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3年9月9日2時30分許,在盟軍通過電臺,向外界宣布了義大利投降(9月8日)消息的第二天,義大利皇家海軍(Regia Marina)「維託裡奧·維內託」號(Vittorio Veneto)、「利託裡奧」號(Littorio)、「羅馬」號(Roma)戰列艦,在三艘輕巡洋艦、八艘驅逐艦的護航下,離開拉斯佩齊亞(La Spezia)港,駛向由盟軍控制的馬爾他島(Malta)。
從上至下,依次為「維託裡奧·維內託」號、「利託裡奧」號和「羅馬」號(Roma)戰列艦
為阻止義大利艦艇落入盟軍之手,在義大利艦隊啟航之後,德國空軍便派出六架「道尼爾」(Dornier)Do 217 K-2型轟炸機,掛載「弗裡茨」X制導炸彈(Fritz X)準備對它們發起攻擊。9月9日下午,德國空軍轟炸機在博尼法喬海峽(Bouches de Bonifacio)上空,發現了義大利艦隊。雖然義大利艦隊也發現了它們,但由於距離過遠難以分辨是敵是友,加上盟軍先前曾承諾過,會給他們提供空中掩護,因此艦隊指揮官卡洛·貝爾加米尼(Carlo Bergamini)上將並沒有下達命令實施攻擊。
Do 217 K-2型轟炸機投擲「弗裡茨」X制導炸彈的畫作
「弗裡茨」X制導炸彈
15時37分許,艦隊開始遭到攻擊,大約15分鐘後,「羅馬」號戰列艦被一枚「弗裡茨」X制導炸彈命中後桅右側、兩座90毫米53倍徑高射炮之間的位置。憑藉著重力加速度帶來的極強穿透力,這枚炸彈直接貫穿「羅馬」號的艦體,在龍骨下方爆炸,將艦體撕開一個破口。15時50分,第二枚「弗裡茨」X制導炸彈命中了「羅馬」號右舷、二號主炮塔與艦橋之間的位置。在爆炸後,引燃了二號主炮塔彈藥庫內的發射藥包,幾秒鐘後,火災引起了劇烈的爆炸,將重達1500噸的二號主炮塔炸飛,位於艦橋內的卡洛·貝爾加米尼、「羅馬」號戰列艦艦長阿東·德爾·西瑪(Adone Del Cima)當場死亡,眾多參謀也幾乎全部喪生。
艦隊指揮官卡洛·貝爾加米尼(圖片右側)
「羅馬」號戰列艦艦長阿東·德爾·西瑪
爆炸後的「羅馬」號戰列艦
猛烈的爆炸過後,「羅馬」號戰列艦上空騰起一團巨大的蘑菇雲,達到了至少1500米的高度,艦體結構遭到極大破壞,艦艏開始向右舷傾斜。16時11分許,「羅馬」號斷成兩截沉沒,全艦2021名官兵中,只有628人倖存。
「羅馬」號戰列艦沉沒之後,躲過一劫的「維託裡奧·維內託」號和「利託裡奧」號戰列艦
「羅馬」號戰列艦的沉沒,讓「弗裡茨」X制導炸彈一時間名聲大噪,同時也讓盟軍方面認識到,這種全新武器的威力(僅用兩枚,就擊沉了一艘滿載排水量高達46215噸的戰列艦)。在這一大背景之下,美國加快了制導炸彈的研製速度。咱們今天呢,就來聊一聊美國的第一種制導炸彈,它就是AZON VB-1(Vertical Bomb 1 意思為「垂直炸彈1型」)。
美國的「純方位角」
美國AZON VB-1制導炸彈
美國對於制導炸彈的研製工作,最早開始於20世紀40年代初,當時的想法是,研製一種可以由轟炸機進行投放的航空炸彈,這種武器與普通航空炸彈最大的區別在於,在其自由落體過程中,允許投彈手進行控制,以修正其出現的誤差。
1941年,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NDRC)啟動了制導炸彈項目,項目代號為「AC-1」。在項目早期的概念測試階段,「AC-1」並不是一種配備了無線電控制裝置的炸彈。1941年11月14日,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將項目代號更改為「AC-36」。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
1942年4月19日至23日,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在位於佛羅裡達州(State of Florida)奧卡魯沙縣(Okaloosa County)的埃格林空軍基地(Eglin Air Force Base)內,進行了第一次概念測試。這次測試的目的,是確定炸彈能否在自由落體的過程中被控制。測試人員在一枚重量為172.36千克的練習彈上,安裝了控制翼面和攝像機。其中,翼面是通過預先編寫好的程序來進行控制,並非無線電控制;而攝像機,則是用於記錄自由落體過程中,控制翼面的活動情況及練習彈與地面目標的相對位置。測試結果表明,練習彈在自由落體過程中,是可以被控制的。測試報告建議,將無線電或電視控制裝置,安排到下一階段的概念測試中。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
1942年7月,在位於馬裡蘭州(State of Maryland)的阿伯丁試驗場(Aberdeen Proving Ground)內,開始第二階段概念測試。在使用十一枚45千克、兩枚181.4千克練習彈測試了觀察(即在彈體上安裝照明劑,以便投彈手進行目視引導,這裡照明劑起到的作用是,讓投彈手可以觀察炸彈的具體位置,以便對其進行調整)、控制穩定性等方面的表現後,7月14日至15日,進行了進一步的概念測試,就是確定用無線電或電視控制的可行性。測試結果表明,由於電視圖像接收不良,加之視野狹窄,電視控制並不是一種可行的辦法,所以「AC-36」項目只能採用無線電信號配合照明劑的方式進行控制。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
在第二次概念測試結束之後,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繼續對「AC-36」項目進行完善。到1943年3月,在進行了10餘次測試後,「AC-36」項目已經變得較為成熟,重達453.59千克的練習彈,能夠通過無線電信號來進行控制。但是由於陀螺儀穩定性不足,所以只具備橫向轉向能力,無法改變其俯仰或是下降速度。
1943年6月1日,美國陸軍部(Department of the Army)的一封信件中明確了「AC-36」項目後續的發展要求,其中一點就是,在更好的裝置出現之前,先按照只具備橫向轉向能力進行研製(這也是後來的VB-1制導炸彈被稱為Azon的原因,意思是「只能調整方位角」或「純方位角」)。至此,「AC-36」項目概念階段結束。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
AZON VB-1誕生
1943年8月,美國陸軍亨利·J·蘭德(Henry J. Rand)、託馬斯·J·奧唐奈(Thomas J. O'Donnell)少校在之前概念的基礎上,設計出了最初的AZON VB-1。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將其測試與生產工作,交由位於賓夕法尼亞州(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匹茲堡(Pittsburgh)的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子公司負責。同年9月8日,義大利皇家海軍「羅馬」號戰列艦被德國空軍用「弗裡茨」X制導炸彈擊沉,此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美國制導炸彈的研製速度(陸軍航空軍第八航空隊就曾敦促國防部開發一種制導武器)。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
在經過一系列改進及測試,到1943年10月,AZON VB-1已經具備投入實戰的條件,並準備於11月,生產第一批共200枚AZON VB-1。1944年初,美國陸軍航空軍(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已經做好使用它的準備工作,他們於1944年2月4日,制定了機組人員訓練計劃,並派六架B-17「空中堡壘」(flying fortress)轟炸機及機組人員,回到佛羅裡達州奧蘭多市,進行飛機設備安裝和機組人員訓練(於同年3月1日離開美國返回英國)。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
結構特點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可以看到其尾部用於固定無線電遙控尾翼設備的螺栓
AZON VB-1實際上,就是一枚453.59千克Mark 65型通用炸彈(AN-M65),加裝了一套無線電遙控尾翼(四邊形)設備(後者以螺栓,固定在前者上)。無線電遙控尾翼中裝有陀螺儀、信號接收器及控制設備,它們由24伏電池供電,電池電量只能供應內部設備工作約三分鐘。用來接收投彈手指令的天線,布置在支撐尾翼的支撐杆內。在尾翼尾部,有一個圓柱形的照明裝置,其內部填充的照明劑,可產生高達60萬坎德拉(發光強度單位)的亮光(同時還會在空中留下一道煙柱),以供投彈手目視引導。
拆掉尾翼部分的Mark 65型通用炸彈,在換上下圖的遙控設備之後,就變成了AZON VB-1遙控炸彈
AZON VB-1遙控炸彈的無線電遙控尾翼設備,可以看到其圓柱形的照明裝置
無線電遙控尾翼設備,能夠將炸彈從1500米投放高度,引導至目標。由於只具備橫向轉向能力(也就是左右轉向),不具備俯仰能力,所以AZON VB-1遙控炸彈,比較適合長而狹窄的目標,例如橋梁或鐵路。在被投放之後,投彈手必須將炸彈放在自己視野中,使用BC-1156型控制裝置,向左或向右撥動上面的操縱杆調整炸彈方向進行控制。控制裝置發出的命令,通過RC-186無線電發送器發送給無線電遙控尾翼設備(同時可以控制5枚炸彈)。
AZON VB-1的控制設備
實戰情況
投彈手使用的BC-1156型控制裝置,向左或向右撥動上面的操縱杆即可調整炸彈方向
AZON VB-1於1944年初,開始裝備美國陸軍航空軍。第一個裝備它的部隊,為部署在義大利的第十五航空隊。3月15日,三架掛載VB-1的B-17轟炸機,在十六架P-38「閃電」(Lightning)戰鬥機的掩護下,前去摧毀裡米尼至安科納鐵路線的橋梁。但這次任務由於氣象條件差,失敗了。4月24日,天氣轉好,五架掛載VB-1的B-17轟炸機,在十八架P-38「閃電」(Lightning)戰鬥機的掩護下,前去摧毀上述目標。
轟炸機上RC-186無線電發送器的天線
雖然在訓練中,VB-1的命中率較高(與非制導航空炸彈比為29:1),但在實戰中,效果很差。投下的19枚VB-1炸彈,不僅未對目標造成傷害,其中3枚還失控了。4月29日,第十五航空隊又出動五架掛載VB-1的B-17轟炸機前去轟炸上述目標,但效果與第一次差不多。
1944年中旬,部署在英國的第八航空隊,也裝備了VB-1,在對德國境內目標實施的轟炸中,效果依舊很慘澹,例如在1944年8月25日,執行的第571號任務中,投下的40枚VB-1竟無一命中目標。
投下的AZON VB-1制導炸彈
總體評價
AZON VB-1制導炸彈
總的來說,作為美國第一種制導炸彈,AZON VB-1的性能並不怎麼樣。之所以這樣評價它,主要是因為其引導方式(畢竟,目視引導受限因素太多)。當目標上空雲層覆蓋率達到20%至40%的時候,就無法進行引導。就算拋去天氣因素,在晴空萬裡的時候,如果高度太高,投彈手會看不清目標的具體位置,如果太低,又會給轟炸機帶來極大的危險(在引導時,為保證投彈手能夠看到投下的炸彈,轟炸機不能進行機動,需要水平飛行30秒左右,這時的轟炸機無疑是敵方防空炮火最好的目標)。另外,在轟炸機周圍爆炸的防空炮彈,產生的衝擊波會導致飛機震蕩,也會影響投彈手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