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深入北極圈內1000公裡,距北極也1000公裡,有世界上最靠北的城鎮和科學考察站,這就是位於北緯80度上下的挪威的斯瓦巴德群島。
記者在飛機上俯瞰斯瓦巴德群島,映入眼帘的儘是綿綿千裡的冰封大地、雲繞雪山,那裡有沉睡萬年、厚數百米的冰川;北冰洋上飄浮著無際的浮冰,恰似破碎的水晶玻璃,順洋流緩緩南下,此地此景,喚起望斷天涯路的感慨。斯瓦巴德首府朗耶爾機場漆黑筆直的跑道在茫茫冰雪中分外顯眼。
斯瓦巴德和中國還有一段緣分。斯瓦巴德群島總督魯德告訴記者,17世紀時荷蘭人巴倫支正是為了尋找遙遠富庶的中國才率船隊航行到此,首次發現了這個無人居住的群島,取名斯瓦巴德,意為「寒冷的海岸」。
看來斯瓦巴德名副其實,來時斯德哥爾摩和奧斯陸已是鮮花盛開,而這裡氣溫未超過零下2攝氏度。魯德總督說我們趕上了太陽高照的好天氣,不過記者上午在室外行走不過一兩分鐘,已覺得冷風刺骨。當地居民告訴記者,這裡最低氣溫紀錄曾達零下46攝氏度,年平均氣溫將近零下5攝氏度,就是在短暫夏季平均氣溫也不過5攝氏度。寒冷的氣候,使得島上大部分土地被冰川覆蓋。走遍群島,見不到一顆綠草,夏天偶有苔蘚植物生長甚至還開花,被人簡直視作寶貝。
漫長的極晝和極夜由於地處高緯度,島上4月中旬到8月中旬是太陽終日不落的極晝。記者半夜12點到室外觀察,仍見太陽高掛天邊,可謂晴空萬裡,比陰天的正午不知還要亮多少倍,照相根本不用打閃光燈;偶爾有汽車飛馳而過,也沒有開燈的。因為天不黑,好幾個記者意識不到已是半夜三更,毫無睡意,而從10月中旬開始到第二年2月,斯瓦巴德群島又被漫長的極夜籠罩,整個群島陽光不再,黑夜漫漫,只有晴朗夜空中的星星和偶爾出現的五彩繽紛的北極光能給這片千裡冰封的世界帶來一絲光亮。這是島上最難熬的一段時間,非身臨其境是很難體會的。
魯德總督向我們介紹說,原來斯瓦巴德是無國籍群島,隨著本世紀初煤礦的發現和開採,各國來的人越來越多,衝突時有發生,大家都希望有個國家的政府把這裡管起來。1920年國際上簽署了《斯瓦巴德協議》,承認挪威擁有對群島的主權,派駐總督,但是各籤約國可以在這裡從事任何經濟、科學、文化等活動。目前整個群島有常住居民人口2200多人,其中1300名挪威人居住在郎耶爾,900名俄羅斯人居住在巴倫支堡、新奧勒松等地,還有幾十名來自好幾個國家的科學家從事考察,這些人都居住在群島中最大的島嶼斯匹次卑爾根島上,我國出版的很多地圖都將斯瓦巴德群島標註為斯匹次卑爾根群島,這是不對的。
斯瓦爾德所有的挪威居民都是從大陸來的,在這裡成家立業,最終還要回大陸養老送終,平均每人在這裡生活13年。為了吸引國人來這裡,挪威政府大大調低了這裡的公司稅和個人所得稅,所以在高稅收的挪威,儘管這裡的工資並不比別處高多少,但個人的實際收入卻要高得多。難怪魯德總督放著內政部的高官不當偏要到這裡來做兩年的「封疆大臣」。遠在天邊的新奧勒松的郵政所所長兼投遞員尼爾森告訴記者,她來這裡就是圖低稅收,掙錢供妹妹上大學。
在這裡上大學郎耶爾有一所漂亮的「斯瓦巴德大學教學點」。校長很自豪地告訴我們,教學樓面積有2000多平方米,以後還將擴建3倍。目前有100多名來自10多個國家的大學生和博士生在這裡學習與極地有關的生態、氣候、地質等方面的課程,中國西藏大學也曾有學生在這裡學習地球物理。和別處大學不一樣的是,學校門口除了滿地的鞋,不少存包櫃前還掛著長槍,那是學生們上學途中防範北極熊用的。學生們第一周的課程全是射擊訓練和野外安全。我們一到這裡就被反覆警告,沒有當地人陪同不要出城,幾天前就有北極熊在朗耶爾城外遊蕩,它們時常主動攻擊人,敏捷兇猛,非常危險。記者採訪新奧勒松科學考察站時,住的招待所房間裡顯眼地放著入住必讀手冊,教你如何防範北極熊、如何避免掉進要命的冰川窟、如何野外生存等。住進時沒有細讀,第二天早晨我們在招待所房前屋後發現了串串新鮮的北極熊腳印,驚出一身虛汗。
盛產煤炭的地方首府郎耶爾周圍分布著好幾個煤礦,白雪皚皚的山頭上架設著煤礦的電線和輸煤帶,成了這裡一大景觀,公路上時有載重卡車來往運煤,機場附近的碼頭上一艘輪船正在裝煤,島上的煤炭主要依靠這個港口運到挪威和其它歐洲國家。經過多年的開採,好些煤礦都陸續關閉了,目前只有7號煤礦還在採掘。
7號煤礦掩藏在一座大雪山下面,若非引路,外人很難想像這裡還會有煤礦。我們乘上礦車下到井下,給我們開車的是僅有的兩名女工之一特勒姆森,和大多數礦工一樣,姑娘來自挪威大陸北方,在煤礦已幹了11年了。她對記者說,斯瓦巴德雖然天荒地老,但大自然的奇偉真率、攝人魂魄是別的地方沒有的,她已很習慣了,而且在這裡找到了相親相愛的男友。最大的不足就是沒有樹木綠草,只好每年回大陸休假一個月時飽眼福。姑娘開朗漂亮,成了這黑漆漆礦井和白茫茫雪山中的另一道風景,記者們紛紛和她照相。煤礦技術負責人嘆息說,這個礦儲量小,不過幾千萬噸,年產量也就三十萬噸左右,加上煤炭的賣價一降再降,煤礦根本不贏利。煤也挖得差不多了,過兩年礦要關閉,公司120多號人將在幾十裡外的勒瓦新開一個煤礦。
重要的戰略位置對於遙遠的斯瓦巴德群島,很少有人能想到它的位置其實是很重要的。近年來群島東側的巴倫支海海底發現了石油,引起了挪威、俄羅斯和其它歐洲國家很大的興趣,目前圍繞開發巴倫支海域自然資源的巴倫支合作正在靜悄悄地展開。群島南部海域處於重要的國際航海線上,扼守著俄羅斯北方艦隊的出入海道,如果破冰船技術取得突破,從歐洲經這裡到日本的航線要比目前的縮短近乎一半。最近的俄羅斯大陸又集中了其三分之一的核力量,更是敏感地區。幾年前挪威太空中心在這一帶發射一枚科學試驗火箭,被俄軍隊誤以為是西方彈道飛彈襲擊俄羅斯,迅速做出反應,惹起軒然大波。
斯瓦巴德的重要性不僅體現在「地面」,而且還在「天上」。在朗耶爾城外,我們乘車沿著覆蓋著冰雪的懸崖峭壁翻上雪山頂,參觀了挪威太空中心的一個觀測站。這是一座正在改建的二層小樓,直徑十幾米的鍋形天線在雪山上特別惹眼,人類高科技和大自然既強烈對比又顯得和諧,太空中心的新聞官託爾伯介紹說,由於位置近於北極,地球極地軌道衛星每天14次過空這裡都能「看到」,而且「看到」的時間長,故其衛星信號接收率幾近百分之百,在全球其他地方是少有的。目前這裡控制著一顆美國國家宇航局的衛星,最多可同時控制3顆衛星,以後可能控制6顆。美國國家宇航局很看好這個地方,這裡所有的設備都是國家宇航局送的。就在我們來的一周前,國家宇航局的高官還來過這裡。目前歐洲宇航局、印度、日本都對這個觀測站感興趣,這意味著這個觀測站將為挪威太空中心帶來滾滾財源,託爾伯坦承,這是1966年建站時根本沒有想到的。
除了朗耶爾和巴倫支堡,新奧勒松是斯瓦巴德群島上的第三大居民區,也是世界上最北的居民區。這裡距離朗耶爾200公裡,交通主要靠兩地間每周4個航班。挪威政府決定將這裡專闢為科學考察基地,並專門組建了「國王海灣公司」負責這裡的一切基礎設施服務。任何國家必須與挪威合作、或者在這裡單獨建立研究站,才可在此搞科研。公司也只接待與科研活動有關的人員,所以現在新奧勒松實際上純粹是一個國際科學考察站。
極地研究所挪威的極地研究所是這裡最大、人最多的研究機構,德、日、英、意、美、法都在這裡建立了考察站。至今已有約20個國家在這裡搞了約500個研究課題。這裡開展的科學考察大致可分為四類:一是極地海洋生態和生物資源,如北極熊、海豹、鳥類、海底生物等。研究海底生物又非在夏天冰面融化的短時間內不可。二是環境監測,因為這裡沒有任何汙染源,不少科學家無論颳風下雪每天都要到附近的雪山上去觀測大氣成份、空氣汙染。三是氣候研究,北極地區環境變化對北半球氣候有很大的影響,研究這裡的冰雪有助於認識大氣和氣候的變化。不少科學家常常要滑雪到附近尋找5、6千年前的冰川,或者鑽鑿2、3百米深的冰洞,對冰取樣,分析對比冰中化學成份的變化,推斷幾千年來氣候的變化和近年來全球氣溫的變化。幾年前有科學家在格陵蘭島的冰中找到了近十多年氣溫上升的證據,使得這方面的研究更為人關注,挪威對這方面的研究尤其注重,因為氣溫上升會直接影響北大西洋灣流及其海底浮遊生物,對挪威的漁業、生態都有不可估量的影響。四是極光現象等物理學研究。挪威太空中心還在這裡建立了一個火箭發射場,目前已發射了4枚科研火箭,利用極地地球磁場的特殊分布研究一些物理現象。
前年有中國科學家到這裡訪問過。新奧勒松非常歡迎中國到這裡設立考察站。中國處於北半球,北極地區的環境變化對中國的氣候有重要影響,正確理解北極地區在全球環境和氣候變化中的作用,對於提供中國天氣和自然災害的預報,對於中國治理北方乾旱、半乾旱地區的荒漠化、沙漠化,都可提供必要的科學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