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入主題,今天,紅顏秀影要介紹的是兩部作品,
一部是17年獲得金獅獎最佳紀錄片的《日常對話》,
另一部是18年在臺灣金馬獎大獲異彩的喜劇片《誰先愛上他的》。
臺灣同性戀權益問題到最終合法化,經歷了50年漫長的鬥爭,
相繼出現的《日常對話》和《誰先愛上他的》具有延續性的探討了LGBT群體在合法化歷程中的生存狀態,
也將圍繞這個群體一直熱議的2個話題推向了更高的地方:
第一個就是同性戀者如果接受傳統婚姻,那麼這段婚姻中同妻和同性戀者本人誰是受害者?
第二個,同性戀者如何處理代際關係。
《誰先愛上他的》集中在同妻和同性戀者雙方的矛盾,
影片中出現的那個家庭極具東方文化代表性,兒子、爸爸、媽媽,一個屋簷下生活的血脈至親,
但他們對彼此都不太熟悉。
媽媽劉三蓮是典型的東方式母親,
對愛害羞和靦腆,對於兒子的成功看的要比夫妻感情更重要,
劉三蓮在被丈夫告知要搬出去住,所激發的歇斯底裡的挽留,更多注重於家庭的完整度。
她對於愛情似乎有種天然的鈍感和漠然,
因為東方儒家教育對女性三綱五常的教誨,所以她和丈夫近乎為零的情感交流也被她內化為所有的夫妻感情都如此,
在同事點撥她讓她做一些更加大膽的行為,她是牴觸和不情願的。
在真相被告知後,她理所應當的認為丈夫是不愛她的,甚至於是在利用她,
因此丈夫死後,她將這種憤怒轉嫁給丈夫真正意義上的所愛之人小高。
丈夫宋正遠是所有問題的始作俑者,他因為外界的壓力被迫結婚生子,
而在自己被查出癌症後,他意識到在自己生命最後一刻應該為自己活,所以他離開了妻兒,去找回曾經被他拋棄的同性愛人高裕傑,
宋正遠是時代的悲哀,這種悲哀的本質在於他本人的懦弱和自私,
他愛惜羽毛,把自己的才華事業看的更重,所以他不想受到傷害。
在高裕傑含情脈脈的問他:
怎麼跟自己的母親談論他的時候,他極其自然的就說出了那個謊言性質的答案,
他出於保護兩人情感的目的,在兩人關係隱瞞了十幾年,
在他的生活中,他認為真實身份的袒露,不會被認可,甚至會給家人帶來傷害。
在整個他的一生中,他對自己的身份認知還不夠,
他貪戀與高裕傑的情愛,又放不下世俗的責任,
他的個人悲劇導致了四個人的情感衝突,同妻問題在較長一段時間仍會存在,因為始終會有宋正遠這樣的人。
兒子宋程希是父母逃避真相下的產物,
因為他的成長環境跟父母的時代有了很大不同,他更開明寬容,對父親的同志身份,他並沒有太多的困惑,
他的憤懣主要集中於成人間的感情糾葛。
母親十年如一日的憤怒和聒噪,父親的疏離和早逝都讓他在成長中總是孤單,
他對高裕傑的興趣一方面來源於想要更了解父親,另一方面他需要通過這個母親恨之入骨的人來對抗母親劉三蓮。
他似乎是那個窺探胃潰瘍的胃鏡,
通過他的眼睛,劉三蓮、高裕傑才能了解彼此和宋正遠的過往,
也在這一過程中放下芥蒂,去對別人的生活感同身受,理解別人的不容易,
人終歸是不能互相認同的,但多些理解也無妨。
高裕傑這個火烈愛人設定是烏託邦式的,他簡單、真摯、無所畏懼,
劉三蓮對他的恨意一部分也來源於在她認為,這個人活的太順心了,想要什麼都可以輕易得到,
在她眼裡的高裕傑自在的不像一個普通人,做自己喜歡的工作,有愛的人陪伴,死後還留下一筆財產。
劉三蓮借宋程希之口說出:他一定是靠美色騙我爸的!
這點在邱澤飾演的高裕傑身上是成立的,宋程希說他三八,宋正遠誇他真,劉三蓮指責他是搶人老公的小三,
他魅惑又純粹的氣質融合了這一切評價,
活的複雜的人都羨慕那些能活的簡單的人,因為他們不想太多,只是一味向前,活的簡單是一種天賦。
相比《誰先愛上他的》戲劇性,紀錄片《日常對話》更加冷靜和現實,
片中收錄了母女關於母親身份問題的多段對話,對話方式都是日常聊天的閒散,但問題所帶出的社會性卻一點也不平淡。
女兒以及身邊的人都是很早之前就知道母親喜歡女人的,也見過她多任女朋友,
女兒甚至一度覺得她對於母親的困惑和不解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迎刃而解,
然而隨著她也為人母、為人妻,她對母親的身份就更多了疑問。
導演許鞍華曾經說過,她專注於獨身女性題材,是因為她想搞清楚自身的問題,
在拍攝中,她了解了那些女人的生活也就了解了自己,
這個女兒拍攝這部紀錄片的用意和許鞍華導演觀念裡的「理解「大同小異,
隨著母女二人的敞開心扉,LGBT群體的自我認知,生存環境等尖銳的社會問題也一併浮出水面。
最讓人瞠目結舌的是,母親這個在眾多女友印象中都風流瀟灑、溫柔體貼的人,卻極力隱瞞自己曾經被家暴的事實,
她因為對丈夫的怨恨以及自己身份的不同對,兩個女兒也是放養式,
女兒和母親生活在一起多年,彼此之間常常是話不投機。
母親的兄弟姐妹間對自己姐妹的身份也一致是假裝不知,
當女兒問到母親的弟兄,你覺得她可憐嗎,得到是斬釘截鐵的回答:她不可憐!
而轉而問母親的外孫女對外婆身份的理解,得到的卻是相反的答案:獨自撫養兩個女兒的同性戀母親,可憐!
代際之間對個人身份的看法有了很大不同,正常和幸福承載了這兩種觀念的集中點。
隨著臺灣省同性戀合法化以及日本部分地區開始同性戀權益合法化的嘗試,
較為保守的東方社會終於在個體和群體之間慢慢劃了一條涇渭分明的線,
人們給予這個群體更多關注,也源於他們想要自己都生活在一個更加寬容和開明的社會環境中,
只有如此才能當自己也成為所謂的少數群體時多一些理解和喘氣的機會,
獲得愛與自由,才是人們不斷對抗不公,歧視,冷漠的最終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