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翻地覆慨而慷!「進京『趕考』」、「進駐香山」、「繼續指揮解放全中國」、「新中國籌建」、「不忘初心 牢記使命 永遠奮鬥」,70年間,是中國共產黨人一路前進的堅實步伐。
剛過去的幾天,如果您到過香山腳下,想必您一定聽到過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也看見了一座為傳承銘記這份紅色記憶而建造的建築——香山革命紀念館。佔地2.4公頃、建築面積17985平方米的香山革命紀念館,是一座亦古亦新的建築,現代工藝配之以坡屋頂、鬥拱等傳統元素,更顯莊嚴肅穆,也秉承著綠色節儉理念。依山就勢的格局,更讓建築像天然生長在山林間一般,與環境渾然天成,猶如美人,增之一分則長,減之一分則短。
這座建築究竟如何落成的?本報記者特別探訪,記錄香山革命紀念館建成的點點滴滴。
紀念館南門的28根廊柱象徵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到建立新中國28年的奮鬥歷程。
紀念館·格局
9月11日13時,趁著午休,工人韓凱走到山下的香山革命紀念館,從東廣場拾級而上,他指著腳下的石頭輕聲說:「都是整的,沒有『破活』」,微揚的嘴角下是藏不住的驕傲。
破活,是工程裡的行話,意指沒有一處是切割後的細碎石塊。這個常人基本不可能注意到的細節,恰恰是精品工程與普通工程的差距。
■消減體量
三面隨地勢嵌入地下
海拔557米的香山,古蹟眾多,亭臺樓閣似星辰散布山林之間。新落成的香山革命紀念館,就像是從山林間「長」出來的一般,與周圍環境渾然天成。人站在買賣街上向東望,只能看到綠樹環繞下的坡屋頂和淡淡的半層外立面,絕對想像不到綠樹之下別有一番天地。
「這是利用香山本身的高差,依山就勢,讓整座建築嵌入山體之中。」主設計師、清華大學建築學院院長莊惟敏告訴記者,地處三山五園區域的香山屬於北京的風景名勝,從城市規劃的角度考慮,所有建築都得遵循「適度減量」,「怎麼令一座近1.8萬平方米的香山革命紀念館與環境達成融合?我們借用了消隱的手法,讓南、北、西三面都隨著地勢嵌入地下,再加上坡屋頂形成的第五立面,從而化解建築體量和輪廓帶來的突兀感。」
莊嚴宏偉的紀念館序廳。
■寓意深刻
為新中國搭建四梁八柱
消減建築體量的同時,香山革命紀念館還形成了獨有的兩條軸線。從展廳到南廣場,沿著南北向軸線展開,坐北朝南,營造中國傳統紀念性建築的儀式感。從觀眾入口到西廣場,沿著東西向軸線展開,坐西向東,西望香爐峰,東向北京城,方便觀眾活動的同時,也契合著黨中央「進京趕考」,在香山解放全中國的歷史。
類似的寓意還有多處。「四梁八柱」的雨棚造型寓意黨中央在香山為新中國搭建四梁八柱。28根廊柱,象徵中國共產黨從建黨到建立新中國28年的奮鬥歷程。南廣場上矗立著高19.49米的國旗杆,寓意中華人民共和國誕生於1949年。
紀念館外立面選取金鏽石石材。
紀念館·匠心
金屬雕花鬥拱、四梁八柱穹頂、仿古漢唐陶瓦、半新半舊的幹掛石材、通風透光的自然院落……作為一座新落成的現當代建築,香山革命紀念館卻處處可見古樸莊重的傳統美。
■尊重傳統
傳統元素融入現代手法
「建築應該尊重傳統、尊重自然,能與自然形成天然的應和關係。」莊惟敏說道,以外立面的幹掛石材為例,究竟選取什麼材質,設計團隊做了很多研究,在金鏽石、黃金麻、隨州黃、卡曼石等幾種國產石材裡比較了下,選了最適合的金鏽石。
當然,尊重傳統,並不意味著百分百的因襲。記者注意到,雖然鬥拱、簷口的元素是傳統的、歷史的,但鬥拱的材質和簷口的紋樣卻都是新手法。在這裡,傳統的木製材料被現代的鋁合金和不鏽鋼所取代,結構更穩固,色調更低沉,成本也更低,只有大門保留了古建中常用的黃銅,讓觀眾能在觸摸中感受到時光的延續。
■處處精心
踐行節約選用仿古陶瓦
「為了生產出屋頂使用的這58000片仿古漢唐陶瓦,前前後後可是真不容易。」施工方北京城建集團香山革命紀念館項目裝飾副經理劉雄庚記得,最初曾考慮過銅瓦,但考慮到成本高,後來選擇了同樣效果但更節約的陶瓦。接著,又從三種備選顏色中選出和環境最適宜的顏色。
定下了顏色,批量生產也是個講究活兒。生產陶瓦的廠子,位於廣東省佛山市下轄的一個小鎮,鎮子裡的簡易小旅館距離廠址有6公裡。每天,劉雄庚就坐著三蹦子往返於旅館和廠子之間,一呆就是整整31天。外觀、強度、拱高、對角線,每一次燒制模具,劉雄庚都要拉著尺子一一檢測每項數值,一項不合格都得回爐重造,就這樣,反反覆覆燒制了六七回,才算得到了滿意的模具,方進入批量生產階段。「因為擔心運輸中發生損傷,我們放棄了慣常的陸運,改為水運,將陶瓦先運輸到天津港,再從天津拉回北京。」
外立面的石材生產亦是如此。16000平方米的金鏽石石材,均是先在工廠預製粘貼成型,再拉到工程現場掛裝。「這其中,最大的一塊石材面積有2.5平方米,由8個子部分組成。」劉雄庚告訴記者,石材的粘接角度可是變化多端,90度、110度、130度、135度、160度……每一個角度都得做到分毫不差,否則粘貼到一起時就會不順直,「我們在工廠按照足尺比例,先做樣板牆,牆裡的每一塊石材都是一一編號。」劉雄庚說,從58000片漢唐陶瓦,104個金屬鬥拱,到16000平方米的幹掛石材,3600平方米玻璃幕牆,香山革命紀念館工程中的每一種材料都可謂是精心製作。
紀念館·智慧
除了精心與用心,工程建設也離不開智慧。同時,本著綠色節儉親民的理念,香山革命紀念館在建設中也很重視綠色與節能。
紀念館東門二層採取四梁八柱的設計。
■嚴格管控
600根柱子一次澆築成型
工程項目經理劉奎生告訴記者,香山革命紀念館結構施工時,正值旅遊旺季,前來香山的遊人絡繹不絕,日客流量最高峰時達到了10萬人。為了不影響遊人,施工便改在夜間進行。「在土方開挖時,為了節省時間,我們採用了『挖心』戰術,從中心開挖,四周進行邊坡支護,同時使用雙排樁作為支護結構。」
由於場地面積所限,施工現場完全被施工器械佔據,項目部便採取運動戰,「打一槍換一個地方」,辦公區域三次搬遷,馬道隔幾天就要變一個位置,材料加工棚更是哪裡有空地就布置在哪裡。「原料都是半夜進來的,驗料也都是在夜裡完成的,全程沒有發生過『人等料』的情況。」
與此同時,作為設計使用年限為100年的工程,為了保證滿足承載力和百年建築的持久性,香山革命紀念館結構中使用了鋼筋4500噸,混凝土2.6萬立方米。「柱子主筋直徑都是32毫米,而且設計特別密,最多的一根柱子就有70多根鋼筋。」劉奎生說,橫截面直徑1.2米、高8米的柱子,澆築難度本就不小,加上常常是夜間施工,照明條件差,稍不留神就會出現質量問題,「在項目部的嚴格管控下,600多根柱子都是一次澆築成型,沒出現過質量問題。」
為了建造出高質量的工程,建設者們從不喊苦喊累。正在杭州拍攝婚紗照的陳燕軍二話沒說,拉上行李就奔赴北京;新婚不久的饒澤丟下家中懷孕的妻子,吃住都在工地;妻子右肺動手術住院時,劉新文也只在旁陪了一天,就回到施工現場繼續工作。
■「讓路」古樹
整座紀念館東挪5米
據了解,香山革命紀念館建設過程中使用的建材,甚至是連一顆小釘子在內的小微材料,全都是國產產品;土方運用就地取材,挖出的土方中大約70%的量都實現了現場二次利用,既節約了材料又避免了揚塵;空調系統採用的是變頻調速、自感溫控,照明系統則採用了智能控制、LED節能燈具。
紀念館建設過程中注意對古樹的保護
還有就是對樹木的保護。莊惟敏介紹,自設計之初,團隊就對所有點位的樹木都做了詳細調研,以儘可能保留原生態,為了保護油松、欒樹等幾棵古樹,整座建築更是往東挪了5米。「我們剛進場的時候,東側基坑密布著400多棵樹木,其中有136棵珍貴的杜仲樹,還有十餘棵欒樹、國槐、油松等古樹。」
劉奎生也記得,為了保護好這400多棵樹木,大傢伙兒謹慎小心,能不挪走的都不挪走,必須挪走的也都在48小時內就移植到了養護基地。也是得益於此,進入香山革命紀念館的觀眾,才能看到一幅從山林、草坪、水苑到庭院的綠色景致。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趙瑩瑩 文 程功 攝
流程編輯:TF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