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美國的「純方位角」制導炸彈 投下40枚竟無一命中目標

2021-01-12 菌武視界

引言

1943年9月9日2時30分許,在盟軍通過電臺,向外界宣布了義大利投降(9月8日)消息的第二天,義大利皇家海軍(Regia Marina)「維託裡奧·維內託」號(Vittorio Veneto)、「利託裡奧」號(Littorio)、「羅馬」號(Roma)戰列艦,在三艘輕巡洋艦、八艘驅逐艦的護航下,離開拉斯佩齊亞(La Spezia)港,駛向由盟軍控制的馬爾他島(Malta)。

從上至下,依次為「維託裡奧·維內託」號、「利託裡奧」號和「羅馬」號(Roma)戰列艦

為阻止義大利艦艇落入盟軍之手,在義大利艦隊啟航之後,德國空軍便派出六架「道尼爾」(Dornier)Do 217 K-2型轟炸機,掛載「弗裡茨」X制導炸彈(Fritz X)準備對它們發起攻擊。9月9日下午,德國空軍轟炸機在博尼法喬海峽(Bouches de Bonifacio)上空,發現了義大利艦隊。雖然義大利艦隊也發現了它們,但由於距離過遠難以分辨是敵是友,加上盟軍先前曾承諾過,會給他們提供空中掩護,因此艦隊指揮官卡洛·貝爾加米尼(Carlo Bergamini)上將並沒有下達命令實施攻擊。

Do 217 K-2型轟炸機投擲「弗裡茨」X制導炸彈的畫作

「弗裡茨」X制導炸彈

15時37分許,艦隊開始遭到攻擊,大約15分鐘後,「羅馬」號戰列艦被一枚「弗裡茨」X制導炸彈命中後桅右側、兩座90毫米53倍徑高射炮之間的位置。憑藉著重力加速度帶來的極強穿透力,這枚炸彈直接貫穿「羅馬」號的艦體,在龍骨下方爆炸,將艦體撕開一個破口。15時50分,第二枚「弗裡茨」X制導炸彈命中了「羅馬」號右舷、二號主炮塔與艦橋之間的位置。在爆炸後,引燃了二號主炮塔彈藥庫內的發射藥包,幾秒鐘後,火災引起了劇烈的爆炸,將重達1500噸的二號主炮塔炸飛,位於艦橋內的卡洛·貝爾加米尼、「羅馬」號戰列艦艦長阿東·德爾·西瑪(Adone Del Cima)當場死亡,眾多參謀也幾乎全部喪生。

艦隊指揮官卡洛·貝爾加米尼(圖片右側)

「羅馬」號戰列艦艦長阿東·德爾·西瑪

爆炸後的「羅馬」號戰列艦

猛烈的爆炸過後,「羅馬」號戰列艦上空騰起一團巨大的蘑菇雲,達到了至少1500米的高度,艦體結構遭到極大破壞,艦艏開始向右舷傾斜。16時11分許,「羅馬」號斷成兩截沉沒,全艦2021名官兵中,只有628人倖存。

「羅馬」號戰列艦沉沒之後,躲過一劫的「維託裡奧·維內託」號和「利託裡奧」號戰列艦

「羅馬」號戰列艦的沉沒,讓「弗裡茨」X制導炸彈一時間名聲大噪,同時也讓盟軍方面認識到,這種全新武器的威力(僅用兩枚,就擊沉了一艘滿載排水量高達46215噸的戰列艦)。在這一大背景之下,美國加快了制導炸彈的研製速度。咱們今天呢,就來聊一聊美國的第一種制導炸彈,它就是AZON VB-1(Vertical Bomb 1 意思為「垂直炸彈1型」)。

美國的「純方位角」

美國AZON VB-1制導炸彈

美國對於制導炸彈的研製工作,最早開始於20世紀40年代初,當時的想法是,研製一種可以由轟炸機進行投放的航空炸彈,這種武器與普通航空炸彈最大的區別在於,在其自由落體過程中,允許投彈手進行控制,以修正其出現的誤差。

1941年,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NDRC)啟動了制導炸彈項目,項目代號為「AC-1」。在項目早期的概念測試階段,「AC-1」並不是一種配備了無線電控制裝置的炸彈。1941年11月14日,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將項目代號更改為「AC-36」。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

1942年4月19日至23日,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在位於佛羅裡達州(State of Florida)奧卡魯沙縣(Okaloosa County)的埃格林空軍基地(Eglin Air Force Base)內,進行了第一次概念測試。這次測試的目的,是確定炸彈能否在自由落體的過程中被控制。測試人員在一枚重量為172.36千克的練習彈上,安裝了控制翼面和攝像機。其中,翼面是通過預先編寫好的程序來進行控制,並非無線電控制;而攝像機,則是用於記錄自由落體過程中,控制翼面的活動情況及練習彈與地面目標的相對位置。測試結果表明,練習彈在自由落體過程中,是可以被控制的。測試報告建議,將無線電或電視控制裝置,安排到下一階段的概念測試中。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

1942年7月,在位於馬裡蘭州(State of Maryland)的阿伯丁試驗場(Aberdeen Proving Ground)內,開始第二階段概念測試。在使用十一枚45千克、兩枚181.4千克練習彈測試了觀察(即在彈體上安裝照明劑,以便投彈手進行目視引導,這裡照明劑起到的作用是,讓投彈手可以觀察炸彈的具體位置,以便對其進行調整)、控制穩定性等方面的表現後,7月14日至15日,進行了進一步的概念測試,就是確定用無線電或電視控制的可行性。測試結果表明,由於電視圖像接收不良,加之視野狹窄,電視控制並不是一種可行的辦法,所以「AC-36」項目只能採用無線電信號配合照明劑的方式進行控制。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

在第二次概念測試結束之後,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繼續對「AC-36」項目進行完善。到1943年3月,在進行了10餘次測試後,「AC-36」項目已經變得較為成熟,重達453.59千克的練習彈,能夠通過無線電信號來進行控制。但是由於陀螺儀穩定性不足,所以只具備橫向轉向能力,無法改變其俯仰或是下降速度。

1943年6月1日,美國陸軍部(Department of the Army)的一封信件中明確了「AC-36」項目後續的發展要求,其中一點就是,在更好的裝置出現之前,先按照只具備橫向轉向能力進行研製(這也是後來的VB-1制導炸彈被稱為Azon的原因,意思是「只能調整方位角」或「純方位角」)。至此,「AC-36」項目概念階段結束。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

AZON VB-1誕生

1943年8月,美國陸軍亨利·J·蘭德(Henry J. Rand)、託馬斯·J·奧唐奈(Thomas J. O'Donnell)少校在之前概念的基礎上,設計出了最初的AZON VB-1。美國國防研究委員會將其測試與生產工作,交由位於賓夕法尼亞州(Commonwealth of Pennsylvania)匹茲堡(Pittsburgh)的西屋電氣公司(Westinghouse Electric)子公司負責。同年9月8日,義大利皇家海軍「羅馬」號戰列艦被德國空軍用「弗裡茨」X制導炸彈擊沉,此情況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美國制導炸彈的研製速度(陸軍航空軍第八航空隊就曾敦促國防部開發一種制導武器)。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

在經過一系列改進及測試,到1943年10月,AZON VB-1已經具備投入實戰的條件,並準備於11月,生產第一批共200枚AZON VB-1。1944年初,美國陸軍航空軍(United States Army Air Forces)已經做好使用它的準備工作,他們於1944年2月4日,制定了機組人員訓練計劃,並派六架B-17「空中堡壘」(flying fortress)轟炸機及機組人員,回到佛羅裡達州奧蘭多市,進行飛機設備安裝和機組人員訓練(於同年3月1日離開美國返回英國)。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

結構特點

1944年,進行風洞測試的VB-1制導炸彈,可以看到其尾部用於固定無線電遙控尾翼設備的螺栓

AZON VB-1實際上,就是一枚453.59千克Mark 65型通用炸彈(AN-M65),加裝了一套無線電遙控尾翼(四邊形)設備(後者以螺栓,固定在前者上)。無線電遙控尾翼中裝有陀螺儀、信號接收器及控制設備,它們由24伏電池供電,電池電量只能供應內部設備工作約三分鐘。用來接收投彈手指令的天線,布置在支撐尾翼的支撐杆內。在尾翼尾部,有一個圓柱形的照明裝置,其內部填充的照明劑,可產生高達60萬坎德拉(發光強度單位)的亮光(同時還會在空中留下一道煙柱),以供投彈手目視引導。

拆掉尾翼部分的Mark 65型通用炸彈,在換上下圖的遙控設備之後,就變成了AZON VB-1遙控炸彈

AZON VB-1遙控炸彈的無線電遙控尾翼設備,可以看到其圓柱形的照明裝置

無線電遙控尾翼設備,能夠將炸彈從1500米投放高度,引導至目標。由於只具備橫向轉向能力(也就是左右轉向),不具備俯仰能力,所以AZON VB-1遙控炸彈,比較適合長而狹窄的目標,例如橋梁或鐵路。在被投放之後,投彈手必須將炸彈放在自己視野中,使用BC-1156型控制裝置,向左或向右撥動上面的操縱杆調整炸彈方向進行控制。控制裝置發出的命令,通過RC-186無線電發送器發送給無線電遙控尾翼設備(同時可以控制5枚炸彈)。

AZON VB-1的控制設備

實戰情況

投彈手使用的BC-1156型控制裝置,向左或向右撥動上面的操縱杆即可調整炸彈方向

AZON VB-1於1944年初,開始裝備美國陸軍航空軍。第一個裝備它的部隊,為部署在義大利的第十五航空隊。3月15日,三架掛載VB-1的B-17轟炸機,在十六架P-38「閃電」(Lightning)戰鬥機的掩護下,前去摧毀裡米尼至安科納鐵路線的橋梁。但這次任務由於氣象條件差,失敗了。4月24日,天氣轉好,五架掛載VB-1的B-17轟炸機,在十八架P-38「閃電」(Lightning)戰鬥機的掩護下,前去摧毀上述目標。

轟炸機上RC-186無線電發送器的天線

雖然在訓練中,VB-1的命中率較高(與非制導航空炸彈比為29:1),但在實戰中,效果很差。投下的19枚VB-1炸彈,不僅未對目標造成傷害,其中3枚還失控了。4月29日,第十五航空隊又出動五架掛載VB-1的B-17轟炸機前去轟炸上述目標,但效果與第一次差不多。

1944年中旬,部署在英國的第八航空隊,也裝備了VB-1,在對德國境內目標實施的轟炸中,效果依舊很慘澹,例如在1944年8月25日,執行的第571號任務中,投下的40枚VB-1竟無一命中目標。

投下的AZON VB-1制導炸彈

總體評價

AZON VB-1制導炸彈

總的來說,作為美國第一種制導炸彈,AZON VB-1的性能並不怎麼樣。之所以這樣評價它,主要是因為其引導方式(畢竟,目視引導受限因素太多)。當目標上空雲層覆蓋率達到20%至40%的時候,就無法進行引導。就算拋去天氣因素,在晴空萬裡的時候,如果高度太高,投彈手會看不清目標的具體位置,如果太低,又會給轟炸機帶來極大的危險(在引導時,為保證投彈手能夠看到投下的炸彈,轟炸機不能進行機動,需要水平飛行30秒左右,這時的轟炸機無疑是敵方防空炮火最好的目標)。另外,在轟炸機周圍爆炸的防空炮彈,產生的衝擊波會導致飛機震蕩,也會影響投彈手引導。

相關焦點

  • 雷霆3雷射制導炸彈進入先進位飛彈藥行列(圖)
    中航科技展區的LT-2(下)、LT-3(上)精確制飛彈藥。(攝影/鬍子)LT-3精確制飛彈藥彈體和導引頭。(攝影/鬍子)與航展其他制導炸彈不同,雷霆(LT)系列制導炸彈使用雷射制導模式。雷射制導炸彈歷史「悠久」,是第一代電視制導炸彈應用越南戰爭以後開發的第二代精確制導炸彈,在1972年轟炸清化大橋的空襲中取得舉世矚目的戰果。美軍耗費巨大代價屢次轟炸,清化大橋傷痕累累、巋然不動,依然正常使用,使用雷射制導炸彈以後,一次空襲就完全摧毀了大橋,顯示了雷射制飛彈藥極高的作戰效率。
  • 美國成功研製雷射制導子彈 可自動鎖定目標(圖)
    2月初,美國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桑迪亞國家實驗室對外宣布研製了一種類似飛鏢的雷射制導子彈。這種雷射制導子彈長4英寸(約合10.16釐米),適用於點50口徑(指彈殼直徑為0.5英寸,約合12.7毫米)槍族武器。研究人員稱,雷射制導子彈在飛行過程中能自動調整方向,像微型飛彈一樣擊中1英裡(約合1.6公裡)以外的目標。
  • 二戰期間英國的超級炸彈,利用地震波攻擊,是原子彈出現前的霸主
    但整個一戰時期,仍然是航空炸彈的嬰兒期,爆發式成長出現在二戰中。在兩次大戰之間有個插曲:美國人對巨型航空炸彈表現出了濃厚的興趣。他們在1921年10月7日,由美國陸軍航空隊投下了一枚重達4000英鎊,大約一噸重的炸彈,成為了當時的世界之最。
  • 二戰炸彈之母—高腳杯和大滿貫,曾炸毀德國大壩和俾斯麥號姊妹艦
    但原子彈的出現使 T-10 炸彈失去了用武之地。韓戰中,美國軍方為 T-10 炸彈加裝無線電制導系統,從而誕生了「塔松」巨型制導炸彈。1951 年 3 月 29 號,3 架 B-29 掛載塔松巨型炸彈,執行轟炸鴨綠江大橋的任務,但任務失敗;不僅如此,返航中一架低空飛行的 B-29 往日本海中拋棄塔松時意外墜毀。事後的調查認為是塔松接觸到海面爆炸,產生的衝擊波摧毀了 B-29。
  • 美國拐彎子彈內部曝光:雷射制導瞄哪打哪
    而美軍目前已研發了一種革命性的」會拐彎「的制導子彈,不僅無需考慮以上因素,甚至都無需保持傳統的」三點一線「射擊方式都能命中目標,本期就此解讀。2012年2月初,洛·馬公司宣布,他們已研發出了一種形似飛鏢的雷射制導子彈。前端有一個光學傳感器,用於搜索、追蹤射向目標的雷射制導點,內部傳感器能將目標的數據實時傳送給制導和指揮元件,後者可以通過一個8位的中央處理器計算出理想的飛行彈道並控制電磁傳動裝置。圖為「精確制導子彈」剖面圖。
  • 美國炸彈專家28天發明超級炸彈,美軍用防空洞內平民做試驗,致上...
    十幾分鐘後,其所攜帶的兩枚「掩體粉碎機」被投了下去,整個阿里米亞防空洞頓時如同煉獄,除一小部分人留下了完整的屍體外,大部分人都被直接氣化了,這是美軍針對平民的戰爭罪行,同時也讓人看到了現代武器恐怖的威力。
  • 美「郵包炸彈王」17年寄出16枚炸彈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最近,美國多地出現可疑炸彈包裹,這並不是美國首次出現大規模炸彈包裹,20世紀,美國出了個「郵包炸彈王」,他17年間在全美各地郵寄了16個炸彈包裹,造成多人死傷。從1978年到1995年,卡辛斯基郵寄了一系列性能越來越先進的炸彈,造成美國社會恐慌。根據統計,他總共郵寄過16枚炸彈。他的第一個郵包炸彈寄給西北大學材料科學教授巴克利·克裡斯特,但克裡斯特警惕性很高,發覺這個包裹有些不正常,於是聯繫了校園警察,警官打開包裹時炸傷了左手。接著,卡辛斯基把目標轉向航空公司。
  • 最大鑽地炸彈!200米地下設施無一逃脫,一次爆炸相當小型地震
    今天為大家介紹一下全世界威力最大的鑽地炸彈,這就是美國的GBU-57。這是一種體積極其巨大的炸彈,長度為6.1米,重約14噸,比一般的飛彈還要重的多。美軍正常的轟炸機和戰鬥轟炸機根本無法攜帶這種炸彈,根本帶不動。一般的鑽地炸彈不過數噸重,比如美國之前使用的 GBU 28,其重量只有2.2噸左右。
  • 蘇30境外執行任務,大仰角高速俯衝目標,五角大樓承認超出預期
    這次轟炸並不是採取的大量炸彈地毯式轟炸,而是採用了KAB-500L雷射制導炸彈精確轟炸了武裝分子的碉堡。採用雷射制導炸彈的目的是為了精確打擊武裝分子,避免誤傷無辜。普通炸彈雖然價格低廉,但是在投擲出去之後不能改變方向,只能依靠慣性在空氣當中滑翔,最終落到地面上爆炸。
  • 兩枚鑽地炸彈竄入防空洞,空氣被加熱到4500度,上千平民無一活命
    「鑽地炸彈」屠殺上千平民,美軍:不好意思炸錯了事情發生在海灣戰爭期間的1991年2月13日。當時,完全掌握了制空權的北約聯軍,開始頻繁出動轟炸機,對伊拉克境內的可疑目標實施定點清除。在伊拉克首都巴格達上空,兩架美軍F-117A轟炸機悄然來襲,將一枚重達2.2噸的GBU-28鑽地炸彈從高空投下,直接砸入了一座地下掩體中。
  • 將無控變為可控 迫擊炮彈也可實現精確制導 準確度提高7倍
    XM395精確制導迫擊炮彈是一枚由阿連特科技系統公司為美國陸軍而研發的配件,裝在由牽引式和自行式迫擊炮所發射、現有的120毫米炮彈以上,將本來無控的傳統120毫米榴彈轉變為可控,並且能夠在惡劣氣象條件下使用的精確導引彈藥。
  • 美國炸彈狂徒:55枚炸彈讓紐約陷入恐慌,被抓後為何不能定罪?
    有不少公知將美國視為天堂,但是美國其實是一個看似光明其實充滿黑暗的地方,而且美國的黑暗經常會引發社會矛盾,導致人民的不滿甚至報復。發生於美國40-50年代的紐約炸彈事件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這一發現嚇壞了這名清潔工,他立刻報了警,紐約警局立即派出了警員和排爆專家趕赴現場。萬幸的是,炸彈並沒有引爆,而且蹊蹺的是這枚炸彈既不是定時的也不是遙控的,似乎兇手並沒有打算引爆它。警局的排爆專家小心翼翼的拆除了這枚炸彈,並帶回警局,對炸彈結構和炸藥成分進行檢測。
  • 世界十大最危險的武器|上帝之杖|沙皇炸彈|蘇聯_軍事|炸彈
    1、蘇聯沙皇炸彈AN602,別稱「沙皇炸彈」、「大伊萬」,是冷戰期間蘇聯所製造的氫彈,總共製造兩枚,其中一枚於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島試爆,另一枚作為研究與備用。它是人類至今所引爆過所有種類的炸彈中,體積、重量和威力上均為最強大的炸彈。
  • 美國炸彈之母威力僅次於原子彈,相當於200枚中國魚七魚雷
    這裡要澄清幾個誤區,炸彈之母並非很多媒體說的燃料空氣炸彈,它裝填的是一種特種炸藥,甚至中國都有,用在魚雷戰鬥部上。炸彈之母也不是什麼鑽地炸彈,美國的巨型鑽地炸彈是另一種GBU-57巨型炸彈。4月13日美軍在阿富汗東部楠格哈爾省投下「炸彈之母」GBU-43巨型炸彈,這是美軍首次使用這種威力最強的非核武炸彈。
  • 96年我2枚飛彈發射失敗 GPS疑被美軍做手腳
    源於對美國GPS的擔心1991年海灣戰爭期間,美軍在猛烈空襲伊拉克的時候,開始在戰爭中應用GPS衛星導航技術。當時,美軍戰機投下的武器只有10%使用了GPS制導,但這10%的GPS制導武器卻發揮了強大的作戰效能。依靠GPS系統,海灣戰爭中的美軍曾創造過兩枚飛彈先後攻擊同一目標,且後一枚飛彈通過前一枚飛彈炸開的洞口鑽入目標內部爆炸的「戰場奇蹟」。
  • 美國空軍最尷尬的空戰:打了208發火箭彈竟拿它沒辦法
    F-89D唯一的機載武器就是兩翼吊艙內的火箭發射器,總共可以攜帶104枚Mk4型"巨鼠"空空火箭,最大射程1900米,飛行員可以選擇三種射擊模式:全齊射、兩輪射擊(62枚+42枚)或三輪射擊(42枚+32枚+30枚),F-89D安裝了新型的休斯E-6火控系統,通過AN/APG-40雷達和彈道計算機解算目標運動軌跡,自動瞄準擊發。
  • 大批炸彈從天而降,指揮部地動山搖瞬間被摧毀,給殲20上了一課
    由於以色列目前裝備有多架F35戰鬥機,這些作戰飛機在行動中,充分利用小直徑精確制導炸彈,展現出強大的對地攻擊能力,因此殲20或許可以借鑑。在以色列的空襲行動中,F35的隱身能力被充分體現,伊朗和敘利亞都無法有效應對這種目標,但是更令人關注的是,F35所採用的SDB-2型小直徑精確制導炸彈,這種炸彈使得戰鬥機被賦予了全天候打擊地面移動目標的能力,目前美國雷神公司已獲得大量訂單,專門為超過500架F35戰鬥機,生產配備與F35彈倉的SDB-2型制導炸彈,也被大量出口給美國的盟友國家
  • 擺脫松下電池依賴,特斯拉將投下4枚重磅炸彈
    僅僅兩周後,代號 Roadrunner 的特斯拉神秘項目也浮出水面,其目標就是造出比松下電池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更低的新型電池。除了 Jeff Dahn 的助力,特斯拉還會用上 Maxwell 的乾電極技術。
  • 美國解密細菌戰:731部隊產2470枚細菌炸彈
    新華社發●731部隊研發細菌武器經官方批准 ●研製以細菌戰攻擊為目標 ●研製出至少10種細菌病原體傳播炸彈 ●至少生產2470枚細菌炸彈——據《阿爾沃·湯姆森報告》楊彥君認為,可以明確地斷定細菌炸彈的研製是以細菌戰攻擊為最終目標的,而且細菌炸彈研究、設計和實驗的各個階段都是大規模展開的,完全不是軍事預防醫學的研究內容。
  • 感謝美國二十年的封鎖,讓中國北鬥衛星盤滿缽滿
    2011年5月4日,在美國眾議院弗蘭克.沃爾夫推動下,美國國會批准通過的撥款法案中,禁止美國與中國進行太空合作,進一步阻礙了美國與中國在太空科技領域合作的可能性。、國家經濟有非常重要的影響,1990年,歐盟為了擺脫對美國GPS衛星導航的依賴,積極研建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還拉中國投入2.3億歐元資金合作研製,美國為了壟斷衛星導航系統的軍事與商業利益,曾強烈地反對與阻撓,歐盟堅決對抗,但伽利略系統由於資金籌措困難、內部紛爭不斷和美國幹涉下,至今只有4枚衛星在軌,形勢不樂觀,幸好中國分兩路進發,一邊參與伽利略系統,一邊建構3枚定位於地球靜止軌道的衛星、1個地面中心站的實驗性二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