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得愛與自由,才是人們不斷對抗不公,歧視,冷漠的最終目標!

2020-12-04 紅顏秀影

直入主題,今天,紅顏秀影要介紹的是兩部作品,

一部是17年獲得金獅獎最佳紀錄片的《日常對話》

另一部是18年在臺灣金馬獎大獲異彩的喜劇片《誰先愛上他的》

臺灣同性戀權益問題到最終合法化,經歷了50年漫長的鬥爭,

相繼出現的《日常對話》和《誰先愛上他的》具有延續性的探討了LGBT群體在合法化歷程中的生存狀態,

也將圍繞這個群體一直熱議的2個話題推向了更高的地方:

第一個就是同性戀者如果接受傳統婚姻,那麼這段婚姻中同妻和同性戀者本人誰是受害者?

第二個,同性戀者如何處理代際關係。

《誰先愛上他的》集中在同妻和同性戀者雙方的矛盾,

影片中出現的那個家庭極具東方文化代表性,兒子、爸爸、媽媽,一個屋簷下生活的血脈至親,

但他們對彼此都不太熟悉。

媽媽劉三蓮是典型的東方式母親,

對愛害羞和靦腆,對於兒子的成功看的要比夫妻感情更重要,

劉三蓮在被丈夫告知要搬出去住,所激發的歇斯底裡的挽留,更多注重於家庭的完整度。

她對於愛情似乎有種天然的鈍感和漠然,

因為東方儒家教育對女性三綱五常的教誨,所以她和丈夫近乎為零的情感交流也被她內化為所有的夫妻感情都如此,

在同事點撥她讓她做一些更加大膽的行為,她是牴觸和不情願的。

在真相被告知後,她理所應當的認為丈夫是不愛她的,甚至於是在利用她,

因此丈夫死後,她將這種憤怒轉嫁給丈夫真正意義上的所愛之人小高。

丈夫宋正遠是所有問題的始作俑者,他因為外界的壓力被迫結婚生子,

而在自己被查出癌症後,他意識到在自己生命最後一刻應該為自己活,所以他離開了妻兒,去找回曾經被他拋棄的同性愛人高裕傑,

宋正遠是時代的悲哀,這種悲哀的本質在於他本人的懦弱和自私,

他愛惜羽毛,把自己的才華事業看的更重,所以他不想受到傷害。

在高裕傑含情脈脈的問他:

怎麼跟自己的母親談論他的時候,他極其自然的就說出了那個謊言性質的答案,

他出於保護兩人情感的目的,在兩人關係隱瞞了十幾年,

在他的生活中,他認為真實身份的袒露,不會被認可,甚至會給家人帶來傷害。

在整個他的一生中,他對自己的身份認知還不夠,

他貪戀與高裕傑的情愛,又放不下世俗的責任,

他的個人悲劇導致了四個人的情感衝突,同妻問題在較長一段時間仍會存在,因為始終會有宋正遠這樣的人。

兒子宋程希是父母逃避真相下的產物,

因為他的成長環境跟父母的時代有了很大不同,他更開明寬容,對父親的同志身份,他並沒有太多的困惑,

他的憤懣主要集中於成人間的感情糾葛。

母親十年如一日的憤怒和聒噪,父親的疏離和早逝都讓他在成長中總是孤單,

他對高裕傑的興趣一方面來源於想要更了解父親,另一方面他需要通過這個母親恨之入骨的人來對抗母親劉三蓮。

他似乎是那個窺探胃潰瘍的胃鏡,

通過他的眼睛,劉三蓮、高裕傑才能了解彼此和宋正遠的過往,

也在這一過程中放下芥蒂,去對別人的生活感同身受,理解別人的不容易

人終歸是不能互相認同的,但多些理解也無妨。

高裕傑這個火烈愛人設定是烏託邦式的,他簡單、真摯、無所畏懼

劉三蓮對他的恨意一部分也來源於在她認為,這個人活的太順心了,想要什麼都可以輕易得到,

在她眼裡的高裕傑自在的不像一個普通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有愛的人陪伴,死後還留下一筆財產。

劉三蓮借宋程希之口說出:他一定是靠美色騙我爸的!

這點在邱澤飾演的高裕傑身上是成立的,宋程希說他三八,宋正遠誇他真,劉三蓮指責他是搶人老公的小三,

魅惑又純粹的氣質融合了這一切評價,

活的複雜的人都羨慕那些能活的簡單的人,因為他們不想太多,只是一味向前,活的簡單是一種天賦。

相比《誰先愛上他的》戲劇性,紀錄片《日常對話》更加冷靜和現實,

片中收錄了母女關於母親身份問題的多段對話,對話方式都是日常聊天的閒散,但問題所帶出的社會性卻一點也不平淡。

女兒以及身邊的人都是很早之前就知道母親喜歡女人的,也見過她多任女朋友,

女兒甚至一度覺得她對於母親的困惑和不解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迎刃而解,

然而隨著她也為人母、為人妻,她對母親的身份就更多了疑問。

導演許鞍華曾經說過,她專注於獨身女性題材,是因為她想搞清楚自身的問題,

在拍攝中,她了解了那些女人的生活也就了解了自己,

這個女兒拍攝這部紀錄片的用意和許鞍華導演觀念裡的「理解「大同小異,

隨著母女二人的敞開心扉,LGBT群體的自我認知,生存環境等尖銳的社會問題也一併浮出水面。

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母親這個在眾多女友印象中都風流瀟灑、溫柔體貼的人,卻極力隱瞞自己曾經被家暴的事實,

她因為對丈夫的怨恨以及自己身份的不同對,兩個女兒也是放養式,

女兒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多年,彼此之間常常是話不投機。

母親的兄弟姐妹間對自己姐妹的身份也一致是假裝不知,

當女兒問到母親的弟兄,你覺得她可憐嗎,得到是斬釘截鐵的回答:她不可憐!

而轉而問母親的外孫女對外婆身份的理解,得到的卻是相反的答案:獨自撫養兩個女兒的同性戀母親,可憐!

代際之間對個人身份的看法有了很大不同,正常和幸福承載了這兩種觀念的集中點。

隨著臺灣省同性戀合法化以及日本部分地區開始同性戀權益合法化的嘗試,

較為保守的東方社會終於在個體和群體之間慢慢劃了一條涇渭分明的線,

人們給予這個群體更多關注,也源於他們想要自己都生活在一個更加寬容和開明的社會環境中,

只有如此才能當自己也成為所謂的少數群體時多一些理解和喘氣的機會,

獲得愛與自由,才是人們不斷對抗不公,歧視,冷漠的最終目的!

相關焦點

  • Je ne suis pas un virus,混血小哥寫詩痛批歧視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他在海外社交網絡上發現一些西方網友平時把「反種族歧視」掛在嘴邊,在疫情面前卻歧視中國。看到華人遭受的種種不公待遇,常誠用英文寫下一首詩,譯成中文,讀給全世界聽。常誠在視頻裡提到,最讓他感到痛心的是很多所謂「覺醒」的人,一邊唾罵種族主義,一邊又對中國人保持偏見。
  • 自由與傳統的對抗——影評《蒙娜麗莎的微笑》
    為了女性的自立和自由,她要帶領她們掙脫思想束縛的牢籠,顛覆傳統,捍衛女性的尊嚴。韋爾斯利學院的保守與固步自封,堆砌成了束縛自由的一堵厚重的壁壘。我們在影片中看到了顛覆傳統的這位偉大女性,在與這個保守的學院對抗的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倔強和執著。學生們也從最初對凱薩琳沃森的挑戰、不屑和反抗,到最終的信任、欣賞和佩服。
  • 白人歧視黑人,所有人都歧視亞裔,這就是好萊塢現狀麼?
    今天就想和大家談談國外影視圈的「亞裔歧視」。   美利堅是個典型的移民國家,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都匯聚到這個國家,撩起袖子,準備大幹一場,實現自己的「美國夢」。
  • 中國為什麼沒有種族歧視?吃瓜群眾:地域歧視比種族歧視更可怕
    引言:自15世紀新航路開闢以後,人們就發現了一個新的種族群——黑人。在此之前,歐美國家的人幾乎都是白人,他們將人分為了三六九等,直到他們見到黑人,直接將黑人歸為了最底層、最卑賤的下等人。白人是很看不起黑人的,新航路的開闢,使得白人有機會盡情地壓榨和奴役黑人,建立海外殖民地,強佔黑人的棲息地,甚至把他們當牲畜一樣對待,剝削黑人自由,把他們集體用鐵鏈子拴住,不給逃跑的機會,黑人吃不飽穿不暖,加上病毒的蔓延,黑人大量死亡。不過,在白人眼裡,他們不過是一件商品而已,根本不值得同情。
  • 《肖申克的救贖》丨戰勝自己性格裡的弱點,最終才能獲得真正自由
    只有戰勝你自己性格裡的弱點,你最終才能獲得真正的自由。20世紀40年代末,小有成就的青年銀行家安迪因涉嫌殺害妻子及他的情人而鋃鐺入獄。在這座名為肖申克的監獄內,安迪受盡屈辱,希望似乎虛無縹緲,但安迪卻在魚龍混雜、黑白混淆的牢獄中找到屬於自己的求生之道,最終利用自己的知識和才智重獲自由。
  • 《簡·愛》:關於尊嚴、生命和愛的理解和詮釋
    彼時,簡·愛已經是桑菲爾德府的家庭教師,如果不是裡德太太派人來找她,她差不多已經忘記了這家人的存在。對於裡德太太,這個簡·愛名譽上的「恩人」,實際上給她帶來過無盡煩惱和痛苦的「仇人」,簡·愛最終選擇了原諒。
  • 印度向矽谷輸出高管,也出口種姓歧視
    這起案件最終的結果如何也將影響美國司法制度,尤其是其中對歧視行為的法律認定。2019年,思科在《財富》雜誌評選的100個最佳多元化工作場所中排名第二。但他們僥倖的忽略了種姓歧視,因為美國並沒有將種姓歧視排斥納入法律當中。而思科在印度的業務當中,種姓問題也沒有出現在該公司多元化的實踐中。
  • 對抗熵增!
    熵增的過程是一個自發的由有序向無序發展的過程,熵增本質是能量不斷的損耗消散。 早在1947年,薛定鄂就高瞻遠矚地指出了熵增過程也必然體現在生命體系之中。人體是一個巨大的化學反應庫,生命的代謝過程建立在生物化學反應的基礎上。在人體的生命化學活動中,自發和非自發過程同時存在,相互依存。因為熵增的必然性,生命體不斷地由有序走回無序,最終不可逆轉地走向老化死亡。
  • 世界上花語最冷漠的花,花語冷漠孤獨憂傷的十種花卉
    每一種花朵都有著自己專屬的花語,要說到世界上花語最冷漠的花,這只能看個人的喜好了,因為每個人喜歡的花朵可能是不一樣的,所以下面列出了十種花語帶著冷漠孤獨憂傷的花卉,選出你心目中最冷漠的花朵吧。一、藍雪花藍雪花的的花語是冷淡、憂鬱以及孤獨,是十分貼切冷漠的。傳說是一位戰士與亡國公主相戀,但是戰士最終無情的離去並走上了戰場,而這位公主捧著藍雪花掛念,這位戰士最終戰士,但不是光榮犧牲而是被一頭熊給打死了。而公主最後也上吊自殺了。
  • 淺談諾蘭《星際穿越》:自由與宿命,超脫時空
    或許,我們以為努力工作,總有一天,幸福就會到來,雖然,那一天真的可能會到來,但那一天,我們可能早就沒有力氣與機會,去陪伴去實踐我們心中的那些愛。以此來說,《星際穿越》點出了這個殘酷血淋淋的事實,提醒我們,追逐目標的過程,不要忘了回頭看看,畢竟我們的出發,不只是為了目標,更是為了目標背後的人們與愛。
  • 我們為什麼 會有素食歧視
    而這就導致素食者在主流文化中遭受歧視。但我認為,這個話題遠遠沒有結束,還有太多角度值得深究。更深入的研究就會發現,素食者受到的侵犯,遠不止就餐選擇的自由上,還有關於在素食與營養、健康關係上違反科學研究結果的流行偏見,日常用語中對於素食者的汙名化,對於仿葷菜的苛刻與諷刺,素食作為廉價低檔菜餚的定位,肉食與男性氣質、性能力連接的刻板印象等等對於素食的全方位歧視。
  • 美國的文化多自由?華裔美軍在軍中飽受歧視,不堪重負自殺而亡!
    華裔是指定居在國外的華人以及在中國以外取得外國國籍的人,我國在上個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以後,有大量國人走出國門,在外國工作並且獲得美國國籍,並生育了後代,華裔的數量大幅度增加。不少華裔不光在美國工作,甚至為了更多的權益,華裔加入美軍的人也有不少,不過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為是少數族裔,華裔卻在美軍的地位中卻是相當低,並且飽受歧視,甚至不堪重負,自殺身亡。如一位名叫陳宇暉的華裔美軍士兵壓2011年10月因不堪美軍當中對他的不斷歧視和欺壓,在阿富汗執行任務時自殺身亡。
  • 種族歧視照射出「醜陋的美國」(環球熱點)
    最終,弗洛伊德陷入昏迷,送醫後不治身亡。  這段現場視頻在網上廣泛流傳之後,迅速引爆美國民眾尤其是少數族裔的憤怒情緒。明尼阿波利斯以及美國多地出現大規模抗議示威活動,民眾走上街頭,手舉「黑人的命也是命」等標語,要求懲辦暴力執法的白人警察,呼籲種族平等、公平正義。  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局於事發次日宣布,4名涉事警察已被開除,且美國聯邦調查局已對此事展開調查。
  • 深度解讀《龍蝦》:關於婚姻的本質,是擁有「自由意志」的愛
    這裡所說的婚姻的自律,也可以被理解為婚姻的自由意志,而婚姻的本質正是擁有自由意志的愛,這也是我們接下來要著重介紹的內容。二、 為什麼說婚姻的本質是擁有自由意志的愛1、 婚姻的本質是為了自己自由說白了就是某個人想為自己能有更好發展,能做更多事,能獲得更多利益的說辭,這不是什麼丟臉的事情,這是人之常情。
  • 瑪雅·安吉洛:移民想像中不再有種族偏見但有方式不同的歧視
    他們為令人興奮的承諾所吸引——更好的生活、平等、公平競爭以及舊時美國人享有的四星級自由。他們的期待在即刻實現的同時被打落在地,成了一塊塊失望的碎片。從只能做整日面對黃土背朝天的佃農,到有機會在工會協議保護下工作,自我實現感油然而生。而悲哀的是,在過去三十年裡,歸因於工業的計算機化,以及更多工作崗位流向海外,這些職位不斷削減。
  • 價格歧視:雙十一的真相
    編輯導讀:價格歧視並非一個貶義詞,電商網站上充斥著的各種打折日,雙十一、618等都屬於價格歧視的一種,有了價格歧視才讓經濟條件沒有那麼好的人也可以享受到好商品。本文作者對什麼是價格歧視,在營銷過程中有什麼作用進行了分析討論,與大家分享。一、歧視1.
  • 當AI有了「自由意志」
    比如在電影《上帝也瘋狂》裡,非洲原始部落的人們獲得了一個完整的可樂玻璃瓶,這個在現代社會平平無奇的消費品,從一開始被當做無所不能的神物到後面變成引發族群紛爭的魔鬼。這個可樂瓶的價值在土著人手裡就經歷了天壤之別的變化。這一假設的好處就是維護了人的尊嚴,選擇什麼樣的技術用來做什麼樣的事情,都是我們自己的選擇,最終的後果都要由我們來負責。但實際上真的如此嗎?
  • 愛滋病零歧視日 聽聽存活最久的愛滋病人自述
    原標題:愛滋病零歧視日 聽聽存活最久的愛滋病人自述   為推動全球愛滋病反歧視倡導工作,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將2014年3月1日定為首個世界「愛滋病零歧視日」。截至2016年9月,我國現存愛滋病毒感染者和病人65.4萬例,累計死亡20.1萬例,而更令他們煎熬的,不是病痛的折磨,而是歧視和冷漠。
  • 人的一生,就是不斷對抗「熵」的過程!
    人活著就是在對抗熵增定律。——薛丁格《生命是什麼》一這個世界上所有的定律,都可以說是廢話,都可以是多餘的,但唯獨「熵增定律」是人類不可多得的價值總價。熵增原則是自然界至高無上的原則,它揭示了宇宙演化的終極規律。搞懂了這個定律,就參透了世界的本質。什麼是熵?
  • 美國一白人女子常年喬裝成黑人反種族歧視
    原標題:美國一白人女子常年喬裝成黑人反種族歧視 蕾切爾現在和過去的照片(資料圖) 原標題:白人扮黑人反種族歧視惹爭議   種族問題最近又在美國社會炸開鍋   這名叫蕾切爾·多爾扎爾的女子為成為黑人達到「六親不認」的程度,其父母無法忍受被她刻意疏遠,最終向媒體揭露了她的謊言。   蕾切爾供職於全國有色人種協進會(NAACP),是該會華盛頓州斯波坎市分部的主席。事情敗露後,她回應批評者說,自己的種族認同就是黑人,向不懂種族的人解釋這一問題「不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