椰島數學|數學大師談怎樣學數學視頻(二)

2021-03-01 椰島數學

蘇步青(1902年9月23日-2003年3月17日),浙江平陽人,

祖籍福建省泉州市,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著名的數學家、

教育家,中國微分幾何學派創始人,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燦

爛的數學明星"、"東方第一幾何學家"、"數學之王"。

1919年6月,以優異的成績從浙江省立第十中學(今溫州

中學)畢業後,赴日本留學。1927年畢業於日本東北帝國

大學數學系,後入該校研究生院,1931年畢業獲理學博士

學位,同一年3月應著名數學家陳建功之約,載著日本東北

帝國大學的理學博士榮譽回國,受聘於國立浙江大學,先後

任數學系副教授、教授、系主任、訓導長和教務長。其間,

他創立了「微分幾何學派」。

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52年10月,因全國高校院

系調整,他來到復旦大學數學系任教授、系主任,後任復旦

大學教務長、副校長和校長。他曾任多屆全國政協委員、全

國人大代表,以及第七、第八屆全國政協副主席和民盟中央

副主席等職。1955年被選聘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1959年

加入中國共產黨,1978年後任復旦大學校長、數學研究所

所長,復旦大學名譽校長、教授。

從1927年起在國內外發表數學論文160餘篇,出版了10多

部專著,他創立了國際公認的浙江大學微分幾何學學派;他

對"K展空間"幾何學和射影曲線的研究。

蘇步青主要從事微分幾何學和計算幾何學等方面的研究,

在仿射微分幾何學和射影微分幾何學研究方面取得出色成

果,在一般空間微分幾何學、高維空間共軛理論、幾何外

型設計、計算機輔助幾何設計等方面取得突出成就。

 

相關焦點

  • 《數學大師喬治•波利亞談數學教學》
    他曾經先後從事過大學數學教學與中學數學教師的培訓工作。經過時間的洗禮與知識的淬鍊,產生了他熠熠生輝的數學教育思想。      波利亞數學教育思想有兩個基本點。一是關於對數學科學的認識。他認為數學既是演繹科學,又是歸納科學.二是關於對數學學習的認識。
  • 數學大師——潘承洞
    同時,他也是極具代表性的教育學家,秉承著「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觀點,培育了一大批有真才實幹的數學人才。回顧他的一生,治學嚴謹,工作踏實,為人謙遜,是真正的大師。1934年5月26日,潘承洞生於江蘇省蘇州市。1946年8月考入蘇州振聲中學初中,1949年畢業後考入蘇州桃塢中學高中。中學時期,潘承洞就體現了他在數學方面的天賦。
  • 政見|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人工智慧時代,亟須數學理論突破
    政見|國際數學大師丘成桐:人工智慧時代,亟須數學理論突破深秋的石窟河,碧藍清幽,遠山叢林掩映其中,好似一幅極美畫卷。時隔兩年,國際數學大師、哈佛大學教授丘成桐再次踏上故土,發起卡拉比-丘(梅州蕉嶺)數學大會。日前,在接受南方日報、南方+客戶端專訪時,年過七旬的他分享了自己與祖國、與家鄉蕉嶺的點滴故事,並為中國基礎科學研究的發展和人才培育鼓與呼。
  • 不擅長數學考試的數學大師,向我們昭示了什麼?
    1858年,埃爾米特利用橢圓函數首先得出五次方程的解;1873年,證明了自然對數的底e的超越性;在現代數學各分支中以他姓氏命名的概念多如牛毛,如「埃爾米特二次型」、「埃爾米特算子」等。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卓有建樹的數學家,大學入學考試卻考了五次,而且每一次落榜原因都是因為數學成績不及格。
  • 【數學大師】整式——宇宙的語言
    從捕捉星辰的軌跡,到掌控時間的流逝...人類離不開數學這門神秘的「宇宙語言」。我們量化觀察的結果,運用數學公式檢驗它們,希冀發現這些自然規律背後的深層原因。假設大師給滿分的同學送iPhone7,單價5388元,有a名同學滿分,那麼一共要花費...
  • 【數學大師初中】整式——宇宙的語言
    從捕捉星辰的軌跡,到掌控時間的流逝...人類離不開數學這門神秘的「宇宙語言
  • 緬懷數學大師路易斯·尼倫伯格
    2020年1月26日,正當我國疫情肆虐之時,數學界也不幸接到消息,著名數學大師,克拉福德獎和阿貝爾獎獲得者路易斯·尼倫伯格(Louis Nirenberg)逝世,享年95歲。畢業之後,尼倫伯格一直在附屬於紐約大學的柯朗數學研究所工作。尼倫伯格研究的主要領域是偏微分方程及其在幾何中的應用,並且成為20世紀這個領域內最具影響力的數學家之一。由於極其出色的研究工作,尼倫伯格先後榮獲過眾多數學獎項,包括含金量極高的克拉福德獎(1982,與俄羅斯著名數學家阿諾爾德共同獲獎)和阿貝爾獎(2015,與著名的納什共同獲獎)。
  • 這個國家不出數學大師,卻以數學教育享譽全球!
    在亞洲,有一個不出數學大師,數學教育卻世界聞名的國度——新加坡!今天我們將來了解一下新加坡教育究竟緣何聞名世界? 國際大賽位列前茅 常年佔據三年一次的Pisa國際學生能力測試的前三名。
  • 《數學大師》:智力英雄的史詩
  • 科學時報 感受數學大師張景中院士:數學學習關鍵在用活
    由此,使我想起了一次難忘的採訪經歷,也正是這次與數學大師面對面的對話,讓數學學習在我心中產生了質的飛躍。在我父親結識的諸多院士中,聽他講得最多的是數學家張景中院士。通過爸爸的講述,我知道張景中先生有苦難的經歷,有堅韌的毅力,有巨大的創新精神,有始終如一的愛國情懷。終於四年前的一天,趁張景中先生來北京作學術報告的空閒,我專程採訪了他。
  • 兩位同時代的數學大師
    原標題:兩位同時代的數學大師 微信、手機QQ搜索關注 DuoDaaMath每獲得更多數學趣文 兩位同時代的數學大師 蔡天新 太湖的西北和東南 在十九世紀後期和二十世紀初期,中國東部太湖流域人才輩出,誕生了許多位大師級的人物,猶如兩宋時期的鄱陽湖流域。
  • 數學史20大數學家之——歐拉,史上第二高產的數學大師
    歐拉被譽為大師中的大師,我們曾在歐多克索斯和畢達哥拉斯兩位數學家的文章中略微窺探過它的風採,今天我們就來正式的聊聊他——瑞士數學家萊昂哈德 歐拉。他不僅向歐拉傳授數學,還說服了歐拉的父親讓歐拉開啟數學生涯。這應了約翰伯努利的座右銘「我違父意,研究星辰」。二、成為史上第二高產1727年在約翰伯努利的兒子丹尼爾伯努利的推薦下,歐拉來到了聖彼得堡數學研究所工作。就是這個丹尼爾伯努利提出了流體力學中那個著名的伯努利定律。在這裡歐拉一直幹到了研究所所長。
  • 數學大師啟示錄——笛卡爾
    可惜他們沒有料到,這位雍容華貴的紳士竟是個語言學大師。他完全懂得他們私下的談話。沒有等他們準備就緒,笛卡兒唰地拔出寒光閃閃的寶劍,逼著他們把船駛返原地。一時被嚇得不知所措的歹徒,只好乖乖聽命。笛卡兒幸運地逃脫了死亡的一次突然襲擊!第二年冬天,笛卡兒悠悠自在地來到羅馬遊覽。
  • 數學大師有多強?——2020年數學最高獎沃爾夫獎得主簡介
    兩位數學家早已功成名就,此次獲獎可謂實至名歸,而沃爾夫數學獎作為數學最高獎頒發給這樣的頂級數學家,也體現獎項本身的巨大價值。今天我們就對兩位數學大師的數學生涯做一個簡介,一起感受一下大師風採。在1980年到1987年這段時間內,艾利亞斯伯格為了生計徹底拋下了數學,當了一名軟體工程師!直到1988年當他到了美國史丹福大學以後才重新拾起數學,但對於這樣天生的數學家而言,任何時候繼續數學研究都不晚,因而有了日後極為出色的數學工作。
  • 數學大師一句話論數學,太精彩!
    數學最顯著的特點是理論的嚴謹性,一般從兩個方面考慮: 一是數學推理的嚴格性, 二是數學結論的確定性. 18世紀的數學家曾對未來的數學感到茫然,1781年拉格朗日給達朗貝爾的信頗有代表性:「在我看來,似乎(數學的)礦井已經挖掘得很深了,除非發現新的礦脈,否則遲早勢必放棄它.」然而數學在新世紀裡的確發現了新的礦脈,產生了一大批新的分支.不僅如此,數學組織與刊物迅猛發展,數學家人數急劇增長,數學思想日新月異,數學應用日益廣泛.數學「不斷地用它扎在思維和自然中的深根獲取營養
  • 數學大師北大巔峰對話——數學到底有沒有用?
  • 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落幕,中國選手無緣金牌
    新京報訊(實習生任歡欣 記者潘燦)2月25日,第11屆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閉幕。此次大賽共有來自24個國家的135名選手參加。中國代表隊團隊總分為101分,排名第六。羅馬尼亞數學大師賽被認為是目前中學生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難度最高的一項賽事。該比賽面向中學生舉辦,邀請在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IMO)中成績突出的國家參賽。據悉,中國代表隊每年由數學冬令營(CMO)中團體第一、第二的省份組隊。今年中國代表隊由上海組織。
  • 數學大師歐拉:「他是我們所有!」
    數學大師歐拉:「他是我們所有!」  文/袁傳寬  近年來,一種名為「數獨」的填數遊戲風靡全球。這種遊戲規則極其簡單,玩法卻變化多端,令全世界的男女老少為之痴狂。牧師年輕時曾在巴塞爾大學讀神學,從而結識了那裡的數學與物理教授雅各布·伯努利和約翰·伯努利,這兩兄弟都是著名的大數學家。伯努利家族是個數學世家,三代人出了8個有名的數學家。約翰·伯努利有兩個兒子,名叫尼古拉和丹尼爾,兄弟二人像他們的父親和伯父一樣,酷愛數學,日後也都成了世界著名的大數學家。他們把聰明的歐拉當成小弟弟,經常給他繪聲繪色地講那些有趣的數學知識,使歐拉受益匪淺。
  • 我們應培養怎樣的數學大師?—新聞—科學網
    35載再憶華羅庚精神:
  • 躉實名人小介紹 |數學大師丘成桐
    學風方面,身為數學大師陳省身的高徒,至今丘成桐仍然對恩師的學風讚不絕口,認為那才是做學問者應該遵循的方向。「陳先生做學問也出過錯,海外幾個學者提出來錯誤,也沒有辦法,錯了就承認。」丘成桐介紹說,上世紀30年代,陳省身等人大學畢業到海外求學,學成後毅然全部回國,沒有在海外留下,但是拿來了世界最先進的學問,當時國內許多大學互相交流,學風好得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