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19時,西安衛星測控中心喀什深空站成功捕獲到正在「奔月」的嫦娥五號探測器,並成功追蹤完成遙測數據接收等任務,經過約14個小時緊張的等候,喀什深空站終於聽到了來自嫦娥五號的「聲音」。

這個身處戈壁的深空站調度代號為「葉河」,是我國深空探測網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年,該站新建成的天線組陣進一步打通了我國通向深空的信息天梯,承擔著「嫦娥」「天問」等一系列我國深空探測重大任務。
嫦娥五號任務執行期間正值初冬,冰雪、霜凍、大風無一不在增加著執行任務的難度。

另一邊機房裡,測控工程師張雷正低著頭在電話裡交代著注意事項。作為一名「身經百戰」的測控老將,從喀什深空站建站之初,張雷就來到這裡,幾乎見證並參與了全部嫦娥系列任務。
儘管經驗老到,但是執行本次嫦娥五號探測器任務前,張雷仍然有些緊張,「我們的設備在跟蹤嫦娥五號探測器的同時,還兼顧著多項其他長管任務,任務場景多樣,狀態切換頻繁,技術難度較高。」張雷介紹說,不管以前成功解決過多少難題,航天測控工作者們總是以「如履薄冰」的態度面對新的任務。
為了圓滿完成本次任務,喀什深空站從任務準備開始精心組織策劃、深入形勢分析、規範指標測試、狠抓技術狀態管理、細化裝備維護、嚴格質量標準……不放過每一個問題、每一個細節,在凌晨燈火通明的機房中,測控工作者們研討、交流的身影隨處可見。
「嫦娥五號離我們有多遠、嫦娥五號狀態如何、有沒有按照預定軌道飛行……」一排計算機,一個操作臺,在這個並不寬敞的機房裡,不時有調度的聲音傳來。談起這份工作,張雷說,他們像是放風箏的人,探測器飛離地面後,就要靠他們來緊緊攥著「風箏線」,天上的探測器怎麼「飛」,要靠他們來掌握。

兩年前來到喀什深空站的秦星常說自己很幸運,一到深空站就接連參加國字號的大項任務。負責信道崗位的他在這一年中進步巨大,「我們都是在大項任務中迅速成長起來的。」
原本令人頭疼的代碼、參數,現在秦星可以輕鬆應對,搭建系統鏈路、驗證基帶誤碼率等工作他也已經可以獨立完成。「我們的成長離不開老一輩的幫助,正是在他們手把手的教導下,我們才能握穩這測控接力棒!」

與秦星相同,劉鵬飛也是近幾年來到喀什深空站,負責天伺饋的他笑稱自己是「大腕」——最大的天線由他來負責。
任務準備期間,劉鵬飛天天都和天線「培養感情」,哪個地方的螺絲該換了,哪個地方轉動不靈了,劉鵬飛都「門兒清」。「所有的指令都是通過我身邊的天線發送到衛星上的,我的責任就是把它們照顧好。」
像秦星和劉鵬飛這樣的年輕航天測控人還有很多,他們帶著追星攬月的夢想來到戈壁灘,在前輩們的帶領下,迅速投身到深空探測的偉大事業中。
——忠於使命、航天有我、星辰為伴、築夢深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