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珊瑚、海綿能健康活百年?中法海洋科學家與醫學家攜手揭開...

2020-11-22 上海觀察

人類又在探索生命、健康與衰老的科研之路上邁進了一步:神秘的海洋生物或許正在揭示某些健康原理。日前,法國科考帆船Tara號帶著「太平洋珊瑚礁研究項目」停靠在上海北外灘,海洋生物學家與醫學科學家們共同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瑞金醫院展開了一場有趣的討論——為何珊瑚、海綿、海龜等海洋生物能擁有令人豔羨的壽命?為何它們的長壽並不伴隨疾病疼痛,始終健康?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了解到,中法醫學專家正在聯手進行對於此類海洋生物染色體端粒的研究,或將找到影響腫瘤與衰老的信號通路,從而研發海洋生物新藥造福人類。

 

近十年來,老齡化已成為全球面臨的共同課題,上海也是全國最先進入老齡化社會的城市之一,據市民政局、老齡辦與統計局聯合數據,截至2017年底,全市60歲以上老年人口佔總人口33.2%。同時,本市人口預期壽命為83.37歲,逐年穩步攀升,隨之而來的新問題是:活得長了,是否活得就健康了?

 

瑞金中法生命科學和基因組學中心主任陸一鳴介紹了「病理性衰老」的概念,「它不同於機體在生長全生命周期內必然發生的普遍性退行性變化,而是主要由於疾病導致的衰老,如目前臨床上多發的老年性痴呆、帕金森病、心力衰竭等。」一旦出現這些疾病,對患者的健康、生活質量乃至家庭都帶來負擔與打擊,「即便不斷發展的臨床醫學可治療、緩解疾病症狀,但若我們無法闡明致病機制,依舊無法從根源上進行攻克。」

 

當健康管理對關口前移提出更高要求時,這些「老年病」讓學界發現,人類對衰老的本質知之甚少。為此,近年來,湧現出越來越多有趣的特殊生物老年學研究,尤其是海洋生物諸如珊瑚、海綿、河蚌等。

 

它們有什麼特點?「海龜、珊瑚等都能健康生存幾百年,且具有控制組織發育、重塑、再生、損傷、修復和衰老的能力,它們是長壽、健康、可再生的。」衰老研究專家、瑞金「血液學和癌症」國際實驗室團隊負責人葉靜告訴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因此,我們嘗試從珊瑚等海洋生物的染色體端粒結構中揭示其對衰老與腫瘤的影響機制,從而開展創新藥物篩選實驗。」

 

什麼是端粒?「它位於染色體末端,是確保線性染色體基因組穩定的重要組成成分。2009年的諾貝爾獎已闡明,端粒狀態的改變會加速細胞衰老進程,影響幹細胞的生物功能和引發包括癌症在內的眾多疾病。」葉靜打了個比方,「在大多數正常體細胞中,端粒長度被譽為調節體細胞壽命的分子時鐘。人體細胞在胚胎發育成熟後,時鐘就開始倒計時,線性染色體隨著DNA複製次數的增加而縮短,造成端粒長度磨損,從而影響幹細胞更新、人體組織發育與再生。」通俗而言,即隨著年齡增長、疾病發生等,端粒長度會變短,從而導致病理性衰老。

 

再來看看珊瑚,「珊瑚的應激反應很敏感,且可適應恢復,因此我們考慮,珊瑚等海洋生物是否存在端粒特異性?」本次Tara科考船為瑞金帶來了從太平洋採樣中獲取的近5000個珊瑚礁等標本,正是用於研究端粒對珊瑚礁健康長壽的機制及潛在的臨床轉化研究。

 

葉靜透露,由於腫瘤也是與年齡呈正相關的疾病,目前課題組的重點研究方向之一是篩選可調控端粒的藥物從而抗擊癌症。「TRF2是人體端粒的關鍵蛋白成分,我們發現在很多不同類型的腫瘤細胞中TRF2過表達,且不是通過經典的端粒蓋帽作用來促進腫瘤,而是通過其結合於端粒外靶點的能力。」為此,課題組推斷,以TRF2的端粒外作用為靶點,但保留其端粒蓋帽功能,可以避免以端粒為靶點治療促衰老的副作用,「我們現在想要進行創新細胞分析,從而進行藥理學篩選出新的抗癌和抗衰老複合物。」陸一鳴表示,「下一步,我們設想在重症監護室對心血管疾病與腦血管意外患者,或老年醫學部的癌症、器官衰竭、組織變性等患者進行臨床研究,儘快讓研究結果造福人類。」

相關焦點

  • 珊瑚修復基金會慶祝世界海洋日
    為了紀念「健康的海洋,健康的星球」這一今年的主題,基於佛羅裡達礁島的珊瑚修復基金會 舉辦了有史以來的第一屆Plantapalooza。此次活動將發現八艘船隻,約有70名志願者,在七個不同的珊瑚礁地點種植了1000顆健康的鹿角珊瑚。在宣傳世界海洋日有關國際海洋意識的信息的過程中,他們還將幫助拯救世界上受威脅最大的珊瑚礁系統之一。
  • 海洋所長莖海綿、海洋所紫柳珊瑚……中科院海洋所發布5個命名深海...
    紀念活動上,海洋所發布了黨的十八大以來研究所取得的十項重要科技進展,並揭曉了以「中科院海洋所」命名的5個深海生物新物種。海洋所長莖海綿(新種)中國科學院瀋陽分院院長韓恩厚代表中國科學院向海洋所成立70周年表示祝賀。
  • 「海洋保護小課堂」之5分鐘搞懂什麼是「種珊瑚」
    我們通常熟悉的活珊瑚其實是由千千萬萬的珊瑚蟲組成的。珊瑚蟲每個個體之間以一種叫共肉的結構彼此相連,共肉部分能分泌角質或碳酸鈣的外骨骼。說白了,珊瑚就是千萬的小珊瑚蟲和它們分泌出的外骨骼。我們在陸地上見到的珊瑚並沒有生命,那只是珊瑚的分泌出的外骨骼。
  • 解密海綿床墊對健康的危害 思麗德賽推進好床墊無海綿主張
    此時,思麗德賽無海綿新型床墊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一直專注健康環保的思麗德賽使用杜邦的索羅那玉米纖維代替了海綿,高品質無海綿床墊獲得了眾多消費者的喜愛。思麗德賽大中華區總經理王剛先生此次,思麗德賽又一次為人們的健康睡眠發力,攜手住唄平臺共同直播,旨在讓更多人能夠體驗到無海綿床墊的健康好睡眠。下面,就讓我們跟隨鏡頭來深度了解一下好床墊無海綿當如何。
  • 科學家在珊瑚育種取得的突破有助於拯救瀕臨滅絕的珊瑚礁
    珊瑚礁的形成可能需要幾百年甚至幾千年的時間,但由於過度捕撈、溫度上升、海洋汙染等因素的影響,近年來珊瑚礁的數量急劇減少。珊瑚礁本身由珊瑚多肉植物群組成,由碳酸鈣維持在一起。雖然它們看起來像植物,但實際上是與水母和海葵有關的動物,它們形成堅韌的碳酸鈣外骨骼。其中一個特別危險的珊瑚礁是Florida Reef Tract的珊瑚礁,,其已經經歷了多年的石珊瑚組織喪失病。佛羅裡達礁島國家海洋保護區認為這種疾病是由細菌引起的,這種疾病可以通過直接接觸和水循環傳播。
  • 海洋科普(849)| 海綿和海筆是不是動物?
    海筆是一種美麗的珊瑚動物,和其他珊瑚類動物是近親,因為外形如同昔日人們使用的羽毛筆而得名。海筆有圓柱形的中央莖,莖的下端深入海底的泥沙中,起固定作用。在莖的上端,對稱的兩側長滿羽毛狀的羽枝。還有一種海筆在敵害接近時能發出很強的光,把周圍照得雪亮,使敵害暴露自己的位置。這樣一來,敵害反而會被更加兇猛的掠食者吞進肚子。
  • 海綿網絡可以捕捉DNA來追蹤海洋健康,調查生物多樣性
    Riesgo 為了追蹤海洋的生物健康狀況,研究人員使用攝像機、衛星圖像,越來越多的DNA直接流入水中,但是在海洋中捕獲基因物質是一項艱巨的任務:科學家必須通過大量的水進行篩選,以挖掘他們的樣本。現在,海洋生物學家發現海綿動物非常擅長「吸吮」DNA,在整個海洋中種植的海綿網絡可以很容易地提供附近植物和動物多樣性的信息。 這是一個聰明的想法,它可以使生物多樣性的研究更容易和更一致。
  • 珊瑚:亟需保護的海洋「熱帶雨林」
    ,它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從宏觀環境講,珊瑚這種脆弱的海洋生物受到了大氣中二氧化碳的極大的影響。在過去幾十年裡,大氣變暖使得海洋裡的水溫升高了約0.68攝氏度,雖然對人類來說不太明顯,但對於只適宜生長在22℃~28℃熱帶水域的珊瑚來說卻是毀滅性的重創。由於水溫升高,珊瑚被迫驅逐了體內的蟲黃藻,結果喪失了食物來源,大批量的珊瑚被餓死,形成恐怖的白化現象。
  • 礁上的客人是「海綿寶寶」
    為此,記者請教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中國珊瑚保護聯盟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廖寶林。他從事珊瑚礁生態保護與生物學研究14年。「礁上的可愛客人是海綿寶寶。」他說,海綿是一種濾水性海洋生物,是常見的海洋生物,能將水中雜質過濾。但因為形態奇特、色彩斑斕美麗,所以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若能加以保護,成片規模開發,倒也可以作為旅遊亮點。
  • 礁上的客人是「海綿寶寶」
    為此,記者請教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高級工程師、中國珊瑚保護聯盟專家諮詢委員會委員、副秘書長廖寶林。他從事珊瑚礁生態保護與生物學研究14年。    「礁上的可愛客人是海綿寶寶。」他說,海綿是一種濾水性海洋生物,是常見的海洋生物,能將水中雜質過濾。但因為形態奇特、色彩斑斕美麗,所以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若能加以保護,成片規模開發,倒也可以作為旅遊亮點。
  • 珊瑚中已發現最後一次生命大滅絕災難特徵
    珊瑚礁是由成千上萬珊瑚蟲的碳酸鈣骨骼,在數百年至數萬年的生長過程中形成的,是海洋中四分之一物種的棲息地、庇護所和食物生產基地。然而珊瑚也是極為敏感的海洋生物,它們的生態反應揭示了地球的生命變遷歷史。、以色列海法大學、英國利茲大學及德國基爾亥姆霍茲海洋研究中心等多所大學和研究機構。
  • 童眼識天下科普館《海洋動物中》在海洋的深處有著另外一個世界
    能夠再生的「過濾器」——海綿海綿生活在海洋中,而且身體軟綿綿的,所以我們把它們叫作海綿。海綿是一個大家族,各個成員千姿百態,絢麗多彩,想知道它們都有什麼神奇的本領嗎?起來看看就知道了!看,很多海洋生物也被吸引過來了。然而,這對它們來說,卻是一個錯誤的決定,因為水母那長長的觸手可厲害了,是非常可怕的武器,能輕鬆讓獵物喪命。嗨!我會發光!你知道水母為什麼能發光嗎?
  • 變暖海洋中珊瑚的新危險金屬汙染
    在康奈爾(Cornell)領導的一項研究中,科學家發表在《生態學應用》(Economic Applications)上,報告了金屬汙染對軟珊瑚海扇構成危險的證據。生態學家艾莉森·特雷西(Allison Tracy)與海洋生物學教授德魯·哈維爾(Drew Harvell)共同開展了這項工作,他說:「我們知道,變暖的海洋對世界各地的珊瑚礁構成生存威脅。」
  • 種類豐富的海洋動物:珊瑚
    它們細小的觸角伸到外面,從海水中抓捕細小的動物作為食料。珊瑚為珊瑚礁上的其他許多動物和植物提供了良好的棲息及生長環境。許多海藻和細小的植物都生活在活珊瑚裡和死珊瑚上,在珊瑚間製造了各種顏色,並且為魚類提供了充足的食物來源。此外,珊瑚的縫隙和珊瑚上的小洞還能為魚類提供掩護。
  • 科學家為「海洋健康」拉響警報
    埃菲社馬德裡6月1日發布題為《氣候變化、廢料傾倒、過度捕撈:海洋面臨的挑戰》的文章,2020年06月05日為世界環境日,環境問題是我們都非常關注的問題,氣候變化的影響也非常大,氣候變化可能會改變洋流和海洋中氧氣的生成,加上海洋生態健康的還受其他方面的影響,沿海居民依海而生,過度捕撈現象嚴重,加上旅遊業的繁榮發展
  • 從理論上講,人類可以活到1000歲,為什麼能活到100歲的人不多
    在《西遊記》裡有這樣一段,土地公跟孫悟空家講:「鼻子嗅一嗅,能活三百六;吃上一個鮮,能活四萬七千年!」這是神話,現實中談何容易,人類能活到100歲的都只佔到了很小的一部分。據相關統計,世界上壽命最長的人高達146歲,是一位名叫Saparman Sodimejo的人;而且世界上平均壽命最長的國家是日本,人均壽命83.7歲。
  •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
    科學家南海種珊瑚 最快的鹿角珊瑚一年大約能長十釐米時間:2017-10-25 16:55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海底植樹造林 中國科學家在南海種珊瑚------來源:新華社 寂靜的海底,黃暉只能聽見自己呼氣時氧氣瓶冒出串串氣泡發出的咕嚕咕嚕聲,視線範圍僅有數米。
  • 臺灣海洋大學研究發現 人工繁殖珊瑚不再是夢
    珊瑚礁是多種生物聚集的場所,人們稱作海洋的生物樂園或熱帶雨林,對生態環境和生物多樣性有重要意義。臺灣海洋大學校長張清風的研究團隊發現珊瑚早期生殖細胞的發育特性及位置,正陸續揭開珊瑚生殖的謎,可能有助於人工復育。研究團隊的論文上個月發表在《公共科學圖書館》(PLOS One)期刊。
  • 海洋奇觀或將不復存在!2100年珊瑚或將消失
    科學家預測,未來20年,由於氣候變化和海洋汙染,70%到90%的珊瑚礁將消失。因此,一些組織正試圖通過將實驗室裡生長的活珊瑚移植到瀕臨死亡的珊瑚礁上來遏制珊瑚礁的消失。在新研究中,研究人員繪製了未來幾十年適合珊瑚修復的海洋區域。研究人員模擬了海洋環境條件,如海面溫度、波浪能、水的酸度和汙染程度,以及在珊瑚存在地區的過度捕撈。
  • 我國海綿動物分類研究清一色老科學家 後繼乏人
    新華網青島3月27日電(記者張榮大 呂福明)記者在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等海洋科研院所採訪時發現,搞海洋分類學研究的人幾乎是清一色的銀髮蒼蒼的老科學家,而年輕的研究人員卻見不到,尤其海綿動物分類學研究更是後繼乏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