鬱彬主講才齋講堂第120講:撩開基因空間表達神秘面紗 展示交叉學科...

2020-12-06 北京大學新聞網

當下,基因工程是生物學領域的重要研究課題,而將統計學和計算機科學完美結合的數據科學則更是資訊時代的熱門領域。當基因空間研究與數據科學相遇,將會產生怎樣的火花?5月26日晚上,著名統計學家、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統計系和電子工程與計算機科學系終身教授鬱彬做客才齋講堂,向同學們講述了交叉學科如何合作揭開基因空間表達的面紗。研究生院副院長高岱主持並全程參與了講座。

鬱彬教授作講座

全基因組數據錯綜複雜,基因在不同區域的活動對組織的功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解基因的空間異質性對於研發疾病的治療方法十分重要。然而,儘管目前人們收集了大量的基因空間表達數據,如何找到有意義的局部基因相互作用依然充滿挑戰。鬱彬教授向同學們深入淺出地介紹了她所參與的一項關於果蠅基因圖像的交叉學科及數據科學研究成果。這項成果在研究方法上進行創新,為選取合適的非負矩陣分解維度,結合非監督統計機器學習算法和構造新的穩定準則,為果蠅胚胎的基因圖像表達提供了全新的和局部空間的表示。在介紹的過程中,鬱彬教授重點介紹了她的一些研究心得。

鬱彬教授講道,在開始進行研究之前,首先需要選擇研究問題或研究項目。鬱彬教授以自己的博士論文選題為例,認為選擇研究問題需要遵循兩個準則:開放的交流與新奇、有意思的想法。在與人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往往能獲得一些新的想法,並可能產生有意義的問題。而一個問題是否值得研究,還需要看這個問題是否是十分有思想的研究。「我所崇尚的研究,並不是工匠似的,而必須是十分有思想的研究。」鬱彬教授認為,要實現這兩條準則,需要具備四種技能:積極主動的態度、良好的人際溝通技巧、有備無患、敏銳的研究品味。「當你有機會接觸某個領域的專業人員或進入其中時,要積極主動地去交流。而要進行良好交流的前提就是你已經對此領域有所了解,這就要求你要不斷地去了解新的思想,open mind對於研究而言十分重要,要時刻保持開放的心態。而做研究和上課學東西不一樣,做研究就像在濃霧的森林裡走路,你是看不清楚前方的道路的。因此,很多時候,一個問題是否值得被研究是不會提前知道的,所以,敏銳的研究品味也十分重要。」鬱彬教授娓娓道來,「這些品質可能是先天的,但後天也可以培養。在這個過程中,尤其要重視交流,在交流中獲得新的智慧。一個人的生命是短暫的,要學會站在別人的肩膀上,利用別人的智慧,經過自己的思考,使其升華,形成自己的思想與智慧。」

在研究的過程中,鬱彬教授認為思辨(critical thinking)十分重要。鬱彬教授引用胡適先生的兩句話,講述了研究過程中必須經歷的兩步。第一步是思辨建設,「做學問要在不疑處有疑,待人要在有疑處不疑」,做研究的時候,就需要在不疑處疑,才可能會有所建樹。「我們在方法上發現對我們的基因圖像數據可以使用非負矩陣分解就是一個思辨建設的過程。」第二步則是要思辨求實,「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有七分證據不能說八分話」。「當在研究中創建出一個模型,很多人就會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百般維護,覺得樣樣都好。這時就需要冷靜地想一想,到底有多少證據能夠證明這個模型是有用的。研究所得出的模型都需要經過現實驗證。」鬱彬教授轉而談起了如何評價一個數據模型,「許多數據建模的研究都集中精力於模型建立和模型的擬合,但經常忽視在實際應用中去驗證模型。所有現在有很多模型,但是能解決實際問題的卻很少。數據模型只是一種表述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要經得起驗證,這樣才能應用以解決問題」。鬱彬教授認為,驗證模型的方法有很多,比如,研究結論可以在同一個實驗室或其他實驗室被複製;可以進行穩定性檢驗或模型殘差檢驗;可以用來預測並檢驗預測結果是否準確;可以與現有文獻比較進行一致性檢驗或實驗檢驗等等。「無論怎樣,做研究就必須要嚴謹,有幾分證據說幾分話。」鬱彬教授反覆嚴肅強調嚴謹的重要性。

鬱彬教授的研究團隊由不同學科背景的研究者組成。如何建立交叉學科團隊並保證有效運行,鬱彬教授有自己的一套心得。「團隊建設有很多不可控因素,當機會到來的時候一定要抓住機會。而當團隊已經建立之後,最重要的就是要交流。」鬱彬教授尤其強調面對面交流的重要性,「即便現在通訊十分發達,也還是要經常保持面對面的交流。因為面對面的交流是多維度的,不僅僅是語言上的,還包括面部表情、身體語言等等。」而一個團隊要有效運行,必須要有規矩。鬱彬教授借用藥學教育的準則,列舉了團隊合作需要具備的一些原則,如要承擔責任、關心愛護同伴、不斷完善自我、包容多元性、誠信、保持開放心態、相互尊重、不停學習、各司其職並相互配合、保持對新事物的好奇心等等。

「在團隊中,人和人之間不會一直和順,肯定會發生衝突,要對衝突有心理準備。」鬱彬教授轉而向大家傳授了化解衝突「三部曲」:首先,當衝突發生時,要保持冷靜,這樣才有利於衝突的解決;其次,在表達情感的過程中,要善於用第一人稱「我」而不是「你」,「你怎樣怎樣」的表述暗含著一種指責情緒,容易激化對方的情緒,擴大衝突;最後,問問自己,是否可以換一種方式來解決。「人無完人,因此,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團隊合作中,要學會原諒。」

鬱彬教授與學生交流

最後,鬱彬教授引用《牛津詞典》對Research的解釋闡釋了自己對「研究」的理解:「第一,研究重在過程,而不是目的。因為很多研究在最開始是看不到前方的道路的。但無論是否能取得成果,在這個過程中都將會有很多收穫。第二, 寫文章是為了分享值得表述的意見。第三,做研究不是為了寫文章。」

鬱彬教授精彩的講座展現了其嚴謹的研究態度與作風,發人深省,贏得了滿堂喝彩,同學們就與基因空間相關的專業知識以及自己在研究中存在的問題與鬱彬教授進行了深入的交流。

專題連結:才齋講堂

編輯:山石


相關焦點

  • 吳小紅主講才齋講堂第199講:科技考古——用自然科學方法解讀古代...
    吳小紅主講才齋講堂第199講吳小紅基於考古學的定義指出,考古學研究是一個從人到物、由物及人的過程,在從實物遺存中提取信息這一環節,自然科學技術扮演了重要角色地層學和類型學作為考古學科的基本方法和看家本領,和自然科學有著深厚的淵源;遙感考古、物探方法和年代測定方法等考古研究方法也都基於自然科學技術;隨著技術的細化,數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都可以在考古學研究當中找到適用之處。吳小紅從年代學研究的角度,詳細介紹了碳十四測年方法的出現對於考古學的革命性意義。
  • 馬伯強主講才齋講堂第188講:萬物的道理——從粒子到宇宙
    2019年11月28日,北京大學物理學院馬伯強教授做客才齋講堂,介紹人類認識微觀粒子世界和宇觀宇宙的歷程,引導聽眾了解粒子物理學和宇宙學的科學成就和目前狀況,激發大家對科學研究的興趣。馬伯強教授主講才齋講堂第188講馬伯強教授指出物理學是萬物的道理,物理學的對象是宇宙中的萬物,從粒子到宇宙、從微觀到宇觀。物理學追求用統一的簡潔語言,描述宇宙萬物所遵循的運動規律,揭示它們的結構及相互作用。
  • 「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饒毅演繹腦的學科交叉研究
    2020年5月24日晚,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三講舉行。講座主題為「腦:物理、化學、生物、心理認知的交叉研究」,由北京大學講席教授、北大麥戈文研究所創始所長、北京腦科學中心創始主任、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主講,北京大學博雅教授、研究生院副院長、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副院長陳鵬主持。講座在學習強國、北京大學央視頻、抖音、快手、微視、B站、百度平臺以及知識分子平臺播出,在線收看人數超過150萬。
  • 走入奇妙的分子世界 高松做客「才齋講堂」
    12月2日晚七點,二教107教室迎來了「才齋講堂」第八講,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高松院士通過對自己研究領域的簡述和對化學學科深入淺出的剖析,引領北大研究生們走進奇妙的分子世界,北京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王仰麟教授出席並主持講座。
  • 2015元旦假期廣州圖書館知粵講堂第2講活動時間
    活動名稱:知粵講堂·第2講:回到兒時:廣府傳統童謠的語言文化解讀  活動時間:2015年1月3日(周六)14:30-16:30  活動地點:廣州圖書館負一層2號報告廳  講座提要:  從童謠粵語,看廣府文化:  《月光光,照地堂》——廣府早期婚姻制度
  • 交叉學科將成為研究生第14個學科門類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剛剛結束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釋放出重磅信息,我國決定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也就是說,交叉學科將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這距離上一次學科重大調整已過去8年。  據報導,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結束後第二天,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投票通過設集成電路專業為一級學科,並將其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的提案。
  • 【通海講堂】第55期聚焦運用生命活動解析技術探尋生命的色彩
    11月6日下午,我校面向本科生打造的高端學術講座「通海講堂」第55期暨「學校首屆十大學術進展」系列講座第2場在奉賢校區圖文信息中心通海廳開講。光遺傳學與合成生物學交叉學科研究中心主任楊弋教授受邀作主講嘉賓,講座由藥學院藥物科學系主任劉桂霞主持。校學術委員會秘書長呂遐、校長辦公室副主任王海明、校長辦公室蔣曉春出席。
  • 博朗設計首次在中國全面展示,第二現代性顏值亮相
    第十八講(二) 主題 烏爾姆設計學院與博朗設計:碩果纍纍的合作 時間 2019年10月30日 下午 13:30-15:00 地點 中國國際設計博物館一樓報告廳 主講人 克裡斯蒂安娜· 赫斯曼女士
  • 北洋數學講堂丨陳木法院士分享交叉研究的感悟
    本站訊(通訊員 劉麗麗)「『交叉研究的感悟』,其實我對於這個報告的標題不是很喜歡,交叉研究的帽子很大,真實的題目應該是『糊裡糊塗的交叉研究感悟』。」一位古稀之年的學者,用謙遜幽默的方式開始了自己的報告。他是中國科學院院士、傑出的概率學家陳木法。2019年10月25日,陳木法院士受邀做客北洋數學講堂,以探索矩陣最大特徵值和特徵向量的計算為主線,暢談其對於交叉研究的心得感悟。
  • 交叉學科將成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
    據21世紀經濟報導,剛剛結束的全國研究生教育會議中透露了重要消息,我國決定新增交叉學科作為新的學科門類。也就是說,交叉學科將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與此同時,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會議還投票通過設集成電路專業為一級學科,並將其從電子科學與技術一級學科中獨立出來的提案。
  • 【人文講堂】魚在深淵:「百年大學·人文講堂」 第四期 第4講
    【人文講堂】魚在深淵:「百年大學·人文講堂」 第四期 第4講 2020-01-16 08:0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普達人秀︱聚焦安徽自然科學一等獎,撩開松果腺素的神秘面紗
    記者日前深入安醫大採訪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徐德祥,為你撩開松果腺素神秘的面紗。松果腺被稱為「生命時鐘」。(資料圖片)松果腺素跟松果有何關係,是從松果中提取的東西嗎?很多人第一次看到這一名詞,心中可能會有這些疑問。
  • 第42期上海交叉學科論壇在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召開
    4月27日至28日,由中國科學院上海交叉科學研究中心主辦,上海技物所所承辦的第42期交叉學科論壇「太陽能光熱技術應用的發展與玻璃產業的新機遇」在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召開。本次論壇由技物所陸衛研究員擔任執行主席,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副主任章文峻首先介紹了上海交叉學科研究中心及歷屆論壇的基本情況,武漢長利玻璃有限責任公司王桂榮總工程師、金晶集團工程玻璃事業部季亞林博士分別介紹了在宏觀調控下玻璃產業的現狀與前景和滿足高性能建築節能幕牆發展趨勢的玻璃,中科院上海矽酸鹽研究所的柏勝強高工和上海技術物理研究所的王少偉研究員分別介紹了溫差電池技術與市場前景、光熱產業化關鍵技術及應用前景
  • 韓啟德:學科交叉成功的幾個要素 | 科學的擔當
    導 讀今日文章為「」專欄第10篇,是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名譽主席、北京大學前沿交叉學科研究院院長、北京大學科學技術與醫學史創系主任韓啟德近日關於交叉學科的一個講座實錄。5月10日晚20:00,韓啟德以線上講座的形式,主講「學科交叉的魅力」名師系列講座第一講,他的題目為「漫談學科交叉」。
  • 「交叉學科」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
    人民網北京1月13日電 (記者孫競)近日,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教育部印發通知,決定設置「交叉學科」門類(門類代碼為「14」)、「集成電路科學與工程」一級學科(學科代碼為「1401」)和「國家安全學」一級學科(學科代碼為「1402」)。「交叉學科」成為我國第14個學科門類。
  • 揭開納米藥物的神秘面紗
    納米醫學是納米技術與醫學相結合的新興交叉學科,已經成為現代醫療的一個重要發展方向。納米材料有著獨特的物理化學性質和光熱效應,適用於藥物傳遞、醫學成像等領域。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話,納米醫學可以稱之為「微觀奇蹟」。納米醫學有巨大的應用前景,例如納米藥物已得到廣泛應用。今天就讓我們揭開納米藥物的神秘面紗。
  • 上海交大舉行心理學高峰論壇 聚焦交叉學科研究應用
    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常務副書記郭新立、上海市學位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束金龍、上海交通大學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王亞光及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精神衛生中心院長徐一峰等領導出席開幕式並致辭,分別表達了對此次論壇開幕的祝賀,並希望大家能在交流會上獲得豐厚的成果。  徐一峰在大會發言時介紹了「上海交通大學心理學學科建設的背景和規劃」。
  • 韓啟德:漫談學科交叉
    學科交叉不僅僅是當今時代科技創新的源泉,其實歷來如此,它是科學的題中應有之義。1953年DNA雙螺旋結構破解後分子生物學興起,學科結構和邊界再一次迅速變動,形成以基因研究為主導、分子生物學研究為中心的生命科學學科結構。有趣的是,最終解開遺傳物質DNA結構奧秘的人,除了沃森,其他都不是生物學家,而是物理學家和化學家。
  • 北京大學設置數據科學智能科學專業 瞄準前沿科技優化學科布局
    北京大學認真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教育的重要論述,把立德樹人作為研究生培養的根本任務,把提升質量作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目標,堅持以國家需求為導向、以基礎學科為基石、以學科交叉為牽引,持續優化學科、學術、學業「三位一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