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流火!
寫下這幾個字,立感空氣中仿若「噌噌」竄動著無數小火苗,人在酷暑中痛苦煎熬。
有人笑了。
其實很多年前就有人笑過了,牙都快笑掉了。因為「七月流火」這個詞到底是熱得不行,還是冷要流行,還曾鬧得沸沸揚揚。
話說有位文化名人覺得天熱,發了句「真是七月流火啊」的感嘆,恰好被另一個更有文化的聽了去,於是笑他沒學問,教導他說「七月流火」說的不僅不是天熱,恰恰相反,「火」流走了,天不熱了!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這是《詩經·豳風·七月》的首句,「火」不是大火,是「心宿二」大火星。
沒看過權威的解釋嗎——「火,星名,即心宿。每年夏曆五月間黃昏時心宿在中天,六月以後,就漸漸偏西,時暑熱開始減退。」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的意思就是說「七月天氣開始轉涼,九月女同志們就要開始做棉衣了」。
文化人向來跟鄰居二大媽一樣,一向心直嘴快,很快文化圈的街坊們都知道了這事,於是上報紙。
就算剛聽說「七月流火」啥意思的,也都跟帖子笑話最先說錯話的那位,笑得他臉比七月的太陽曬得還紅。
有人覺得還不夠過癮,順帶著把那個「致仕」是「退休」還是「參加工作」的老話題又翻出來,再笑話一遍。
說實話,我一點不覺得有啥可笑的。
《詩經》多採自民間,你確定這位民間詩人就是個天文愛好者?他心裡裝的是「心宿二」,詩裡流的是「大火星」?
他頭上烤得要冒油了,心裡流的為什麼不能是那個不轉任何彎彎最原始的「火」?
顧炎武有學問,《日知錄》說:「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農夫之辭也;『三星在天』,婦人之語也;『月離於畢』,戍卒之作也;『龍尾伏辰』,兒童之謠也。後世文人學士,有問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顧先生說夏商周三代的時候,人人都精通天文。"七月流火"是農夫嘴邊的話,"三星在天"是婦人聊的大天,"月離於畢"是戍邊的士兵們扯的閒天;"龍尾伏辰"是兒童隨口唱的童謠。後來的文人學士們,卻有問起這些茫然不知的,真TM沒學問。
我想說,別扯淡了!古今中外,歷朝歷代,從來沒有哪個國家的文化發達到這種地步。
別扯什麼古人的智慧,還有農耕時代天文的重要性,現在的天文科技絕對比古代普及,你問問有幾個知道「大火星」的?
歷代的農民可能都知道看星星種地,不會唱「星星還是那個星星」;各朝學都不讓上的婦人可能知道「五月黃梅天」,扯不出什麼「三星白蘭地」。
古代的工農商學兵要都像顧炎武說的這樣出口成章,現在的學校該全部解散,學生們全都上山下鄉。
再說回「七月流火」,都是《詩經》中的名句,「桃之夭夭」都成「逃之夭夭」了,「七月流火」為什麼就不能形容天熱?
這個解釋絕對比大火星啊什麼的更形象,一聽就讓人渾身冒汗,立感火紅的太陽當頭照,怎麼著也比「逃之夭夭」更能讓人接受吧?
《成語詞典》對「桃之夭夭」的解釋是「本意是形容桃花茂盛豔麗,後借用『逃之夭夭』表示逃跑,是詼諧的說法」。
這個解釋本身就夠詼諧的,實在不明白,「桃之夭夭,灼灼其華」,原本「形容桃花茂盛豔麗」的詞,怎麼就演變成一溜煙兒跑得不亦樂乎的兔兒爺?這個所謂的「借用」又有什麼「詼諧」的?簡直是煞盡風景的惡搞!
想想真是可恨哪,當年被「借用」的為什麼是美麗的「桃之夭夭」,而不是「七月流火」?我大膽估計,早晚有一天,「七月流火」會完全「進化」到形容天熱。
也應該這樣。「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還很炎熱,九月就快秋涼」,季節明確,規劃當體,這才是過日子。一個字,好!
(圖片來自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