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重25公斤隱蔽行軍
萬物復甦季,練兵正當時。初春時節,一場硝煙瀰漫的比武競賽,在海拔3600米的雪域高原悄然拉開帷幕。據了解,此次群眾性比武競賽,以戰鬥班遂行特定作戰任務為背景,將戰鬥體能貫穿全程,按「機動、偵察、打擊」3個模塊設置9個競賽課目,8.5小時連貫作業的方式組織實施。在培塑官兵協同作戰意識的同時,從嚴從難錘鍊官兵在高寒山地的綜合作戰能力。
「戰場」上搶救重傷員
「XX時XX分,上級命令你班對某區域實施偵察。」隨著裁判員下達作戰命令,隱蔽行軍課目就此展開。負重50斤,走在含氧量不足內地60%的高原碎石地上,10公裡的行軍路程,向戰鬥員的身體和心理提出了巨大的考驗。「保持步幅、步頻,保存體力。」在行軍過程中,作為戰鬥班「班長」的連長張光旭對隊員們說。
裁判員對重傷員進行現場打分
隱蔽行軍,隱藏在暗處的「敵人」伺機而動。「遭遇『敵』散兵伏擊,衛生員受傷倒地。」正在搜索前進的戰鬥班,突然接到導調組發出的「敵情」。「衛生員、駕駛員不是戰場上的『特殊人』,都面臨危險。」裁判員譚栓說。不按套路出牌,就是要檢驗每一名戰鬥員處理各種突發狀況的能力,在減員的情況下,最大限度的保存戰鬥力。
小組協同,通過障礙
「3組警戒,2組人員協同1組登上高牆,行動!」本來信心滿滿通過障礙課目,「班長」張光旭卻因從高牆往下扔背囊造成聲響而加時30秒。「怎樣才能保證不被敵人發現,最淺顯的就是控制聲響,雖然加時多,卻不冤枉。」偵察營營長謝延全說。
觀察報知課目中進行距離測定
當到達預定地域後,與「敵人」鬥智鬥勇才正式拉開帷幕。「武能滲透敵陣刺軍情、文能看懂地圖識方位。」在這一階段比拼中,不僅僅要觀察報知,還要對地圖使用得心應手,這不僅僅考察隊員們利用上級通報的消息,結合現地蛛絲馬跡進行追蹤的能力,更是對在刺探到敵情之後,及時回傳軍情打下基礎。
通過地圖使用課目,檢驗官兵識圖用圖能力
在找點過程中進一步檢驗官兵配合
在敵人的地盤上,可沒有五菜一湯的佳餚,這就要求隊員們利用身邊的枯枝爛葉進行生火。「高原氧氣不足,更容易產生煙霧,被『敵人』發現,這就對排煙渠的散煙和隱蔽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某戰鬥班副班長盧生龍說道。
鑽木取火
在安全地域宿營
「XX同志,上級命令你班配合主力奪控要點,阻敵增援。」經過長時間的偵察滲透,火器的較量自然少不了。參賽隊員依託有利位置,使用自身攜帶的武器,對目標區出現的平民、「敵人」進行辨別,並對「敵人」實施殲滅。面對躲進房間、塹壕的殘餘之「敵」,利用參賽隊員的單兵戰術動作、戰鬥行動等,使用手榴彈進行殺傷。
對「敵」有生力量實施打擊
利用戰術動作,接近反抗之「敵」
此次旅「精武—2020」基礎訓練比武競賽,是適應新時代部隊練兵備戰的新形勢、新要求。堅持以戰領建、以賽促訓,突出群眾性、應用性、實戰性,按照作戰任務設計比賽內容,依據戰鬥進程確定比賽流程、基於戰場環境創設比賽條件,不斷激發練兵熱情。形成學、研、練、比、評氛圍,聚力提高部隊實戰化訓練水平。
利用自身攜帶的火器進行射擊
通過鐵絲網
考核成績由裁判員現場公布並籤字
來源:國防在線客戶端 作者:李海峰、曹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