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是一種中老年人常見的慢性進展性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其起病隱匿,初期症狀往往不典型,很容易與其他疾病相混淆,以至於發病初期被忽視。
相比高血壓、糖尿病等其他常見慢病管理的日趨成熟,有著中老年人健康「第三殺手」之稱的帕金森病卻沒這麼「幸運」,公眾對其了解有限,就診率和確診率仍普遍偏低。
每年的4月11日是世界帕金森病日,以此讓帕金森病家喻戶曉,提高公眾的關注程度。
手腳麻利的老人四肢被按下「暫停鍵」
杭州的58歲的王阿姨最近被手抖和左右肢體不協調所困擾。幾十年來,王阿姨一直都是自己操持家務,把全家上下打理得井井有條,被親朋所稱道。可現在別說做家務了,走幾步路都費勁,甚至連聲音都變了。
「全家一起出去散步,孫子不肯和她牽手走路,說,『奶奶太慢了!』」王阿姨雖然知道孫子是無心的,但對於自己的狀態難以接受。
其實,兩年前王阿姨就偶爾覺得手腳僵硬,但她以為自己只是老了,手腳不靈活很正常,可是最近卻「抖」了起來。前幾天到冰箱裡去拿菜,突然「定住」在冰箱門前,喊老伴過來:「快來幫我下,我身體怎麼轉不過去了?」語氣裡滿是驚慌和害怕。後來,還發現自己怎麼都扣不上衣服上的扣子。
「很害怕自己是不是得了什麼不好的病,會癱瘓在床。」王阿姨說,自己的四肢好些被按下了「暫停鍵」,突然就不能動了,不聽自己大腦的指揮。王阿姨覺得這件事有些尷尬,不敢告訴兒女,但又很焦慮,以至於嚴重失眠。
在老伴的勸說下,她到醫院做了一次檢查,被確診為帕金森病。
浙大二院神經內科主任張寶榮教授認為,其實王阿姨在幾年前就有了症狀,只是不典型而被忽略,但直到出現了「手抖」才意識到得病了。
其實不是所有的帕金森病人都抖
除了抖以外
帕金森病的核心症狀還有
動作遲緩、肢體及軀幹的僵直(肌張力增高)
王阿姨最開始手腳僵硬就是帕金森病症狀之一的運動遲緩。
早診早治是治療帕金森的黃金法則
有數據顯示,我國帕金森病患者已達250萬,隨著老齡化的加快,預計每年將新增病例10萬人。然而,接近15%的患者在患病2年以上才去醫院就診,錯失了早期幹預治療的最佳時機。
張寶榮教授介紹,帕金森病可發生在任何年齡段,但最主要的群體還是60歲以上的中老年人。在臨床上,帕金森病的症狀表現為肢體遠端的靜止性震顫、肌肉僵直、運動遲緩以及姿勢平衡障礙等,疾病晚期導致生活不能自理,嚴重影響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
除了上述的運動症狀,帕金森病還有非運動症狀,包括嗅覺減退、便秘、睡眠障礙、抑鬱、焦慮等,而且可以出現在運動症狀之前。
他表示,對於帕金森病,目前醫學上沒有完全治癒的方法,病情隨著時間加長越來越重。雖然帕金森病無法治癒,但早發現、早診斷、儘早進行規範合理的治療是關鍵。「這樣能改善症狀,延緩疾病的進展,保持患者較好的生活質量,」張寶榮教授表示,該病一經確診,要長期堅持吃藥,中晚期則除了藥物治療外還可選擇手術治療。
「由於該病的患者主要是中老年人,很可能患有其他疾病,所以無論是藥物治療還是手術治療,每位患者都需要針對性的治療方案。」張寶榮教授提醒中老年朋友們,一旦發現自己有疑似帕金森病的症狀,要儘快到醫院帕金森病的專病門診就診,以尋求規範、專業的治療與指導。
張寶榮
浙大二院神經內科主任,學科帶頭人,主任醫師。
擅長神經科疑難危重病的診斷與治療,尤其在帕金森病、認知症的早期診治、疑難腦血管病及亨廷頓舞蹈病的診治及分子機制研究領域具有很深的造詣。
門診時間:周三上午、周五上午(解放路院區),周一下午(濱江院區),周一(隔周)上午(國際院區)
文 | 每日商報 馮雙
圖 | 來自網絡
編輯監製 | 浙大二院 宣傳中心
戳在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