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趙鼎新:知識分子對「民族主義」的理解走入過哪些誤區?
而家庭之外認同感的建立主要得靠某種形式的外在強制性想像,或者說家庭以外的認同感的建立,主要靠的是意識形態和強制(即政治),而不是什麼客觀基礎。其次,趙鼎新認為,政治—意識形態互動框是理解民族主義這一現象最為有效的視角。基於這一視角,趙鼎新把民族主義的發生、發展、現狀和未來分成九個階段。民族主義和民族國家起源於西方。
-
薩克森梅耶:從全球和歷史的多種視角看歐洲的民族主義回潮
馮象歐洲民族主義回潮的現象 講座由2000年前後的一場學術界系列探討為核心背景,即哈貝馬斯提出的民族國家不再過於重要的論斷。如今,這一論斷被歐洲大陸民族主義回潮的現象打破了。這和幾十年前大不一樣了,他以歐洲上萊茵河谷為例,曾經這裡是所有歐洲人嚮往的「沒有國界的歐洲」,人們被鼓勵去萊茵河谷,去了解它流經的法國、德國、瑞士等國。 當地時間2017年10月22日,德國柏林,民眾示威遊行,抗議極右翼政黨德國選擇黨成為議會第三大黨。視覺中國 資料 他認為,歐洲民族主義的回潮主要表現為右翼政治家和右翼運動的得勢。
-
民族主義思潮的兩個來源及其影響
通過對法國大革命各種思想的研究可以發現,民族主義成為革命話語的中心詞:自由主義者藉助民族主義話語體系喚醒民眾的政治熱忱,保皇派以國王作為民族利益的代表而為之辯護,代表貴族利益的最高法院也借用民族名義反對王政專權,經過系列的論辯。三、德國歷史主義民族主義的興起啟蒙運動使德國人部分地接受了啟蒙精神,喚醒了共和民族主義的熱情,而法國大革命和對德戰爭則引起德國思想家對法國精神的反思和批判。
-
文化發展與歐洲中世紀文學
因此,這一時期出現的文學現象,並非僅僅是希臘和希伯來文化哺育的結果,而是多種古代文化要素碰撞融合的產物;它自身不能以成就高低評判,也並非僅僅具有過渡性質,而具有強烈的新創特徵,由此體現了新的文學形態和新的文化衝突,從而為後代的歐洲文學發展奠定了真正的基礎。 這項成果所包含的重要創新點有: 1. 體現了既符合歐洲實際又有獨創性的文學史觀。
-
光頭黨、電子樂、前沿亞文化:歐洲極右翼的「反抗運動」
弗朗索瓦:儘管某些右翼分子也接近革命民族主義思想——在此我特別想到的是阿蘭·德·伯努瓦(Alain de Benoist)主義——但「左/右」劃分仍然運作良好。「革命民族主義」創始於1962年3月4日在威尼斯召開的歐洲新法西斯主義團體大會。 在這次會議上,與會者承諾成立「一體化的歐洲民族主義政黨」。
-
中國的「民族主義」是反應性的
縱觀歐洲歷史,不同時代不同地方的宗教衝突此起彼伏,而「民族-國家」之間的碰撞則是法國大革命以後的事情,法國大革命產生出「主權國家」的概念。文明和宗教這兩個概念,長期以來在內涵上是重合的,即很多文明的發展和延伸是以宗教為基礎的,如伊斯蘭教、天主教、印度教等等。目前莫迪搞的那一套印度民族主義其實也是以印度教為根本的。
-
克羅埃西亞:一個中世紀的記憶和永遠不死的人
現代克羅埃西亞僅在1991年成為獨立的,但儘管它可能是歐洲最年輕的國家之一,它自10一些能力已經存在個世紀。中世紀的克羅埃西亞王國僅持續了大約200年(925-1102),但從那時起,克羅埃西亞在外國國王和皇帝以及多國的一部分下堅持不懈。
-
林紅:族群民族主義的復歸與民族國家的選擇
①17世紀以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確立和擴張帶來了全球性工業革命和商業革命,多樣性、異質性的全球化進程猛烈衝擊了歐洲中世紀的神權政治,《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籤訂之後,主權原則成為國家建構的核心支柱,神權帝國沒落並消失,民族國家通過民族認同和公民身份的關聯建立了統一性的現代形態。
-
歐洲國際關係理論的發展與中歐對話
內容提要:歐洲的國際關係理論傳統既包括現實主義範式,也包括基督教思想、自由主義和馬克思主義。隨著歐洲一體化的發展,現實主義原則在西歐大陸已經遭到直接、深入和根本性的質疑,這有利於多元主義、歐洲新制度主義和社會建構主義的融合。而現在的美國政府更青睞單邊主義、反自由主義和民族主義。
-
歐洲向右|什麼是左什麼是右,歐洲極右勢力三次浪潮
「右」的三種主義 在西歐社會的政治光譜中,「右」分幾種: 一、新自由主義、新保守主義,這是中右勢力 包括裡根、柴契爾夫人,他們在經濟上是新自由主義,資本主義的市場原教旨主義,推行放鬆控制、私有化、
-
劉熙瑞:新自由主義擺脫不了的弊病
而當前歐洲債務危機的蔓延,使新自由主義思想在2011年再受重創,國家幹預經濟變得更加普遍。關注理由:新自由主義思潮是自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流行最廣的社會思潮之一。弄清新自由主義的新動態、新變化及其本質,有利於我國進一步深化改革。
-
骯髒的中世紀歐洲
因為當時糞便實在是太多了,整條馬路上都是糞便和各種腐爛的動物屍體,中世紀的歐洲經濟迅速發展,人口也飛速膨脹,但是卻沒有相應的城市建設和衛生意識。當時的歐洲,上萬人就算是大城市了,缺乏相應的城市經驗,沒有專門的清潔工打掃衛生,也沒有環保意識,過往的馬車,路過就會留下大量的馬糞,死掉的動物也會隨手丟在大街上。
-
《十九世紀歐洲史》讀書報告
克羅齊一直對十九世紀歐洲人認識、崇尚和追求自由的理念以及相應下的宗教以及政治運動等方面的探索表示高度重視,當然這也是這篇讀書報告交代的重點。【關鍵字】十九世紀;克羅齊;自由;民主讀罷《十九世紀歐洲史》這本書,我為作者嚴謹治史的精神所吸引,作者有自己獨特的著史風格。
-
黑暗的歐洲中世紀為何沒有農民起義?
黑暗的標誌和象徵就是宗教裁判所,除了燒死了大家熟知的布魯諾,更加殘酷持久的運動是「女巫懲罰」,光德國的宗教法庭就燒死了10萬名女巫,處死「異端」就更為普遍了,僅在西班牙一地,被火刑處死的異端分子就高達10萬。(宗教裁判所審判女巫)除了恐怖的黑死病,中世紀的歐洲社會生活也也粗鄙不堪,和同時代的中國和阿拉伯完全不能相提並論。
-
2012中外十大思潮:民族主義列首位
社會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深層次地反映了當時社會發展的狀況,對社會發展和人們精神生活的影響相對持久。2012年,民族主義、新自由主義、道德相對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再次位列最受關注十大思潮,這些思潮連續三年入選,凸顯了思潮變化具有相對穩定性、長期性的特點;拜物主義、極端主義、新儒家等思潮首次進入2012年十大思潮等新變化,則呈現了思潮隨社會熱點的變遷而具有變化性的特點。
-
李揚帆:「中國」國名的形成與近代民族主義的構建
從本土的歷史過程看,因革命的需要而反滿,因反滿而導致中國身份的重新認同,從而有了近代中國民族主義的誕生之契機,「民族主義作為一種意識形態和思想體系是近代西方的產物,是自由主義和其他普世主義激進意識形態的副產品,但在很大程度上又是對它們的反動。」中國式民族主義的確在西方意識形態影響下發生,但是其內在準備早在明末清初中國被想像為被異族徵服時期即埋下了伏筆。
-
20世紀歐洲時期,中世紀對歐洲的第三大貢獻「東西交流」走向近代
在這之前,羅馬帝國時期以及中世紀的早期,歐洲人也了解到了一些有關下希臘哲學、文藝、美術、建築等方面的思想,但是比較間接,零碎,而更多的是接受了亞里斯多德、柏拉圖之後的新柏拉圖、新斯多葛的理論,對於古希臘的思想則知道的較為零散。
-
中世紀史學家格裡:歷史才是對「歐洲認同」最具威脅的事物
即便那些脆弱不堪的手稿和文件也可以被查看,甚至可以開展對著原始文稿都不可能進行(因其保存的特殊條件和糟糕狀態的限制)的各種研究。因此,這種數位化革命一定會帶來很多研究成果。過去二十年研究得出的主要結論,不同於此前人們對中世紀早期的認識。人們曾認為這一時期以口傳為主、識字程度十分有限,而我們現在知道,文本實際上深深滲透進了每一個社會階層。
-
結構性懷舊:民族主義與原始人的心智
儘管大家的注意力大致集中在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之間的重要差別,但特別有趣的是觀察贊成嚴格立憲主義保守理論但是對如何恰當地付諸實踐存在分歧的那些人,如何處理這些緊張關係。美國作為許多人堅信「持槍權」的國家,見證了關於這項權利是否助長了疏離和犯罪,或有助於逆轉背離自給自足的社會傾向的爭論。對於任何歐洲自由主義民主國家來說,這些爭論聽上去十分怪異。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