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將打造自己的衛星:應對氣候變化

2020-12-01 IT之家

9月15日消息,據國外媒體Quartz報導,那個曾經被稱為「月光州長」(Governor Moonbeam)的人宣布了加州建造第一顆衛星的計劃。

即將離任的州長傑裡·布朗(Jerry Brown)今天宣布計劃開發並發射一顆衛星來監測該州的氣候汙染物。舊金山衛星創業公司Planet將負責建造工作。

布朗曾在1975年至1983年擔任過兩屆州長,期間他還曾提議對衛星和太空技術進行投資。

在2010年再次出任州長後,布朗在2016年警告說,如果候任總統唐納·川普(Donald Trump)尋求削減收集天氣數據的衛星預算,加州將自行發射太空計算機。那些天氣數據對理解氣候科學至關重要。川普多次呼籲終止DSCOVR項目,DSCOVR是前副總統阿爾·戈爾(Al Gore)率先支持的一個氣候科學監視器。

DIY衛星

「隨著科學事業仍受到打擊——我們受到包括唐納·川普在內的很多人的打擊——氣候威脅日漸增大,我們將會發射一顆衛星——發射屬於我們自己的衛星來發現汙染存在於什麼地方,以及如何終結那些汙染。」布朗今天在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上總結道。

加州的衛星將被該州的空氣資源委員會用於補充現有的氣象觀測站。它旨在精確定位它所觀察到的汙染物在排放時的「點源」,這可能是為了使它們得到更有效的控制。然而,加州實現氣候目標的最大障礙仍然是公路上依靠燃油的汽車和卡車。

該衛星收集的數據將通過與美國環保協會(EDF)的合作與公眾分享。這顆衛星的設計將由Overlook International Foundation和傑裡米與格蘭瑟姆環境信託基金會共同資助。不過成本數據沒有公布,預計發射日期也沒有給出。

儘管如此,由於該州是要與Planet公司進行合作,這個項目可能會花費數十萬美元,而不是像傳統的地球觀測衛星那樣耗費數千萬美元甚至更多。

與Planet公司合作

Planet團隊在他們的新工廠;從左至右,Planet森林項目主管塔拉·奧謝(Tara O』Shea);兩位聯合創始人羅比·辛德勒和威爾·馬紹爾;挪威氣候與環境部長奧拉·埃爾韋施圖恩;製造副總裁切斯特·吉爾摩。

Planet成立於2010年,由威爾·馬紹爾(Will Marshall)、羅比·辛德勒(Robbie Schingler)和克裡斯·保舒澤恩(Chris Boshuizen)共同創建,三人曾在美國宇航局(NASA)位於矽谷的艾姆斯研究機構一起共事。(保舒澤恩現在是投資於Planet的風險投資基金DCVC的常駐企業家。)該公司旨在開發新一代的低成本衛星的潛能,以複製和超越昂貴的傳統太空項目的能力。

如今,在從包括DCVC和谷歌在內的風險投資者那裡籌集了近2億美元資金後,該公司運營著150顆衛星,這是全球最大的私營衛星群,佔在軌運行衛星總數的10%以上。每天,它都會收集地球整個陸地的圖像。這些圖像的數據量多到令人難以置信,Planet會將這些數據賣給客戶,包括記者、對衝基金、農業綜合企業和政府機構。

該公司將遷入已於9月11日揭幕的一家新工廠。Planet生產副總裁切斯特·吉爾摩(Chester Gilmore)身穿實驗服,戴著粉色圓點領結,描述了他的新生產線上的一小群技術人員如何只用10個工具就能在一周內製造和測試40顆衛星,打破了之前26顆的記錄。他回憶起該公司成立初期的日子,當時從太空下載一張模糊的地球圖片與完全沒有地球圖片相比就是一場勝利。

在Planet最近進行一輪裁員之後,一些行業觀察人士擔心該公司可能會面臨不利局面。衛星電信顧問蒂姆·法拉爾(Tim Farrar)警告稱,「在更廣泛的新太空領域,成像和通信項目都出現了很多的動蕩。」

太空賺錢的新方法

挪威的氣候部長奧拉·埃爾韋施圖恩(Ola Elvestuen)出席了Planet工廠的開業典禮,稱讚該公司開發出了「走在生態和環境前沿」的技術。但Planet並不是一家民用航天機構,它需要利用數據做好事來獲得回報。

Planet的聯合創始人對公司的未來仍持樂觀態度。它的發言人告訴Quartz,公司在2018年5月從新老投資者手中籌集了超過1億美元的新資本。他們預計,嵌入Planet在線平臺上的新機器學習產品,將大大提高他們的數據對客戶的用處。今年晚些時候,該公司將發射Dove成像衛星的第14個迭代版本,其傳感器將得到顯著的改進。

該公司的聯合創始人辛德勒在一份聲明中說道,「作為一家使命導向的商業公司,Planet能夠產生的最大影響之一就是,將技術突破和數據轉化為讓這個星球受益的工具,同時鼓勵行業的增長。」

但他們仍然需要為所有的那些數據信息找到回頭客。像今天宣布的與加州的合作那樣的與購買衛星的地方政府和私人捐助者達成的獨特交易,可能是解決方案的一部分。

相關焦點

  • 美國加州州長:山火頻發是氣候變化「新常態」
    新華社洛杉磯12月9日電(記者黃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州長傑裡·布朗9日說,近期加州南部山火頻發主要源自反常的乾燥天氣,而後者是全球氣候變化帶來的「新常態」。  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多地近日發生多起山火。布朗和州應急部門官員9日召開新聞發布會介紹救災情況。
  • 美國加州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系列活動開幕
    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副會長謝元、江蘇省副省長繆瑞林,美國加州州長布朗、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氣候變化與環境研究所主席斯特恩、美國加州大學副校長蘇伊士、能源基金會執行長海茨等嘉賓出席開幕式並致辭。
  • 全球氣候行動峰會:應對氣候變化出現三個新特點
    中新網舊金山9月14日電 (孫忠一 孫秋霞)英國一項最新研究稱,如果不加強應對氣候變化,未來熱帶、亞熱帶地區以及美國、歐洲等地因熱浪死亡的人數都會持續上升。  氣候變化是一項重大而緊迫的全球性挑戰,關乎全人類的生存和可持續發展。在2018年全球氣候行動峰會「中國角」開幕式上,與會嘉賓指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呈現出三個新特點。
  • 應對氣候變化_中國氣象局
    近年來,中國氣象局採取一系列措施加大工作力度,提高全社會氣候安全意識,增強主動適應和科學應對氣候變化能力。氣象部門積極宣傳和普及氣候安全知識,引導全社會從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認識和重視氣候安全問題;提高氣象部門適應氣候變化特別是應對極端天氣和氣候事件的能力,構築國家氣候安全屏障;提高氣象部門為氣候資源和能源開發服務力度,全面評估風能、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開發潛力。
  •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美國加州-中國氣候研究院召開視頻對話應對...
    4月17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與美國加州—中國氣候研究院共同舉辦視頻對話會。全國對外友協原會長、中美友協副會長李小林和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前州長埃德蒙· 傑瑞· 布朗主持會議。全國對外友協會長林松添、前駐美大使、中美友協副會長周文重、清華大學戰略與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傅瑩,美國加利福尼亞州前州長布朗、前財政部長保爾森、紐約市前市長布隆伯格、前白宮辦公廳主任波德斯塔等中美戰略界重要人士出席會議,並一致呼籲兩國加強合作,共同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氣候變化等全球性挑戰。
  • 中國援衣索比亞衛星交付 開啟中埃應對氣候變化合作新篇章
    中新社北京12月2日電 (記者 阮煜琳)中國氣候變化南南合作項目——援衣索比亞衛星交付儀式2日在北京舉行,這也是中國同非洲合作的第一顆遙感衛星。中國生態環境部副部長劉華和衣索比亞駐華大使特肖梅·託加出席儀式並致辭。
  • 美國正式退出巴黎協定 未來美國將如何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據外媒The Verge報導,美國將於11月4日正式退出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美國將如何繼續應對氣候變化問題,將取決於大選結果。《巴黎協定》在2016年11月4日正式生效,目前仍有少數國家尚未正式批准該協定。美國總統川普在上任後不久就提出讓美國退出巴黎協定,但這個過程花了四年時間。
  • 氣候變化將導致部分美國加州魚種消失
    美國即將滅絕的銀鮭魚(圖片來源:全景網)海外媒體報導稱,科學家們相信,如果氣候變化按目前的情況發展下去,那麼在下世紀內加利福尼亞地區的鮭魚物種和其他淡水魚物種將會消失,而取代他們的將是那些習慣生活在溫暖水域的非本地魚群。
  • COP25開幕,AI助力應對氣候變化行動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日在會議開幕前舉行的記者會上表示,此次大會將呼籲加強「問責、責任和領導力」,以結束全球氣候的危機。針對氣候變化問題,我國生態環境部同樣也給予了極高的關注。11月27日發布的《中國應對氣候變化的政策與行動2019年度報告》顯示,氣候變化可通過自然環境直接作用到人體健康。2018年以來,我國適應氣候變化工作不斷推進,取得積極進展。
  • 衛星雲圖中的氣候變化證據
    過去幾十年來,關於雲層的變化及其對全球變化的響應,觀測數據與氣候模式的預測並不一致,這使得雲層成為氣候變化研究中最大的不確定性。7月11日《自然》刊載的「衛星雲圖中的氣候變化證據」(Evidence for climate change in the satellite cloud record)一文,來自美國勞倫斯利物莫國家實驗室、斯克裡普斯海洋學研究所、加州大學河濱分校及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認為,觀測數據與氣候模式的預測不一致的原因在於最初設計用於監測天氣的觀測系統在探測雲的變化方面幾十年來一直缺乏足夠的穩定性,除非對其進行修正以消除人為影響
  • 中國為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提供「高清大圖」
    此外,數據還將服務於全球變化研究,準確評估全球碳循環、溫室氣體排放等。  23日在紐約聯合國總部召開的2014年聯合國氣候峰會,正是全球應對氣候變化力量的又一次匯聚,爭取為明年氣候變化達成一個新的協議,增加政治推動力。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助推著中國碳排放總量上升為世界最大。
  • 作物越多樣,越能應對氣候變化影響
    英國《自然》雜誌19日在線發表了一項生態學研究:美國科學家團隊分析了91個國家連續50年的全年產量數據後報告稱,增加作物多樣性可以極大地提高全國作物年產量的穩定性,從而應對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        全球糧食系統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地球以及人類賴以生存的資源基礎。
  • 應對氣候變化做好科研轉型
    科學家指出,由於氣候變化,澳大利亞的火災季節有可能變得更長,火勢可能變得更猛烈。「人類正面臨一個緊迫的挑戰。現有的科學研究只是部分了解了氣候變化的風險,以及這些風險將如何影響不同的國家或地區。人類該如何應對,這是一項挑戰。」
  •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解振華:無論國際形勢如何變化 中國都將積極應對氣候變化 2017-,中國氣候變化事務特別代表解振華22日在柏林表示,各方應堅持《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下稱「公約」)和《巴黎協定》確定的基本原則,加速落實已經作出的承諾,決不能倒退。
  • 中國在應對氣候變化上比美國做得更好(圖)
    在這樣的嚴峻形勢下,美國不可能在哥本哈根做出任何重大承諾——一個世界領袖的承諾。這也許就是為什麼美國首席談判代表氣候託德斯特恩(ToddStern)極力將注意力轉向中國,而不是討論美國的角色和責任。  儘管斯特恩強調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碳排放國,他卻顯然地避而不談——中國的碳排放量雖然略高於美國,但其人均排放量列為全球第96位。這個排名是國際能源組織公布的最近數據。
  • 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
    氣候變化問題是世界十大環境問題之首,關係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引起國際社會和各國政府普遍關注,紛紛制定對策。本文概述日本如何應對氣候變化。應對氣候變化的戰略、政策從戰略高度重視應對氣候變化:因其地理、氣候等因素,氣候變化給日本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日本政府從戰略高度應對氣候變化。
  • 應對氣候變化,從我做起
    今日視點  新華社記者 黃 堃  在巴黎,一百多位各國領導人出席了氣候變化大會,這讓人感到各國對氣候問題的重視,但也讓一些人產生應對氣候變化是「高端事務」的感覺。作為普通人,我們又能為應對氣候變化做些什麼?  其實,每個人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為緩解全球氣候變化做出自己的一點貢獻。
  • 極端天氣事件頻發 全球行動應對氣候變化(組圖)
    巴黎氣候變化大會中國氣象局局長、國家氣候委員會主任委員、聯相關公司股票走勢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中國首席代表鄭國光表示,積極參與應對氣候變化國際行動,是促進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構建國家新型安全體系、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有效應對氣候風險的重大舉措。
  • 羅俊代表:天琴二號預計2025發射 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能力
    來源:經濟日報5月26日,全國人大代表羅俊接受媒體連線採訪時透露,天琴二號衛星預計將於2025年前後發射,屆時將提升我國應對全球氣候變化的能力,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據了解,我國目前尚無重力衛星,而第一代重力衛星預計將於明年才發射。2002年以來美德聯合發射重力衛星系列,對全球氣候異常的研究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什麼天琴計劃會跟重力衛星相關呢?
  • 國務院關於印發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的通知中國應對氣候變化...
    領導小組將研究確定國家應對氣候變化的重大戰略、方針和對策,協調解決應對氣候變化工作中的重大問題。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辦事機構設在發展改革委。國務院有關部門要認真履行職責,加強協調配合,形成應對氣候變化的合力。地方各級人民政府要加強對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的組織領導,抓緊制定本地區應對氣候變化的方案,並認真組織實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