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前面的話
邊防穩定,邊疆繁榮,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保證。
我國是一個邊防大國,歷史上曾有過「立國重邊、威震八方」的輝煌,也飽受過「有邊無防、任人宰割」的屈辱。
新中國的成立,揭開了共和國邊防史上嶄新的一頁,為舊中國「有邊無防」的歷史畫上了句號。1949年至改革開放前期,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投入了相當數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用於加強邊境地區的各項建設和改善邊防部隊駐防條件。但是,由於國家總體財力有限,加之我國邊防線漫長,自然條件艱苦,投資需求大,因而邊防基礎設施建設水平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仍然落後,邊防官兵主要靠騎馬、徒步等方式遂行勤務,戍邊條件無法得到根本改善,邊防基礎設施的總體水平已經與我國大國地位、與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總體目標不相適應,加快邊防基礎設施建設刻不容緩。
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國務院和中央軍委作出加強陸地邊防基礎設施建設的決策,新中國成立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邊防基礎設施建設隨後在2.2萬餘公裡的陸地邊防線上全面展開。國家每年都投入專項資金,各地軍民齊心協力、同守共建邊防。截至2004年8月中旬,十年期間共建成邊防巡邏路15000餘公裡、邊境鐵絲網4600餘公裡、邊境監控報警系統300餘套及部分邊境管理輔助標誌……
極目望神州,邊關披彩虹。十年陸地邊防基礎設施建設,為共和國邊關樹起一道鋼鐵屏障,也見證了祖國邊疆繁榮富強的發展歷程。前不久,本報記者深入雲南、廣西、黑龍江、內蒙古、西藏和新疆等邊防一線,耳聞目睹、親身體驗了十年陸地邊防基礎設施建設給我國邊防帶來的滄桑巨變。
新疆:長路奉獻給遠方
新疆軍區轄區內的國界線全長6700公裡,約佔全國陸地國界線總長的三分之一。在萬裡邊防線上邊走邊看,我們可以找到草原、湖泊、森林、高原、沙漠、冰川、峽谷、戈壁灘、雅丹地貌等眾多豐富多彩的地形地貌,也可以看到在複雜艱苦的環境下新疆邊防基礎設施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
———紅其拉甫。記者登上了集保溫供暖、動中供氧、移動通信、衛星導航、監視遙控等多種功能為一體的新型高原邊防巡邏車。巡邏車在平坦的巡邏路上飛馳,指導員井海濱興奮地說:「過去巡邏分隊在這樣的氣候條件下到達這個點位需要一天時間。現在路修好了,只要2個多小時就能完成巡邏任務。」
———白哈巴。記者在這裡看到:近兩米高的邊境鐵絲網沿著碧波蕩漾的界河蜿蜒起伏,膘肥體壯的牛羊在鐵絲網附近埋頭吃草,牧羊犬趴在草地上悠閒地曬著太陽,馬背上的哈薩克姑娘用動人的歌喉唱著她們幸福的生活……而在過去,這裡邊界線走向複雜,常發生邊民和牲畜誤越界事件。為了防止越界,邊民沿邊生產放牧總是提心弔膽,豐美的邊境草場也不敢涉足。
———霍爾果斯。這裡有西北地區最古老的巡邏路。而今天,官兵們卻在這裡操縱著現代化的設備「坐地巡邊」。記者在哨所裡看到,戰士們坐在監控器前,只需輕輕移動滑鼠,就可以觀察到哨卡周圍5公裡以內地域任何情況,並且可以拉近推遠目標。雖然戶外能見度很低,但在高倍紅外線光學望遠鏡中,就連一隻野兔跑過也能看得清清楚楚。據新疆軍區邊防設施辦的同志介紹,在紅其拉甫等沒有通常明電的哨所旁邊,柴油機發電的轟鳴聲將被潔淨環保的太陽能電池板所取代。這些電池板每天可產生電能2.2千瓦,足以保證這些高科技器材24小時運轉。
據統計,從1996年到2002年,新疆(含西藏阿里地區)累計建設邊防巡邏路2500公裡、邊境鐵絲網1100餘公裡、邊境監控設施10餘套,完成投資2億多元。邊防基礎設施的建設不但展示了我國日益強盛的綜合國力,給子孫後代留下了一條清清楚楚的邊防線,還改善了邊防執勤條件,降低了邊防官兵的執勤強度。
長路奉獻給遠方,忠誠奉獻給祖國。如果乘直升飛機沿邊巡邏,你將會看到平坦如砥的邊防巡邏路、威武雄壯的邊境鐵絲網、高度警惕的邊境監控設施,在祖國的邊境上繪出了一道靚麗的風景線。這些無言的衛士,物化的哨兵,和戍邊軍人一道時時刻刻精心呵護著西北邊陲的安寧,築起了牢不可破的鋼鐵邊關!(作者:黃崑崙)
黑龍江:千裡邊關一日還
邊路如虹,邊網如織,邊關如鐵……仲夏時節,筆者在黑龍江省千裡邊防線上欣喜的看到,從祖國最北端的漠河「北極村」到最早迎接太陽的「東方第一哨」,從秀麗的珍寶島到蜿蜒流淌的綏芬河,一條條寬闊平坦的巡邏路直通邊關,一道道壯觀的鐵絲網布控於界山密林,一套套科技含量較高的監控設施掌控邊情,祖國北疆邊防基礎設施正日益得到極大改善。
「看,這就是老一代邊防軍人巡邏用的工具———馬拉爬犁」、「這就是官兵們徒步風雪巡邏的鏡頭……」在駐珍寶島邊防某部榮譽室內,一位老邊防指著牆上張張發黃的老照片介紹說:「過去,由於受地理、交通、經濟等影響,邊防一線多是『稀泥路』、『斷頭路』、『羊腸路』,邊防官兵主要靠馬拉爬犁、軍馬和徒步巡邏,邊境線上也無鐵絲網、界標輔助設施,交通的閉塞,執勤手段和基礎設施的落後,導致人畜越界事件時有發生。」
現在的邊防又是怎樣一幅景象呢?上午8時40分,我們隨「北極四連」巡邏分隊巡邏,目的地是額爾古納河上遊的130號界碑。一路上,但見條條蜿蜒曲折的巡邏路全是沙石鋪道,路況優良,寬闊平坦,有的地方甚至還是水泥大道。同行的陳主任告訴我們,過去由於大多數一線連隊轄區長、偏遠閉塞,通往一線連隊、哨所幾乎無路可行。一年春節,上級給邊防連送菜,推土機開路,一個排保駕,保溫車還是困在大興安嶺的冰雪中。眼見車上的蒜苗、菠菜開始變黃,領導緊急下令:「支起大鍋,把菜煮熟,凍成冰砣再送。」這年,一線哨所的蔬菜,就是綠色的冰。
「這些年情況就大不一樣了!」陳主任滿臉喜悅地告訴筆者,隨著條條巡邏路的修建,不僅使過去需要徒步跋涉一至兩天才能到達的巡邏點位,如今實現「千裡邊關一日還」,而且改善了邊境地區交通閉塞的狀況,方便了群眾的生產生活,使以前由於不通公路無法外運銷售的山貨、農產品得以走向市場,為邊民致富奔小康打開了門路,不少邊民親切地稱條條巡邏路為「脫貧路」、「致富路」。
「你是看『全貌』還是看『特寫』?」在「黑河好八連」觀察室,「電子哨兵」管邊演示,更是讓我們大開眼界。但見滑鼠輕輕一點,電視屏幕上立刻出現了該連正面轄區的景況圖像,界江執勤哨兵、行人的一舉手一投足,甚至連飛禽走獸都清晰可辨。「60%的邊防一線連隊安裝了視頻監控系統,80%的邊防連配備了依維柯新型巡邏車及摩託雪橇,100%的邊防連隊配備裝有GPS、照相機等科技含量較高的邊防執勤作業箱……」看著該省軍區邊防處提供的一份資料,筆者由衷地感受到北疆邊防建設正在實現著歷史性跨越!(作者:李秉坤、周軍)
雲南、廣西:坐地巡邊二百裡
「『電子眼』明察秋毫,邊境線上的任何風吹草動,都會盡收眼底。」在雲南邊防某團三連前哨排監控室,該團政委徐延東輕點滑鼠,記者眼前立即出現了中越邊境某重要通道。隨著畫面切換,通道周圍數百米內一覽無餘:出入境大橋上,10多輛滿載熱帶水果的大貨車和上百名邊民,經過檢查、驗證後,有序出入。畫面再切換,防區內的其他重要目標一一映入記者眼帘。
「有情況!」記者突然從顯示屏上發現,3名背背簍的邊民企圖從距通道約2 00米遠的一道鐵絲網上進入我國境內。「放心,他們一時半會兒過不來!」連長高明朗邊自信地對記者說,邊通過對講機將情況通報給正在通道附近執勤的巡邏分隊。果然,3名企圖越境者一連選擇了3個點都未能跨越鐵絲網。就在他們準備選擇第4個點時,巡邏小分隊趕到了,經教育勸阻後3人原路返回,從通道辦理手續後入境。高連長告訴記者,過去因觀測手段落後,加之無天然屏障,一些攜帶違禁物品的不法之徒或邊民常常從他們眼皮底下溜過。如今,雲南、廣西邊關重要通道處百餘公裡均安裝了類似的監控系統,非法越境者再狡猾也逃不過「電子眼」、「順風耳」的監控。近兩年來,該地區的非法越境降到歷史最低點。
走出監控室,記者隨連隊巡邏小分隊登上「依維柯」巡邏車,沿著紅河邊寬闊平坦的巡邏道進行巡邏。想不到的是,才3個多小時,就完成了巡邏任務。4年前,記者隨該連官兵在這條線上巡邏時,整整走了兩天。這還不算,儘管我們帶著對付野獸、毒蛇和毒蚊襲擊的綁腿、砍刀和軍犬「三件寶」,可還是多次和毒蛇、野豬遭遇,每個人身上都留下了數十個被毒蚊叮咬的疤痕。記者不由得讚嘆:巡邏道代替昔日的「三件寶」,真可謂「鳥槍換炮」!
更令記者想不到的是,巡邏道帶來的不僅是邊防巡邏的高效快捷,還成為邊民脫貧奔小康的致富路。在某號界碑旁的一個瑤族村寨裡,記者發現全村39戶人家就有40餘臺農用運輸車和手扶拖拉機。「巡邏道成了我們的發財道!」村民劉阿來激動地告訴記者,過去沒有路,村裡豐收的香蕉、菠蘿,只能爛在地裡。3年前巡邏道修通後,全村家家買了機動車,水果再也不愁運不出去了,每戶人家每年至少增收四五千元……
這個團隊鐵絲網、巡邏道、監控器等設施的建設,是雲南、廣西5000多公裡邊防線上基礎設施建設的縮影。從廣西東部的北崙河口到雲南南端的邊城河口,這些作為邊防線重要標誌的基礎設施,如今已成為一道獨特的景觀。記者從雲南邊防委、廣西邊防委獲悉,近幾年來,國家邊防委先後在這兩個地區投入基礎設施建設經費1.7億多元,修建鐵絲網、鐵柵欄、車行巡邏道和人行巡邏道等數千公裡,安裝邊境監控設施數十套。巍巍南國,邊防更加鞏固,軍民更加團結,化作一道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作者:孫啟元、姜興華、樊劍英)
西藏:山間鳴笛汽車來
西藏,地球上最獨特的地理單元,被世人稱為「世界屋脊」、「生命禁區」。
雪域高原永遠不會忘記,那倒在界碑旁和巡邏途中的50多名戍邊將士,他們當中有年僅49歲的原西藏軍區司令員張貴榮,也有稚氣未脫、剛剛入伍的年輕戰士。落後的巡邏路況嚴重製約著西藏邊防執勤工作的開展……
「山間鈴響騾馬來」是過去許多西藏高原邊防哨卡和邊境村屯工作、生活運輸保障的真實寫照。西藏與6個國家接壤,而邊境一線卻有邊無路,有邊無貿,一定程度上影響著西藏地區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
國務院、中央軍委關於加強邊防基礎設施建設的決策出臺後,西藏軍民無不歡呼雀躍。海拔高,標準更高。1996年以來,西藏自治區黨委、政府、軍區和邊防軍民,發揚「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鬥、特別能忍耐,特別能奉獻」的「老西藏精神」,先後修建了2000公裡巡邏路,10餘座邊境橋梁,架設了一批監控設施等。
「天路」不斷地延伸,「生命禁區」舊貌換新顏。
2001年12月,駐守在國家一類口岸的邊防某部一連獲悉有走私人員從中尼邊境立新方向非法入境的情況後,由副連長帶領一個班,利用剛剛建成的雪布山崗至立新鄉乘車巡邏路,不到兩個小時就趕到了現場,將非法入境人員一舉抓獲,查獲了走私物品。
邊防某部三連對米林縣東拉山口的巡邏,過去需要12小時,有時遇到洪水、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巡邏到位難以保證。1999年巡邏路建成後,巡邏一次只需要5小時。
駐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的邊防某團過去組織冬囤時,每年向詹娘舍、卓拉、窩娘等一線運送物資、生活用品,90%以上都靠人扛馬馱,每年需人、馬、犛牛運輸7天,運費就達35萬元。現在路通了,汽車運輸1天就能完成任務,費用也降到13萬元。
1998年修建的吉隆至衝色乘車巡邏路,2002年修建的尺馬墩至大布惹嘎拉乘車巡邏路,已成為當地邊民的「致富路」。巡邏路修通後,吉隆、昆木加的邊貿活動貿易額逐年上升,2003年達到26萬元,比2002年增長10%,當地邊民的人均收入達到2100多元,比上年增長30%。
在崗巴、薩嘎、察隅等邊境地區,過去邊境群眾趕集都是徒步,如今卻可以乘車而至。邊民桑珠說:「我現在的兩條腿變長了,過去到縣城買東西,一路上住帳篷、喝雪水,往返一次要五六天時間,現在一兩天就可以了。」邊民平措逢人便講:「是巡邏路讓我們富了起來,日子越來越好,感謝共產黨,感謝金珠瑪米……」(作者:李軍安、張震、梁篷飛)
內蒙古:「冰道」貫通巡邏路 遙坐北京看「國門」
額爾古納河是中俄界河。每年大雪封山後,河面上冰排、冰峰縱橫交錯,車輛難以通行,駐守在那裡的我邊防某巡邏艇大隊官兵,必須要在封凍的界河中心我方一側,為巡邏車輛開闢一條道路。冰河下暗流、暖泉密布,稍不留神,就會有車毀人亡的危險。官兵們因此把每年首次開闢這條通道叫做「闖冰道」。歷年來,已經先後有6名官兵犧牲在冰河。
記者驅車到該大隊採訪時,看到的卻是另外一種景象,越野車沿界河行駛在平坦的邊境巡邏路上,暢通無阻。大隊領導告訴記者,邊防官兵即將告別「闖冰道」的歷史。他們歷時3年,將需要「闖冰道」巡邏的227公裡邊境線全線貫通了邊防巡邏路。到了今年冬季,他們就不必冒著生命危險開車上冰河了。沿河巡邏路的貫通,同時解決了邊防一線經常缺糧斷水、報刊信件半年不見面的現象,也使邊境執勤管控能力明顯上升。
據悉,近年來內蒙古軍區在草原沼澤、戈壁沙漠、冰雪森林等沒有巡邏路的邊境線上先後修建邊防巡邏路1700多公裡,管邊控邊質量得到明顯提高。
在駐守中俄邊境口岸的國門十八裡哨所,記者透過室內安裝的視頻監控系統看到:對面邊境線上兩名俄羅斯軍人正在巡邏,國門、界碑兩側繁忙、熱鬧的交易人群來了一撥又一撥。正在執勤的班長呂廣柱給記者介紹:該系統實現了遠程監控,不僅可以在距離哨所7—8公裡、左右270度的邊境線範圍實施觀察,即使遠在北京之遙,也可以通過數據傳輸在電腦上看到這裡的執勤、巡邏和臨界人員的活動情況。
據悉,近幾年,內蒙古軍區充分發揮科技控邊設施的整體作用,先後開發建設了一批邊境監控系統、報警系統、執勤管理系統,有效提高了邊情發現率和堵截率。他們還探索了立體控邊的方法手段,在一些團隊建起了直升機機降場,部分一線連隊實現了通信光纖數位化,將地面監控設施和空中偵察監控設備配合使用,形成多維邊境管控體系,確保了邊境地區的安寧穩定。
另外,通過科技控邊設施還可以及時準確發現掌握邊境自然災害情況,有效地防止了多起較大的境外水火等災害向我境蔓延,保證了邊疆群眾的生命安全和經濟利益。僅2000年就使2處森林和3塊草原避免了火災,保護了人民群眾的財產。(作者:尤利前、胡明富、鄒維榮)
(來源: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