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月,年度「風雲浙商」頒獎典禮現場。
主持人白巖松突然半蹲下來,將麥克風伸向一位端坐在領獎臺上的古稀老人。「您配得上這把椅子。」他說。
臺下,掌聲雷動。
在這次浙江企業界年度盛會上,這位77歲的老人被授予「功勳浙商」,是獲此浙江商界最高榮譽第一人。
他是「江南藥王」胡慶餘堂的關門弟子,14歲進胡慶餘堂當學徒,開啟了長達70年的中藥生涯,矢志讓國藥走向世界。
他是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實踐者、見證人。執掌企業近40年,是中國國企在位時間最長的「一把手」,被稱為「常青樹」。他曾說,我願做國有企業的終生保姆。
他是一代商界奇才,以改革先行者之姿承受了種種風雨洗禮,將一家小作坊做到中國最大的中藥企業之一。
他叫馮根生,青春寶集團原董事長。
學徒生涯之「驢皮膠」 驢皮膠即阿膠。在胡慶餘堂當學徒時,馮根生學制膠曾累吐了血,但這段磨礪奠定了他成為中藥通才的根基。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
翌日清晨,一位瘦高少年從胡慶餘堂後門悄悄側身而出。
街邊,一隊隊穿著軍裝的解放軍戰士席地而坐。
少年跑回胡慶餘堂,直著嗓子喊:「解放軍很和氣。」
這位少年就是馮根生。當年1月,14歲的他小學畢業,子承父業,進入胡慶餘堂當學徒。
下午,閉門多日的胡慶餘堂打開大門,「江南藥王」的歷史翻開新的一頁,其沿襲數代的學徒制終結,少年馮根生成為舊時代最後一位藥堂學徒。
由於「接班人」斷檔,他的學徒期從一年變為三年,成為胡慶餘堂建店以來最苦最累的一位學徒。學徒期滿,站了兩年櫃檯,又被調到制膠車間學制驢皮膠,累得吐了血,病癒後被調去煎藥,兩年煎了12萬帖。
「這是痛苦的磨練,也是非常有效的鍛鍊。我深深感到,中藥這個國寶得天獨厚,學問太多了,要了解、掌握,學徒時那樣艱苦的磨練是非常必要的。」多年以後,馮根生在申請職稱寫的《業務自傳》中回憶。
日後的「奇遇」也佐證了這段時光的重量。他曾根據一位華僑提供的方子,判斷出其用於治療癌症;一個日本漢藥代表團來訪,帶了瓶剛研製的新藥,他拿起一粒,輕舔幾下,便說出成份和功效,對方驚嘆:你的舌頭比儀器還厲害。
創業之「雙寶素」 雙寶素口服液以人參、蜂王漿為主料,是「文革」後首個在國際上打開銷路的中國中藥保健品,也是馮根生致力中藥現代化、中藥走向世界的見證者。1972年,馮根生成為由胡慶餘堂一個車間擴建而成的杭州第二中藥廠廠長。
當時,海外掀起一股「中藥熱」,「國粹」大有旁落之虞,甚至有人斷言:中醫中藥發源在中國,開花在日本,結果在韓國,收穫在美國。
這位藥工後代發誓:10年內,把中藥二廠建成全國第一流的中藥廠。
他的藥方是「古老國藥必須現代化」:造就一支用現代科學技術研究中藥的隊伍,在國內首創廠辦中成藥研究所;形成一個中藥現代化生產設備的研製隊伍,在國內首創中藥製藥機械專業製造單位;建立一班按中藥現代化要求搞設計施工的基建隊伍,在國內首創園林式「中藥城」。
「三個首創」承載著馮根生「讓國藥走向世界」的夢想。傳統中藥是「看看一大包,煎煎一大碗,喝喝苦難熬」,馮根生決定變苦、大、醜為甜、精、美,讓中藥穿上「西裝」。他採用西藥安瓿針劑的生產方法,在國內首創生脈飲口服藥;以人參和蜂皇漿為主料,首創新型滋補強壯劑「雙寶素」;研製出中國第一支用於靜脈注射的中藥製劑——參麥針,開啟中藥新劑型發展的方向。
身為傳統中藥見證人的馮根生又成為中國現代中藥的親歷者。作家黃宗英曾說:「中醫藥是我國科學與經濟走向世界的種子選手,馮根生則是郎平。」
改革之「青春恢復片」 「青春恢復片」現名「青春寶抗衰老片」,是杭州中藥二廠發掘明朝宮廷秘方生產的。作為激發企業活力的改革先行者,馮根生一次次地充當過「出頭鳥」。2003年,馮根生做東,在杭州舉辦「中國第一屆優秀企業家」再聚首活動。
當時,1998年評出的20位明星企業家只聚攏了10位。10人中,只有馮根生和青島雙星集團董事長汪海的身份還是企業家。
中國國企改革史也是一部新生經濟力量與舊體制的抗爭史。幾乎在每一次改革面臨突破的關鍵時刻,馮根生都立在潮頭,以其獨特的方式給出答案。
他的訣竅是:「『槍打出頭鳥』,但是我盡力保護好我的心臟,沒有私心,飛出射程之外,就成功了」,「要以權謀公,不能以權謀私,以權謀公,膽子大點沒關係」,「只要出於公心,出頭的椽子就能頂風沐雨不先爛。」
1980年代中期,他率先打破「鐵飯碗」,實現幹部聘任制、全員合同制;1991年,面對名目繁多的國有企業廠長考試,公開宣布「罷考」,掀起震動全國的「罷考風波」;1992年,苦於機制之困,他成立中國青春寶集團,後引進泰國正大集團,與杭州中藥二廠合資成立「正大青春寶藥業有限公司」,並讓外資控股,是為「披洋衣事件」;1998年,青春寶率先推行職工持股,馮根生須持有2%的股份,折成人民幣300萬元,但以他的收入根本買不起,引出「300萬個人股該不該持」的「馮根生難題」。
一件件轟動一時的事件,都與當時的企業改革息息相關,事關企業市場化取向、自主權落實、政企分開、產權制度改革、股份制改造等。艱辛無從避免,但馮根生說,要幹成一番事業,總得有一批人「出頭」,「對企業家來說,有60%把握的事就可以去做;有70%把握的事得搶著去做;等到事情有了100%把握,再去做就晚了。」
2002年,杭州重獎魯冠球、宗慶後、馮根生三位為地方經濟發展作出傑出貢獻的企業家每人300萬元,轟動全國。馮根生在會上說,「小車不倒只管推」,我願做國有企業的終生保姆。
回歸胡慶餘堂之「紫雪丹」 「局方紫雪丹」是鎮驚通竅的急救藥,按古方製作要求,最後一道工序不宜用銅鐵鍋熬藥,胡慶餘堂創始人胡雪巖遂不惜血本鑄成「金鏟銀鍋」。而今,「金鏟銀鍋」已被列為國家一級文物。杭州河坊街,胡慶餘堂大廳藥香撲面。如今,「江南藥王」已被青春寶集團納至麾下。
1996年,杭州市政府決定,由青春寶集團接管因經營不善瀕臨破產的胡慶餘堂。
青春寶集團的前身是由胡慶餘堂車間擴建的杭州中藥二廠,「分家」前其產值、利稅是胡慶餘堂的1/10,當時卻是後者的10倍。
「現在去兼併胡慶餘堂,就好比40分鐘籃球打了39分鐘,我贏了好多球,到最後一分鐘裁判叫停,說請你到輸的一隊去打,所以,我知道這場球不怎麼好打,而且只許贏,不許輸,」時年62歲的馮根生說,「但作為老共產黨員、胡慶餘堂末代徒弟,我接受了。」
胡慶餘堂由「紅頂商人」胡雪巖創建於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與北京同仁堂對峙南北,1956年「公私合營」後改為胡慶餘堂製藥廠,「文革」後又改稱杭州中藥廠,其「戒欺」的店訓名揚天下。
馮根生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轉換機制、擦亮牌子、清理攤子。經過三年整合,胡慶餘堂每年的利潤以超過100%的速度飆升,「末代學徒」使胡慶餘堂「返老還童」。
2010年,馮根生退休。在2011年1月的年度「風雲浙商」頒獎典禮上,其「功勳浙商」的頒獎嘉賓之一是一位胡慶餘堂的新晉大學生學徒。馮根生囑咐,作為胡慶餘堂新一代藥工,要將「戒欺」精神一代代傳下去。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