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二戰,總會想起大西洋上橫行的德國「狼群」和驚心動魄的盟軍反潛。然而太平洋戰場上除了激烈的航母對決,盟軍潛艇部隊也同樣創造出輝煌戰績,沉重打擊了日本運輸船和補給線。
這其中就有一艘小鯊魚級潛艇——「刺鮁」號(SS-238 Wahoo)。它七次出徵,以驕人的戰績被人們稱道,但也因一時辣手失策引發爭議。
小鯊魚級是美國二戰時期的主力潛艇之一,建造數量高達77艘。全長95米,寬8.2米,水上/水下排水量1825/2463噸,有10具533mm魚雷發射管(艏6艉4),1門76mm甲板炮和2門20mm防空炮。
雖然它算不上最先進,但勝在夠大夠用、性能可靠、易於製造,充分發揮了美國強大工業製造能力的優勢。依託著龐大數量在太平洋戰場上四處出擊,偵查巡邏,摧毀交通線,打擊日軍艦艇,成為戰爭勝利的幕後英雄。
「刺鮁」號就是1942年2月14日情人節這天,在加利福尼亞州馬爾島海軍造船廠下水的。當時日本人已經把美國拖入戰爭泥潭,「刺鮁」號被立即派往太平洋戰場,開始了建功立業的漫漫徵程。
一、首戰出徵
8月23日,「刺鮁」號在艇長馬文·甘迺迪少校的指揮下開始第一次戰鬥巡邏,到特魯克群島以西尋找日軍貨船。此時瓜島戰役剛開始不久,雙方運輸船和軍艦都在此海域頻繁調動。
「刺鮁」號到達第3天就遇到人生第一個目標——一艘獨自航行的日本貨船。它很高興,連發了3枚MK-14型魚雷,然而由於水手經驗不足,全都落空了。
運輸船也發現了「刺鮁」號。與傳統想像不同,被襲貨船並非一味的束手待斃,高速撞擊潛艇也是一種反擊方法。在一戰中就被英國商船拿來對付U型潛艇,雖然很危險但總比被動挨打強。
這艘日本貨船顯然有一個聰明船長,所以它高速向「刺鮁」號撞來。如果被撞上潛艇有可能當場折斷,就算撞傷艇殼潛艇也將失去下潛能力,必將被後續的反潛飛機和驅逐艦發現擊沉。所以「刺鮁」號立即下潛,從一個獵手變成獵物逃跑了,幸虧附近沒有日軍驅逐艦和反潛飛機。
初戰失利並沒有影響士氣,「刺鮁」號繼續努力尋找目標。9月20日,它在納莫努伊託環礁南部巡邏。在一個月光散滿海面的夜空裡,甘迺迪艇長發現一艘6500噸級的日本貨船和護航驅逐艦。
「刺鮁」號又發射3枚魚雷,還是沒有命中。可見實戰中要想命中其實很不容易,並不像電影中那樣槍槍爆靶、百步穿楊。
隨後「刺鮁」號又發射第4枚魚雷,終於擊中了目標。貨船在海面上扭曲著傾斜,響起幾聲爆炸聲。驅逐艦飛奔而來,「刺鮁」號不敢停留確認戰果火速逃離,利用一場風暴掩護才幸運逃脫。
甘迺迪艇長高興的向上級匯報戰果。其實貨船並沒有沉,而是晃晃悠悠又開了回去。戰後美國陸海軍聯合評估委員會調查分析時,也發現這個時間、地點並沒有沉船,所以「刺鮁」號的第1個擊沉戰果仍然在進行中。
此後幾天,「刺鮁」號又發現了幾架飛機、一艘巡邏艇和一艘補給船。前兩個都不是潛艇能輕易招惹的目標,後一艘補給船也沒有給接近機會。
10月1日,「刺鮁」號將巡邏範圍擴大到烏魯爾島,在那裡上帝將兩個不知是「餡餅」還是「陷阱」的巨大包裹送到眼前。
第一個是日軍「千代田」號水上飛機母艦,身邊沒有任何護航艦隻。但是它跑得太快,甘迺迪艇長沒有伏擊機會,只能眼睜睜看著功勳消失在視野中。
4天後又看到另一艘航母和2艘驅逐艦,大家以為是「龍驤」號航母(其實不是,「龍驤」號在6個星期前的瓜島海戰中沉沒了)。甘迺迪艇長猶豫再三,還是放棄了這個不好惹的對手。
兩天後「刺鮁」號返航珍珠港,結束了第一次戰鬥巡邏。它遇到很多機會,但每次不是把魚雷打偏,就是位置不好,榮譽和升職就這樣擦肩而過。
不過好在人、艇安康,不耽誤擇日再戰。它在基地更換了1門100毫米口徑甲板炮和2門20毫米口徑防空炮,信心百倍的等待命令。
二、再接再厲
11月8日整修一新的「刺鮁」號再次出徵,來到索羅門群島附近。12月10日在肖特蘭島以東發現大魚——3艘日本運輸船和1艘護航驅逐艦。
「刺鮁」號悄悄尾隨上去,向個頭最大的油輪發動攻擊。640米距離,4枚魚雷蜂擁而出,2小時後5400噸的巨大油輪沉沒。「刺鮁」號首開戰果!雖然來得晚些但開了個好頭,從此它的尖牙將飽飲侵略者的鮮血。
日軍驅逐艦也不是吃素的,開啟瘋狂追殺模式,一路扔下40多枚深水炸彈無一命中,看來命中率也不高啊。
有第一次,第二次也就順理成章。4天後「刺鮁」號又擊沉一艘日本潛艇,大家判斷是「呂-15」號,一種中小型潛艇。艇員們士氣高漲,打怪經驗也迅速提升上來。大家滿意的返航,進入澳大利亞布裡斯班港。
12月底甘迺迪少校榮升新職,達德利·莫頓中校接管潛艇。莫頓是個天生的戰士,敢打敢衝非常勇敢,但是也脾氣火爆冷酷無情,為第三次巡邏的輝煌和爭議埋下伏筆。
三、輝煌與爭議
1943年1月16日,「刺鮁」號第三次出徵。出發前與「帕特森」號驅逐艦在摩頓灣進行了聲吶測試。3天後它到達維蒂亞茲海峽,尋找韋瓦克島——紐幾內亞北岸的一個日軍補給基地。
在這兒出了點問題,艇上沒有韋瓦克島的詳細海圖,一個小破島平時也沒人關注。幸虧一個輪機員在澳大利亞時買了本便宜的學校地圖冊,上面的小角落裡標著一個小小的韋瓦克島。
靠著這簡陋地圖冊莫頓繪製了新海圖,磕磕絆絆的到達目的地。1月24日,「刺鮁」號潛入巴布亞紐幾內亞北部海灣,發現「春雨」號驅逐艦和一艘呂級潛艇並排靠著,正準備啟航。
自從換了艇長後,「刺鮁」的性格也跟著大變,從一隻謹慎的孤狼變成了下山猛虎,兇狠冷酷甚至有些亡命。
「刺鮁」號沒有躲避,反而摸到1100米距離上向「春雨」號射出3枚魚雷!平靜的海面立刻被打破,日艦270度緊急轉向,海面像沸騰的開水一樣翻滾起來。
「春雨」號好不容易躲過魚雷,「刺鮁」號又來1發。可憐的日軍艦長已經不知所措,他拼命地轉動舵輪,幾乎把身體都壓在上面,然而噩運還是來了。
驅逐艦左舷被撕開一個大口但沒有沉沒,擱淺在港口裡。「刺鮁」號輕鬆脫離,調轉航向前往帛琉群島。
1月26日,莫頓發現2艘日本貨船冒出的濃煙。他下令從近路包抄,向領頭的貨船發射2枚魚雷,17秒後又向第二艘貨船發射2枚。
領頭的「福榮丸」號直接被幹廢,後面的貨船也被魚雷擊中。確認戰果時,莫頓發現還有兩條大魚:一艘5000噸級的「布約丸」號運輸艦和一艘油輪。
莫頓扔下正在起火燃燒的貨輪奔向大魚,3枚魚雷過後「布約丸」號重傷;又3枚魚雷過後油輪沉沒。
夜色降臨後「刺鮁」號浮上水面補刀,將2艘仍在掙扎的運輸船送入海底。就這樣它用16枚魚雷擊沉了3艘運輸船和1艘油輪,取得輝煌戰果,莫頓艇長的勇敢果斷也獲得最好回報。和風漫談原創,禁止抄襲。
然而此時發生了一件事。「布約丸」號沉沒時,艦上人員紛紛逃生。不知什麼原因,「刺鮁」號突然用機槍和火炮向20多艘救生艇開火了!射擊持續了近1個小時,海面上哀嚎四起,鮮血飛濺。
此行為引來爭議紛紛,有人認為莫頓艇長蓄意攻擊戰俘,犯下了戰爭罪行。副艇長奧凱恩上尉解釋說:炮擊是為了迫使敵人放棄軍艦,並非蓄意攻擊。
海軍自己當然是護犢子的,潛艇部隊司令查爾斯·洛克伍德中將認為:這種逼迫敵人棄船的威懾行為是很普遍的。
如果救生艇上只有日本兵,可能也就這樣了,畢竟法西斯犯下的罪行罄竹難書,總歸要還的。可麻煩的是艇上還有一些來自第16旁遮普團第2營的印度戰俘,他們可是盟軍士兵啊。
只不過在黑燈瞎火、風大浪急的海面上,誰能看出哪些是日本兵,哪些是印度兵?事後統計得知,「布約丸」上共1126人,加上沉船死亡總計有195名印度戰俘和87名日本士兵死亡。死亡比較低,似乎說明莫頓開火逼敵人棄船的本意沒有撒謊。
不過有心也好,無意也罷,「刺鮁」號的行為還是造成了不良影響,獲得累累戰功的莫頓與榮譽勳章失之交臂。
三次戰鬥巡邏後,「刺鮁」號共擊沉了6艘敵艦,成為響噹噹的「王牌」潛艇。接下來的戰鬥中,莫頓中校與日艦鬥智鬥勇,繼續創造著輝煌。因篇幅所限,我們將在下一篇中講述那些精彩故事,敬請關注。
和風漫談原創文字,歡迎關注。圖片來自網絡,個人觀點,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