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很多農民一天只吃兩頓飯,專家:習慣不科學,但非常實用

2020-12-06 侃侃生活那些事

在農村,農民們流傳著這樣一個故事。在這個故事中講述了老牛為什麼沒有上牙以及一日三餐的由來。據說,玉皇大帝讓老牛下凡間傳達玉帝旨意,旨意的原意大致是這樣「農民們一天要打扮三次,辛勤勞動,然後一天只能吃一頓飯,即三打扮一吃飯。」但是呢老牛到了凡間以後摔了一跤把玉帝的旨意搞糊塗了。於是向農民們傳達了一個相反的旨意。告訴農民,玉皇大帝的旨意是「人們一天要吃三次飯,打扮一次,即三吃飯一打扮。」然後就回到天庭。玉帝對老牛的失誤非常生氣,於是一跤把老牛從天庭踢下來,踢掉了老牛的一排上牙,讓它下凡間輔助農民,幫助農民提高農業生產,養活農民。

當然,以上只是在農民之間流傳的一個神話故事。在我們生活中,通常人們都是吃三頓飯。而且對於一日三餐吃什麼、吃多少很有講究。比如在早上通常要吃的清淡一些,早飯一定要吃好。中午的飯菜呢一定要營養搭配均勻,而且中午要吃飽。到了晚上就要少吃一些,吃的食物要容易消化一些。

但是在農村越來越多的人選擇一日只吃兩餐,這種現象越來越普遍。針對這種現象,有人立馬想到是不是農民們為了節省,所以選擇一日只吃兩餐呢?原因並不是這樣的,老農認為原因有三點,和大家分析一下。

第一,從選擇一日兩餐的農民人群來說,生活比較清閒,幾乎不從事體力勞動。

在農村,選擇一日兩餐的一般是一些老人群體,他們已經退居二線,不在從事農業生產。因為不幹農活,所以每天起床時間就很靈活,雖然醒的很早,但一般都是日照三竿才起床。起床以後就開始做飯,往往吃飯的時間就是九十點。因為早飯吃飯比較晚,所以午飯也就會晚一些,再加上一天不幹活,所以一般下午四五點才會吃第二頓飯。就這樣,一天只吃兩餐。當然有很多年輕人也選擇一日兩餐。

第二,從選擇一日兩餐的時間來看,絕大多數人會在秋冬季節一日兩餐。

老農發現,農民們一日兩餐絕大多數都是在秋冬、初春季節,為什麼選擇這個季節呢?原因和我們處於北半球有很大的關係。夏季日長夜短,而且需要下地幹活。冬季夜長日短,沒有農活需要幹。所以,冬天吃兩頓飯,農民們是不會感覺到餓的,但是夏天就不行了。

第三,一些農民個人的生活習慣,也會選擇一日兩餐。

對于越來越多農民們選擇一日兩餐的行為,專家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專家稱「人們最好還是一天吃三餐,但是針對部分農民選擇一日兩餐,雖然不科學但是非常實用,而且這樣也對身體沒有什麼壞處。」

讀者朋友們,你們的日常生活中,通常會選擇一日兩餐還是三餐呢?

相關焦點

  • 紅樓夢貴族的用餐禮:賈家人幾點開飯?一天吃幾頓?
    一天吃幾頓?說清這個,還真煞費苦心,我們從賈母和王熙鳳身上找找線索。紅樓夢賈家每天吃幾頓飯?答案是兩頓。對比現在三餐制似乎覺得不可能,人吃兩頓不餓麼?其實兩餐制在中國歷史最悠久,時至今日依然沿用。三餐是唐代以後才有的用餐制度。一般來說南方多三餐,北方按季節分兩餐和三餐。
  • 古人一天正常吃幾頓,一日三餐的飲食又起源於什麼年代?
    很多人非常好奇,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一天吃幾頓?其實在古代,人們一天吃幾頓飯跟他們的生存條件有很大的關聯。比如在秦朝之前的中國,由於農業發展比較慢,當時無論是糧食還是吃得都非常少,所以那時候的普通人和小貴族一天只吃兩頓飯,只有皇室有資格吃四餐,諸侯可以吃三餐。
  • 六個月寶寶,一天吃幾頓奶和幾頓輔食?今天育兒專家告訴各位答案
    雖然可以添加輔食,但是還是要以母乳或者是配方奶粉為主,寶寶的飲食原則是少食多餐,下面我就來告訴你如何安排好寶寶一天的飲食計劃。5、睡前飲食計劃:為了不讓寶寶養成吃夜奶的習慣,寶寶入睡之前,在餵寶寶吃一次奶,母乳或者是配方奶150毫升-200毫升。這就是六個月寶寶的一天輔食計劃,我們也可以看出,每日三餐寶寶還是以奶為主,剩餘的間隔時間都是搭配各類輔食。
  • 「過午不食」減肥又長壽?別犯傻,關鍵看你一天吃幾頓
    曾經在網絡上流傳過這麼一句話:「人的一生只能吃9噸食物,誰先吃完誰先走」,這可把飯量大的人嚇得不輕,從此再也不敢多吃一頓飯了……其實我們不妨按照我國居民膳食指南的推薦量計算一下,膳食指南推薦一般成年人每天的食物攝入總量在1.195-1.815千克之間,取平均值1.5千克計算,那麼吃完9噸食物,只需要不到17年的時間。
  • 「早餐不能不吃」,這種說法到底科不科學?
    相關記載顯示,中國秦漢以前的人一天只吃早、晚兩頓飯,「兩餐制」流行了很長一段時間,直到隋唐時期,午餐才開始存在,此後一天吃三頓也就慢慢成了日常。 不單單是中國人,一天吃兩頓飯的還有印度人與古希臘人。
  • 專家建議農村停用柴火,改用天然氣,聽農民怎麼說?
    咱們國家擁有悠久燦爛的農耕文化,「炊煙」作為一種承載著農耕生活和鄉土氣息的文化符號,曾經不只一次又一次地出現在各類文學作品中,成為原本出生在農村、如今生活在城市的不少人對「家」或者「故鄉」的記憶。農耕有農耕的特點,農民有農民由來已久的習慣。
  • 農村野外的「白草莓」過去農民誤認為有毒不敢吃,如今非常珍貴
    在農村野外最常見的就是各種野花野草,當然還少不了野果。野果對於農村孩子來說,可是兒時最美味的零食了。畢竟以前農村生活條件不好,農村孩子基本上沒有什麼零食吃。唯有野外的野果是他們能夠吃到飽的零食,而對於現在的孩子來說,幾乎就很少吃野果了。不知道大家有沒有吃過這種野果呢?
  • 乾隆一天是如何度過的?早上4點起床,一天只吃兩頓,7點翻牌子
    飛龍老馬曾教舞,聞著音聲總舉頭」--《樓前》我們知道古代的帝王是法律的締造者,可以說只要是皇帝想要做的那就沒有做不成的,而且這位皇帝每天還得大魚大肉,山珍海味的伺候著,唯恐他哪裡不舒服,只要他哪裡有不舒服的地方,那這三宮六院的人可就要遭殃了,從這些地方來看的話,皇帝似乎真的是一個好差事,不然歷史上也就不會有那麼多的人想要當皇帝了,可是皇帝真的是那麼好當的嗎?
  • 農村的「合歡樹」很多人只知花好看,卻不知它的5大實用價值!
    「合歡」這個詞聽起來就會讓人心生歡喜,那麼農村地區有一種樹木叫做「合歡樹」,這種樹給人一種很唯美的感覺,小編也非常喜歡這樣的樹。合歡樹也成為「馬纓花」,屬於落葉喬木,在夏季就會開出粉紅色的合歡花,味道清香撲鼻,形態是一個傘狀,顏色由白到粉的漸變色,非常討喜,具有很大的觀賞價值,但其實很多人只知道合歡花好看,卻不知它的5大實用價值,今日小編就隨大家一起來看看這種合歡樹吧。
  • 在農村,老人常說:「升米恩,鬥米仇」,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乍一聽,覺得非常不可思議——身體不好的人怎麼可能比身體健康的人還要長壽?其實,對於經常生病的我來說,特別好理解。因為從小就喜歡生病,所以就多多少少很注意飲食、衛生等習慣,生病了心態也正常,所以這樣的人反而慢慢身體變好了。但是那些不拘小節、從來不生病的人總是以為自己身體好,不去注意這些事情,遇到病痛總覺得自己能扛過去,也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機。
  • 農村有句俗語: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這是什麼意思?
    所以在那個時候流傳出了許多諺語說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七十不留宿指的是在那個生產力不發達的時候有一個不成文的規矩就是上了七十歲以上的老人不允許被留在別人家過夜。因為上了七十歲的老人身體一般都不好,而古代社會的醫療條件又是十分的有限,萬一這個老人身體之中有什麼疾病,或者突然去世的話那這個責任誰來負,你說不是你害死的,可是死在你家裡,你就真的能擺脫干係嗎?
  • 武松打虎前,在景陽岡吃了一頓飯,消費了多少錢
    現在餐飲業多元化差異化發展,各地消費水平不等,普通人一頓飯錢下來,少輒幾十幾百元,若是點了大餐,幾千塊錢甚至上萬都不一定管夠。那麼回到遙遠的北宋時代,在水滸傳中,當年武松景陽岡打虎之前,曾於陽穀地界的酒館裡山吃海喝了一頓,也就是著名的三碗不過岡事件,那麼這頓飯到底花費了他多少錢呢?
  • 農村農民為什麼會忌諱貓頭鷹?特別是聽到它的叫聲?
    雖然貓頭鷹的數量不多,但是卻屬於農村常見的一種野鳥。筆者從小就聽村裡的老人說,農民是非常忌諱貓頭鷹的,認為是不祥之鳥,而且筆者也聽說過幾個關於貓頭鷹的故事,其中有一個筆者的印象非常深刻。說的是村裡以前有一位姓馬的老大爺,本來身體很好,每天早睡晚起生活也非常規律,頓頓飯是吃嘛嘛香,可是突然有一天晚上有一隻貓頭鷹落在他家門前的樹上,並發出了貓頭鷹特有的叫聲,把大爺吵醒了之後大爺就把它趕走了,可是第二天又來了,連續來了3天之後第四天早上大爺的家人就發現馬大爺已經去世了。
  • 農民抓到一隻大龜,怕是保護動物不敢吃,專家一看:趕緊處理
    農民抓到一隻大龜,怕是保護動物不敢吃,專家一看:趕緊處理人類的肆意破壞,使得很多動物都瀕臨滅絕,為了保持生物的多樣性,人們選擇將其保護起來,而那些快要瀕臨滅絕的動物就成了國家保護動物,而吃了國家保護動物的人,是要承擔法律責任的。
  • 古人「一日兩餐」有何來歷?貴族與普通人吃飯習俗又有什麼區別?
    不過話又說回來,大家在吃飯的時候,不知有沒有反思過,我們一天三餐到底這個習俗在古代是不是成立的呢?或者說古人又是一天吃幾頓飯呢?對於這個疑問,肯定很多人都會給出一個具體的答案,那肯定是一日三餐。畢竟餓了一晚上,早上吃個飯是最好的補充時間,然後早上到中午又過了那麼長時間吃過中飯也是正常的,中午到晚上又過了那麼多時間吃晚飯,是很合理的。
  • 一天之計在於「吃」,看全家集如何給你的身體充電
    「一日之計在於晨」,早餐是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早餐的攝食能量佔人體一天所需能量的30%。而早餐營養的攝入不足很難在午餐和晚餐中補充回來。均衡的飲食,健康的生活習慣,每天晨起的營養早餐習慣是每個人每天「必須」做的功課。
  • 農村年前熱鬧非凡,初一下午就變冷清,專家:為啥?老農:多樣化
    而且在農村,在年前的時候整個村子熱鬧非凡,可以說鑼鼓喧天,鞭炮齊鳴,人山人海,但是在初一上午拜年結束後,整個村裡就變得經悄悄,好像從來沒有熱鬧過一般,因此很多專家, 納悶,為什麼農村年前人腦非凡,從初一下午就變得冷冷清清呢?老農說:真是多樣化的結果。在農村年前確實熱鬧非凡,不論是在外打工,還是求學的都會在春節的時候,回到農村過年。畢竟春節就是一個團圓的節日。
  • 專家說:農村自榨油不能吃?老人吃了一輩子,真的有問題嗎?
    專家說:農村自榨油不能吃?老人吃了一輩子,真的有問題嗎?看到這個問題後,我覺得有些啞然。從我爺爺的爺爺的爺爺那代起,就吃自己壓榨的食用油了。雖然在那個時候,食用油的壓榨技術還沒有現在這麼先進,是用土法進行壓榨的,但是來說其加工出來的花生油是純正的,並芳香四鄰。而那時候的人在吃了自己榨的油後,不也很健康嗎!
  • 日媒:疫情下,半數日本人一天至少吃4頓
    【環球時報記者 候濤】受新冠疫情影響,越來越多日本人在家工作,這也讓他們的飲食變得愈發不規律。據日本《每日新聞》19日報導,日本百佳札幌食品飲料公司在疫情期間對337名年齡在20歲到40歲之間、每周至少在家工作4天的人進行飲食習慣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