善危險化學品登記制度,加強危險化學品運輸安全管控,施行危險化學品發貨和裝載查驗、登記、核准制度。加強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立項、規劃選址、設計、建設和試生產等安全監管,嚴格易爆、易燃、劇毒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安全審查。持續推進油氣輸送管道安全隱患治理,加強管道建設規劃和運營管理。統籌實施安慶石化油氣管線遷建工程。
專欄6 道路交通事故防範重點 重點管控的車輛類型:公路客車、旅遊客車、校車、危化品運輸車、營轉非大客車,重型載貨汽車、低速載貨汽車等。 重點防範的路段:急彎陡坡、臨水臨崖、連續下坡、團霧多發路段,隧道橋梁,公跨鐵立交、平交道口。 |
建築施工:強化建設、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建立完善市場準入、違規行為查處、誠信體系建設和施工事故處罰相結合的管理制度。持續開展以落實施工方案為重點的專項整治,強化施工現場安全管理,嚴厲打擊建築施工轉包、違法發包分包和違反工程建設強制性標準等行為。加大對棚戶區改造、農民自建房、市政管網檢修疏浚、軌道交通建設等的安全管理力度。推進建築業信用體系建設和信用評價結果在工程建設招投標中的應用,規範建築市場秩序。提升建築安全監管信息化手段,建設完善施工現場重大危險源數位化監管系統和現場關鍵崗位人員考核系統,加強動態監管。
專欄8 消防安全事故防範重點 重點部位:人員密集場所、高層建築、商業密集區、「城中村」、城鄉結合部、出租屋、「三合一」場所、家庭式商鋪等。 關鍵環節:電器和可燃氣體使用、供暖設備使用、室內裝飾裝修工程、動火作業以及其它易燃易爆場所等。 |
水上交通:加快渡口標準化和「渡改橋」建設,推進渡船標準化和公益性渡口「公交化」。全面加強水上旅遊、危險品運輸、涉水工程的安全管理。加快危險品碼頭、客運碼頭等視頻監控系統建設,落實安全防控措施。加快推進全省重要航道、湖區救助站點建設,初步建成全省水上安全監管和應急救助體系。
特種設備:建立完善特種設備隱患排查治理和安全防控體系,深入開展電梯、液化氣瓶、危化品承壓罐車、大型遊樂設施等特種設備專項整治。實施公共場所電梯安全狀況評估,強化技術管理,完善安全管理追溯體系。健全特種設備監管機制,到2020年基本形成較為完善的特種設備動態監管體系、安全責任體系和風險管理體系,建立完善針對不同設備、企業、地區的科學的分類監管模式。
民用爆炸物品:促進行業技術進步,研究應用民爆行業人機隔離、遠程操控等智能化生產裝備,提高生產線智能裝備使用比例,加快民爆行業自動化進程。實施技術改造,提升安全生產預警、監控、檢測和防護等技術手段。加強民用爆炸物品生產、流通、使用等環節的信息化管控,完善市場監管體系,強化銷售備案管理。
煙花爆竹:持續保持打非治違高壓態勢,健全重點區域聯合打非機制,建立關閉退出煙花爆竹生產的重點地區和企業跟蹤管控機制。深入開展煙花爆竹零售點「兩關閉」「三嚴禁」和批發企業「六嚴禁」專項整治,嚴格執行批發企業合同管理、產品流向登記和信息化管理制度。推動煙花爆竹批發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升級。
工貿行業:實行工貿企業分類分級差異化監管,完善落實有限空間作業、交叉檢修作業等安全操作規範,突出金屬冶煉、粉塵防爆、液氨製冷等重點領域和危險作業環節的專項治理。在金屬冶煉企業、涉危防爆場所推廣高危工藝智能化控制、狀態信息實時監測等先進技術和裝備,推動勞動密集型企業科學布局作業場所,實施空間物理隔離和安全技術改造,提升行業本質安全水平。
專欄10 職業病危害防治重點 重點行業:礦山、金屬冶煉、陶瓷生產、耐火材料、電子製造等。 重點作業:掘進、粉碎、打磨、焊接、噴塗、刷膠、電鍍等。 重點因素:煤塵、矽塵、苯、正乙烷、二氯乙烷等。 |
(六)強化安全科技引領保障。
1.推動安全生產科技研發。建立政府、企業、社會多方參與的安全技術研發體系,引導企業與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等聯合開展安全技術創新。加大安全生產科技研發的政府資金投入引導,推動重大事故防治關鍵技術攻關和事故災害防控基礎研究。培育發展安全生產行業重點實驗室和科技研發平臺,健全安全科技資源共享機制。完善安全科技成果轉化激勵制度,健全安全科技成果評估和市場定價機制,促進安全生產先進技術產品應用。
2.培育發展安全產業。加強產業政策引導, 實施企業扶植、項目培育與金融服務,大力促進安全產業發展,重點建設合肥、馬鞍山安全產業示範園區。加大創新方向引導,突出礦山與化工安全裝備、交通運輸裝備、災害預警、安全避險、應急救援等智能裝備的研發和製造,初步形成產業發展規模。
3. 推進科技強安行動。在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領域全面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科技強安行動,落實目標任務,建成一批安全生產機械化和自動化程度高的示範企業。到2018年6月,全省大中型金屬非金屬礦山高危作業場所作業人員減少35%以上,小型礦山和危險化學品高危作業場所作業人員減少30%以上。到2020年底,煤礦、金屬非金屬礦山、危險化學品等重點行業領域機械化程度達到80%以上。
4.增強技術支撐能力。全面推進安全生產監管監察信息化建設,推進安全生產大數據等信息技術的應用。加快安全生產社會化技術服務體系建設,提高技術服務實力和服務層級。建立健全專業技術服務機構執業記錄、信用體系和考核評價體系以及服務信息公開制度,完善守信激勵、失信懲戒的監督管理機制。加強安全生產專業人才培養、專家隊伍建設和管理,為企業安全生產與政府執法監管提供持續有效的第三方技術服務和智力支持。
(七)提升應急救援能力。
1.完善先期響應機制。建立企業風險評估及全員告知制度,完善企業、政府應急預案和重點崗位、重點部位現場應急處置方案,加強高危行業企業制度化、全員化、多形式的應急演練和培訓,提升事故先期處置和自救互救能力。推動高危行業規模以上企業加強專兼職應急救援隊伍建設和應急裝備物資配備。落實預案管理、事故信息報告和應急響應責任,加強政企預案銜接,建立監測預警、態勢研判、信息通報、資源互助的聯動機制,建立應急準備能力評估和專家技術諮詢制度。
2.提升現場處置能力。完善事故現場救援統一指揮機制,建立事故現場應急救援指揮官制度。建立應急現場危害識別、監測與評估機制,規範事故現場救援管理程序。推動安全生產應急救援聯動指揮平臺建設,強化應急救援機構與事故現場的遠程通信保障。加強應急資源基礎信息資料庫建設,建立應急救援信息動態採集和決策分析機制。健全應急救援資源共享及聯動機制,落實生產安全事故應急處置評估制度,持續改進應急準備和現場處置工作。
3.強化應急資源保障。整合優化應急救援資源,加強區域性救援基地、骨幹隊伍建設和裝備配備。探索建立應急救援隊伍社會化建設與運行模式,培育市場化、專業化應急救援組織。強化應急救援實訓演練,開展專業應急救援隊伍技術競賽交流,促進應急救援關鍵技術和裝備應用。加強應急物資裝備的實物儲備、市場儲備和生產能力儲備。
<TABLE ke-zeroborder" border=0 cellSpacing=0 cellPadding=0>
專欄11 應急救援體系建設重點 行業領域:危險化學品、油氣輸送管道、礦山、金屬冶煉、高速公路、旅遊、城市燃氣管網等。 救援能力:人員快速搜救、油氣儲罐滅火、大功率排水、堵漏破拆、仿真模擬、實訓演練、通信指揮、應急物資及裝備儲備和調運等。 |
(八)加強安全文化建設。
1.強化輿論宣傳引導。深化安全發展核心價值理論研究,重點開展安全發展觀念、安全生產形勢任務、安全生產措施和經驗、安全生產法治、安全生產知識技能的宣傳教育和生產安全事故警示教育。加快構建全媒體、分眾化的安全生產宣傳教育格局。建設安全生產政務微信、微博、新聞客戶端和手機報,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健全輿情研判制度,加強輿情收集與回應。
2.深化宣傳教育活動。將安全生產納入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校園、文明家庭創建內容,加大指標考核權重。建立完善與各級工會、共青團、婦聯、行業協會等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的溝通合作機制,深入開展「安全生產月」、「安全生產萬裡行」等宣傳教育活動。強化安全生產法治宣傳,推進重點地區和重點行業企業安全生產談心談話,開展安全文化精品創作展播、安全生產宣講和事故警示教育。
3.推進安全文化創建。紮實推進安全生產宣傳教育進企業、進學校、進機關、進社區、進農村、進家庭、進公共場所,推動安全文化示範企業、安全社區和安全發展示範城市建設。鼓勵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興辦安全文化產業。加強交通運輸站(場)、城市廣場、商貿服務場所、旅遊景區安全文化建設,建設安全與職業健康主題公園、主題街道和科普體驗場館等。
4.加強安全教育培訓。將安全與職業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在中小學課堂教學、社會實踐、團組織和少先隊活動中落實安全教育內容。推動實施安全生產職業教育制度,加強黨政領導幹部安全生產專題培訓。建立責任明確、載體多樣、管理規範的安全生產培訓體系,完善培訓教材、考核標準和教考分離機制。以進城務工人員、班組長和 「三項崗位」人員為重點,實行企業全員安全生產教育培訓。
四、重點工程
(一)安全監管執法能力建設工程。加強安全生產執法隊伍建設,充實市、縣兩級安全生產監管執法人員,強化鄉鎮、街道安全生產監管力量。為各級安全監管部門補充配備執法裝備、車輛和制式服裝。制定安全生產監管執法人員錄用標準,選拔礦山、化工、金屬冶煉、職業健康、信息化、法律等專業人才,充實監管執法力量。改進安全監管方式,實行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管理制度,建立安全監管執法效果綜合評估考核機制。 2017年底前,所有執法人員配備使用可攜式移動執法終端;2018年底前,各級安全監管部門專業監管人員配比不低於在職人員的75%。
(二)安全生產法制化建設工程。制定安全生產法制化建設中長期框架,增強安全生產法制的系統性和可操作性。推動《安徽省安全生產條例》《安徽省消防條例》《安徽省石油天然氣管道保護條例》修訂完善,完善《生產安全事故報告和調查處理實施辦法》《安徽省農業機械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全生產職責規定》《安徽省特種設備分類監管辦法》等法規規章。建立健全城市安全運行管理規範、金屬非金屬礦山安全質量考核評級辦法、危險化學品建設項目安全與職業病危害評價導則、用人單位職業病危害現狀評價導則,用人單位職業健康基本要求與評估標準,重點防火單位消防安全評估辦法,城市天然氣壓力管道檢驗規程,大型遊樂設施使用管理規範等安全生產標準規範。
(三)安全生產信息化建設工程。推進信息技術與安全生產深度融合,建設並形成覆蓋省、市、縣安全監管部門和重點監管企業,聯接政府安委會成員單位的安全生產信息化綜合平臺,推進安全監管業務系統一體化,實現隱患排查治理、重大危險源監控、執法檢查、行政許可、企業安全生產標準化、安全生產誠信管理、教育培訓、應急管理、事故責任追究等信息的互聯互通,實現跨地區、跨部門數據資源共享。突出風險預警與防控,加快安全生產大數據等信息技術應用,提升安全生產風險管控和應急處置能力。推進重點行業企業生產經營活動全過程信息化管理,鼓勵中小企業購買安全生產信息化服務。推進道路交通、建築施工、水上交通、漁業船舶等重點行業安全防控與監測信息系統建設。加快安全生產信息基礎設施、網絡系統和人才隊伍建設,構建安全生產信息化運維保障和信息安全保障體系。
(四)安全風險管控能力建設工程。堅持源頭防範、系統治理和專項整治相結合,全面排查監控安全生產風險因素。推動企業安全技術改造和安全生產標準化達標升級,推行基層安全生產工作定區域、定人員、定責任的網格化動態監管機制。充分運用大數據和物聯網等信息技術手段,構建重大危險源信息管理體系和安全生產信息大數據應用平臺,建設高危行業企業遠程數位化監控與預警系統。在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金屬冶煉、粉塵涉爆、液氨製冷和建築施工等高危行業領域,建立健全風險分級管控和隱患排查治理雙重預防機制,建設隱患排查治理示範企業,建設機械化、自動化、信息化和智能化融合示範企業。開展隱患排查整治,實施重大危險源普查監控。嚴格高危項目審批管理,把安全生產作為城鄉規劃布局、設計、建設、管理等工作的前置條件,實行重大安全風險「一票否決」。施行建設項目規劃設計、產業園區規劃建設的安全生產條件審核機制。
(五)科技支撐能力建設工程。支持安全生產和職業健康領域科研項目,開展安全生產關鍵技術攻關和智能裝備研發。依託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大型企業等,建設重點行業領域安全生產技術中心、工程中心、實驗室和試驗站等安全生產科技創新平臺,強化省級安全生產技術支撐中心建設。完善安全生產科技激勵政策,拓展安全生產科技投入渠道,引導支持企業將科技創新與生產實踐相結合,促進安全生產科技攻關和成果轉化,推動高風險企業實施安全技術改造和設備更新,加強遠程監控預警、自動化控制、緊急避險和自救互救等設施設備應用,建設安全技術防範重點工程。加強安全生產基礎理論研究,培養創新型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安全生產科技智庫。
(六)職業病危害治理能力建設工程。開展全省職業病危害基本情況普查、重點行業領域職業病危害檢測詳查,完善職業病危害項目申報信息網絡,健全職業健康信息監測和統計制度。實施以高危粉塵作業和高毒作業職業病危害為重點的專項治理。加強職業病危害基礎研究,建設省級職業病危害檢測與物證分析實驗室。
(七)城市安全能力建設工程。實施危險化學品和化工企業生產、倉儲安全搬遷,到2020年現有位於城鎮內人口密集區域的危險化學品生產企業全部啟動搬遷改造,完成大型城市城區內安全距離不達標的危險化學品倉儲企業搬遷。建設城市安全運行數據綜合管理系統,實施區域火災隱患綜合治理,完善城鎮建成區消防站、消防裝備、市政消防栓等基礎設施,開展老舊電梯更新改造。
(八)應急救援能力建設工程。根據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金屬冶煉等高危行業企業分布及現有應急救援資源情況,合理規劃救援隊伍區域布局。推進專業應急救援隊伍規範化、標準化建設。實施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基地和隊伍共建項目,建設煤礦、非煤礦山、危險化學品、金屬冶煉、油氣長輸管道、旅遊等區域性骨幹救援隊伍,形成快速高效的應急救援力量體系。建設省安全生產應急救援管理平臺。依託現有資源,加強應急救援物資儲備,建設省礦山地質災害應急救援技術服務中心。
(九)宣傳教育能力建設工程。建立健全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工作領導機制和工作協調機制,制定年度宣傳教育計劃,定期開展宣傳教育研究和效果評估。實施全民安全素質提升工程,建設安全生產遠程教育培訓平臺,開展安全生產網絡教育培訓。建立安全法規標準、事故案例、視頻課程、統計數據等信息資源庫。將全民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工作與精神文明創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公益志願服務活動和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建設有機結合。將安全生產宣傳教育工作納入安全生產責任體系建設和目標考核內容,研究建立全民安全意識評估指標體系和宣教工作績效評估體系,建立安全生產新聞發言人和新聞發布會制度,建設安全生產新聞發言人、專家、記者與通訊員、網絡評論員和安全生產監督員隊伍。加快建設特種作業工種模擬仿真訓練和實際操作考試系統,建設符合國家標準的實操考試場所。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加強對規劃實施的組織領導,將安全生產規劃目標、任務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總體布局,將安全生產重要指標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指標體系,同步推進。建立完善定期研究安全發展戰略、分析安全生產形勢和推動規劃實施的工作機制,促進規劃實施。
(二)落實目標任務。制定規劃實施方案,逐級分解落實規劃任務和目標,明確責任主體,確定工作時序,制定配套措施,推進重點工程建設。各級安全生產委員會要充分發揮協調作用,加強規劃實施工作的監督檢查,及時掌握進展情況,研究解決突出問題。要以規劃為引領,推動生產經營單位安全生產主體責任落實到位。
(三)完善投入機制。積極營造有利於各類投資主體公平有序競爭的安全投入環境,促進安全生產優勢要素合理流動和有效配置。加強省、市財政安全生產預防及應急等專項資金的投入和使用管理,重點支持安全生產信息體系建設、應急救援基地建設等相關工作。建立政府主導、市場推進的多元化安全生產投入保障機制,以政府投資帶動社會投入,以經濟政策調動市場資源。鼓勵金融機構對生產經營單位技術改造項目給予信貸支持。
(四)強化政策保障。統籌謀劃安全生產政策措施,著力破解影響安全發展的重點難點問題。加大對化工企業搬遷、重點行業企業安全技術改造、尾礦庫綜合利用,以及重大災害治理、淘汰落後產能、推廣先進安全技術裝備的經濟和產業政策支持。完善企業安全生產費用提取制度,推進安全生產責任保險制度,制定實施工傷保險基金工傷預防費用的提取、使用和管理辦法。制定應急救援社會化有償服務、應急物質裝備徵用補償、應急救援人員人身安全保險等政策措施。
(五)加強評估考核。制定規劃執行評價指標體系,加強規劃實施情況的跟蹤調度,定期進行分析評估。省政府安全生產委員會在2018年中和2020年底,分別對規劃執行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和期終考核,評估考核結果作為省政府對各地各部門綜合考核的重要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