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聯儲博斯蒂克:不認為至少要等到2023年才能加息

2021-01-18 東方財富快訊

周一,亞特蘭大聯邦儲備銀行行長博斯蒂克表示,他不認為至少要等到2023年才能加息,美聯儲為抗擊衛生事件所採取的緊急措施可以在未來兩年內開始收緊。

他表示:「我確實認為有一些可能性,經濟可能會比一些人的預期更強一些,如果發生這種情況,我準備支持回調,重新調整一下我們的寬鬆政策,然後考慮改變政策利率。」

博斯蒂克補充稱:「但我不認為這在2021年會發生,我們還有很多問題需要解決。」

美聯儲官員對預測的各種風險基本持謹慎態度,博斯蒂克還指出,經濟增長几乎完全取決於美國民眾接種疫苗和控制衛生事件的速度。

博斯蒂克指出,他將從三個數據點來觀察美聯儲何時可以開始回撤危機時期所採取的措施。除了接近零利率之外,美聯儲還將資產負債表擴大了超過3萬億美元,並實施了一系列貸款和流動性計劃,其中幾項計劃在2020年底終止。

這些指標包括臨時性與永久性的就業狀況、小企業的健康狀況以及消費者信心。不過,他指出,凌駕於這三者之上的將是控制衛生事件的努力是否成功。

(文章來源:智通財經網)

相關焦點

  • 又有三位官員反對縮減購債 市場押注加息要等到2023年!
    他還表示:「我認為我們的目標是一致的,我們將在時機成熟時複製這一模式。我們還沒有接近這個目標。」 美聯儲(Federal Reserve)上月表示,至少在2023年底之前,利率將保持接近於零的水平,並承諾以每月1200億美元的利率購買債券,直到其就業和通脹目標實現「實質性的進一步進展」。
  • 工資上漲可能會促使美聯儲進一步加息
    這種情況可能會讓美聯儲陷入政策困境——被迫試圖控制工資通脹,儘管經濟學家所衡量的實際通脹尚未真正影響到整體經濟。威爾遜稱,「企業利潤衰退更多是商業周期過熱的結果,而非多數人所認為的那樣,這意味著勞動力市場可能會隨著資本支出進一步走軟,直到企業利潤衰退結束。在經歷了一個季度的溫和負增長後,這種情況不太可能發生。」
  • 【高盛:預計美聯儲到2025年才會加息】高盛表示,預計美聯儲主席...
    【高盛:預計美聯儲到2025年才會加息】高盛表示,預計美聯儲主席鮑威爾將在傑克遜霍爾全球央行年會上闡釋美聯儲的框架,透露美聯儲框架評估的關鍵結論,甚至表明美聯儲將採用平均通脹目標。這意味著在經濟處於或接近充分就業時,美聯儲的通脹目標為2-2.5%。
  • 美聯儲啥時候按加息快進鍵和結束鍵?這是高盛的答案
    來源:金融界網站綜合美聯儲什麼時候加速緊縮?什麼時候暫停加息?什麼時候徹底結束加息周期?這三大問是投資者始終在探索的謎題,官員們表面上怎麼說當然要聽,深扒歷史說不定也能找到更多有用的線索。至少高盛就是這麼幹的。
  • 美聯儲加息25個基點是什麼意思 加息對黃金的影響
    自從美聯儲主席耶倫宣布今年要進行三次加息後,關於美聯儲加息的風聲從未停止,今日凌晨2點,今年的首輪加息終於塵埃落定,俗話說內行看門道,外行看熱鬧,那麼加息25個基點到底是什麼意思呢?加息對黃金價格的影響有哪些?
  • 美聯儲高官:再加息3-4次會收手 應重視收益率曲線倒掛
    Kaplan到2020年才有FOMC投票權,他認為美國中性利率大概區間是2.5%-2.75%。與6月加息後的聯邦基金利率指導區間1.75%-2%相比,這代表美聯儲再加息三次就能達到中性利率。論文寫到,美聯儲可能已經接近加息周期的尾聲,對經濟增長的阻礙正在浮現:「目前我相信美聯儲應該逐步加息,觸及中性利率時,我會傾向於退後一步。
  • KVB崑崙國際:美聯儲如期不加息,黃金日線強勢反彈
    國際現貨黃金周三在美聯儲宣布維持利率不變之後大幅上漲,日內漲幅超20美金,短線出現暴力拉升。最活躍COMEX12月期金合約在決定宣布的一分鐘內成交量達6056手,價值逾8億美金買盤推升現貨黃金短線暴漲。  美聯儲宣布維持聯邦隔夜基金利率上限0.5%及下限0.25%不變,並表示將等候更多數據後才考慮加息決定,據悉FOMC委員中有三位持加息意見。
  • 美聯儲博斯蒂克:緊急貸款工具起到了幫助作用。即使沒有使用,貸款...
    美聯儲博斯蒂克:緊急貸款工具起到了幫助作用。即使沒有使用,貸款機制的存在也給人們帶來了信心。2020-11-20 07:37:15來源:FX168 亞洲交易博覽:每日抽獎,註冊有禮> 美聯儲博斯蒂克
  • 美聯儲12月會議紀要:最終縮減債券購買將類似於2013-14年
    鮑威爾當時表示,在美國通脹重返正軌之前不會提前加息,並重申美聯儲可以擴大債券購買力度、調整所購買債券的久期,而在縮減債券購買之前,美聯儲將提前很久告知市場。在12月FOMC會後聲明中,美聯儲強化了購債前瞻指引的措辭,是四次會議聲明裡最大的變化之一。最新指引明確指出,「美聯儲將至少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的國債和機構MBS,直到在實現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目標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進一步進展為止。
  • 美聯儲博斯蒂克:紐奧良和奧蘭多將需要更長的恢復時間;阿拉巴馬...
    2020-09-24 01:39:42來源:FX168 美聯儲博斯蒂克
  • 劉逆:美聯儲會在保證公信力的前提下儘量推遲加息
    昨晚美聯儲的6為官員分別發表了談話,其中最重要的三位重量級人物中,耶倫的言論比較少。但作為副主席的費希爾支持延遲加息,等待通脹信號進一步明確。紐約聯儲主席杜德利支持逐步加息,他表示逐步加息的話,市場的市場的過激反應會被弱化很多。
  • 美國12月CPI未來幾個月或升至3% 美聯儲或因此提前加息
    美聯儲或因此提前加息,美指有望再次反彈1月12日,市場分析師Patti Domm撰文稱,雖然市場預測美國12月CPI不會上漲太多,但仍非常關心美國是否出現通脹跡象。事實上,近期摩根史坦利等投行預測未來幾個月美國通脹能升至3%的水平。若真是這樣,將加大美聯儲提前加息概率,美指有望因此再次反彈。
  • 劉逆:美聯儲即要魚肉也要熊掌
    但昨晚的LMCI顯示就業市場非常不樂觀。表面看來這是就業市場反覆不定的徵兆,實際上這是美聯儲早就為不加息埋下的伏筆。  美聯儲一路下來都在演戲和造假經濟數據,以貨幣政策配合自己的戰略目標。首先,美聯儲需要美元保持吸引力,保留美元的國際主要貨幣地位是戰略目標之一。但這樣做就需要美元保持吸引力,不斷有加息的預期。相反真正加息,對美國是有害處的。
  • 美聯儲12月紀要:全體官員支持購債速度,談及「縮減購債」將類似...
    鮑威爾當時表示,在美國通脹重返正軌之前不會提前加息,並重申美聯儲可以擴大債券購買力度、調整所購買債券的久期,而在縮減債券購買之前,美聯儲將提前很久告知市場。在12月FOMC會後聲明中,美聯儲強化了購債前瞻指引的措辭,是四次會議聲明裡最大的變化之一。最新指引明確指出,「美聯儲將至少每月購買1200億美元的國債和機構MBS,直到在實現充分就業和物價穩定目標方面取得實質性的進一步進展為止。
  • 美聯儲會議紀要前瞻:或透露購債計劃以及對疫苗前景的看法;① 美聯...
    美聯儲會議紀要前瞻:或透露購債計劃以及對疫苗前景的看法;① 美聯儲在12月會議上維持月度購債規模不變,令許多分析師和投資人感到失望,他們認為聯儲應當擴大購債,以更好地支撐經濟度過新冠疫情。② 北京時間周四(1月7日)凌晨3:00美聯儲將公布這次會議的記錄,會議記錄很可能透露究竟是什麼原因促使聯儲做出這個決定,以及聯儲是如何將疫苗的前景納入自己的計劃。
  • 耶倫釋放加息信號 人民幣直面 「風險6月」
    儘管中國資本帳戶並未完全開放,但一般認為,加息可能會加劇人民幣貶值預期。面對風險或熱點事件高發的6月——美聯儲加息、英國退歐公投、A股進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等,人民幣又將如何「備戰」?推遲的加息漸行漸近2016年年初前後,由於耶倫一直態度偏鴿,因此市場甚至預計年內加息都可能無望,但情況已經逆轉。
  • 美聯儲議息在即 美股資金虹吸效應顯現
    本周,美聯儲即將召開政策會議,加息周期啟動幾乎已無懸念。按照川普的主張,強勢美元將吸引資金回流,參與基建投資,拉動美國經濟增長。在美聯儲正式開會前,美國市場對全球資金的虹吸效應似乎已經顯現。美股市值躍至全球40%空頭分析師「閉了嘴」北京時間本周四凌晨,美聯儲即將公布其最新的利率決定。根據CME集團的FedWatch工具,目前美聯儲有94.9%的可能性會在此次會議上加息。在美聯儲啟動加息周期之前,資金湧入美國市場。
  • 美聯儲最強放水美元「涼涼」 疫苗大棒下黃金拒絕崩盤
    道明證券大宗商品策略主管Bart Melek表示:「疫苗進展是非常非常好的消息,但問題是,即便是在發達國家,也需要相當長一段時間才能接種。」他補充稱,市場上周已經根據輝瑞的消息調整了頭寸。美元下跌支撐金價,明年要崩盤?
  • 如何評價美聯儲主席Janet Yellen 四年任期的表現?
    15年的美國首次加息給了股市和經濟重重的一擊。加上中國經濟放緩的消息一出,美股可謂開創了史上最慘的第一季度.. 大家紛紛開始說「美聯儲加息要為此次負主要責任」.. 耶奶奶原本就是典型的鴿派代表,這樣也正好是順了她的意吧,越謹慎越好。大家都通過歷史 justify了她的鴿派行為。  以美國市場復甦的速度來看,市場原本預計16/17年都可以加息3次左右。
  • 從美聯儲首位女主席到美國首位女財長 耶倫將重返世界金融舞臺中央...
    當地時間周一,美國當選總統拜登公布了新政府經濟團隊提名,其中,美聯儲前主席耶倫獲得了最引人關注的財長提名,作為眼下國會和華爾街最有可能同時歡迎的人選,耶倫將承擔起推進財政刺激政策的重任。等到後續參議院確認任命後,耶倫也將成為美國財政部231年歷史上首位女性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