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慶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27.7平米 水平已近小康
重慶城市居住水平已接近小康 新中國成立初期的重慶,是一座滿目瘡痍的城市。解放以來,隨著城市建設的不斷加快,尤其是直轄以來大批重點工程的建設,如今的重慶已成為了我國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城市居民人均住宅建築面積達到27.7平方米,已接近小康水平。
-
我國定義小康社會的標準是什麼?
2001年,我國城鎮居民的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近7000元,農村居民的年人均純收入也已經接近2500元。今年上半年農民從非農產業中得到的現金收入平穩增長,人均566元,比上年同期增加28元。「小康不小康,關鍵看住房」。十幾年前,一家三代擠在一間房子裡並不罕見,如今,城鎮人均住宅建築面積超過10平方米,農村達到25平方米。
-
香港近20萬人住隔斷房 人均居住面積約5.7平方米
中新網7月30日電 據香港《明報》報導,香港統計處29日首度發表詳盡的劏房(業主或二房東將一個普通住宅分割成幾個小房間出租,相當於內地隔斷房、群租房)研究報告,顯示全港有8.64萬個劏房
-
房屋人均居住面積到底是個啥概念
房屋人均居住面積到底是個啥概念 楊振威 11月29日上午,北京市住房公積金管理中心發布公積金二套房貸相關細則。即日起,原房屋人均居住面積高於且包含28.81平方米的,購房者申請公積金二套房貸將被拒貸。(11月29日《法制晚報》) 買房是居家過日子的頭等大事,公積金貸款也關係到千家萬戶的切身利益。最新出臺的公積金政策給二套房貸設「卡」,提出了「房屋人均居住面積」這個概念,但我查遍新聞,卻始終得不到詳解。
-
陝西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38.8平方米
9省城鎮人均住房面積超全國,大多在南方 易居研究院近日發布的《住房飽和度研究報告》,通過一組數據對比來反映我國居民居住條件的變化:1978年,我國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僅6.7平方米,但此後40年,尤其是1998年房改以來,商品房逐漸代替政策類住房成為增量市場主流,我國的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大幅提升
-
我國人均住房面積40.8平,買房壓力減輕了嗎?
今天我國人均住房面積上了熱搜,蜜姐頗為感慨。報導說, 1978年,中國城鎮居民人均居住面積僅有3.6平方米,缺房戶達869萬,佔城市總戶數的47.5%,近一半城鎮居民無房可住。而40年後的今天,中國人均住房面積已高達40.8平方米,套戶比高達1.13。兩個「高達」背後,是我們40年來住房環境的變遷。
-
世界最擁擠小島,人均居住面積僅有2平方米
位於非洲維多利亞湖的米金戈島,可能是世界上最擁擠的小島,米金戈島約有一個足球場大小的一半,面積2000平方米, 最高點海拔1142米。2009年,米金戈島的居民有131名,2017年,米金戈島的居民已接近1000人,相當於人均居住面積僅有2平方米。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理論與實踐
「所謂小康水平,是指在溫飽的基礎上,生活質量進一步提高,達到豐衣足食。這個要求既包括物質生活的改善,也包括精神生活的充實;既包括居民個人消費水平的提高,也包括社會福利和勞動環境的改善。」自此,小康社會建設的目標更加明確,思路更加清晰,可操作性也越來越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三步走」戰略的指引下,我國於2000年超額完成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比1980年翻兩番的任務,人民生活實現了總體小康。
-
人均住房36平方米?住房面積怎樣「被平均」?
8月5日,《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2》公布數據顯示:2011年我國家庭平均住房面積為116.4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積為36平方米。該數字一經發布便引起各方熱議。不少網友調侃稱:「無法相信這一結果」、「不知不覺中被平均了」…… 8月6日,針對公眾對數據真實性的質疑,該報告主編李建新接受了中國青年報的採訪。
-
截至2019年底,山東城鎮人均住房達到37.1平方米
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61.8%建立流動人口居住登記網絡申報平臺「預計2020年底,全省常住人口城鎮化率達到61.8%,比2015年提高4.8個百分點,處於城鎮化較快發展的中後期。」建立流動人口居住登記網絡申報平臺,登記流動人口1100萬人,累計發放居住證800餘萬張。紮實推進城鄉融合試驗區建設,出臺創建方案,開展試點任務。住房條件大幅改善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37.1平方米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群眾住房條件大幅改善,2019年底,全省城鎮人均住房建築面積達到37.1平方米。
-
香港房價太貴,人均居住面積16平方米?拐點來了,房價已經下跌
這些與城市的經濟水平,人均收支等等都是有一定的關係的。要說起國內房價最貴,泡沫最大的城市,很多人第一個想到的一定就是寸土寸金的香港了,近半年來香港的樓市可以說是陷入了一個低迷階段。我們總是說香港的房價高,動不動就說香港的房價是寸土寸金,那麼香港的房價到底是高到一個什麼樣的地步呢?
-
定量分析定性判斷相結合 正確看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
定量分析關注的是數量和頻率的變化,精準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量上的規定性;而定性分析關注的是意義建構和闡釋,重點體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在質上的規定性。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兩種推論方法必須相輔相成,並統一到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觀中。
-
統計局:1978年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變化
改革開放之初我國尚無高速公路,2012年,我國高速公路裡程達到9.62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二。高速鐵路飛速發展,生產出時速高達350公裡的動車組,標誌著我國鐵路運輸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12年,高鐵運營裡程達9356公裡,居世界第一位。
-
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在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大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社會的全面進步和協調發展,這是人類社會發展史上的一個創舉,是中國社會發展進程中一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大事件。中國的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歷史地位及其重大意義都值得深入研究,本文著重就小康社會的基本特徵作一探討。從總體上看,我國即將全面建成的小康社會具有以下幾個特徵。
-
新住宅設計規範:最小戶型22平方米 陽臺算一半建築面積
林莉稱,這幾條原本並不屬於住宅單體設計的內容,這次調整後的規範指向更加明確。 對於日照標準,規劃、設計和建築的規範要求都不一樣,在制定新版《住宅設計規範》時,編制組進行了專題調查後,發現各地區氣候差異大,對日照的需求程度不一,所以只保留了「一個居住空間獲得冬季日照」的要求,不再要求具體日照長短。同樣取消的,還有對垃圾道設置的規定,小區內垃圾收集設施開始大量被新的垃圾處理系統取代。
-
廈門:小學生人均建築面積不少於10平方米
小學生人均建築面積不少於10平方米!《廈門市普通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標準指引》開始施行 廈門普通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有了標準,1月1日起,由廈門市資源規劃局、市發改委、市教育局、市財政局、市建設局、市市政園林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的《廈門市普通中小學(幼兒園)建設標準指引》(以下簡稱《標準指引》)開始施行。
-
衡量全面小康社會需要定量分析與定性判斷「雙視角」
筆者認為,把握好定量分析和定性判斷的關係,對於我們正確認識全面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定量分析側重用「數據說話」定量分析側重用「數據說話」,其精髓在於科學準確。建成全面小康社會是我們的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全面小康不是一個籠統的概念,它有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等多方面的具體量化指標規定。
-
小康社會及現代化指標體系評價方法
是世界銀行根據可持續發展的模式,用人力資源、自然資源、生產資本和社會資本四方面綜合計算出人均國家財富量,1995年公布的192個國家平均為8.6萬美元,中國只有6600美元,居162位。居首位的澳大利亞達83.5萬美元。 社會進步指數。這是美國 社會學家埃斯特斯的研究成果,用44個指標組成,在124個國家排序中,中國居77位。
-
鄧小平小康社會理論:產生過程、主要內容及深遠影響
黨的十三大報告把 「三步走」發展戰略中實現小康水平的第二步描繪成 「人民普遍豐衣足食,安居樂業」的 「比較殷實的小康生活」的狀態:「實現了第二步任務,我國現代化建設將取得新的巨大進展;社會經濟效益、勞動生產率和產品質量明顯提高,國民生產總值和主要工農業產品產量大幅度增長,人均國民生產總值在世界上所佔位次明顯上升。
-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人權意義
小康是人民對幸福生活的嚮往和期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們黨確定的第一個百年目標。2018年12月1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致紀念《世界人權宣言》發表70周年座談會的賀信中,創造性地提出「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的重要論斷,首次指明了人民幸福生活的人權意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