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降雨疊加,我們查找了全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點的數據,發現……

2020-12-05 中國氣象數據

山洪、內澇、泥石流

水庫超汛限,開閘洩洪

暴雨橙色預警還在持續

我們查找了

全國2000多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點的監測數據

發現了這些......

6月1日,我國梅雨季開啟。2日以來,多輪強降水天氣過程來襲,影響範圍廣、過程雨量大、極端性強、疊加效應顯著,強降雨引發多地洪澇、泥石流等災害,多座水庫超汛限並開閘洩洪,氣象部門連續30多天發布暴雨預警,啟動應急響應。

今年入梅偏早

6月1日,江南地區入梅

偏早7天

6月9日,長江中下遊入梅

偏早5天

6月10日,江淮地區入梅

偏早11天

累計降雨量排行榜

來自國家氣象信息中心的消息,6月1日至7月7日,全國2000多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點的監測數據顯示,累計降雨量最大的10個氣象監測臺站中,安徽不僅包攬前三名,還佔據了前10 名中的5個席位,具體榜單如下:

相關焦點

  • 強降雨致災風險極高!局地可翻倍常年7月整月總雨量
    ↑↑↑覺得還不錯,隨手訂閱我們吧。↓↓↓△全國強降雨落區預報圖(中央氣象臺/發)民聲天下7月7日北京快訊 近一時期以來,南北方的天氣形成了鮮明的反差。北方近期雨水甚少,而在南方,則是大雨傾盆不斷。在專家看來,已經持續了一個月有餘的暴雨預警,還在持續之中;一直到本周后期,南方致命的強降雨還會有,由於持續時間長、致災風險高,需要像年初防疫一樣來重視防汛。專家表示,監測數據表明,5日到6日,共有34個國家級氣象觀測站出現了大暴雨。排在前十名站點中,湖北佔據七席,安徽三席。最要命的是,這個雨持續不斷,位置幾乎不動。
  • 探秘「氣象大數據」
    採集實況數據的氣象站點遍布全球,觀測範圍從幾千米的高空到地面,觀測手段從高科技的雷達衛星到最原始的人工觀測,這些數據的採集都是為了更真實地反映出地球外圍大氣圈的運動變化,而這些寶貴的數據也可以稱之為天氣預報之源。  模式數據與實況數據相比,可以說更簡單也可以說更複雜。
  • 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試運行
    點擊下方「閱讀原文」查看更多6月15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將在全國試運行。此次優化的觀測項目包含日常預報服務中所需的氣象要素。經調研,發現地面狀態、低雲量、雪壓、小型蒸發、輻射作用層狀態、大氣渾濁度等6項觀測項目在人工觀測時代處於長期未開展觀測或觀測效益不顯著的狀態,因此這6項沒有納入自動化試運行的範圍。
  • 8個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臺站完成試點建設
    中國氣象報記者張靜報導  12月6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業務綜合試點建設工作總結會在北京召開,會議總結並部署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業務綜合試點建設工作,討論了試點運行方案的可行性,並對試點運行方案提出了改進建議。
  • 長江流域2萬餘個水文氣象站點實現數據共享
    新華社武漢11月1日電(記者沈翀)記者從長江流域氣象中心了解到,為加強長江流域水情、雨情監測預報預警,長江流域水文部門與氣象部門共計2萬餘個觀測站點實現數據共享,雙方共用一個資料庫和一個應用終端軟體,實現了全流域雨量查詢「一張圖」。
  • 氣象站之變:從默默陪伴到遙遙守望——新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
    中國氣象報記者 李冬梅3月13日10時,新疆喀什英吉沙縣氣象局值班員買爾豔·買買提明跟平常一樣,查看夜間自動站運行數據入庫情況。「單軌運行實現了我們多年的願望。將人工守班改為值班制,不僅數據質量有保障,我們還可以有更多時間用於預報、服務和各類觀測裝備維護保障。」
  • 先行先試推進觀測智能化——黑龍江省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側記
    中國氣象報通訊員 於淼 記者 袁長煥中國氣象局於2017年提出要大力推進觀測模式智能化,發展天氣實況自動判識能力。黑龍江省作為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試點省區之一,於2018年開始試點運行,2019年6月由試點轉為全國試運行。
  • 四月一日起,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2014年,中國氣象局對全國地面氣象觀測業務進行調整,拉開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的序幕。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的發展,通過配備自動觀測設備及應用衛星遙感、多源數據自動綜合判識、智能圖像識別等多種技術手段,全面自動化觀測逐漸具備現實基礎。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此前已經歷試點運行、全國業務試運行兩個階段。
  • 鐵嶺縣氣象局開展冬季國家級氣象觀測站觀測設備巡查維護工作
    冬季來臨,鐵嶺縣氣象局裝備保障人員於近期對國家級氣象觀測站觀測設施運行狀況進行巡查維護,確保各類氣象儀器正常運轉、氣象數據採集傳輸穩定。此次巡查維護包括氣象觀測業務軟體平臺和觀測站觀測設施兩大部分。裝備保障人員對氣象觀測業務軟體平臺各類參數、報警設置、通訊指示燈狀態、軟體運行版本進行了基礎檢查,並校對時間,確保實時數據及時上傳,監控軟體和備份自動氣象站正常運行。其次對觀測場溫溼度、氣壓、風向風速傳感器運行情況,各分採狀態指示燈和主採集器箱體密封情況,以及觀測場四周探測環境進行了檢查,並對降水現象儀進行維護,確保觀測設備正常運行,氣象監測數據精準有效,為氣象服務工作提供第一手可靠數據依據。
  • 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分析:數據更多,你的天氣預報會更準
    但在以前,數據傳輸還不發達的年代,中國氣象觀測員們靠筆、紙、電報機等設備艱難的展開了氣象觀測事業,而近年來,隨著科技水平的日新月異,自動觀測正在迅速推進,部分站點開始取消人工定時觀測和日常守班等觀測任務,數據採集傳輸和質量控制流程等信息化水平也迅速提升,我國氣象觀測水平正在迅速變化。
  • 2020年4月1日起 中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2014年,中國氣象局對全國地面氣象觀測業務進行調整,拉開了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的序幕。  近年來,隨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科技的發展,通過配備自動觀測設備及應用衛星遙感、多源數據自動綜合判識、智能圖像識別等多種技術手段,全面自動化觀測逐漸具備現實基礎。全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此前已經歷試點運行、全國業務試運行兩個階段。
  • 「十三五」甘肅新增256套國家級天氣觀測站 氣象預警信息覆蓋率達...
    「十三五」期間,省政府先後出臺《關於加快推進氣象現代化的意見》《甘肅省「十三五」氣象事業發展規劃》等指導性文件,省氣象局同時籤訂省部合作協議,形成了中央和地方共同推動甘肅氣象現代化建設的合力,氣象現代化水平不斷提高。全省新增256套國家級天氣觀測站,新建3部天氣雷達,區域站鄉鎮覆蓋率達到95.81%,貧困縣鄉鎮覆蓋率達100%。
  • 山東:「關口前移」讓觀測數據更精準
    省級版)在2016年全國氣象部門創新項目評比中斬獲佳績。  業務需求催生系統升級改造  1月9日,記者從山東省氣象局大氣探測技術保障中心主任馮桂力處了解到,以前,省級綜合氣象觀測運行監控業務和數據質量控制業務在平臺上是分離的,分別由綜合氣象觀測運行監控系統(ASOM1.0)和氣象資料業務系統(MDOS)來實現。
  • 我國地面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
    本報訊(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從2020年4月起,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已從全國試運行切換調整為正式業務運行,這意味著,我國各臺站的人工定時觀測和日常守班等觀測任務取消,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
  • 地面氣象觀測:從人工到全面自動的跨時代轉變
    氣象觀測是氣象工作的基礎,地面氣象觀測是其重要組成部分,為天氣預報、氣象信息、氣候分析、科學研究和氣象服務提供重要依據。4月1日,我國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改革從全國試運行正式切換調整為業務運行,標誌著我國地面氣象觀測邁入全面自動化時代,氣象觀測員成為歷史。
  • 內蒙古119個國家級觀測站進入地面氣象觀測自動化時代
    新華社呼和浩特4月1日電(記者哈麗娜、魏婧宇)1日起,內蒙古自治區119個國家級觀測站地面氣象觀測實現全面自動化,取消人工定時觀測和日常守班,保留人工應急觀測能力。氣象觀測全面自動化後,觀測數據實現秒級傳輸,各種服務產品調取數據更加快捷,公眾服務更加準確及時。
  • 屹立在海上的「守望者」——渤海埕北A平臺國家級自動氣象觀測站
    屹立在海上的「守望者」——渤海埕北A平臺國家級自動氣象觀測站(1/4) 作為天津唯一有人值守的海上氣象臺站渤海埕北A平臺國家級氣象觀測站,那裡的氣象觀測人員無論颳風下雨、不分白晝黑夜地堅守在那片海上,每天堅持開展天氣觀測,保證了天津海上觀測數據的連續性和完整性。
  • 兩萬餘個水文氣象站點數據共享助力長江防汛
    記者日前在武漢、宜昌等地採訪發現,面對複雜的氣候和嚴峻的形勢,湖北省氣象局啟用「長江流域氣象水文雨量資料一張圖分析系統」(以下簡稱「一張圖」),經過加密的觀測站網,敏銳捕捉降水量,為長江流域的防汛預警和預報提供了有效的參考信息,成效顯著。
  • 長江流域平均降雨量超98年同期 未來3天仍有強降雨
    2、強降雨導致災情如何?全國27省(區、市)3789萬人次受災記者從水利部獲悉,目前全國共有433條河流發生超警以上洪水,其中109條河流發生超保洪水,33條河流發生超歷史洪水。長江、黃河上遊、珠江流域西江和北江、太湖先後發生1號洪水。目前,長江幹流監利以下河段及洞庭湖、鄱陽湖和太湖水位仍處於超警狀態。其餘大江大河水勢平穩。
  • 209個氣象觀測站遍布青島 實時發布沙灘溫度
    這些問題,都有賴於分布在全市各地的209個氣象觀測站來回答。記者探訪發現,其中海拔最高的在上千米高的嶗頂;距陸地最遠的在朝連島;最新最便民的則設在第一海水浴場,可監測沙灘溫度。今年,我市還將謀劃建設氣象觀測站,為天氣預報提供更為準確詳實的資料。  千米嶗頂自動工作  全市現有氣象觀測站中,海拔最高的無疑是位於嶗頂的自動氣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