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心答卷 . 減貧故事」從不可能打工的吳某說起

2020-12-05 澎湃新聞

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見到吳某(化名)的畫面。

那是個典型高原烈日暴曬的午後,空中沒有一絲雲,沒有一點風,在日頭下感覺一切都處於靜止狀態。走了9個村小組的我,與地裡新鑽出的嫩芽一道,被太陽曬的懨懨的。

「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

1

2018年3月,剛參加工作不久的我,作為扶貧工作隊員被派駐至麒麟區東山鎮石頭寨村委會駐村開展工作。

那是駐村後的第一次遍訪貧困戶,石頭寨村委會共有十個村小組,沿烏蒙山山勢南北分部,最北的發谷村距最南的發脈村有十餘公裡。有建檔立卡貧困戶83戶254人,2018年仍有29戶78人未能脫貧,患有小兒麻痺的吳某就是這29戶中的一員。

與其他躲在家中乘涼的貧困戶不同,我們是在地裡找到的吳某。

當吳某背著農藥槍一瘸一拐的向我們走來時,我不禁問道「為啥這麼熱的天還出來幹活?」,彼時廣西的「周某」還未火遍大江南北,吳某卻提前說出了金句:

吳某

「我這個腿,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種莊稼再不努力麼,還不餓死掉!」

吳某一瘸一拐的身影和「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話語,使我既難過又困惑——為什麼勤勞樂觀的人們仍然過得這麼辛苦?生而貧苦,究竟是誰的錯?!

回到村委會後,我開始認真思考駐村工作的意義,在我們的國家,還有許多人沒能過上理想的生活。儘管他們的雙手沾滿泥土,臂膀強壯有力,內心渴望幸福,但卻需要有人回過身去幫助他們更快地向前走。

此後,每當感到迷茫時,我都會重複問自己這個問題,答案卻不曾改變,反而越來越清晰——我想幫助他們過得更好、更幸福!

「出來打工還是整得成」

1

駐村以來,我的工作、生活都在村裡。為真正做到 「情況有人知,事情有人管,難題有人解」,整個行政村10個村小組的家家戶戶都留下了我的足跡。

慢慢的,我與群眾打成了一片,也真正了解到了群眾所急、所盼、所想。

在石頭寨的未脫貧戶中,「老弱病殘」佔了絕大多數,因殘致貧的接近50%。

2019年4月,我接棒擔任石頭寨駐村工作隊隊長。如何讓「不可能打工的」吳某們擺脫貧困,就是擺在我面前的第一塊「硬骨頭」。

在法院工作中,有相當一部分案件的被執行人完全喪失履行能力、經核查確無財產可供執行,已經不具備執行條件,即使法院窮盡一切措施,也無法實際執行到位,這類案件被稱為「執行不能」案件。

剛駐村時,我悲觀的認為吳某們屬於「脫貧不能」戶,只能通過兜底保障解決貧困問題。但駐村工作,正是要將「脫貧不能」變為可能。

通過遍訪貧情,科學分類管理,做到精準識貧。兩年多來,我累積遍訪群眾三千餘人次,撰寫民情記錄4冊,分析整理貧困戶信息圖表20餘幅,通過對遍訪數據的二次整理,科學分析研判,將貧困戶分為有勞力、弱勞力、無勞力三種類型進行管理。如吳某,雖然下肢殘疾,但頭腦靈活、吃苦耐勞,有強烈脫貧意願,受限於客觀條件,其在傳統的農業生產中沒有優勢,但只要有合適的工作崗位,就能通過務工就業實現脫貧。

依託分類管理,堅持因戶制宜,做到精準施策,實行「幫扶+保障」的脫貧工作方法。對於有勞動力的家庭,通過發展產業、解決穩定就業是實現有效脫貧的重要手段。一是產業幫扶,發動產業大戶結對幫扶,產業帶動45戶;二是就業幫扶,自進駐以來,舉辦實用技術培訓班5期,開展就業培訓2期,輸出勞動力42人,解決了一大批貧困戶無事幹、找不到事幹的局面。

就連「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吳某,我們也通過努力,為其聯繫到可以坐著工作的玩具廠。領到工資的第一個月,他開心的打電話告訴我:

吳某

「我上個月工資發了3800元,媳婦發了3200,出來打工還是還是整得成!」

對弱勞力戶的幫扶,是我們工作的重心,工作隊探索出了一條綠殼蛋雞循環養殖助弱勞力戶脫貧的路徑。原本的「脫貧不能」幹部一同戶,如今只有13戶需要通過兜底保障脫貧。

工作隊探索綠殼蛋雞循環養殖的事跡,也被新華社、學習強國等平臺宣傳報導。而通過在村小組開辦幸福餐桌、大病救助、合作入股等措施,也讓無勞力戶生活有保障。

我的工作心得很簡單,扶貧不止是送米送油,而是帶著真心,想方設法做實事。

「什麼時候才可以出去打工」

1

「小朱啊,我家娃娃有點發熱,你能不能來看一下。」 一位從外地返鄉的村民感覺身體不適,第一時間給我了打電話。

我迅速趕到村民家裡,聯繫村醫診查,幫助測量體溫。說不害怕是假的,但有危險就要迅速前去,將病毒傳播的可能降低到最低限度。

在整個防疫期間,我們駐村工作隊自始至終都堅持在一線,對全村防疫工作做了周密的部署。與基層黨員一同在進出村口的交通要道進行設卡執勤,嚴防人口不必要流動;對風險地區外來人員進行嚴密排查;對全村1612戶發放疫情告知書,利用村小組廣播、宣傳車宣傳疫情防控措施;對居家隔離戶做好關心關愛,每天上門測量體溫,關注生活情況。

整個疫情期間,全村沒有出現任何狀況。

絕不能因為疫情丟了脫貧攻堅,這是我在疫情期間腦中始終緊繃著的一根弦。石頭寨是個純農業村,對石頭寨的貧困戶而言,外出務工也是主要的增收途徑之一。疫情讓許多群眾都不能外出務工,這對群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最依賴外出務工增收的貧困群眾,收入因此劇減。

就連「打工是不可能打工」的吳某,都忍不住給我打來電話:

吳某

「小朱,哪哈子才可以出去打工啊!」

接到他的電話,我是又好笑又著急。

三月末,春耕的時間到了,全國的疫情也逐漸得到控制,我們工作隊果斷轉變工作重點,開始在疫情防控常態化的背景下繼續開展脫貧攻堅工作,積極備耕,發展生產,組織人員對烤菸育苗、春耕用水等工作進行保障,馬不停蹄地組織群眾復工復產。

貧困戶家裡的大學生因為疫情就業困難,我們積極提供各項招聘政策信息,結合本人情況,引導他們走向工作崗位,有考上事業單位的、有考取法院書記員的、還有參軍服役的。針對就業問題,積極聯繫本地就業崗位,通過本地草莓園、獼猴桃基地解決了14人就業問題。

藉助上級部門組織的集體勞務輸出等機會,全村貧困人口務工人數不減反增,面對疫情,逆勢上漲。疫情期間,我們工作隊做到了不誤農時、工時,抗疫情,保民生。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能頂上去,沒有掉鏈子。

願為螢火 發一點光

今天是2020年11月14日,在這一天,雲南省所有貧困縣實現了脫貧摘帽,距我18年開始駐村工作已過去了981天。

近三年來,我已經記不清入過多少次戶、加過多少次班、吃過多少泡麵。「不可能打工」的吳某擺脫了貧困;石頭寨村完成了「五通七有」,順利脫貧摘帽;距離我們國家全面擺脫貧困,建成小康的日子也不遠了。

魯迅在《熱風·隨感錄四十一》有這麼一段話,「願中國青年都擺脫冷氣,只是向上走,不必聽自暴自棄者之流的話。能做事的做事,能發聲的發聲。有一分熱,發一分光。就令螢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裡發一點光,不必等候炬火。」我用三年時間,明白了這螢火的意義,動手改變一切的意義。

駐村扶貧的時間不長,只有兩三年;青春年華不多,只有20年;為黨和人民工作的時間不長,只有40年;人的一生不長,就這一輩子。當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再讀保爾柯察金的名言,不因虛度年華而悔恨,不因碌碌無為而羞恥。

1

END

1

文字:麒麟法院駐東山鎮石頭寨村扶貧工作隊隊長 朱恩弘

圖片:綜合整理

原標題:《「初心答卷 . 減貧故事」從不可能打工的吳某說起》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西海固之變」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中國策」
    一切的改變,都來自於80年代起的脫貧攻堅故事,不僅僅改變了這裡的布局,也改變了這裡群眾的命運,歷史性地告別絕對貧困,實現了西海固之變,華麗轉身的背後是中國脫貧攻堅的偉大奇蹟,也為世界減貧事業貢獻了「中國策」。  「西海固之變」為世界減貧事業展示中國樣本。直到1982年,仍有70%以上西海固群眾不得溫飽。這是怎樣的一種深度貧困,急切地希望改變貧困,成為了群眾心中最響亮的吶喊。
  • 新加坡前駐聯合國大使:中國減貧故事應該傳遍世界每個角落
    馬凱碩16日在中國日報社舉辦的「新時代大講堂」上演講時表示,世界上沒有比減貧事業更崇高的使命了,如果其他國家能借鑑中國的減貧經驗,那麼我們就能實現有史以來人類生活條件的最大改善。馬凱碩從自己幼時的生活經歷出發,闡釋對人權概念的理解。
  • 中國農業大學教授李小雲:中國減貧經驗為世界提供有效方案
    中國減貧成就舉世矚目,為世界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也為全球貧困治理貢獻了「中國經驗」。近日,圍繞世界減貧的難點、世界反貧困的經驗以及中國減貧經驗的借鑑意義等話題,記者採訪了中國農業大學文科資深講席教授、國際發展與全球農業學院名譽院長李小雲。
  • 羅城提升農業經營主體帶貧減貧能力
    為了提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貧減貧能力,近年來,該縣制定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貧減貧工作方案,建立「龍頭企業+基地+專業合作組織(致富帶頭人)+貧困戶」發展模式,大力推廣訂單生產、土地流轉、就業務工、股份合作等模式,推動貧困戶與扶貧主體建立穩定利益聯結機制,對減貧作用發揮比較明顯的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給予適當資金鼓勵。
  • 綜述:內蒙古「最窮地」減貧路上的「北京溫度」
    胡日查 攝中新網興安盟1月6日電 題:內蒙古「最窮地」減貧路上的「北京溫度」作者 張瑋 胡日查「2018年4月,13名北京掛職幹部到興安盟報到,為當地在減貧路上注入磅礴的『北京力量』,革命老區的老百姓們也切切實實感受到『北京溫度』。」內蒙古自治區興安盟副盟長孟文濤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 中國如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心針」_中國發展門戶網-國家...
    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全球貧困率將出現20年來的首次增長,疫情大流行將使8800萬至1.15億人陷入極端貧困,根據經濟衰退的嚴重程度,到2021年,這一數字可能上升到1.5億。這對所有致力於減貧事業的國家來說,是非常嚴峻的挑戰。
  • 中國如期脫貧為世界減貧事業注入「強心針」_中國扶貧在線_國家...
    世界銀行預測,2020年全球貧困率將出現20年來的首次增長,疫情大流行將使8800萬至1.15億人陷入極端貧困,根據經濟衰退的嚴重程度,到2021年,這一數字可能上升到1.5億。這對所有致力於減貧事業的國家來說,是非常嚴峻的挑戰。
  • 張琦:綠色減貧是實現鄉村振興的重要支撐
    張琦指出,2020年以後,相對貧困問題很可能是制約鄉村振興速度和效果的關鍵性因素,尤其是會影響農村的社會公平。此外,由於種種原因,在脫貧攻堅的過程中,出現了「造盆景」和「壘大戶」的現象,貧困人口內部出現了一些不公平,一些貧困人口的生產生活情況仍然亟待改善。此外,還有一些不是貧困人口但處在貧困人口邊緣的人群,由於缺乏相關政策的支持,近幾年生產生活情況的改善較慢。
  • 聯合國副秘書長蓋圖:中國是全球減貧典範
    聯合國副秘書長泰格埃格奈瓦克·蓋圖在論壇現場接受中國網專訪時表示,「中國對待減貧工作一絲不苟,堪稱全球典範。」聯合國副秘書長泰格埃格奈瓦克·蓋圖 蓋圖高度評價了中國的減貧工作。他指出,在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的執行期,中國的貧困人口減少了四億多,為全球減貧事業做出了重大貢獻,並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這都是得益於其紮實的研究和周密的計劃,更是實施精準扶貧政策的結果。他認為,精準扶貧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是反覆試驗的成果,不僅具有現實意義,也具有戰略意義。
  • 中國西南山區發展樣本為全球貢獻減貧智慧
    新華社發 彭文昌 攝新華社昆明11月22日電(記者嚴勇)「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成立大會暨「全球可持續減貧與發展」學術研討會,日前在雲南省臨滄市舉辦,吸引來自中外200餘名專家學者和政府官員線上線下參會。「一帶一路」減貧與發展聯盟將秘書處設在臨滄,並建立可持續創新示範基地。
  • 氣象戰貧的貴州答卷
    2016年至2020年,貴州省氣象局不斷加強氣象災害防禦體系建設,減少因災致貧返貧;完善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助農增收致富;紮實做好定點扶貧工作,共選派幫扶幹部840餘人,多方爭取扶貧資金7340餘萬元,力助幫扶的1個貧困縣,113個貧困村、5247戶貧困戶全部脫貧摘帽。
  • 他大笑揭「堅持發片」原因藏初心
    記者蕭採薇/專訪儘管這幾年是鮮肉的時代,但說到人人愛的「大叔」,蘇志燮絕對榜上有名。41歲的他身材保養極佳,六塊腹肌讓大批觀眾都自稱是「蘇太太」,模特兒出身的蘇志燮,深邃的眼神和仿佛對人訴說千言萬語。記者稱讚蘇志燮「我有朋友很喜歡聽你的歌」,被稱作「佛系歐爸」的他,難得在訪問中大笑回應:「真的謝謝她,畢竟像她這樣的人不多。」蘇志燮有著演員、歌手、經紀公司社長、作家、發行人等多重身份。(圖/記者張一中攝)「蘇太太」們曾開玩笑說:「蘇志燮其實最想當嘻哈歌手,只是被演員事業耽誤了。」
  • ——亞洲減貧報告(摘編4)
    報告以「全球化變動與公共危機影響下的亞洲貧困」為主題,梳理了亞洲減貧的最新進展和面臨的挑戰,總結了亞洲減貧的成就和經驗。今天分享的是報告第二章第二節的內容。 貧困與收入不平等之間存在著複雜的關係。二者同時與經濟增長相聯繫,與經濟增長和減貧具有聯動關係。
  • 中國脫貧攻堅新長徵之二:中國為全球脫貧減貧和教育水平提升做出...
    中國是為全球減貧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世界銀行數據顯示,1978年,全球貧困線以下人口減少了8.5億,佔全球總人口的70%。中國是第一個實現聯合國千年發展計劃減貧目標的發展中國家。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2017年2月在慕尼黑安全會議上表示,「中國是為全球減貧做出最大貢獻的國家」。
  • 埃及政商界人士期盼借鑑中國先進經驗加強減貧合作
    埃及政商界人士期盼借鑑中國先進經驗加強減貧合作 2020-12-02 16:13:43 2020年12月02日 16:13 來源:新華網參與互動   新華社開羅12月2日電 綜述:埃及政商界人士期盼借鑑中國先進經驗加強減貧合作
  • 王國生發表署名文章 談以黨的初心和使命引領脫貧攻堅
    在第5個全國扶貧日、第26個國際消除貧困日到來之際,深入學習和深刻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扶貧工作的重要論述,強烈地感受到黨的初心和使命在熱切召喚。當我們把習近平總書記向貧困發起總攻的號召與黨的十九大精神貫通起來學習理解時,把打贏脫貧攻堅戰的莊嚴承諾與新時代的坐標系對照起來謀劃工作時,把中國方案與全球減貧事業對比起來思考問題時,對扶貧工作的歷史意義、現實意義和世界意義,都有了一個更新的把握。
  • 這「過氣頂流」,戳中了國產喜劇的痛
    她與鞏漢林合作的《如此包裝》《打工奇遇》《老將出馬》等,也是大家心目中難忘的經典。老藝術家不忘在小品中針砭時弊,還能自如地將各類新鮮潮流融入進來。說個rap,跳個disco,那都不是事兒。還有趙本山的老搭檔範偉。別看範師傅現在整個一電影大咖,以前演起小品來是絕不含糊。「非常六加七」,那是說來就來。
  • 【馬不停蹄】「爪皇」與「爪黃」
    說起賽馬馬匹名字,不少馬主都喜歡名下馬匹擁有相近名稱,讓人一看便知是同一馬主的馬匹;曾是六項一級賽冠軍馬「爪皇凌雨」,馬主周漢文及其父親、香港企業家周南旗下馬匹便是以
  • 給「鋼鐵俠」馬斯克打工是怎樣一種體驗?-給「鋼鐵俠」馬斯克打工...
    馬斯克就是這樣一個嚴苛的「暴君」,高管們也經常在開會前打賭誰會挨罵。普通員工對馬斯克的描述很多面化,他們尊敬他,理解他的苛刻,也認為他已經達到了刻薄的地步,讓人感覺反覆無常,每次和他見面都感覺可能被解僱。馬斯克對達不到他標準的員工非常苛刻,他總是說:「如果你想解僱某人,就應該馬上解僱,否則只會浪費彼此的時間。」
  • 清華大學王亞華:生態保護和減貧結合是中國特色減貧方式
    新京報訊(記者 張羽)10月14日,2020國家扶貧日系列論壇生態環保扶貧分論壇上,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中國農村研究院副院長王亞華表示,中國生態脆弱區與貧困區高度重合,將減貧和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是一種中國特色的減貧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