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墨跡天氣」位於酒仙橋的辦公室見到了金犁,這位創始人向我展示了他們即將在5月11日發布的產品,一個用來檢測空氣溼度、PM2.5值和二氧化碳濃度的硬體設備。不過在發布會前,金犁還希望對外界做一些保密,同時他告訴我,那天他們還會同時發布另一款硬體產品。
單從功能上看,你可能覺得這款還沒有公布名字的硬體產品並沒有太多新意。但作為一個由天氣工具類App生長出的流量平臺,墨跡如何藉助硬體完成下一次變身?它如何與「墨跡天氣」這款App產生協同作用?又能帶來哪些新的貨幣化機會?都是很有意思的話題。
一年前,金犁看到了不少墨跡的用戶都在抱怨空氣太差,而購買一個「空氣淨化器」並不能完全解決問題——金犁指著辦公室內的一個「大傢伙」對我說:「這樣的設備價格從千元到上萬都有,到底有沒有用首先就是一個問題。除此以外,每個空氣淨化器都有生命周期,什麼時候需要清潔或更換過濾設備都需要提醒給用戶。所以墨跡想到去做一個空氣檢測設備去解決這些困惑。除此以外,如果室內空氣環境好了,它還能提醒你關掉空氣淨化器,節省能源。」
不過,雖然空氣檢測設備和墨跡天氣的用戶需求重合度很高,但在做硬體這件事情上,沒什麼經驗的墨跡的團隊還是吃了不少苦頭——除了產業鏈、量產等幾乎每個硬體創業團隊都會經歷的門檻外,墨跡遇到的最大難題是成本控制。金犁告訴我,通常使用的空氣檢測傳感器分為灰層傳感器和雷射傳感器兩種,前者價格低廉,但精度也不高,後者則與之相反……再三權衡後,墨跡還是選擇了高價格的雷射傳感器,這也使得這款空氣檢測設備的成本就接近千元。
「實在沒辦法,這已經是我們聯合產業鏈上的各個廠家,大幅壓縮成本後的結果了」 。對於這個結果,金犁顯得有些無奈,但他接著告訴我:「 不過,我們會虧本來賣。」
金犁的回答一下把我拉回到了那個已被人們廣泛討論的問題——智能硬體是否真的能夠不靠出售硬體來獲取利潤?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讓我們看看這款硬體設備的母體——墨跡天氣在當下是如何盈利的:
時至今日,墨跡天氣擁有超過2億的激活用戶,月活躍數也達到了8000萬,而不同於不少人對天氣應用「工具」屬性定義的是,墨跡天氣實際上已經是一個在線社區了——除了基本的與天氣相關的信息功能外,墨跡天氣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功能板塊——時景天氣。在時景天氣裡,墨跡的用戶們可以將當下拍攝的城市景觀照片上傳,用戶之間也能相互關注、分享、評論、點讚。換句話說,就是一個時景天氣版的Instagram。
這為墨跡帶來了產品屬性上的第一次「變異」,社區模式使得墨跡在工具應用的層面上搭建了擁有更高用戶活躍度和黏性的帳號體系。而其盈利模式也隨之而來——除了產品皮膚這樣的虛擬物品購買外,因為在應用上的停留時間較長,所以墨跡的用戶們還會通過墨跡天氣首頁的購物按鈕進入「愛淘寶」的首頁進行購物。「現在這個渠道每月已經能夠產生接近一億人民幣的流水」,金犁說到。
實際上,墨跡的硬體產品也希望延續這一模式。PingWest曾在《硬體創業,就是「再造」移動應用》一文中提到,不少智能硬體,都可以被看做是移動應用上新生長出的,帶有各類功能的API接口,它從虛擬的網際網路一直蔓延到了真實世界。墨跡的空氣檢測設備也是如此——它所測量的數據不僅能向前文提到的那樣來幫助用戶做出一些決策,同時這些空氣狀況也將被同步到墨跡的客戶端上,金犁認為,這將擴展墨跡社區中的內容,用戶可以了解到彼此家的空氣狀況,展開更豐富的討論,提升用戶黏性。
而這只是第一步,最有意思的地方在於憑藉著對空氣溼度、PM2.5和二氧化碳濃度的監控,墨跡能夠幫助用戶做出相關的產品購買決策——需要什麼樣的空氣淨化設備?或是加溼器?在測得這些室內數據後,墨跡便能直接在自己的天氣應用中向用戶推薦購買合適的設備。所以,和此前的第一次「變異」一樣,利用對空氣狀況的判斷,墨跡可以再次變身成一個空氣淨化領域的硬體導購平臺。
「我們已經和多個空調、空氣淨化廠商展開了合作」,金犁說,他們不僅會幫助用戶選擇合適的產品,還會來智能的操控這些設備:「我們已經和一些硬體設備打通了接口,所以當墨跡的空氣檢測設備採集了室內的空氣數據後,可以根據當前的狀況,實時控制這些家用設備的開啟和關閉,在節省能源的狀況下,保證人們在室內永遠擁有一個舒適的空氣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