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本書和三次重大飛躍,引發生態文明與保護地球的深層思考!

2021-01-19 正解地氣

1962年美國學者蕾切爾·卡遜發表了著作《寂靜的春天》,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1972年聯合國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召開,2002 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召開。此次大會的政治宣言承認「地球仍然傷痕累累,世界仍然衝突不斷」。如果不加以制止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可能還會使億萬地球人面臨滅頂之災。

對環境保護有著重大影響的三本著作:

1.《寂靜的春天》

這是一本引發了全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書,該書作為環保運動的裡程碑而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書籍之一。書中描述人類可能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作者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於1962年出版。正是這本不尋常的書,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喚起了人們的環境意識,這本書同時引發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注意,促使環境保護問題提到了各國政府面前,各種環境保護組織紛紛成立,從而促使聯合國於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並由各國籤署了「人類環境宣言」,開始了環境保護事業。

《寂靜的春天》指出:一個奇怪的陰影遮蓋了這個地區;神秘莫測的疾病襲擊了成群的小鳥,牛羊病倒和死亡;不僅在成人中,而且在孩子們中也出現了突然的,不可解釋的死亡現象;一種奇怪的寂靜籠罩了這個地方,這兒的清晨曾經蕩漾著鳥鳴的聲浪,而現在只有一片寂靜覆蓋著田野,樹木和沼澤。

《寂靜的春天》指出:我們長期以來行駛的道路,容易被人誤認為是一條可以高速前進的平坦、舒適的超級公路,但實際上,這條路的終點卻潛伏著災難,而另外的道路則為我們提供了保護地球的最後唯一的機會。

2.《增長的極限》

是以米都斯為首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個研究小組,於1972年為羅馬俱樂部「人類困境」研究提交的第一個報告。報告認為,對人類命運有決定意義的五個參數都按一定指數增長。這五個參數是:世界人口、工業生產、農業生產、不可再生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由於增長是有極限的,這樣的增長將使人和自然環境的關係趨於惡化,從而對社會引起災難性的衝擊,出現全球性危機,非再生資源衰竭、可耕地面積下降、生產衰落,人均食品和人均工業產品大幅度下降,毀滅性的環境汙染,人口死亡率急劇增長。這本書給人類社會的傳統發展模式敲響了第一聲警鐘,從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環境保護熱潮。

《增長的極限》指出:地球的支撐力將會由於人口增長、糧食短缺、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等因素在某個時期達到極限,使經濟發生不可控制的衰退;為了避免超越地球資源極限而導致的世界崩潰,最好的方法是限制增長。

3.《只有一個地球》

受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秘書長委託,由兩位作者——經濟學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學家勒內·杜博斯,在58個國家152位專家學者協助下,為1972年6月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大會提供背景材料準備的一份報告。該書不僅闡述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帶來的汙染和生態破壞,而且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經濟角度,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與環境問題作了富有說服力的論述,以科學預見和生動實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全人類敲響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警鐘,被譽為「世界環境運動史上一份有著重大影響的文獻」。

以世界影響重大的三部科學著作為標誌,喚起了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覺醒。

《寂靜的春天》代表性語言是:不解決環境問題,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之中。

《增長的極限》代表性觀點是:沒有環境保護的繁榮是推遲執行的災難。

主要觀點是:不進行環境保護,人類將從搖籃直接到墳墓。

三本著作有效地推動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三次國際環境保護大會的召開。

第一次飛躍: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有113個國家和一些機構的13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這是研究當代環境問題,探討保護世界環境的第一次國際會議。這次會議代表了人類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同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為了紀念此次大會的召開,將每年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此次會議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

第二次飛躍: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它以「世界環境與發展」為題,全球183個國家的代表團和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的70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了會議,102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與會。它表示環境問題登上全球議程的最高位置,是人類環境與發展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盛會。通過和籤署了《裡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氣候變化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五個文件和公約,這次會議將環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標誌世界環境保護運動走向一個新的階段。會議還確定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既符合當代人類的需求,又不致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第三次飛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 2002.8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有19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6萬名代表參加了大會。會議的五大議題是健康、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產、水和能源。會議主要成果是通過了《約翰尼斯堡宣言》和《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執行計劃》兩個重要文件,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即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這次會議標誌著人類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向前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聯合國報告認為:地球仍然傷痕累累,世界仍然衝突不斷,海平面上升、森林遭嚴重破壞、超過20億人口面臨缺水、每年有300多萬人死於空氣汙染的影響、220多萬人因水汙染而喪生、氣候變化影響日漸明顯-世界面臨的其他挑戰:

地區衝突、恐怖主義、霸權主義、跨國犯罪、毒品走私、貧困人口有增無減---- 世界和平和安全受到威脅。

如果說第一次飛躍是在深刻反思傳統發展觀的情況下高舉環境保護大旗的話,第二次飛躍則是在尋找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如果說第二次飛躍更加強調環境與經濟的關係,更加重視代際公平的話,那麼第三次飛躍是將環境問題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加以平衡,更加強調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的關係和當代與後代的承續。

2012年6月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裡約+20峰會)。來自世界上190多個聯合國成員國、100多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約5萬名各界代表出席了大會。會議圍繞「達成新的可持續發展政治承諾」、「全面評估過去二十年可持續發展領域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差距」、「應對新挑戰制訂新的行動計劃」三大目標,進行了深入討論,正式通過《我們憧憬的未來》這一大會成果文件。

保護地球,人人有責。

如對此文感興趣,聯繫百家號——正解地氣。

相關焦點

  • 關於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理論思考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強調了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要堅持的六條原則。這些原則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主要內容,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意義重大而深遠。
  • 三部門介紹《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
    近期,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聯合印發了《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年)》。這是黨的十九大以來,國家層面出臺的第一個生態保護和修復領域綜合性規劃。
  • 人民網評: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文明 生態環境保護 八大公害事件...
    原標題:人民網評:生態興則文明興  「生態環境是關係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係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  在剛剛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深刻闡釋生態文明建設對於改善民生福祉、推進現代化建設、實現永續發展的深遠意義,系統闡釋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做出「生態環境保護髮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的重大判斷,擘畫了推動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的藍圖,13億中國人期盼的「美麗中國」前景可期。
  • 生態文明理念下的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
    生態文明作為全新的理念,成為中國發展進入新階段的迫切需要,生態文明思想也融入到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在新時代發展理念的指引下,尤其是自然資源部的成立,國土空間生態修復新職責的明確,土地整治順應這一時代背景,也須向國土空間綜合整治與生態保護修復轉型,實現外延拓展和內涵提升。
  • 霍金在世的時候留下了三個預言,它們有可能實現嗎?
    人類正是在數百年前走進了科技時代,才能夠迎來輝煌的文明飛躍。短短的數百年,人類文明實現了一次次的巨大飛躍,這是人類過去數千年來完全不敢相信的事情。如果一個千年前的古人穿越到了現代,估計會誤以為是來到了仙界。
  • 霍金在世的時候留下了三個預言,它們有可能實現嗎?
    人類正是在數百年前走進了科技時代,才能夠迎來輝煌的文明飛躍。短短的數百年,人類文明實現了一次次的巨大飛躍,這是人類過去數千年來完全不敢相信的事情。如果一個千年前的古人穿越到了現代,估計會誤以為是來到了仙界。人類科技能夠實現飛躍式的發展,離不開那些偉大科學家的付出,比如:牛頓,愛因斯坦等。
  • 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出爐 生態氣象保障...
    ·明確未來15年九大工程建設總體布局·要求增強氣象監測預測能力及對生態保護和修復的服務能力中國氣象報記者劉若馨 賈靜淅報導近日,經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三次會議審議通過,國家發展改革委、自然資源部正式印發《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2035
  • 生態文明時代的氣候變化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周晉峰致辭第五屆中國...
    為什麼要開啟生態文明,周晉峰博士指出,這是在一定的科學研究的基礎上做出的重要決策,是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重大貢獻,是新的世界觀和方法論。他以臭氧層破壞到恢復的實例進行了展開說明。臭氧層是抵禦太陽紫外線的重要屏障,是地球生命的保護傘。若是任由臭氧層被破壞,那麼過量的太陽紫外線將會直抵地表,傷害地球上絕大部分的生物,包括人類。
  • 亞馬孫雨林大火引發思考 如何科學處理森林大火?
    亞馬孫雨林大火引發思考 如何科學處理森林大火?  亞馬孫熱帶雨林是全球最大、物種最多的熱帶雨林,佔全球森林面積的20%,被稱為「地球之肺」和「綠色心臟」,其光合作用產生的氧氣佔全球氧氣總量的三分之一,每年吸收的二氧化碳佔陸地吸收總量的四分之一。持續猛烈的燃燒引發了全球廣泛關注。但實際上,這樣的大火幾乎天天會在亞馬孫雨林上演。
  • 錢易院士:生態文明建設與可持續發展
    在這麼嚴重的環境問題面前,人類進行了非常嚴肅的思考。回顧人類思考的歷史,也正是可持續發展誕生的歷史。1962年,美國一位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發表了一本書,書名非常有文採,叫 《寂靜的春天》,但是實際上她描寫了非常殘酷的現實。
  • 地球的一半︱2020,地球的三重危機與三種路徑
    這三個全球重大事件將會從天、地、人三方面來去重新去思考我們地球的未來。人類這個物種能否在這個星球上千秋萬世,快樂繁衍,我們子孫後代是否能夠繼續享有地球的資源,從2020年到2030年這十年,是至關重要的十年。
  • 踐行生態文明之「道」——市級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編制的三重探索
    市級總規編制實踐中要充分體現和落實「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核心原則,並著重開展三重探索:一是以生態文明思想為指導,發揚並豐富其理念內涵與實踐基礎;二是堅持底線思維,促進生態優先原則下的生態空間保護與提升;三是協調保護與發展的關係,推動綠色發展引領下的生態資源價值提升與空間優化。
  • 保護生物多樣性——生態文明背景下國土空間規劃的邏輯基礎
    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統籌山水林田湖草系統治理,實行最嚴格的生態環境保護制度,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美麗中國,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貢獻。」
  • 綠會政研室對《全國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總體規劃(2021...
    「堅持節約優先,實施有限修復」的規定《規劃》是我國重大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工程的綱領性文件,具有重要意義。其中第四章設計的九大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覆蓋面廣、投資大、周期長,且可能見效慢。因此,根據我國現有國情,應實事求是,量力而行,特別要堅持十九大報告中關於「必須堅持節約優先」的指導思想。
  • 愛因斯坦的七大預言中,有三個還沒有實現,其中一個讓人類期待
    人類能夠在短短的數百年時間內,實現科技的一次次飛躍,我們最應該感謝的就是那些偉大的天才科學家。科技的道路上離不開科學家的付出,可是科學家的數量並不能引領人類文明的科技實現質的飛躍。真正能夠讓人類科技實現質的飛躍,往往都是那些百年不遇的天才科學家。
  •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歷史自然的形成和發展
    探求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自然的、歷史的孕育和發展過程,特別是深入系統挖掘和全面梳理習近平同志學習、工作和從政生涯不同歷史時期、重大節點上的「重大文獻」,可以說,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形成過程,體現出新中國成立70年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持續不懈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的執著堅韌和一脈相承的精神特質;但她又是新中國70年來歷代黨的中央領導人關於生態環境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重要論述、理念和思想的集大成者
  • 地球歷史上的三次文明
    這一群本體對地球仍有很大的興趣,他們給它支持和能量。——《靈魂永生》 賽斯說,地球在亞特蘭提斯時代之前,曾有三個特定的文明,在這三段長時間裡,地球的南北兩極是倒反過來的。第一個文明的大半位於現在的小亞細亞一帶,他們和當代 人類的發展差不多。這個文明後來到別的銀河系與別的行星去了,他們還幫助了第二個文明的形成。
  • 【文萃】「生命共同體」: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的本體論奠基
    深層生態學將人類的地位降低到「生命網」中另一物種的地位。  (三)「內在價值論」的系統重構  從內在關係辯證法和資本邏輯批判出發,生態學社會主義賦予內在價值以系統意蘊和系統指向。1.內在價值的資本批判指向。以交換價值為中心的資本主義生產導致了生態危機,因此社會主義必須轉向使用價值。2.內在價值的系統思維要求。自然的內在價值是所有生態系統蘊含的價值。
  •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循環低碳發展
    非常榮幸有機會向各位領導匯報我對於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一些思考和認識,請各位領導批評指正。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增長的極限》,警示人口與經濟的快速增長、資源的快速消耗和環境汙染將使地球的支撐能力達到極限。同年6月,首次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召開,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通過了著名的《人類環境宣言》,成為世界環境保護的歷史轉折點。它認為環境問題不僅僅是環境汙染問題,還應該包括生態破壞問題,並把環境與人口、資源和發展聯繫在一起,提出從整體上協調發展來解決環境問題。
  • 智庫|張永生:以生態文明新思維重新定義黃河流域發展
    千百年來,奔騰不息的黃河,孕育出中華文明,滋養著華夏兒女。2019年9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鄭州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以下簡稱「黃河流域座談會」),首次將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上升為重大國家戰略,掀開了新時代黃河治理與保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