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的神奇古廟,蟲子鳥兒均不進去,幾百年來沒有一點灰塵
文/叮噹
河南自古以來就有中原之稱,我國有文字記載的第一個中原王朝商朝,就是在河南商丘被發現(夏朝由於沒有足夠的歷史文物作為證據而不被國際考古界所承認),在4000多年的歷史進程之中,前前後後有20多個朝代把河南選做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在此建都,因此,河南有著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豐富多樣的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和華夏文明最重要的發祥地之一。河南有古廟,歷時幾百年,沒有灰塵,蟲鳥也都不會進去,這是怎麼回事呢?
隨著國家對旅遊行業的重視,河南有許許多多的名勝古蹟被列入中國文化遺產名錄裡,據統計,河南境內的各類歷史景點有三萬多個,其中世界級的有6個25處,大家耳熟能詳的有嵩山少林寺、龍門石窟、殷墟、老子故裡、太昊陵等等,而其他不為人知的古蹟更是數不勝數。嘉應觀是河南境內數不勝數的古建築裡不怎麼被人熟知的一個,但這絲毫不影響它的奇特之處。
嘉應觀位於現河南焦作境內,是清朝時期雍正皇帝為了祭祀黃河龍王所下令敕造,所以這裡也有著黃河龍王廟的稱呼,又因為主持嘉應觀建設的工匠是直接從宮裡撥出,所以嘉應觀的建築風格和沿襲了北京故宮的建築風格,因此人們又把它稱作廟宮。它的主要建築群包括有山門、御碑亭、龍王殿、禹王閣、中大殿等。關於嘉應觀的傳說有很多,比如禹王閣前的水清碑、銅包鐵胎的御碑亭,其中很有傳奇色彩的是中大殿,中大殿的藻井上有65幅由能工巧匠繪製的龍鳳圖,充滿了濃濃的滿清貴族風格,奢華又極具粗獷的藝術特色,是不可多得的藝術品。
更讓人奇怪的是,中大殿不論寒來暑往,在三百年來,即使在抗戰時期歷經戰亂無人打掃,它的殿內始終沒有蜘蛛網、人們也見不到鳥蟲敢於進入殿內,於是當地老百姓又把它叫做「無塵殿」,有的說這裡有龍王庇佑,又有人說大殿內藏有一顆「闢塵珠」,正是避塵珠的作用,讓中大殿不惹塵埃,這些傳說更讓它顯得神秘莫測。而根據專家的分析,可能是由於中大殿選用了一些特殊的建築材料,其中就有檀香木,檀香木有著獨特的氣味,可以起到驅趕昆蟲的作用,但即使如此,也絲毫不能影響中大殿在普通人眼中的神奇。
而令人拍手稱奇的是,同樣位於河南焦作境內的陽邑廟,也有著蟲鼠不侵的美稱。據考證,陽邑廟建造於漢代,是名副其實的古建築,廟內供奉的是東嶽大帝,根據當地縣誌記載,歷朝歷代都有帝王對陽邑廟進行修葺和擴建,甚至在一些皇帝封禪之前,都會特地來這裡禮拜神明,以求自己的功績得到上天的承認。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陽邑廟層多次改名,被叫過泰山廟,也被叫做東嶽廟,但它以它獨特的地位,始終是中原地區被大多數人所認可的祭祀之地。
而陽邑廟的建築群同樣也很有特色,它的大殿共有四根大梁八根大柱,細數共有三十八個飛簷,上面雕刻著精美的龍頭和虎頭,或呈騰飛狀、或呈咆哮狀,遠遠看去大氣又莊嚴。當地人盛傳陽邑廟的大殿裡封有一顆避塵珠,即使長年無人打掃,大殿內也是窗明几淨,更為誇張的是,就算外面颳風下雨,也沒有塵土可以進得去大殿,更別提有蟲鼠之害。而專家對於這種現象的解釋依舊是所謂建築材料獨特。
像上面說的能做到塵土不染、蟲鳥不侵的古代建築在世界上並不多見,更別提他們的主體建築材料都是易燃、易生蟲的木材,而歷經了成百上千年,它們依舊堅挺的矗立著。對此專家們並不能給出一個讓大眾信服的說法,因為採用檀香木建造的古建築雖然不能算比比皆是,但也有不少,可是能保存至今且有避塵這種奇特現象的可以說是鳳毛麟角,不然也不會被人們傳的神乎其神。
我們有理由相信,古人在除了巧妙地運用了建築材料的特性來延長建築物的壽命之外,肯定還有其他意想不到的方法運用到了這兩處寺廟的建造中去,正是古人將他們領悟到的經驗和技巧融入到了工作中去,我們才能有幸見到這些神奇的古建築,讓這些古建築不沾灰塵還驅蟲避鳥。相信這些秘密都隱藏在每一個榫卯之中,靜靜的等待著我們這些後來者來發現並為之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