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屬的塑性變形與應力-應變測試

2021-02-08 金屬材料科學與技術

對於大多數金屬材料,彈性變形區域相對較小。在某一點上,應變將不再與施加的應力成比例。


在這一點上,與鄰接的初始原子間的鍵合開始破裂並用一組新的原子進行改造。當這種情況發生時,應力被卸除後材料將不再恢復到原來的形式,即變形是永久的和不可恢復的。這時材料進入了被稱為塑性變形的區域。塑性變形示意圖如圖1所示。

圖1  塑性變形示意圖


實際上,很難確定材料從彈性區域移動到塑性區域的確切點。如下圖2所示,繪製了0.002應變的平行線。在該線截斷應力-應變曲線的情況下,將屈服的應力確定為屈服強度。屈服強度等於發生明顯塑性變形的應力。


圖2  應力-應變曲線

 

對於許多材料,應力-應變曲線看起來類似於下圖3所示的曲線。當應力從零增加時,應變線性增加,直到在屈服強度開始偏離線性。


繼續增加應力,曲線達到最大值,在該點處,曲線向下向斷裂點彎曲。最大值對應於抗拉強度,這是曲線的最大應力值,由圖中的M表示。斷裂點是材料最終斷裂的點,由圖中的F表示。


圖3  工程應力-應變曲線


一個典型的應力-應變測試裝置如圖所示,以及測試裝置的圖表和拉伸試樣的典型幾何形狀。在拉伸試驗期間,樣品被緩慢拉動,同時記錄長度和施加的力的變化。使用原始長度和表面積可以產生應力-應變圖,測試裝置如圖4所示。


圖4  應力-應變測試

信息和圖片來源:來自網絡整理(Credit: Callister & Rethwisch 5e.)。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材料疲勞與斷裂研究團隊,擁有各類力學性能測試設備,可以滿足不同行業各類單位的測試需求,可以為您提供專業的金屬材料力學性能測試與分析服務,有測試需求的單位可以給平臺留言,小編會及時與您聯繫。

本平臺文章多為原創或經過本平臺的整理,如果各友好微信公眾平臺喜歡本平臺文章,歡迎您轉載,但請註明文章來源,謝謝支持。

業務合作:MMST2014@163.com。


相關焦點

  • 金屬材料塑性變形體積不變定律
    塑性變形體積不變定律,對生產實踐有著很重要的指導意義。它可以應用於計算毛料尺寸,可以用於塑性理論的各種計算,並用來判斷應變狀態。塑性變形體積不變條件 :金屬材料在塑性變形過程中,即在受載變形,而且未卸載的情況下,體積是有一定 變化的。
  • 原創丨金屬疲勞基礎 之四 應變-壽命法
    ,到底一個試驗算低周還是高周疲勞,取決於塑性應變量大小的不同,低周疲勞時塑性應變佔主導地位,因此低周疲勞也稱應變疲勞,而高周疲勞時是彈性應變佔主導地位,稱之為彈性應變疲勞或應力疲勞。因此, 應力壽命Stress – life法 通常適用於應力值較小,不會引起材料屈服的情況,也就是S/N通常對應於高周疲勞比較合適。
  • 工程應力應變和真實應力應變
    當材料發生塑性之後,真實應力真實應變曲線,不像工程應力-工程應變曲線那樣在載荷達到材料的抗拉強度之後轉而下降,而是繼續上升直至斷裂,這說明金屬在塑性變形過程中不斷地發生加工硬化,從而外加應力必須不斷增高,才能使變形繼續進行,即使在出現縮頸之後,縮頸處的真實應力仍在升高(如下圖所示),這就排除了應力-應變曲線中應力下降的假象。
  • 頂刊:電流為什麼能提高金屬的塑性?原來如此
    導讀:脈衝直流電的可以顯著提高金屬的塑性,但其潛在的機制還不清楚。熱軟化並不能完全解釋這一現象。本文證明了脈衝電流的應用可以極大地改變缺陷的結構,從局部平面滑移到均勻波滑移。該發現不僅為電塑性的物理起源提供了新的見解,而且也可能有助於改進相關合金的電脈衝處理,使之成為工業應用中更加經濟的加工路線。
  • 金屬頂刊:高大上的技術,揭示微米尺度裂尖塑性區
    但是,到目前為止,在斷裂試驗期間表徵裂紋周圍的塑性區仍然是一項困難的任務。眾所周知,在緊湊拉伸試樣中(宏觀尺度下),裂尖塑性區的3D形狀呈「狗骨」形,其內部體積小於朝向表面的體積。這是由於平面應變發生在試樣的中心,而平面應力狀態發生在表面。然而,在微米尺度下,自由表面效應更為明顯,這時裂尖塑性區的真實形狀就不得而知。
  • 金屬所等發現非晶合金在均勻塑性變形下具有高度回春現象
    金屬所等發現非晶合金在均勻塑性變形下具有高度回春現象 2018-02-11 金屬研究所 【字體:大 中 小】   近日,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瀋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非平衡金屬材料研究部研究員李毅,金屬所博士潘傑、王寅霄,與上海交通大學教授張荻、郭強,以及英國劍橋大學教授Greer合作,通過室溫均勻塑性變形的方法實現非晶合金高度回春,得到等效於冷速高達1010K/s的非晶合金。  非晶合金回春的方法之一是通過對材料塑性變形實現的。
  • 金屬材料拉伸測試的影響因素及實際應用
    摘要:本文通過標準 GB/T228.1-2010 和實際檢測經驗,分析金屬材料拉伸測試對結果 性能有影響的因素,以及這些因素的產生原因、影響影響性能的程度,並根據實際應 用探討相應的降低影響因素的控制方法。 關鍵詞:金屬材料;標準;拉伸;影響因素;控制要求金屬材料拉伸試驗是應用最廣泛的檢測和評定金屬材料產品質量的手段。
  • 成功克服金屬材料強塑性矛盾!北理工等五所名校聯手,提出一種梯度組織設計模型
    人們已經提出了許多策略來提高金屬的強度,但不可避免地會降低甚至破壞材料的塑性。塑性不足已成為高強金屬材料的「致命弱點」。微觀原因是位錯滑移導致應變局部化產生頸縮,剪切帶開裂,最終導致災難性破壞。因此,簡單的方法可能很難解決強度-塑性權衡問題。梯度顯微組織金屬的晶粒尺寸從最上層的納米級增加到內部的微米級,獲得了強度塑性協同的力學性能。
  • 非晶合金剪切帶塑性的「蝴蝶效應」
    因此,非晶合金塑性變形機制的研究一直備受矚目,也是材料科學和非晶態物理領域的基本問題之一。和晶體材料不同,非晶合金的變形過程中不產生位錯,表現出高度局域化的特徵,即大量的塑性應變集中在厚度只有幾十到幾百納米的剪切帶區域內。剪切帶變形過程中還伴隨著明顯的應變軟化效應。
  • 非晶合金剪切帶塑性的「蝴蝶效應」
    因此,非晶合金塑性變形機制的研究一直備受矚目,也是材料科學和非晶態物理領域的基本問題之一。和晶體材料不同,非晶合金的變形過程中不產生位錯,表現出高度局域化的特徵,即大量的塑性應變集中在厚度只有幾十到幾百納米的剪切帶區域內。剪切帶變形過程中還伴隨著明顯的應變軟化效應。這些變形特徵使得剪切帶一旦產生很容易失穩擴展,從而導致非晶合金在變形中發生災難性斷裂現象。
  • 東北大學:晶界工程改善金屬材料高溫強塑性和腐蝕性能新進展!
    導 讀 近年來,東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小武教授課題組在FCC 金屬的晶界特徵分布優化(GBCD)處理工藝(一種重要的GBE處理工藝)及其對腐蝕和室溫力學性能影響方面開展了系統的工作,結果發表在Corros
  • 一張圖理解應力應變曲線
    曲線的橫坐標是應變,縱坐標是外加的應力。曲線的形狀反應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發生的脆性、塑性、屈服、斷裂等各種形變過程。這種應力-應變曲線通常稱為工程應力-應變曲線,它與載荷-變形曲線外形相似,但是坐標不同。
  • 首創納米雙相金屬玻璃薄膜同時提升鎂合金的強度塑性
    然而Mg具有的六邊形緊密堆積(HCP)晶體結構無法提供足夠的滑移系統使其發生塑性變形,限制了其延展性,也嚴重阻礙了鎂合金作為高性能結構材料的廣泛應用。目前研究人員致力於在微觀結構設計方面採用一些創新的方法,以提高材料的力學性能。
  • 《MSEA》粉末冶金工藝,製備高強高塑性異質結構材料
    但是HLS的形成對退火之前的塑性變形和退火條件敏感,並且在退火過程中三個參數會同時發生變化,因此很難獨立地調整這些異質結構參數,需要探索新方法來調整異質結構。粉末冶金作為一種成熟的材料加工技術,已成功地製造出多種金屬材料,包括合金,金屬玻璃和納米晶體金屬材料。從邏輯上講,這應該是製造HLS材料的極具研究價值的工藝手段。
  • 《MSEA》粉末冶金工藝,製備高強高塑性異質結構材料
    但是HLS的形成對退火之前的塑性變形和退火條件敏感,並且在退火過程中三個參數會同時發生變化,因此很難獨立地調整這些異質結構參數,需要探索新方法來調整異質結構。 粉末冶金作為一種成熟的材料加工技術,已成功地製造出多種金屬材料,包括合金,金屬玻璃和納米晶體金屬材料。從邏輯上講,這應該是製造HLS材料的極具研究價值的工藝手段。
  • 位錯誘導塑性領域Nature Materials
    導讀:數十年來,施加脈衝直流電可以顯著增強金屬的可成形性已經被熟知,但電脈衝提升金屬成型可塑性的機理尚不清楚。最初人們都認為電塑性只不過是熱軟化。近期的研究表明,焦耳熱效應並不能完全的解釋這種現象,本文研究了Ti-Al合金的電塑性變形,該合金特別適合於揭示這種行為,與大多數金屬相反,它在高溫下具有較低的延展性。
  • 物理所非晶合金中流動單元與室溫塑性變形研究獲進展
    在晶體材料中,塑性變形通過缺陷的運動來實現,但是非晶中的原子排列長程無序,沒有平移對稱性,在結構無序中尋找缺陷顯得尤為困難。另一方面,制約非晶合金大規模商業應用的關鍵問題除了尺寸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金屬玻璃往往表現出室溫的脆性。在低溫和常溫下,金屬玻璃的塑性變形集中在剪切帶中,導致加工軟化和缺乏明顯的宏觀拉伸塑性。
  • 鋼筋應力應變測試複合材料力電性能的試驗研究
    並在鋼筋表面貼上箔式應變片,型號為:BX120-3AA,浙江黃巖測試儀器廠,等固化一天。第二步,稱取一定配比的環氧樹脂和固化劑,攪拌均勻,加入稀釋劑和增粘劑,攪拌幾分鐘,再一點點兒的加入納米碳黑,由於納米碳黑質輕,易團聚,不易攪拌,加入時要分若干次加,每次確定已充分攪拌後,再加料。第三步,在鋼筋中段長2.5cm的範圍內塗上攪拌充分的複合樹脂,厚度適當,取約1mm為宜。
  • 研究人員開發出具有高導電性和粘塑性的液態金屬墨水
    近日,POSTECH-延世大學聯合研究小組開發出具有高導電性和粘塑性的液態金屬墨水,研究成果已於2021年1月4日發表在國際權威雜誌《Nature Materials》上。研究人員共同開發了電子設備傳統上使用金、銀或銅等硬金屬製成的電極和電路。然而,這類金屬基材在受到外部壓力和伸長後會開裂並失去導電性,因此不適合用於可變形的電子設備。
  • 成功克服強塑性矛盾!北理工等五所名校,提出梯度組織設計模型
    在金屬材料領域,強度和塑性的不可兼得嚴重影響了其工程應用和結構設計。人們已經提出了許多策略來提高金屬的強度,但不可避免地會降低甚至破壞材料的塑性。塑性不足已成為高強金屬材料的「致命弱點」。微觀原因是位錯滑移導致應變局部化產生頸縮,剪切帶開裂,最終導致災難性破壞。因此,簡單的方法可能很難解決強度-塑性權衡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