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尖病毒學專家JVI發文:來源於蝙蝠的新型流感病毒變異後可在哺乳動物中複製

2021-01-15 醫學權威

美國疾病控制與預防中心和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以及日本東京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一種源於蝙蝠的新型甲型流感病毒出現變異後,會增強病毒在哺乳動物中的複製能力。該研究成果早些時候以「Mutationsin the Neuraminidase-Like Protein of Bat Influenza H18N11 Virus Enhance VirusReplication in Mammalian Cells, Mice, and Ferrets」為題發表於國際病毒學權威期刊《Journal of Virology》。

該文通訊作者Yoshihiro Kawaoka教授是全球公認的頂尖病毒學專家。Yoshihiro Kawaoka教授2013年當選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2016年當選美國微生物科學院院士,現為威斯康辛大學麥迪遜分校和東京大學教授,主要研究流感病毒跨物種傳播導致人類流行病的分子機制和流感在家禽和哺乳動物中發病的分子機制,以及伊波拉病毒蛋白在病毒複製和致病機理中的作用。因在理解和預防流行病方面做出的努力獲得過2014年《POPULARMECHANICS》雜誌授予的突破技術獎。他的工作還為流感疫苗的生產提供了一種更快捷、更經濟的方式,其團隊建立的一種新型病毒操作策略「反向遺傳學」系統徹底改變了該領域

在本文中,科研人員對甲型流感病毒H18N11進行了研究分析。該病毒於2013年發現於南美蝙蝠中,是一種新型病毒,不過並未從蝙蝠樣本中分離到具有傳染性的毒株。

為了表徵蝙蝠病毒H18N11,研究人員利用反向遺傳學手段,將H18N11基因序列克隆到相應載體,在人胚腎細胞293T中表達,然後用含有病毒的293T細胞上清感染犬腎亞克隆MDCK II細胞。起初,MDCK II細胞未出現病變,繼續用細胞上清在MDCK II 細胞中傳代。傳遞第5代時,接種的細胞出現病變且3天後細胞出現分離。收集該階段的病毒進行整個基因組測序,發現H18N11病毒的神經氨酸酶(NA)樣蛋白存在F144C和T342突變。隨後研究人員發現這些突變會增加病毒在哺乳動物細胞、小鼠和雪貂中的複製力和毒力

在MDCK II細胞中,NA-F144C突變毒株的滴度大於野生型毒株,而且NA-F144C/T342A雙突變毒株表現出協同效應,病毒滴度更高;在MDCK細胞中,野生型和單突變H18N11病毒株的複製能力有限,雙突變的協同效應使得病毒高效複製;類似的,在人肺腺癌細胞Calu-3中,野生型和單突變H18N11毒株複製能力較弱,雙突變株明顯表現出更強的複製能力。

對6周齡雌性BALB/c小鼠鼻腔進行不同突變體H18N11病毒接種,2周的觀察期內小鼠體重正常,也未出現病狀。在接種後3天/6天小鼠解剖後的病毒滴定實驗發現,感染野生型H18N11病毒的小鼠,無論接種3天還是6天後,僅在一隻小鼠的肺部檢測到病毒。

感染NA-F144C突變型H18N11病毒小鼠在第3天一隻,第6天所有小鼠肺部都可檢測到病毒;感染NA-T342A或NA-F144C/T342A雙突變型H18N11病毒小鼠除了在肺部,在鼻甲也能檢測到病毒(如下圖)。

以上數據表明野生型H18N11毒株能在小鼠的肺中低效率的複製,而NA-T342A單突變或NA-T342A/F144C雙突變型毒株讓病毒擁有了在呼吸器官中複製的能力

雪貂是流感病毒研究常用的模式動物。採用同樣的方法,研究人員發現了與小鼠類似的結果,感染野生型H18N11毒株的雪貂,只有一隻僅在鼻甲處檢測到病毒;而感染NA-F144C和NA-T342A單突變型H18N11毒株的雪貂有3隻檢測到

感染NA-F144C/T342A雙突變型H18N11毒株的雪貂在肺和氣管處也能分離到病毒(如下圖)。這些數據表明,野生型H18N11在雪貂中的複製能力有限,而NA-F144C/T342A突變擴寬了病毒在呼吸道的嗜性,病毒能在一些雪貂的氣管和肺部複製(如下圖)。 

最後研究人員利用透射電鏡,在MDCK II細胞中觀察到感染NA-F144C/T342突變毒株的細胞釋放的病毒顆粒數量多於感染野生型毒株的細胞,這與雙突變H18N11毒株擁有較強複製能力一致。

儘管作者表示蝙蝠流感病毒NA樣蛋白及NA-F144C/T342突變在蝙蝠流感病毒生命周期中的確切作用仍然存在疑問。但小編認為,新型病毒在人類中的多次出現,除了人類與不同動物的接觸越來越密切有關外,病毒也在為自己的生存而「努力」

儘管病毒的鬼步也許無法一次跨入人類,但它們總會一次一次的「改變自己」,一步一步「不放棄」的向高等動物進發。相信集聚人類智慧,最終的贏家終將是我們。

參考文獻:

Zhong G, Fan S, Hatta M, etal. Mutations in the Neuraminidase-Like Protein of Bat Influenza H18N11 VirusEnhance Virus Replication in Mammalian Cells, Mice, and Ferrets. J Virol.2020;94(5):e01416-19. Published 2020 Feb 14. doi:10.1128/JVI.01416-19

前期文章回顧:

印度疫情狂飈:火葬場超負荷運轉、病人已經無法收治……

北京新增50例:有領導竟然禁止戴口罩!謹防「蔡莉」式防疫

健康碼被徹底「玩壞了」

變味的核酸檢測

武漢病毒所專家石正麗:新冠病毒只是冰山一角,不研究還會有下一次!

接種新冠疫苗後,他出現嚴重不良反應……

他們曾是我們:登上《紐約時報》頭版的1000名新冠逝者全名單

重磅!我國科學家從結構上揭示瑞德西韋抑制新冠病毒RNA依賴性RNA聚合酶機制

震撼!COVID-19會使患者的平均壽命減少十年以上

重磅:中國同意確定冠狀病毒來源的獨立調查

【熱點】新冠痊癒者可能不會獲得免疫,即使有也很短

Science: 新冠病毒全面攻擊人體的主要臟器

剛剛才知道廣州已經被列為「疫區」!然而我們真的不知道...

美籍華裔醫生: 全世界都還沒有意識到這場疫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口罩可能戴1-2年甚至終生,疫苗可能無效,長期抗戰的心理準備,要有





(覺得好的請點個「在看」,謝謝。)




相關焦點

  • Cell子刊:新冠病毒可感染心臟細胞!
    一項新的研究表明作為導致COVID-19疾病的新型冠狀病毒,SARS-CoV-2可以在實驗室培養皿中感染心臟細胞,這表明COVID-19患者的心臟細胞可能會被這種病毒直接感染。這一發現是利用幹細胞技術產生的心肌細胞取得的。
  • 新冠病毒從何而來——從蝙蝠到人類的演變之路
    作為自然宿主,病毒依靠寄生在其細胞中,劫持其他細胞的細胞器實現複製繁殖。  那麼,蝙蝠攜帶如此之多的病毒,為什麼沒有發病?  眾所周知,蝙蝠是唯一一種可以飛行的哺乳動物。飛行這種能力使它的代謝率非常高,蝙蝠的體溫正常情況下就能到達40度。為了抵抗這種高體溫,蝙蝠進化過程中就丟失了炎性反應中的一些環節,如PYHIN 家族的基因。
  • 關於蝙蝠的知識:為啥蝙蝠攜帶病毒卻沒事,雷達和蝙蝠有關?
    誰能知道,蝙蝠能夠引起這麼大的疫情,現在,最直接的證據已經表明蝙蝠體內有「冠毒」,03年的非典病毒也在蝙蝠體內找到了。無論是蝙蝠傳遞給其他動物,還是吃蝙蝠引起,這不能怪蝙蝠,蝙蝠在自然界存在了這麼多年,是唯一能飛的哺乳動物。
  • 新冠病毒直接來源於蝙蝠嗎?這三個問題需要解答
    (原標題:新冠病毒直接來源於蝙蝠嗎?雖然有國外研究機構稱蝙蝠攜帶新冠病毒可能直接感染人,但該機構目前沒有展示過硬的證據和發表新論文,目前蝙蝠冠狀病毒直接感染人的證據主要是石正麗團隊2017年底和2018年初發表的論文,其中一篇論文直接鎖定了SARS病毒源頭宿主是中華菊頭蝠,論文介紹了6名村民血清陽性,並預測蝙蝠體內SARS相關冠狀病毒感染人後,可能會引發類似SARS的疾病。
  • 病毒學專家金冬雁:病毒在三文魚身上複製的可能性很小
    在新發地採集的517件樣品中,有45人咽拭子陽性,另在海澱一農貿市場中發現1例陽性,為新發地確診病例的密切接觸者。6月13日凌晨,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董事長張玉璽接受媒體採訪時說:「相關部門抽檢時從切割進口三文魚的案板中檢測到了新冠病毒,而該產品的貨源來自京深海鮮市場。」據報導,受該消息影響,北京的主要商超企業超市發、物美、家樂福連夜下架三文魚。
  • 從蝙蝠到穿山甲,病毒是如何來到人類世界的?
    除了前面提到的幾個大角色,其攜帶的病毒還包括馬爾堡病毒(伊波拉病毒的近親,平均致死率約50%)、尼帕病毒(可導致腦炎,致死率約40%)等,個個都是狠角色。為何蝙蝠可以與這些病毒長期相安無事?它們就不會生病嗎?得益於它們的超能力。眾所周知,蝙蝠是唯一會飛的哺乳動物。在飛行中,蝙蝠的體溫可高達40℃。
  • 蝙蝠?水貂?新型冠狀病毒來自哪種動物?
    新型冠狀病毒來源於「野味」2020年1月7日,武漢肺炎病原體初步判定為新型冠狀病毒,經測序,獲得其全基因組序列,隨後得到公布。1月20日,國家衛健委高級別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鍾南山在採訪中表示,從各方面的流行病學的調查看,這次疫情的源頭來自一個野生動物,比如說竹鼠、獾這類。
  • 蛇、水貂、蝙蝠,新型冠狀病毒究竟來自哪種野生動物?
    自復旦大學張永振團隊2020年1月10日公布這種新型冠狀病毒的基因序列後,針對該病毒的傳染途徑、發病機制和宿主來源等,各高校和科研機構爭相發表研究成果,但各方基於基因模型分析的結果相差甚遠,人們目前能確認的只是這種冠狀病毒來自各種可能的野生動物。「蝙蝠女俠」石正麗首先實驗證明這種病毒極可能來自蝙蝠。
  • 國際社會關注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病毒宿主是蛇?多國專家正在...
    據悉,新病毒與眾所周知的急性呼吸症候群(非典)病毒(SARS-CoV)以及中東呼吸症候群病毒(MERS-CoV)屬於同一冠狀病毒家族,世界衛生組織已將這種新型冠狀病毒命名為2019-nCoV。因此,人們很容易將此次疫情與非典疫情進行比較。此前研究顯示,SARS和MERS病毒背後都有蝙蝠的身影。
  • 新冠病毒不是人工合成,俄衛生部說的「病毒重組」是什麼?
    但病毒重組是什麼?新冠病毒是如何重組的?重組意味著什麼呢?重組是一種自然現象病毒之所以難以對付,最大的難題是變異快。病毒變異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基因突變,即病毒DNA或RNA在複製過程中產生錯誤,形成單鹼基或多鹼基突變。
  • 最新官宣新型冠狀病毒又與蝙蝠有關?蝙蝠究竟有何魔力?
    這是因為生物體內的細胞更新是有定數的,大量細胞更新時難免會有DNA複製出現錯誤的情況,或者細胞更新次數夠了,生物體就會發生病變、衰老和死亡。如同樣是哺乳動物的大象,心跳只有每分鐘26次,平均壽命60年;藍鯨心跳可低至每分鐘2次,平均壽命80歲。和蝙蝠體型相似的老鼠心跳可達500次每分鐘,壽命只有區區1-3年。
  • 新冠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專家稱,病毒遺傳物質侵入細胞,瘋狂複製中出現的錯誤便是突變,但目前變異程度並不高受訪專家:復旦大學基礎醫學院病原生物學系副教授陳捷亮本報記者 王冰潔近期,英國、日本、法國等相繼發現變異新冠病毒感染者,讓不少國人再次擔心起我們的安全,同時也會疑惑,新冠病毒為什麼會變異
  • 頂尖專家雲集,共論病毒學發展!2020全國病毒學會議舉行
    我國病毒學科如何進一步發展?2020年10月17日至18日,2020全國醫學病毒學會議在上海隆重舉行。來自全國病毒學領域的頂尖專家學者齊聚線上線下,交流我國醫學病毒學領域最新研究進展,尤其是抗擊新冠病毒與疾病的中國經驗,同時展望中國病毒學發展的未來。
  • WHO組織了10位頂尖專家追蹤新冠病毒源頭,無華人專家進入
    有力的證據表明,冠狀病毒起源於蝙蝠,但它在人類中的傳播仍是一個謎。這一調查團隊可以說是巨星雲集,包括病毒學專家、公共衛生專家以及動物學專家,調查團隊成員曾揭示2012年中東呼吸症候群由駱駝傳染給人類,2014年西非伊波拉疫情源自棲息在一個樹洞中的蝙蝠。
  • 蝙蝠是老鼠變的嗎?你所不知道的關於蝙蝠的那些事
    老鼠(拉丁學名:Muroidea)屬於哺乳綱、齧齒目、齧齒科;蝙蝠(拉丁學名:Chiroptera)屬於哺乳綱、翼手目、蝙蝠科,是僅次於嚙齒類的第二大類哺乳動物,分布於除兩極外的所有陸地部分,與人類關係非常密切。蝙蝠有翅膀能飛翔、吃害蟲、傳播種子和花粉,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但蝙蝠能攜帶許多人獸共患病毒, 如狂犬病毒、副流感2型病毒、伊波拉病毒、甲型流感病毒等。
  • 蝙蝠體內為何會有這麼多病毒?
    2月29日,《中國-世界衛生組織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聯合考察報告》公布。報告中稱,新冠肺炎病毒是一種動物源性病毒。目前的全基因組基因序列系統進化分析結果顯示,蝙蝠似乎是該病毒的宿主,但中間宿主尚未查明。近幾十年來,世界上經歷的很多傳染病暴發事件,病毒的源頭都指向蝙蝠。
  • 蝙蝠體內為何會有這麼多病毒
    研究人員用病毒感染了24種植物、19種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發現只有蝙蝠支持伊波拉病毒的複製,但沒有表現出明顯症狀,因此研究推測蝙蝠可能是伊波拉病毒的自然宿主。  國際病毒分類委員會列出有25個科的病毒能夠感染脊椎動物,其中有10個科的病毒與蝙蝠有關。這10個科的病毒中又有9個科是屬於RNA病毒科。為什麼是蝙蝠?為什麼是RNA病毒?
  • 專家詳解H7N9病毒和SARS病毒三大不同
    這種情緒很大程度上來源於10年前也是在這樣的季節,人們對於SARS抹不去的記憶。  「H7N9病毒和SARS病毒有怎樣的區別?」帶著這個問題,本報記者專門採訪了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預防控制研究所病毒病應急技術中心主任譚文杰研究員。  「我們對流感病毒的認識,比對SARS病毒認識的歷史要長得多,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病毒。」譚文杰提醒公眾「不必過分恐慌」。
  • 新研究:新冠病毒更可能在哺乳動物消化道中進化
    人類和哺乳動物體內有一種關鍵的抗病毒前哨蛋白:鋅指抗病毒蛋白(Zinc-finger Antiviral Protein,ZAP),它可以通過阻止病毒在宿主體內的增殖,並降解其基因組來阻止病毒的傳播。ZAP 能夠直接選擇性地結合病毒中含有 CpG 二核苷酸的 RNA 序列,抑制病毒的複製。
  • 病毒如何變異和跨越物種?為什麼「溢出效應」變得越來越普遍
    據英國廣播公司報導,環保專家認為,COVID-19也可能威脅野生大猩猩、黑猩猩和猩猩等動物。雖然病毒學家對病毒如何在物種間變異和傳播非常感興趣,並且在一定程度上理解了這一過程,但是在知識上仍然存在許多空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