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首例,唾液篩查檢出早期癌症!

2021-01-09 小志小無奈

5月19日,美國專業醫學網站Medscape報導,澳大利亞生物科學家研發一套唾液試劑,並利用它,從一名「無任何症狀的健康人」身上,成功檢出早期喉癌。經過15分鐘手術切除,該名患者已治癒。相關內容以「病例報告」的形式,發表於Frontiers in Oncology雜誌。

「這是世界首個口咽癌(OPC)非侵入性篩檢研究。其思路是,從受試者的唾液樣本中,識別人類乳頭瘤病毒(HPV)-16 DNA。若它能在更大範圍的健康人群中進行研究,並得到驗證,那我們或距離推廣口咽癌常規篩查,又近了一步。」Medscape評論。

持續36個月的唾液檢測顯示HPV陽性……持續HPV感染已經成為口咽癌的主要誘因之一。2020年1月,《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發表綜述稱,高危基因型HPV-16引起或與HPV相關的口咽癌病例,在逐年增加。在美國,被診斷為HPV陽性口咽癌的比例,從1980年代的16.3%,升至2000年代的72.7%以上。「我們的研究發現,口咽癌患者的HPV-16 DNA可能直接脫落到唾液中,或可作為早期診斷的生物標誌物。」通訊作者Chamindie Punyadeera,澳大利亞昆士蘭科技大學健康與生物醫藥創新研究所副教授,如是說。據悉,2016年5月-2017年10月,Chamindie Punyadeera所在的生物科學學院唾液和體液活檢轉化研究團隊,攜手多家醫療機構,招募665名健康人入組,開始進行口腔HPV-16 DNA流行病學研究。所有受試者按要求,留下漱口水樣本。採樣和分析的標準流程是:受試者使用特定濃度的口服鹽溶液,漱口1-2分鐘,然後在試管裡留樣。團隊採用自主研發的試劑,對樣本進行病毒基因型和病毒載量分析。結果顯示,有3名受試者為持續性HPV-16 DNA陽性。其中,1名63歲的白人男性,在參試第6個月、第12個月和第36個月,HPV-16 病毒載量不斷上升。從最初的3.43拷貝/50ng,增至第36個月時的1281.69拷貝/50ng。在研究小組的邀請及研究倫理委員會監督下,該男子應邀參加耳鼻喉科臨床評估和討論。「15年前,他成功戒菸,但此前有45年煙齡。他每天會喝點兒酒,差不多2杯。是個異性戀,至少有5名性伴侶。口腔性接觸是慣常的前戲。最初的口咽臨床檢查——包括觸診和白光——並未發現明顯異常。電子鼻咽喉鏡顯示,兩個扁桃體略不對稱(左<右),左側舌扁桃體溝有輕度血管變化,但無任何惡性病變的證據。此外,口咽和頸部的MRI未發現扁桃體或舌根隱匿性病變,也沒有頸部淋巴結腫大。」這些討論細節都被記錄在「病例報告」中。獲得該男子的知情同意後,研究團隊對其進行雙側扁桃體切除治療。手術僅耗時15分鐘。患者於當天出院。術後活檢顯示,其左側扁桃體有直徑為2mm的鱗狀細胞癌。

術後2周,複查唾液沒有找到HPV-16 DNA的陽性證據。術後2個月時,頸部超聲檢查未發現頸部淋巴結腫大。「目前,該名男性正在接受術後隨訪。我們認為,他通過扁桃體切除這一小手術,即可獲得治癒的可能,且復發率極低。」Chamindie Punyadeera說。

圖B為術後左側扁桃體組織切片發現2mm非角質化鱗狀細胞癌,局灶性基質浸潤<1mm,切緣清晰。/Frontiers in OncologyHPV

所致口咽癌,缺少常規篩查研究團隊表示,前文所述病例是世界首例,通過唾液篩查檢出、再經組織病理學確診的無症狀隱性喉癌。對臨床而言,它具有多方面意義。首先,它提示臨床,應充分評估唾液HPV-DNA升高,與口咽癌病程的關聯。過往已有研究證明,兩者存在一定程度正相關。

2016年,《美國醫學會雜誌》腫瘤學子刊曾發文稱,對96650名受試者、平均隨訪4年後發現,口腔HPV-16陽性,會使口咽部鱗癌的風險增加22倍。其結論指出,簡便的口腔漱口水樣本收集,能為口咽部鱗癌風險,提供前瞻性「生物標記」。而前文所述研究進一步發現,HPV病毒載量持續上升,或預示病程進展。其次,口咽癌的明確診斷,目前仍主要為侵入性活檢和基因組測序技術。

尤其是HPV所致口咽癌,一直缺少標準或常規的篩查程序。通常,患者只有在病情進展至晚期,出現明顯症狀時,才可能被檢出。若可以實現唾液篩檢,或將大幅推動口咽癌的早期篩查、早期治療,患者也能獲得更理想的預後。再次,它提示,推廣HPV疫苗廣泛接種的重要性。

「20世紀80年代,得喉癌的多是70餘歲老者,大多有酗酒或吸菸史。只有少數病例與HPV感染有關。但現在的喉癌病人往往是已身為人夫或人父的中年男子,經濟條件較好,不吸菸也不酗酒。

男性被確診罹患HPV相關喉癌的機率,要比女性高三倍。」《紐約時報》稱,導致這一現狀得主要原因包括,人們更早開始性行為,擁有更多性伴侶,更多進行口腔性接觸。有研究顯示,絕大多數HPV感染會在1-2年內,被人體免疫系統清除乾淨。

而口腔性接觸感染HPV,若沒有被及時清除,或有10年-30年潛伏期。因此,接種HPV疫苗,或能預防口咽癌、降低發生率。但截至目前,相關預防作用仍缺乏數據支持。

2013年,影星麥可·道格拉斯被診斷為喉癌。《衛報》援引其發言稱:「我不想多談細節,這種癌症是由HPV感染引起的,而它源自口腔性接觸。」/AP「作為世界首個單一病例,本研究並不是支持普通人群進行唾液篩查HPV的直接證據。

但它證明一種可行性,我們可以用低成本、非侵入性的方式,在高危人群中篩檢HPV感染所致口咽癌,也能用這一方式評估治療效果。」Chamindie Punyadeera表示。

相關焦點

  • Front Oncol:開發出全球首個針對隱蔽性喉癌的唾液檢測技術
    2020年5月17日 訊 /生物谷BIOON/ --近日,一項刊登在國際雜誌Frontiers in Oncology上的研究報告中,來自昆士蘭科技大學等機構的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開發出了一種簡單的唾液測試手段,其能對沒有症狀且無癌症跡象的個體進行早期喉癌檢測,該技術是全球首個無創檢測手段,其能從感染者的唾液樣本中提取HPV-DNA進行檢測,而持久性的人類乳頭瘤病毒
  • 新技術可通過唾液氣味篩查口腔癌
    新華社東京12月13日電(記者華義)日本北九州市立大學等機構研究人員最新發明了一項技術,可通過唾液的氣味篩查口腔癌,將來有望發展為一項簡易早期診斷口腔癌的方法。  北九州市立大學日前發布公報說,該校李丞祐教授和九州齒科大學的研究人員合作,發明了通過唾液氣味篩查口腔癌的新技術。
  • 北京抗癌協會發布《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1月15日北京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夏瑾)「早癌篩查需要規範化,需要科學的指南和嚴格的管理。」北京抗癌協會理事長、北京大學腫瘤醫院院長季加孚教授在1月15日於線上舉辦的北京抗癌協會2021年早癌篩查規範化研討會暨《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新聞發布會上說。
  • 愛康核磁共振醫學影像中心成立 主攻癌症早期篩查
    《2012中國腫瘤登記年報》顯示,我國每年新發腫瘤病例約為312萬例,平均每天8550人中招,每分鐘有6人被診斷為癌症,有5人死於癌症,人們一生中患癌概率為22%。同時,每年因癌症死亡病例達270萬例,居民因癌症死亡的機率是13%,即每7至8人中有1人因癌死亡。癌症高發和死亡的形勢十分嚴峻。
  • 熱休克蛋白與防癌早期篩查
    癌症是世界性的醫學難題,尤其是在我國,幾乎人人談癌色變。據統計,我國每年新發癌症病例312萬,因癌症死亡270萬人。
  • 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發布 推動早診早治規範化進程
    中新網北京1月15日電 (記者 杜燕)今天,《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發布,涵蓋結直腸癌、胃癌、肺癌、乳腺癌、宮頸癌等高發癌種。今天,北京抗癌協會2021年早癌篩查規範化研討會暨《中國高發癌症早期篩查指南》新聞發布會在線上舉行,活動由北京抗癌協會早癌篩查專業委員會承辦。
  • 基因檢測公司GRAIL和Cirina合併 專注早期癌症篩查
    近日,由基因巨頭Illumina創立的基因檢測公司GRAIL宣布與Cirina公司合併,並稱雙方將專注早期癌症測試及診斷產品的開發。  盧煜明是無創分子診斷與篩查領域的權威,是全球首位在孕婦血液中發現胎兒游離DNA的科學家。三位創始人利用血漿核酸用作檢測癌症及其它疾病作出了重大貢獻。目前官網上還未公布具體的產品及服務。  據悉,合併後,盧煜明將被任命為科學聯合創始人,並將加入GRAIL的科學諮詢委員會。德誠資本的創始合伙人兼董事總經理崔相民(Min Cui)將作為觀察員加入GRAIL的董事會。
  • GRAIL宣布與英國政府合作,為16萬人提供多癌症早期篩查液體活檢服務
    (NHS)建立合作夥伴關係,計劃於2021年為英國患者提供多癌症早期篩查血液檢測產品Galleri,幫助改善癌症患者治療效果。Galleri是GRAIL開發的一款基於cfDNA靶向甲基化的血液檢測產品,預計將於2021年在美國上市,作為一種LDT檢測用於50歲以上的無症狀人群的癌症篩查。
  • 新方法利用唾液快速檢測愛滋病病毒感染
    新華社華盛頓1月22日電(記者周舟 林小春)美國研究人員開發出一種檢測愛滋病病毒感染的新方法,有望通過唾液快速、準確地檢測感染。由於感染初期血液中的抗體數量較多,最常見的愛滋病病毒感染檢測方法是檢測血液樣本中的病毒抗體,而非病毒本身。
  • Nature子刊:重編程巨噬細胞,或助力癌症早期篩查
    點擊查看 早期發現癌症是成功治療癌症的關鍵。我們知道,隨著腫瘤的生長,它們的一小部分DNA會脫落並漂浮在血液中,也就是現在熱門的「循環腫瘤DNA」。從理論上來說,簡單抽血應該能夠檢測到癌變的跡象。
  • 胃癌篩查的中國經驗
    由於胃癌早期往往缺乏症狀,大多於例行檢查時發現,篩查就成為發現早期胃癌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自然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篩查和高危人群內鏡精查策略對提高早期胃癌診斷率、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義。《中國癌症防治三年行動計劃(2015—2017年)》明確指出,在我國需要推廣和完善癌症篩查及早診早治策略,擴大癌症篩查和早診早治覆蓋面,力爭重點地區、重點癌症早診率達到50%。因此,在自然人群中推行早期胃癌篩查措施和高危人群進行內鏡精查策略,是改變我國胃癌診治嚴峻形勢的可行、高效途徑。
  • 滬首輪大腸癌篩查檢出高危對象12.1萬 確診162例
    東方網通訊員宋國梵、記者於量9月23日報導:東方網記者今天從上海市衛生計生委了解到,上海市社區居民大腸癌篩查自今年4月15日正式啟動後,進展順利,效果良好,截止目前,已累計為73.8萬符合條件的居民免費提供大腸癌篩查服務,共檢出大腸癌高危對象12.1萬人,大腸癌162例。
  • 檢測腫瘤標誌物≠篩查癌症
    糖原蛋白125(CA125)與卵巢癌相關,同時也和其他多種癌症有關,但最主要還是卵巢癌。有科學家在研究同時查CA125與經陰道B超,來篩查早期卵巢癌患者,不過目前證據是不足的。因為除了卵巢癌,其他很多情況也可能導致CA125升高,比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卵巢的良性腫瘤、月經期以及懷孕。
  • 22種癌症相關消化道菌群:篩查、診斷和預後標誌物
    其中,最驚喜的一些發現,來自腸道菌群作為「癌症篩查、診斷和預後標誌物」的潛力。 值得注意的,除了結直腸癌之外,腸道微生物群的變化對一些遠端器官癌症(比如肝癌、胰腺癌)也具有顯著效應。
  • 22歲的護士為了篩查新冠做了肺部CT,篩出了早期肺癌!為何癌症≠死亡?
    癌症≠死亡,對癌症思維的轉變、新的治療理念和治療方法的出現,使得越來越多的癌症患者生存期明顯延長。 肺癌之所以難以發現,是因為患者在早期感覺不到症狀。而肺癌是否出現症狀與肺癌發生時生長的部位相關,如果腫瘤生長在支氣管,可在疾病的早期出現咳嗽、痰中帶血、胸悶等症狀。
  • 普通體檢不可替代腫瘤篩查 四種腫瘤癌症篩查必須做
    核心提示:腫瘤篩查是指在健康狀況下進行的一系列有針對性的醫學檢查。這些檢查方法有助於發現已存在身體中的早期或在可治癒期的腫瘤。因此,腫瘤篩查與健康檢查的內容是不一樣的。   「在我國,腫瘤篩查做的還遠遠不夠。」專家表示,隨著腫瘤發病率的逐年增高,人們的防癌意識也逐漸增強。
  • 哈醫大一院率先開展基因甲基化早期腫瘤篩查技術
    人民網哈爾濱4月19日電(方圓)4月18日,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舉辦了大型基因檢測腫瘤篩查義診活動。據了解,哈醫大一院是全國首家開展DNA甲基化檢測全身癌症早期篩查技術的醫院,這項世界先進的檢測技術將讓發現早期乃至超早期癌成為可能,為更多龍江百姓造福。 據了解,4月15日至21日為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據統計,2015年中國新增癌症病例高達429.2萬,相當於每天平均確診近1.2萬例癌症病例。
  • 早期癌症十年存活率達90%
    早期癌症十年存活率達90% 青島全搜索電子報   2018.03.27 星期二 趙波 攝    隨著醫療水平的提高和技術的進步,很多癌症尤其是早期癌症被一一攻克。有哪些腫瘤治癒率較高?防治腫瘤需要注意什麼?哪些治療手段效果最好?青島本地腫瘤發病率有哪些特點?帶著這些問題,記者走訪了市中心醫院腫瘤防治中心主任張小濤。
  • 中國研究人員研發出結直腸癌早期篩查新方法
    新華社華盛頓1月4日電(記者周舟)中國研究團隊研發出一種只需抽取幾毫升血液就可對結直腸癌進行早期篩查和診斷的新方法。該研究成果發表在新一期美國《科學·轉化醫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還對1493例結直腸癌高危人群同時進行了腸鏡篩查和循環腫瘤DNA甲基化標誌物的檢測,結果顯示後者檢出早期腸癌的敏感性高達89.7%,對進展期腺瘤(癌前病變)的檢出敏感性也達到33.3%,且具有更好的患者依從性,為結直腸癌的早期篩查提供了新的無創性方法。
  • 溫州將遺傳病基因檢測列入孕檢篩查 一口唾液能查三種基因疾病
    溫州網訊 孕媽的一口唾液,就能預知寶寶是否有某些遺傳疾病,孕檢有了大變化。記者昨日從溫州市中心醫院產前診斷中心了解到,中心率全市之先將遺傳病基因檢測列入孕檢篩查項目,只需要一口唾液就能查出父母基因中是否攜帶脊髓性肌萎縮症(SMA)、地中海貧血以及耳聾等三種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