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近20萬人住隔斷房 人均居住面積約5.7平方米

2021-01-11 參考消息

中新網7月30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香港統計處29日首度發表詳盡的劏房(業主或二房東將一個普通住宅分割成幾個小房間出租,相當於內地隔斷房、群租房)研究報告,顯示全港有8.64萬個劏房,共約19.55萬人居住。

人均居住面積約5.7平方米

據報導,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土地資源及房屋政策研究中心於上月底亦發表類似調查,指劏房戶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8平方英尺(約為4.5平方米),與懲教署監獄囚倉的人均標準空間相近。

不過統計處29日的報告指出,目前劏房戶人均居住面積約61.8平方英尺(5.7平方米),較監倉標準約多27%,但較公屋(政府興建,以較低價格出售或出租給市民)人均居住面積75平方英尺(約為7平方米)為低。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解釋,政府統計處樣本較多,但居住面積是由住戶估計,中大的調查則入屋量度,他認為或因此,致兩調查結果有異。

青壯年住戶居多 租金佔收入中位數30.8%

報導說,以往社會對劏房戶的想像多是失業、退休、領政府援助金或單親的家庭,但統計處調查發現,劏房人口中,38.6%介乎25至44歲,比例佔最多;其次是45至64歲,佔23.9%;15歲以下或15至24歲住戶各佔不足兩成,65歲或以上則只佔6.4%。

另15歲以上劏房人口中,有69.8%有經濟活動(即有工作或做生意等)。

統計處指劏房月租中位數3800元(港幣,下同),住戶月入中位數1.18萬元,租金佔收入中位數為30.8%。沒有經濟活動的只佔30.2%,包括學生,做家務的人和退休者等。

為了方便上班上學而住劏房

最多受訪者指是為了方便上班上學而住劏房,佔整體37.5%,另有17.4%說有經濟困難,指因親人居所太擠迫或家庭問題而居於劏房的住戶則各有約6%。

姚松炎說,今次調查揭示不少劏房戶有工作,只因收入較低而居於劏房。若幫這班住戶的方法是在偏遠地區建公屋讓他們上樓,要考慮他們未必接受,因若搬走,他們將失去工作機會。

相關焦點

  • 香港寸土寸金,只住得起4平米的棺材房,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
    香港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但是在鴉片戰爭之後卻被英國佔領了,到1997年才回歸祖國的懷抱。在大家的印象中,香港雖然不是很大,但是經濟卻十分發達,是一個繁華的大都市,也是一個購物的天堂。但是你可能不知道,在這個寸土寸金的地方還有著許多心酸。
  • 香港房價太貴,人均居住面積16平方米?拐點來了,房價已經下跌
    說起結婚與買房的關係那可是十分的密切了,對於我們而言有一個屬於自己的房子才相當於是有一個家,因此有房就成了絕大部分人結婚的必備條件。而房價,也自然成為了小到剛畢業,大到退了休的人都在關心的話題。在不同的城市當中,房價的層次是不一樣的,一、二線的城市自然房價是要貴一些,更高一些,而三線、四線的城市相對來說則比一、二線城市低的多。這些與城市的經濟水平,人均收支等等都是有一定的關係的。
  • 傭人住2億的豪宅 居住面積達到966平方米
    傭人住2億的豪宅 居住面積達到966平方米時間:2017-07-13 12:25   來源:金投網   責任編輯:毛青青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傭人住2億的豪宅 居住面積達到966平方米 報導,卡達王室家族近日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區買下第三處房產,專門給王室的傭人居
  • 自如「頂風作案」打隔斷:兩個月三次被北京住建處罰
    ,並在 App上完成籤約,但入住後才發現這個臥室房間是隔斷房,隔音狀況很差。今年9月和10月,自如共3次因改變房屋內部結構分割出租而被北京市住建委處罰,涉及的房屋分別位於大興區黃村鎮DX00-0101-0801等地塊、朝陽區萬象新天地四區、朝陽區北京像素南區,違規行為分別為4室打隔斷改為5室、6室打隔斷改為7室和4室打隔斷改為5室。
  • 我國小康社會住宅目標:人均居住面積達35平方米
    日前,建設部政策研究中心發布了《2020我們住什麼樣的房子———中國全面小康社會居住目標研究》,為2020年的居住住宅描繪了一幅未來藍圖。 這個課題研究公布了21項指標,主要包括城鎮人均居住面積35平方米、城鎮最低收入家庭人均住房面積大於20平方米、城市人均綠地面積8平方米等。
  • 北京租房新政:禁止隔斷房,從政策上升至法律
    禁止隔斷房,從政策上升至法律除了對於租賃方式、租金等內容進行規定外,新版住房租賃合同示範文本對於群租房的政策再次重申。記者發現,在新版住房租賃合同示範文本中最前面寫到:根據《關於公布本市出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標準等有關問題的通知》(京建法〔2013〕13號)的規定,本市住房出租應當符合建築、消防、治安、衛生等方面的安全條件,應當以原規劃設計為居住空間的房間為最小出租單位,不得改變房屋內部結構分割出租,不得按床位等方式變相分割出租。
  • 從「籠屋」到90平米的「千呎豪宅」,香港人為什麼住得那麼擠?
    走在香港街頭,可以在房屋中介公司的櫥窗上看到花花綠綠的租售廣告,在房屋面積一欄通常都寫「多少呎」。「呎」本為英尺舊稱,1呎約為0.3米,但在香港,人們習慣在指房屋面積時用呎代替「平方呎」,這時1呎就是約為0.09 平方米。2017年11月27日,特區政府統計處相關報告首次披露香港人均居所面積為161呎,約14.5平方米。這一數據低於內地城鎮及新加坡,後兩地人均居住面積分別為381及323呎。
  • 陝西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8.8平方米
    9省城鎮人均住房面積超全國,大多在南方 易居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住房飽和度研究報告》,通過一組數據對比來反映我國居民居住條件的變化:1978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僅6.7平方米,但此後40年,尤其是1998年房改以來,商品房逐漸代替政策類住房成為增量市場主流,我國的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大幅提升
  • 房屋人均居住面積到底是個啥概念
    即日起,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高於且包含28.81平方米的,購房者申請公積金二套房貸將被拒貸。(11月29日《法制晚報》)    買房是居家過日子的頭等大事,公積金貸款也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最新出臺的公積金政策給二套房貸設「卡」,提出了「房屋人均居住面積」這個概念,但我查遍新聞,卻始終得不到詳解。
  • 為什麼香港的一套90平方米的公寓叫「千尺豪宅」?
    香港所謂的千尺豪宅確實是一棟有一千平方英尺的房子,但他用的是英國的平方英尺,也叫平方英尺,1英尺=0.3048米,那麼一千平方英尺大約是92.9平方米,即使是93平方米。所以香港千尺豪宅在中國大陸基本上是一套三室一廳的建築,差不多就是這樣一幅畫面,看起來不錯,對吧。
  • 我國人均住房面積40.8平,買房壓力減輕了嗎?
    今天我國人均住房面積上了熱搜,蜜姐頗為感慨。報導說, 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僅有3.6平方米,缺房戶達869萬,佔城市總戶數的47.5%,近一半城鎮居民無房可住。而40年後的今天,中國人均住房面積已高達40.8平方米,套戶比高達1.13。兩個「高達」背後,是我們40年來住房環境的變遷。
  • 世界最擁擠小島,人均居住面積僅有2平方米
    位於非洲維多利亞湖的米金戈島,可能是世界上最擁擠的小島,米金戈島約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一半,面積2000平方米, 最高點海拔1142米。2009年,米金戈島的居民有131名,2017年,米金戈島的居民已接近1000人,相當於人均居住面積僅有2平方米。
  • 50平米,數十個房間,人均1.5平米,香港的棺材房究竟有多小?
    每尺的租金達到了300港幣,換算到內地的面積,大概是2800元每平米。這樣的價格是北上廣房租的十幾倍,在香港面前,似乎北上廣的房價都弱爆了。但是這裡卻又是20萬香港人不得不進行的選擇,因為在5000-7000港幣的最低收入下,這裡是唯一能讓他們進行歇息的場所。
  • 為啥香港人寧願住「棺材房」,也不願回內陸發展?如今終於明白了
    也許你知道「寸土寸金」這個詞,卻無法了解香港究竟寸土寸金到什麼程度。香港這個陸地面積只有1106.34平方公頃的區域,卻居住著超過50萬人的群眾。也被稱為世界上人口密集最高的地區之一,而當地的房價更是高昂到不行,寸土寸金都不足以形容它。能夠在香港擁有一片棲息所,是所有在香港打拼人的想法,然而他們卻有可能奮鬥一輩子也見不得擁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家。
  • 香港「迷你房」再創紀錄
    香港這個參考學生宿舍設計的極小戶型,預計單價為11.11萬港幣/平方米——在內地,它可能會被打上「蝸居」的標籤,被某種社會情緒所加持,但是在香港,它是合理的存在。   實用面積128平方呎是什麼概念?一平方呎等於0.09平方米,折算下來為11.52平方米。
  • 北京發文禁止違法群租,曾有長租公寓稱查得不嚴就可打隔斷
    (圖片來源:圖蟲創意)7月8日,北京市住建委和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了關於《北京市住房租賃合同》、《北京市房屋出租經紀服務合同》以及《北京市房屋承租經紀服務合同》示範文本的通知。《北京市住房租賃合同》和《北京市房屋出租經紀服務合同》明確規定:「本市住房出租應當符合建築、消防、治安、衛生等方面的安全條件,應當以原規劃設計為居住空間的房間為最小出租單位,不得改變房屋內部結構分割出租,不得按床位等方式變相分割出租。廚房、衛生間、陽臺和地下儲藏室等不得出租供人員居住。」
  • 香港人的住房環境到底有多差?
    由於曾受英國統治,香港在許多數據上一直沿用英國計量單位,例如在面積大小方面,香港人習慣用英尺作為單位。 英尺是一個比較小的面積單位,不到平方米的1/10,簡單換算一下,1000英尺的房子約為93平方米。
  • 香港人的住房環境到底有多差?
    由於曾受英國統治,香港在許多數據上一直沿用英國計量單位,例如在面積大小方面,香港人習慣用英尺作為單位。英尺是一個比較小的面積單位,不到平方米的1/10,簡單換算一下,1000英尺的房子約為93平方米。由於香港在2012年徹底廢除了公攤面積,如今香港購房者買到的面積就是實用面積,因93平方米相當於內地的100多平米。
  • 國內欠幾十億,自稱7口人住200平方米的房,卻在美國住5千萬豪宅
    賈躍亭當年斥資30億打造這棟高端地標商業綜合體,而現在打了7折後變成了20億還是沒人敢買。此外據消息稱賈躍亭有一個存著近8億現金的帳戶被凍結,準備用於還債。從2017年開始,賈躍亭前前後後欠下的債務達70億,不過這只是20多條執行信息中顯示的一部分,實際上賈躍亭的負債遠不止這些,因為還有很多信息沒有統計出來。
  • 香港樓市:「帶血的饅頭」深度
    如今,香港人均居住面積只有約15平方米,已經大幅落後於內地的北上廣。同年全港約有超過9萬間劏房,住著超過20萬人,居住面積中位數僅為10平方米。 以70-100平方的房屋為例,港島每平方米均價高達22萬港幣,九龍為19萬港幣,而與深圳一河之隔的新界也高達13.4萬港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