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窮山村,小賣鋪關門學校被撤銷,剩留守兒童和蜜蜂搶食

2021-01-17 網易

2021-01-03 13:04:08 來源: 帶著相機聽故事

舉報

  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還是幫助家鄉擺脫貧困?

  

  如今,在大量年輕人進城潮的推動下,孩子們進城讀書的趨勢也變得空前盛大,昔日農村裡孩子們追逐打鬧的場景很難再出現,這帶來的將是農村空心化和老齡化的加劇。可總有那麼一小部分的兒童繼續留守在農村,但更優質的教育資源卻不再向農村傾斜,即使硬體設施在不斷更新換代,卻很少有更強大的師資進駐農村,撐起鄉村教育的是大量敬業的代課教師。

  

  位於江西省婺源縣清華鎮的象形村是當地極偏僻的小山村,斷頭路一直往裡走,三個村子共用一個學校,但卻只有八個學生,村裡條件好的不是進城讀書也去到了鎮上中心小學,剩下的孩子們幾乎都是條件一般的留守家庭,沒有更好的條件,這些孩子們只能繼續留守在村裡。

  

  小宇是如今村裡少有的「小男子漢」,今年剛滿七歲,在村裡讀學前班,父母常年在工地上打拼,爺爺奶奶帶著他和姐姐在村裡。為了謀生,爺爺兩個月前也外出打工了,小宇一直不知道他去了哪裡。曾經,小宇每天放學便要跑到舅公的小賣部裡蹭吃蹭喝,隨著村裡的年輕人和孩子們越來越少,小賣部的經營也越來越難,今年九月,為三個村子提供了近二十年方便的小賣部也被迫關門,小宇的零花錢沒地花了。

  

  舅公的小賣部沒了,小宇每天放學回家都跟奶奶吵著要糖吃,一哭二鬧後奶奶受不了便向他妥協,而這時家裡珍藏的蜂蜜成了小宇覬覦的美味,奶奶拿出這個所謂農村裡最好的東西來給自己的孫子,小宇嘗到甜頭後像上了癮似的變得一發不可收拾,每晚放學,不遠處便傳來「奶奶,我要吃糖!」奶奶一聽這個聲音便知大事不妙。

  

  有時背著奶奶偷吃幾口也是心驚膽戰,不讓吃時,獨自一人跑到爺爺養蜂的場地看看是否有收穫,只可惜每次都是無功而返。「我的零食從花裡來,我喜歡蜜蜂,因為它很甜。」天真的小宇已經把蜜蜂當成了美味來源。家裡有幾桶蜜蜂,放在什麼位置,他都已悉數獲知。

  

  「下個學期我就要去有小賣部的地方讀書,不用吃蜂蜜了。」小宇說道。下個學期,村裡的學校將不再辦學,有些村子已完全撤銷教學點。孩子們轉校到鎮上中心小學讀書,這也成了令小宇全家人發愁的問題。「七八歲的孩子去住校,這哪能放得下心,有時孩子吃飯還要人喂,被欺負了可咋辦?兒子讓我租房帶孩子,我一人得帶倆兒子家的三個孩子,實在難帶,明年都不知咋辦,等兒子們回來再做定奪。」小宇奶奶說道。

  

  小宇舅公的店鋪關門了,村裡人越來越少,消費水平大不如從前,一家人守著一間小賣部不足以撐起一家人的生活,小宇舅公不得不外出謀生;小宇下學期得去鎮上讀書,不管是住校還是託管又或是由爺爺奶奶租房,他們沒得選擇,誰讓村裡生源越來越少?誰讓鎮上的教育條件比農村好?誰讓這裡是農村?

  

  師資的匱乏使得農村學校生源越來越少,而支撐起當地鄉村教育的大量代課老師也不知何去何從,這些貧困的留守兒童們將成為當地鄉村學校最後一批學生。城市化在數以億計的農村人棄田進城下不斷加快,造成嚴重的農村老齡化和空心化。農村和城市的貧富差距不斷拉大、教育發展失衡等一系列「毛病」也在逐漸凸顯。接受教育的目的到底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還是為了幫助家鄉擺脫貧困?在如今看來更像是為了擺脫貧困的家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百姓故事|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慰藉師」
    記者手記:李光敏幫助的是留守兒童,也是曾經的自己。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12月4日6時訊(記者 連肖/文 受訪者/圖 林楠/欄目主持)「我走了就沒辦法擁抱你,我不走就沒辦法養活你。」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
  • 留守兒童的「龍媽媽」
    那時,劉梅父母外出務工,留下她和多病的奶奶在家,劉梅成了「留守兒童」。是龍華英將劉梅帶在身邊像母親一樣照顧她,從此,劉梅和其他「留守兒童」一樣不再叫「龍老師」而改口叫「龍媽媽」。  「龍媽媽做的菜比什麼都好吃!」  1977年,高中畢業的龍華英回到家鄉明達鎮紅巖村當上了教師。年輕的她在日記中寫道:「我願用一生照顧山村的孩子。」
  • 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 80後妹子從留守兒童到留守兒童的「心靈...
    這句話戳中無數留守兒童父母的酸楚和無奈。李光敏也曾是重慶的一名留守兒童,飽受分離之痛的青少年時光,讓她在從事公益事業後致力於關懷無數個「曾經的自己」,成為一名留守兒童「心靈慰藉師」。曾經的自己,該拿什麼療愈你一個留守兒童曾對李光敏說:「我最大的願望,是跟爸爸媽媽一起吃頓飯。」和父母一起吃頓飯,多麼簡單的事,卻有孩子要為此許願,這個回答令人難忘。她將工作焦點對準鄉村學校裡許多個「曾經的自己」。
  • 農村留守兒童調查報告
    學校有義不容辭的職責,要努力探索促使留守學生健康發展的工作思路,對他們要嚴慈相濟,使留守學生享受到同其他學生一樣的教育和關愛,利用「留守」這一資源,教育留守學生學會自理、自立、自強,自律,鍛鍊他們的意志,培養堅韌、獨立的個性,構成健全的人格,促使他們健康的茁壯的成長。第一,建立健全留守兒童檔案,增強學校和教師對留守兒童的關愛。
  • 桃源縣楊溪橋鎮:趣味親子遊戲點亮了留守兒童的心燈
    為進一步促進家庭教育事業的發展,為兒童創造健康成長的學習、生活環境,拉近學校、社會與家庭的聯繫,解決兒童中特別是留守兒童群體裡普遍存在的親情失落、學習失教、心理失衡等問題,12月4日下午,桃源縣婦聯家長學校課研組、楊溪橋鎮婦聯攜手桃源縣若水家庭教育服務中心一行在楊溪橋鎮沙堤村家長學校開展了異彩紛呈的「親子遊戲」活動,50餘位親子參加了此次活動,大多數是留守兒童及其祖父母。
  • 快評慢談丨用音樂滋養留守兒童心靈
    責任編輯:王詩堯 2020年11月11日 20:20 來源:浙江新聞客戶端參與互動   新華社報導,在湖南省祁東縣啟航學校有一個留守兒童合唱團
  • 南陽市人大代表張準:關愛留守兒童 守護「少年的你」
    近年來,南陽市人大代表、唐河縣源潭鎮洪瑞書院學校董事長張準,把關愛留守兒童與履行人大代表職責有機結合起來,在其創辦的學校積極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為留守兒童健康成長撐起一片藍天。在洪瑞書院學校留守兒童之家,張準經常與孩子們親切交談,了解他們生活狀況與存在的困難,鼓勵他們要堅韌勇敢,努力學習,將來做一個對社會有用的人。
  • 她的畫獲全國大獎,她說,留守兒童也享有春天,就像國旗上的星星
    2.留守女孩龍田田而她龍田田是個來自川中盆地鄉村的留守女孩。她從小和爺爺奶奶長大,奶奶前幾年因肺癌走了,仁慈的爺爺就成了她的全部。她所在的龍潭九義校也是一個處於城鄉結合部的九年義務制學校。她爺爺教了她很多書裡書外的知識。她聰明、美麗,和爺爺一樣開朗,很能適應學校裡的生活。
  • 讓「中華龍」重新點燃留守兒童夢想
    12月9日下午,衡山新場市九年一貫制學校熱鬧非凡,一條閃閃發光舞動的龍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正在練習舞龍的孩子們笑開了花。舞龍隊選拔了一批體育基礎比較好的孩子。紅網時刻衡陽12月10日訊(通訊員 張櫻 記者 石珊)12月9日下午,衡山新場市九年一貫制學校熱鬧非凡,一條閃閃發光舞動的龍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3年前,衡山新場市九年一貫制學校就有過一支這樣的舞龍隊,當時外聘的老師是曾經在鄉鎮舞龍隊裡工作過的耄耋老師傅。考慮到老師傅身體原因,這支隊伍慢慢解散了。
  • 田野調查:遊戲將把留守兒童帶往何方
    中國農業大學人文與發展學院「中國農村留守人口研究」團隊(以下簡稱「研究團隊」)基於多年來對河南、江西、四川、湖南、貴州等地區農村留守兒童的調研成果,力圖揭示遊戲的社會後果。  「有錢男子漢,沒錢漢子難」  10歲的小晨正在上小學四年級,「媽媽兩年才回來一次」。
  • 圖片報導:留守兒童快樂學科普知識
    原標題:留守兒童快樂學科普知識   1月11日,江蘇大學志願者來到鎮江市丹徒區世業實驗學校,開展「留守兒童快樂學科普」活動。他們通過自己研發製作的掃地機器人、風力製造器、智能小車、水循環處理器等,為結對幫扶的留守兒童演示講解各種科普作品的功能,指導孩子們在操作體驗中感受科技的魅力。   圖為志願者與留守兒童一起操作智能小車。
  • 湖北省荊州市慧心小學:為留守兒童築一個「家」
    談及學校的生活,11歲的張曉慧聲音哽咽,十分不舍。這所84%均為留守兒童的小學,8年來,為留守兒童築起了一個溫暖的「家」。  慧心中英文學校是一所中英文並重的全日制民辦小學。創立之初,只有由倉庫改建而成的教室,總共只有8名教師,以及23名學生。
  • 「小海豚計劃」讓留守兒童不再想念
    對5歲小女孩睿睿(化名)幼小的認知,媽媽和爸爸似乎只是一個代名詞,當幼兒園老師讓所有小朋友都跟自己的媽媽聊天時,睿睿一時間竟連媽媽的臉都記不起來了。對母親為何長期不在家,睿睿懵懂不知,全靠只有自己三歲的妹妹耐心解釋。早先睿睿父親因病去世,由母親撫養一家五口生活。
  • 竹山:「紅指甲」溫暖世界兒童日 點亮留守兒童的「心燈」
    11月20日,在這個不平凡的2020年「世界兒童日」,竹山縣麻家渡鎮九年制學校開展了「相守『紅指甲』溫暖留守兒童」豐富多彩的相守活動,師生一直守望、相助,一起快樂相守。   活動中,師生一起開展塗上紅指甲和貼上愛心標共秀美、紅指甲組成紅五星、從我指尖到你心頭等創意手勢的雙留守、共相守活動,一點紅、一份愛溫暖瀰漫、愛心播撒的瞬間,讓留守老師和留守學生在「相守計劃
  • 振興地方經濟 讓留守兒童家團圓
    在四川省樂山市馬邊彝族自治縣,留守兒童們每天都盼著過年,因為爸爸媽媽只有過年才能回家。大人們過完年外出打工來年新年才回來,成了這個村子習以為常的事情。 即將成為「童伴媽媽」的俄木克羅是村子裡幼兒園的一名老師,談到留守兒童,她說因為爸爸媽媽不在身邊,孩子們很抗拒跟外界交流,但他們很堅強。
  • 江油市青少年活動中心開展關愛留守兒童活動
    近日,江油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先後走進新興小學、新春小學、雁門小學、彰明小學、西屏小學、小溪壩小學開展「愛心守護,希望同行」關愛留守兒童活動。江油市青少年活動中心分別為6所學校800餘名留守兒童送上了學習用品,並與孩子們親切交談,關心詢問他們的學習生活情況,勉勵他們感恩奮進,用學習充實自己,用行動回報社會。同時,還為新春小學、雁門小學、小溪壩小學、西屏小學4所學校分別捐贈了一臺桌上型電腦。
  • 程海峰代言《暖鋒公益》探望太陽村留守兒童
    原標題:程海峰代言《暖鋒公益》探望太陽村留守兒童齊魯晚報11月14日訊:留守兒童問題一直備受關注的問題,很多的實例就發生在你我的身邊,一直存在著。生活所迫,父母要出去打工維持生計,孩子不得已就在老家或者親戚那裡或者就自己住學校,沒有一個父母不希望自己可以在自己的孩子身邊,我想這個答案是絕對的。
  • 綿陽鄉村少年宮免費開放 讓留守兒童有好歸宿
    為此,「十二五」期間,國家出臺了相關政策,安排利用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全國各地建設一批鄉村學校少年宮,依託鄉鎮中心學校現有場地、教室和設施,進行修繕並配備必要的設備器材,依靠教師和志願者進行管理,在課餘時間和節假日組織開展普及性課外活動。
  • 山東好青年「山東哥哥」隋剛:傾心11年幫扶留守兒童 籌資幾十萬...
    早在2002年夏天,剛剛踏入社會的隋剛,從新聞節目中看到貴州土家族留守兒童羅秀梅因為家庭貧困面臨失學的消息,當時,還處在實習期,月工資只有300塊錢的隋剛,當即決定幫助這位渴望上學的孩子重新走回課堂,從此,他無論自己的日子過得多麼緊,都定期從不高的工資裡省出很大一部分給羅秀梅寄錢寫信,鼓勵她好好學習,後來,隋剛從媒體上看到苗嶺山區還有很多為了生存苦苦掙扎的留守兒童,心酸裡,隋剛記下他們的地址
  • 正直小學:紮實做好留守兒童及特異體質學生關愛工作
    一是建立檔案管理。針對當前留守兒童、特異體質學生數量增多的問題,各班認真開展調查,了解其父母在外務工、工作,以及他們在家的監護人信息,努力做到對每一個孩子進行登記建檔,記錄其成長過程,並實行動態管理。組織全體教工參與關愛活動,通過「留守兒童之家管理」「道德與法制」 「我們都是一個大家庭」 主題班會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生命安全、醫學常識等具體培訓,走近孩子們的心靈,有效幫助其解決入學習慣、有效溝通、家庭教育等問題中的煩惱,樹立責任意識,以達到及時進行心理關愛的效果。三是搭建活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