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7月30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香港統計處29日首度發表詳盡的劏房(業主或二房東將一個普通住宅分割成幾個小房間出租,相當於內地隔斷房、群租房)研究報告,顯示全港有8.64萬個劏房,共約19.55萬人居住。
人均居住面積約5.7平方米
據報導,香港中文大學「未來城市研究所」土地資源及房屋政策研究中心於上月底亦發表類似調查,指劏房戶人均居住面積不足48平方英尺(約為4.5平方米),與懲教署監獄囚倉的人均標準空間相近。
不過統計處29日的報告指出,目前劏房戶人均居住面積約61.8平方英尺(5.7平方米),較監倉標準約多27%,但較公屋(政府興建,以較低價格出售或出租給市民)人均居住面積75平方英尺(約為7平方米)為低。
中大未來城市研究所副所長姚松炎解釋,政府統計處樣本較多,但居住面積是由住戶估計,中大的調查則入屋量度,他認為或因此,致兩調查結果有異。
青壯年住戶居多 租金佔收入中位數30.8%
報導說,以往社會對劏房戶的想像多是失業、退休、領政府援助金或單親的家庭,但統計處調查發現,劏房人口中,38.6%介乎25至44歲,比例佔最多;其次是45至64歲,佔23.9%;15歲以下或15至24歲住戶各佔不足兩成,65歲或以上則只佔6.4%。
另15歲以上劏房人口中,有69.8%有經濟活動(即有工作或做生意等)。
統計處指劏房月租中位數3800元(港幣,下同),住戶月入中位數1.18萬元,租金佔收入中位數為30.8%。沒有經濟活動的只佔30.2%,包括學生,做家務的人和退休者等。
為了方便上班上學而住劏房
最多受訪者指是為了方便上班上學而住劏房,佔整體37.5%,另有17.4%說有經濟困難,指因親人居所太擠迫或家庭問題而居於劏房的住戶則各有約6%。
姚松炎說,今次調查揭示不少劏房戶有工作,只因收入較低而居於劏房。若幫這班住戶的方法是在偏遠地區建公屋讓他們上樓,要考慮他們未必接受,因若搬走,他們將失去工作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