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沉積物中發現會產氫氣的「泡泡君」

2020-07-25 中科院之聲

在《流浪地球》影片的結尾處,堅持尋找希望的地球,依靠點燃木星產生的強大衝擊波,成功脫離了木星引力的束縛,開啟了新的流浪之旅。

渤海沉積物中發現會產氫氣的「泡泡君」

圖1 地球被木星引力所束縛(圖片來自網絡)

那麼,為什麼木星可以被點燃呢?

原來,木星是一個氣態行星,就像一個「超級氫氣球」,大氣層中氫氣的含量竟然高達90%。

氫氣具有燃燒熱值高,產物僅有水,還不釋放溫室氣體等諸多優點(反應式:H2(g)+1/2 O2 (g)=H2O (l) △H=-285.8KJ/mol),是有望維持地球可持續發展的下一代可再生清潔能源。

然而,現實卻遠要比夢想更殘酷。因為,與木星相比,地球上氫氣的含量則少的可憐(大氣層中氫氣含量約為0.00005%),原因是地球引力太小(質量小),氫氣又太輕(相對分子質量Mr=2),所以留不住它。

氫氣這麼好,卻這麼少,究竟如何是好?

還好,還好:「人有兩件寶,雙手和大腦。」

基於目前的工業技術,氫氣的來源主要來自化工生產(化石燃料重整和電解水(高產量,但耗能)),以及少量來自生物發酵(細菌和藻類(低產量,但綠色))。

渤海沉積物中發現會產氫氣的「泡泡君」

圖2 神奇動物嗅嗅(圖片來自網絡)

《神奇動物在哪裡》這一影片中講述了許多神奇的生物,比如,愛財的嗅嗅、迷戀月光的月痴獸和會開鎖的護樹羅鍋等。其實在現實的地球上,也存在很多神奇的生物,比如會放電的「皮卡丘細菌」(地桿菌和希瓦氏菌等,參看:黃河三角洲發現「皮卡丘細菌」,電你沒商量)和本期隆重推出的主人公——會產氫氣的「泡泡君」(產氫細菌和藻類)。

在自然或人工環境中,會產氫氣的「泡泡君」主要有:喜歡泡在水裡,邊曬「日光浴」、邊吹「氫泡泡」 (光合產氫)的綠藻(綠球藻)、藍細菌(顫藍細菌)和光合細菌(類球紅細菌);還有喜歡躲在太陽照不到的地方,邊「偷吃糖」邊吹「氫泡泡」(暗發酵產氫)的暗發酵細菌(巴氏梭菌)。

一般來說,能產氫氣的「泡泡君」們都不太喜歡氧氣,所以它們要躲到低氧或者缺氧的水面以下或者沉積物當中。

渤海沉積物中發現會產氫氣的「泡泡君」

圖3 喜歡曬「日光浴」和「偷吃糖」的產氫「泡泡君」及其用途示意圖

「泡泡君」既然這麼有用,那我們怎樣才能找到它們呢?

您或許會認為,幾乎不用想就能知道:當然是投其所好,用它們喜歡的東西去吸引和培養它們呀,比如拿著「手電筒」(光源)去找愛曬「日光浴」的喜光產氫「藻或菌寶寶」,或拿著「糖塊」去吸引藏在暗處的產氫「菌寶寶」(富集培養)。

然而,您或許不會想到的是,近期,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電能微生物學」研究團隊的科學家們發現,用「鐵塊」竟然從渤海沉積物中獲得了產氫效率高的「泡泡君」,還獲得了授權發明專利。

歷經千裡來相見,那麼這些「泡泡君」可以用來幹什麼呢?

如果我們有了這些「泡泡君」,未來就有可能擁有數不清的「用之不竭」、「可移動」的「加氫站」,將裝著「泡泡君」們的反應器安裝到載具上(超跑或遊輪等),「泡泡君」們吹出的氫氣就可以驅動配備氫燃料電池的載具前進了,不僅環保,還拉風。

「電能微生物學」研究團隊的科學家們發現,在渤海沉積物和黃河三角洲溼地土壤中就生活著大量這種具有暗發酵產氫能力的「泡泡君」;他們最近的工作發現,與甜膩的「糖」相比,這些「泡泡君」看起來似乎更喜歡吃「巧克力糖」(葡萄糖+水鐵礦);這種特製的「巧克力糖」,可以更加有效地激活「泡泡君」的產氫能力,「菌多力量大」, 「眾菌抬柴氫焰高」。

作者:張月超、吳志宇、肖雷雷、劉芳華

來源:中國科學院煙臺海岸帶研究所

相關焦點

  • 雙城計|濟南氫燃料公交車有望用上濱州產的氫氣
    今年8月初,濟南一濱州省會經濟圈合作推進會在濟南召開,當日籤署了《濟南市人民政府濱州市人民政府一體化發展戰略合作協議》(以下簡稱《協議》)。《協議》提到,在促進產業融合發展領域,發揮濱州臨港油氣登陸項目、鄒平氫能小鎮和魏橋集團電力資源優勢,謀劃對接圈內城市的油、電、氣能源穩定保障和供應合作。
  • 上海交大團隊首次發現古菌參與海洋沉積物中木質素的代謝
    該研究發現了一種新的木質素降解菌—— 「深古菌」門的類群Bathy-8,它是海洋沉積物中的重要古菌,在海洋碳循環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王風平教授為通訊作者,上海交通大學博士餘甜甜和德國不萊梅大學博士吳偉超為文章的共同第一作者。木質素是一類複雜的交聯酚類聚合物,自然界中豐度僅次於纖維素,為位居第二的有機物。
  • 海洋所在渤海褐潮原因種歷史溯源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方面獲進展
    日前,國際生態學期刊《分子生態學》(Molecular Ecology)在線刊發了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唐贏中(第一/通訊作者)課題組在渤海褐潮原因種的歷史溯源和生物地理學研究方面的最新成果。
  • 120℃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有機生命體
    據《科學》12月4日發表的最新研究,美國羅德島大學的研究人員在 120 ℃的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單細胞微生物。在大海中,海底沉積物的溫度和壓力隨著海洋深度而不斷增加,能量供應卻相應減少,而微生物種群密度在僅約 45 ℃ 的溫度下將面臨斷崖式下降,故深海沉積物一直被認為是生物的難以生存之地。
  • 產氫酶中發現的一種新的相互作用
    產氫酶中發現的一種新的相互作用2020年8月17日| 3分鐘閱讀由 強力驅動0評論5質子和電子轉移的耦合是成功的關鍵>波鴻魯爾大學-氫酶可以像昂貴的鉑催化劑一樣有效地轉化氫氣。最有效的氫氣生產商所謂的[FeFe]-氫化酶,例如在綠藻中發現的,是自然界最有效的產氫物質。它們既能產生氫氣又能分解氫氣。實際的化學反應發生在酶深埋的活性部位。「因此,反應所需的電子和質子必須找到一種有效的方式到達那裡,」波鴻光生物技術研究小組的奧利弗·蘭普雷特博士解釋說,他是這篇論文的作者之一。電子傳輸是通過一根電線進行的,可以說,由幾個鐵硫團簇組成。
  • 美國NASA瞄準中國東部,渤海海水大範圍變色!
    衛星在天空當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地球上的點滴的變化,比如說像前幾日發現整個中國和印度的地表都在變綠,這也就說明這兩國之間的環境變得也越來越好,而近期美國的宇航局NASA又發布了一組照片,這張照片對準的是我國的東部。
  • CVD專用氣體發生器——Peak氫氣發生器
    其中,用氫氣還原滷化物來製備各種金屬或多晶矽薄膜是最為常用的化學反應,此還原反應的方法應用範圍廣泛,可製備單晶、多晶以及非晶薄膜,另外也容易摻雜。  作為反應中必不可少的還原氣體,氫氣在CVD反應中扮演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 東華能源:目前公司丙烷脫氫裝置的副產氫氣大部分以工業氫氣的價格...
    投資者問:請問公司,目前一年5.5萬噸的氫氣是如何處置,下遊客戶有哪些,賣出的價格是多少錢一噸? 東華能源(002221):目前公司丙烷脫氫裝置的副產氫氣大部分以工業氫氣的價格對外銷售,銷售價格在10000-12000元/噸之間。感謝您的關注!
  • 央視主持人官宣產女!「紅果果綠泡泡」終於迎來自己的「小桔子」
    央視主持人官宣產女!「紅果果綠泡泡」終於迎來了自己的「小桔子」最近的娛樂圈中真的挺熱鬧的,什麼結婚、離婚、鬧緋聞等等事件是層出不窮,不過網友們似乎對這些話題是很感興趣的,的確是這樣,明星們除了有好的作品外,感情方面的生活也時候大家很關心的,這也說明明星們的影響力是很大的。
  • 黃河正在把渤海變成華北平原的一部分?或許只要200年
    雖然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果,但黃河水依然就像我們印象中的那樣,一碗水半碗泥。每年有16億噸泥沙隨著黃河衝積而下,其中的4億噸沉積在黃河下遊地區,而其餘的12億噸則全部流入了渤海。就算是對於面積7萬平方公裡的渤海來說,這也是一個不小的數字。
  • 科學家們復活了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
    科學家們復活了海底深處1億年前沉積物中發現的微生物,極大地擴展了我們對地球上生命存在地點和存在時間的看法。在這些深層中檢測到一些氧氣,但實際上沒有像碳這樣的有機物質(即微生物的食物)。這部分海洋包含著世界上最清澈的水,這是因為海面浮遊植物濃度低,而浮遊植物通常會下沉並為海底微生物提供食物。因為這片區域被稱為海洋降雪,所以海底沉積物的形成異常緩慢,每百萬年形成的速度只有1到2米。
  • 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基因
    科學家在青藏高原白石崖溶洞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基因 作者:小柯機器人 發布時間:2020/10/31 21:46:55 蘭州大學張東菊等研究人員合作在青藏高原白石崖巖溶洞晚更新世沉積物中發現丹尼索瓦人的基因。
  • 汙染侵蝕渤海三大灣近岸海水質量堪憂
    今年的唐山黑沿子-五分之一以上海水被汙染-六分之一海域面積為劣四類水質-6個典型生態系統1個不健康5個亞健康-94%重點排汙口不能滿足周邊海洋功能區環境質量要求每年此時,向南的第一批候鳥會飛過北方沿海城市上空
  • 「三號洪水」衝沙入河,黃河能否承受,未來渤海會被填平嗎?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的天文地理#系列徵文原標題:黃河出現三號洪水,長久以往萊州灣會不會被黃河淤埋成大型水庫?我們都知道水漲船高的道理,水退船自然就會有被擱淺的風險,由於黃河泥沙含量的逐年降低以及中上遊小浪底水庫、三門峽水庫等各類水利設施的修建,再加上黃河沿岸城鎮建設需要對河沙的開採等,如今每年流向河口三角洲的泥沙相比會更少,目前每年約為2億噸。
  • 二百年後,渤海會消失?
    相信大家都知道秦皇島,如果你去過的話,你會發現這根本就不是一個島,而是和大陸連在一起的,也許你會覺得名字起的不對。這個就和今天要講的問題有關:逐漸消失的渤海。要想先說明這個問題,需要先講一下我們的母親河黃河。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搖籃,我國文化的發源地。
  • 不間斷吸氫氣會如何?長期使用氫氣會發生耐受嗎?
    不間斷吸氫氣會如何? 氫氣生物醫學效應發現以來,人們已經建立了多種使用氫氣的方法。具體來說通過飲用和注射氫水,用氫水沐浴,吸入不同濃度的氫氣混合氣等。
  • 渤海會成為死海 恢復清潔需要二百年
    那時,即便不向渤海排入一滴汙水,單靠其與外界水體交換恢復清潔,至少也需要二百年!  渤海會成為死海嗎?  2004年1月31日公布的《2003年中國海洋環境質量公報》顯示,雖然中國管轄的海域總體汙染趨勢有所減緩,但近岸海域汙染依然嚴重,其中渤海未達到清潔海域水質標準的面積為2.1萬平方公裡,高達渤海總面積的27.4%,較20世紀末有所增加,中度和重度汙染的區域面積也比2002年增加。海水質量基本為四類或劣四類,40%的海域沉積物質量劣於三類標準,海洋生物普遍受到汙染。
  • 科學家研究發現微生物可以在全氫氣環境中生存繁衍
    來源:【cnBeta.COM】科學家認為系外行星K2-18b大氣層主要由氫氣組成,現在麻省理工學院的一項新研究發現大腸桿菌和酵母可以在100%氫氣組成的大氣層中生存,因此K2-18b可能比以前認為的更適合生命存在。
  • 深海沉積物中揭示出古代恆星爆炸
    由於在深海沉積物中發現了超新星的證據,圍繞太陽系空間的一個謎正在展開。該研究表明地球在過去33000年中一直通過微弱的放射性塵埃雲傳播。這些雲可能是先前超新星爆炸的殘餘,是恆星強大而超亮的爆炸。研究人員使用HIAF質譜儀的極高靈敏度,搜索了可追溯至33,000年的兩個不同地點的幾種深海沉積物,他們發現了60號同位素的清晰痕跡,該同位素是在超新星爆炸中恆星死亡時形成的。
  • 微生物電解池:汙水變氫氣
    在陽極上有一層由產電微生物形成的生物膜,這些微生物靠吃汙水中的有機物為生。在這些微生物的代謝過程中,電子從細胞內轉移到了細胞外的陽極,然後通過外電路在電源提供的電勢差作用下到達陰極。在陰極,電子和質子結合就產生了氫氣。  微生物的「吃喝拉撒」,為人所用,就產生了能源。有趣的是,在自然界中這個微生物電化學輔助產氫過程不是自發的。「因為在自然條件下,不存在這樣一個完善的電子轉移通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