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赤水。
村民去森林尋找一種野生茶樹,這種茶樹基本上都長在原始森林懸崖峭壁的邊上。
早上四五點起床,然後上山,採一背簍兩背簍茶葉,就往回趕。回到家已是天黑。有時是當天去,明天採,後天回。
聞起來挺香的,媽媽小時候就給我喝。——村民的女兒說道。
這種茶,極為罕見。是赤水的先民,千百年來留下的一種獨特的制茶技藝。
村民把採集回來的樹葉進行發酵,這會使葉子散發出清香,從而引來化香夜蛾等昆蟲。昆蟲在茶葉上產卵繁殖,長出的幼蟲,就以葉子為食。這些幼蟲食葉後排洩的蟲糞粒,曬乾過篩,在稍加炒制,就製成了當地別具一格的飲品——蟲茶。
正是有了蟲子的幫助,幫助這道茶增添了很多茶葉本身不具備的微量元素。
這種所謂的茶樹,學名叫豹皮樟,並非山茶屬的茶樹。赤水人對這種樹的迷戀,其實是幾百年自然選擇的結果。
有一種說法,清代乾隆年間,湘西南城步苗民因不滿封建統治揭竿而起,朝廷派兵前來鎮壓,將苗民圍趕入了深山。這樣一來,苗民只能依靠採野菜摘茶葉等充飢。不料,這年野菜因乾旱而枯死,茶葉全被山蟲啃噬一光,剩下的只是遍地蟲屎渣。飢不擇食的苗民便將這種蟲屎渣撮來衝水喝,發覺其味道不賴。於是日後就"改弦易轍",乾脆喝起了這種所謂的"茶",並命其名為"蟲茶"。後來長安城的官員們知道了,為了向皇上獻媚爭寵,便下令當地百姓大制蟲茶,用樹皮做成精緻漂亮的包裝盒,外裱紅紙,0.25Kg 一盒,作為珍品每年向朝廷進貢,蟲茶又成為了"貢茶"。蟲茶在當地廣泛食用,鄉民均健康長壽,身體強壯。
蟲茶,初聞有泥土芳香,經開水沏泡後,茶湯呈暗紅色,類似紅茶。入口清香涼爽,餘味怡思,潤喉益腑,其味甚佳,且具保健功能
明代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也記錄了"茶蛀蟲,此裝茶籠內蛀蟲也,取其屎用"、"蛀屑+ 主治, 耳出汁"等文。
這種茶,是人與自然的結晶,其中,或許能品出,祖先的謙卑與智慧。
本文由「品茗慢生活」獨家原創,如需轉載,不得刪減,並請註明出處。
本文首發於公眾號:品茗慢生活。專注於茶文化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