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6日,在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舉辦的2020國際進口貿易論壇上,上海WTO事務諮詢中心理事長王新奎指出,當前的經濟形勢仍然複雜嚴峻,不穩定不確定性較大,我們遇到的很多問題是中長期的,必須從持久戰的角度加以認識,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
王新奎,圖/華東理工大學商學院
王新奎表示,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主要面臨三大挑戰:
第一是全球貿易的再平衡。過去30年構建起的全球生產和供應鏈布局,在全球價值鏈革命和貿易高速發展的時代,不同區域間和國家層面正面臨著新的調整,這種調整「甚至是很激烈的」。
第二是全球貿易規則的重構,過程中存在著極大的不確定性和不穩定性。
第三是數字經濟全球化的鴻溝。從縱向來看,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存在巨大的數字鴻溝。從橫向發展趨勢來看,全球數字經濟呈現出「碎片化」的特點,數字經濟「孤島」開始出現。
在此背景下,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是正確而及時的。
王新奎認為,新發展格局不單是產業結構或市場結構的問題,也非很具體的貿易問題,而是發展動力機制的轉換。
王新奎指出,「發展動力機制」可以進一步解釋為三個方面:
首先是經濟增長動力機制,過去主要依託外循環,以出口加工貿易、大力引進外資等階段為主。從今後較長時間來看,這一機制不足以推動中國這個巨大經濟體實現發展和成長。
其次是體現在技術創新動力機制上,技術企業的創新基本上是圍繞「消化、引進、吸收」三個過程,現在這一條件和基礎發生了變化。
第三是改革開放的動力機制,過去以西方發達國家的市場經濟模式和構建的國際貿易規則體系為模板進行的「開放倒逼」式的基本體制改革,如今條件同樣也發生了變化。
在國內即將形成的新發展格局和即將實現的發展動力機制轉換的背景下,該如何認識全球貿易規則體系構建的未來方向?
王新奎認為,中國是全球貿易規則體系中一股最主要的參與力量,中國應當承認全球不同的市場經濟模式和不同經濟制度性質的經濟體。未來全球貿易規則體系構建的方向,需要尋求以不同經濟體制國家之間長期穩定共存、「以最小公倍數」為原則的規則體系。
更多內容請下載21財經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