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美國學者蕾切爾·卡遜發表了著作《寂靜的春天》,1972年羅馬俱樂部發表了研究報告《增長的極限》,1972年聯合國召開了人類環境會議,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發表了研究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召開,2002 年聯合國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召開。此次大會的政治宣言承認「地球仍然傷痕累累,世界仍然衝突不斷」。如果不加以制止人類對生態系統的破壞,可能還會使億萬地球人面臨滅頂之災。
對環境保護有著重大影響的三本著作:
1.《寂靜的春天》
這是一本引發了全世界環境保護事業的書,該書作為環保運動的裡程碑而被公認是二十世紀最具影響力的書籍之一。書中描述人類可能將面臨一個沒有鳥、蜜蜂和蝴蝶的世界。作者是美國海洋生物學家蕾切爾·卡遜,於1962年出版。正是這本不尋常的書,在世界範圍內引起人們對野生動物的關注,喚起了人們的環境意識,這本書同時引發了公眾對環境問題的注意,促使環境保護問題提到了各國政府面前,各種環境保護組織紛紛成立,從而促使聯合國於1972年6月12日在斯德哥爾摩召開了「人類環境大會」,並由各國籤署了「人類環境宣言」,開始了環境保護事業。
《寂靜的春天》指出:一個奇怪的陰影遮蓋了這個地區;神秘莫測的疾病襲擊了成群的小鳥,牛羊病倒和死亡;不僅在成人中,而且在孩子們中也出現了突然的,不可解釋的死亡現象;一種奇怪的寂靜籠罩了這個地方,這兒的清晨曾經蕩漾著鳥鳴的聲浪,而現在只有一片寂靜覆蓋著田野,樹木和沼澤。
《寂靜的春天》指出:我們長期以來行駛的道路,容易被人誤認為是一條可以高速前進的平坦、舒適的超級公路,但實際上,這條路的終點卻潛伏著災難,而另外的道路則為我們提供了保護地球的最後唯一的機會。
2.《增長的極限》
是以米都斯為首的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一個研究小組,於1972年為羅馬俱樂部「人類困境」研究提交的第一個報告。報告認為,對人類命運有決定意義的五個參數都按一定指數增長。這五個參數是:世界人口、工業生產、農業生產、不可再生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由於增長是有極限的,這樣的增長將使人和自然環境的關係趨於惡化,從而對社會引起災難性的衝擊,出現全球性危機,非再生資源衰竭、可耕地面積下降、生產衰落,人均食品和人均工業產品大幅度下降,毀滅性的環境汙染,人口死亡率急劇增長。這本書給人類社會的傳統發展模式敲響了第一聲警鐘,從而掀起了世界性的環境保護熱潮。
《增長的極限》指出:地球的支撐力將會由於人口增長、糧食短缺、資源消耗和環境汙染等因素在某個時期達到極限,使經濟發生不可控制的衰退;為了避免超越地球資源極限而導致的世界崩潰,最好的方法是限制增長。
3.《只有一個地球》
受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秘書長委託,由兩位作者——經濟學家芭芭拉·沃德和生物學家勒內·杜博斯,在58個國家152位專家學者協助下,為1972年6月在斯德哥爾摩召開的大會提供背景材料準備的一份報告。該書不僅闡述了工業化和城市化加速帶來的汙染和生態破壞,而且從自然科學和社會經濟角度,對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面臨的發展與環境問題作了富有說服力的論述,以科學預見和生動實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向全人類敲響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的警鐘,被譽為「世界環境運動史上一份有著重大影響的文獻」。
以世界影響重大的三部科學著作為標誌,喚起了人類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覺醒。
《寂靜的春天》代表性語言是:不解決環境問題,人類將生活在幸福的墳墓之中。
《增長的極限》代表性觀點是:沒有環境保護的繁榮是推遲執行的災難。
主要觀點是:不進行環境保護,人類將從搖籃直接到墳墓。
三本著作有效地推動了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三次國際環境保護大會的召開。
第一次飛躍:聯合國人類環境大會
1972年6月5日,「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在瑞典斯德哥爾摩召開,有113個國家和一些機構的1300多名代表參加會議。這是研究當代環境問題,探討保護世界環境的第一次國際會議。這次會議代表了人類對環境問題認識的一個轉折點。同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成立。為了紀念此次大會的召開,將每年6月5日定為「世界環境日」。
此次會議提出了「只有一個地球」的口號,通過了《人類環境宣言》。
第二次飛躍: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UNCED)
1992年6月3日至14日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它以「世界環境與發展」為題,全球183個國家的代表團和聯合國及其下屬機構的70個國際組織的代表出席了會議,102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與會。它表示環境問題登上全球議程的最高位置,是人類環境與發展史上影響最深遠的一次盛會。通過和籤署了《裡約環境與發展宣言》、《21世紀議程》、《關於森林問題的原則聲明》、《氣候變化公約》《生物多樣性公約》等五個文件和公約,這次會議將環境與經濟、社會的發展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標誌世界環境保護運動走向一個新的階段。會議還確定了「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既符合當代人類的需求,又不致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求能力的發展。
第三次飛躍:聯合國可持續發展高峰會議 2002.8
2002年8月26日至9月4日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的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有190多個國家和地區近6萬名代表參加了大會。會議的五大議題是健康、生物多樣性、農業生產、水和能源。會議主要成果是通過了《約翰尼斯堡宣言》和《可持續發展世界首腦會議執行計劃》兩個重要文件,確定了可持續發展的三大支柱,即經濟發展、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這次會議標誌著人類在可持續發展道路上向前邁出了實質性的一步。
聯合國報告認為:地球仍然傷痕累累,世界仍然衝突不斷,海平面上升、森林遭嚴重破壞、超過20億人口面臨缺水、每年有300多萬人死於空氣汙染的影響、220多萬人因水汙染而喪生、氣候變化影響日漸明顯-世界面臨的其他挑戰:
地區衝突、恐怖主義、霸權主義、跨國犯罪、毒品走私、貧困人口有增無減---- 世界和平和安全受到威脅。
如果說第一次飛躍是在深刻反思傳統發展觀的情況下高舉環境保護大旗的話,第二次飛躍則是在尋找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途徑;如果說第二次飛躍更加強調環境與經濟的關係,更加重視代際公平的話,那麼第三次飛躍是將環境問題放到更大的背景中加以平衡,更加強調經濟、社會、環境三者的關係和當代與後代的承續。
2012年6月在巴西裡約熱內盧召開的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大會(裡約+20峰會)。來自世界上190多個聯合國成員國、100多位國家元首或政府首腦、約5萬名各界代表出席了大會。會議圍繞「達成新的可持續發展政治承諾」、「全面評估過去二十年可持續發展領域取得的進展和存在的差距」、「應對新挑戰制訂新的行動計劃」三大目標,進行了深入討論,正式通過《我們憧憬的未來》這一大會成果文件。
保護地球,人人有責。
如對此文感興趣,聯繫百家號——正解地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