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住7字:論證類比、識判概。前4字助你 「表達清晰」,後3字幫你 「準確理解」。
若透過現象看本質,你會發現,表達與理解能力差背後,是由於:邏輯思維能力欠缺。
而在邏輯思維裡,「表達」 和 「理解」 是相輔相成的關係,並非完全割裂開來的。因此,學會其中一點,就能反過來推倒另一點。
以上7字,便是學長曆時1個多月,總結歸納7本相關經典書籍精華之所在。詳解如下,認真看完對你提升表達理解能力,大有裨益。
對應《金字塔原理》一書四句核心觀點就是
結論先行:確定結論,放在最前面
以下證上:有相關理由/事實作支撐
歸納分類:理由或事實,同屬一類
邏輯遞進:按照既定邏輯順序展
日常生活中,很多人在表達時,都做不到這四點,所以才會讓聽的人,如坐針氈,最終難以接收到自己真正想表達的意思,很多人,比如我。第一點我就……
相信在座不少夥伴,曾會有一種錯覺,總以為自己很會講,所以跟別人說話,如滔滔江水延綿不絕。不管你是不是,我先認了!
從學生時代開始,我就這樣。進入工作後,也順其自然把這習慣,延續至我的職場表達。可問題是:你以為你以為的就是你以為的嗎?
後來才知道,其實我只是漫無目的囉嗦罷了。就像大話西遊裡的唐僧,時常讓眾人崩潰。
比如去年工作那會:
每逢周一例會,老闆都會讓我們逐個復盤上周工作,且每人發言時間限定不超過5min。
不出意外的話,我總能超時,每次講到時間結束,都像極當年校園廣播裡,學校領導說的那句,「我最後再講一點」,緊接著一轉眼,一節課 「嗖」 的一聲就過去了。
而那一次,我一如既往展示自己那自信且卓(zhuo)越(lie)的表達,
「上周我參加一個xx項目,學到……然後很有意義的是在培訓會……再後來,項目復盤中我……」
後來,老闆實在沒忍住,他代替全體員工,稍作鎮定問道,「不好意思打斷一下,其實說了這麼多,你的結論是什麼?」
「我……感覺……受益良多」
一下子語無倫次的我,漲紅了臉,最後不得已草草結束。事後,我陷入沉思。
確實,一個人可以說很多,但如果他沒能提前把結論說出來,就讓聽的人很不耐煩。
因為當你鋪露太多細節,卻沒有,或看不出是圍繞哪個結論展開的,就會讓人感覺雲裡霧裡。越聽到後面,越難以忍受,讓你不禁發出那句:你到底在講蝦米?結論呢?杰倫呢?
這就是常見表達誤區——結論後置的弊端,也反面說明了 「結論先行」 的重要性。
下面推薦一個超實用方法,1-3-3,即1結論—3理由—3事實(案例)。
還以上面復盤工作為例。若匯報內容不變,套用1-3-3公式,更清晰的表達可以是:
上周主要做了三件事,讓我感覺受益良多。(1結論)
首先,在xx項目中,我意識到……;
其次,在培訓會上,我學到了……;
最後,在項目復盤中,最大收穫是……(3理由)
當然,以5min為限,講到這裡,應該差不多了。若還剩時間,你可以3選1,選一個你印象最深刻的,適當補充一些案例。比如:
特別是在xx項目中,小A很主動……小B很配合……小C也很積極……,讓我真正感受到團隊協作的重要性(1案例)
看到這裡,有沒感覺比第一版表達清晰很多?這就是1-3-3,也是世界著名諮詢公司麥肯錫的 「電梯30秒理論」 ,能幫助你實現:
最短時間內把,話說完整、講清楚。
你學廢了嗎?當然你可能會問,為什麼是1-3-3,不能是1-2-1,1-2-2 ?
道理很簡單,就跟相機支架一樣,要撐起一臺重量級單反,一支腳顯然撐不住,兩支腳還是一邊倒,三支腳最穩妥。
其中,「1」 是結論,表示 「結論先行」;兩個 「3」 分別指理由和事實,都表示 「以下證上」。
兩者區別在於:理由,是用來證明結論的;而事實,則是用來支撐理由的。
那剩下 「歸納分類」 和 「邏輯遞進」 ,又怎麼理解呢?這兩句主要針對理由和事實。
具體分析,不妨回看範例的3理由。
先說 「歸納分類」。
從理由中,提煉相似關鍵詞 「xx項目」、「培訓會」、「項目復盤」,這三點有什麼共同之處?明顯都屬工作範疇的某一事件,對吧?那麼它們就屬於同一類的。
若用其他事件代替,比如逛超市、xx旅遊,明顯不搭,因為這兩點都屬於生活範疇。除非你在工作時,也能肆無忌憚做這些咯(報告老闆,這裡活抓一個摸魚打工人)
再說 「邏輯遞進」。
同樣是從理由中,提煉關鍵詞 「首先」、「其次」、「最後」,這三點連在一起是什麼邏輯順序?顯然是 「重要性」。按重要程度,分為第一重要、第二重要,以此類推。
另外,還有兩種邏輯順序,較為常見也常用。那就是:「結構」 順序、「時間」 順序。
時間順序,很好理解。按照事情發展順序,或順著時間推移,先做什麼,再做什麼,然後在做什麼,最後在做什麼。
結構順序,也可看作空間順序。還記得小學寫遊玩公園的作文,是怎麼寫的嗎?先寫某一景點,再寫另一個,然後寫第三個景點。
以上,便是如何清晰表達的詳細介紹和說明。記住 「論證類比」 4字秘訣,並在你工作或日常談話中,勤加練習 「1-3-3」 套路,相信你的表達能力提升,是分分鐘的事!
說完了 「清晰表達」,接下來講講 「如何準確理解」。正式開講前,問你一個問題:
「表達」、「理解」 就兩點,為什麼 「理解」 要放在後面來講呢?可不可以換過來,放前面講?
當然可以,如果你不怕聽得雲裡霧裡的話。至於為什麼?因為這裡面,暗藏了一種常見的邏輯順序,你猜是什麼?
答案:時間順序,即只有先學會如何清晰表達,才能更好地實現準確理解。
而之所以存在這樣的邏輯,那是因為 「準確理解」 ,正是以 「清晰表達」 為前提的。
舉個例子。雖說上學時,學校領導講話確實囉嗦,但你會驚奇發現,他們似乎天生都有一種特殊能力,就是:總能很完美地、在某場活動的最後接過那個麥。
因此,他們被江湖人尊稱 「接盤俠」 。
正所謂 「最厲害的都是最後出場的」,學校領導也不例外。作為最後登場的靈魂人物,多多少少都承擔著:總結前者發言+匯報自己觀點 的光榮任務。
此時不秀,那怎對得起自己名號?
所以,相信認真聽過領導發言的同學,你肯定能發現,儘管領導講話很囉嗦,但他們在總結前者發言時,總能言簡意賅地、複述前者所說過的重點;而在匯報自己觀點時,總能很清晰地說出個1、2、3。
那他們,究竟是怎麼做到的呢?是因為他們天生記憶力好嗎?還是因為他們也把別人稿子背熟了?顯然不是的。
原因很簡單,因為他們本身就是表達高手,對於 「論證類比」 的技藝,可謂練得爐火純青。所以,無論是聽別人講話,或自己發言,他總能迅速從這段話中,做到以下三點:
1、首先,準確識別三要素: 「結論」 是什麼,哪些是 「理由」,以及哪些是 「事實」;
2、其次,將三者間隱藏的歸類方式和邏輯關係,迅速捋清理順,以弄明白表達者說的是什麼,說這點是為證明什麼;
3、最後,以一種相對固定的格式,將以上內容進行概括。比如:xx老師,從 A、B、C(理由)三個方面,結合n個案例(事實),說明了xxx的問題(結論)。
總結起來,就是 「準確理解」 的3字秘訣,「識判概」,即對應《結構思考力》(被譽為漢化版《金字塔原理》)一書的三關鍵步驟,
識別:識別 「結論」、「理由」、「事實」;
判斷:判斷三者間的歸類及邏輯關係;
概括:通過xx,從n方面,說明了xx。
以上便是 「準確理解」 3字秘訣,「識判概」。相信你學會了 「清晰表達」,這點聽起來,也不是很難理解,對吧?
最後,不知聰明的你有沒發現,無論是清晰表達,還是準確理解,本質上都在做著一件事——傳遞信息。
唯一區別在於:一方是發出者,另一方是接收者;而只要能傳達到位,兩者之間互傳的信息,從形式到內容,基本都是一致的。
那麼,問題是:如何保證傳達到位呢?
很簡單,就跟我們以前上課,抄老師黑板筆記一樣,只要收發者之間,都能遵循同一形式;那麼傳遞的內容,必定是準確而清晰的。即使有遺漏,但一定不會差很多。
那這個形式是什麼?毫無疑問,就是學長一直強調的7字秘訣:論證類比、識判概。
前4字助你 「清晰表達」,後3字幫你 「準確理解」。同學們,你學廢了嗎?
我猜你沒有,因為你只 「知道」 這回事,而離 「做到」,還有 「做好」 還差十萬八千裡呢!
正所謂 「學以致用」、「用以治學」,當你 「知道」 後,馬上用起來吧!
素材|張春彤
排版|郭文琦
審核|李玥 陳佩昂 陳紀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