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古代的春秋戰國時期,出現過很多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和龐涓就是其中的兩位,二人師出同門,但卻又仇深似海。
孫臏是兵聖孫武的後代,但是他的本名早已經失傳,之所以叫「孫臏」,是因為他在遭受龐涓的謀害時,正是被施以「臏刑」。
早年間,孫臏與龐涓都是鬼谷子的門徒,根據《史記》記載,龐涓心裡明白,孫臏的才能要高於自己,所以他設計邀孫臏去魏國,隨後便對孫臏實施了殘酷的刑罰,而且還在孫臏的臉上刻上了字。
由此不難看出,龐涓之所以會如此殘忍,一定程度上是出於嫉妒,但是他對孫臏的仇恨,真的只是嫉妒那麼簡單嗎?
1964年,山東臨沂銀雀山西南麓的一處漢代古墓被發現,專家們在其中發掘出了大量的竹簡,其中有一套竹簡讓學者們興奮不已,它正是失傳已久的《孫臏兵法》。
此前,學者們一直認為,《孫臏兵法》與《孫子兵法》是同一本書,但是隨著這套竹簡的面世,證明了《孫臏兵法》和《孫子兵法》是完全不同的兩本書。
通過解讀《孫臏兵法》中的內容,再結合《史記》中的記載,專家們發現了孫臏與龐涓交鋒過程中的很多小細節,他們認為,這或許才是龐涓謀害孫臏的真正原因。
而這些小細節,就藏在大家非常熟悉的「圍魏救趙」的故事中,公元前354年,魏國大舉進攻趙國,龐涓率領的魏軍一路打到了邯鄲附近,由於形勢危急,所以趙國向齊國尋求援助。
根據《史記》的記載,孫臏想出了「圍魏救趙」的計謀,命田忌帶軍直取魏國都城。不出孫臏所料,龐涓果然率軍回援,結果半路上遭遇了伏擊。
但是在《孫臏兵法》中,卻在此基礎上補充了很多細節。根據竹簡上的記載,魏國攻打趙國時,雖然派出了大部分主力軍,但是都城中依然保留了一定的兵力,想要把龐涓引回都城,顯然沒有那麼容易。
所以,孫臏想出了一個非常殘忍的計謀。
孫臏讓田忌找出軍中指揮作戰能力最差的兩個將領,讓他們率軍攻打魏國的平陵城。平陵城雖然不大,但是兵力卻很強,而且它位於宋國和衛國之間,糧道並不順暢。
在他人看來,孫臏的這一計策顯然犯了兵家的大忌。但是田忌一向對孫臏信任有加,所以派齊城、 高唐二人分別率領一支先鋒軍前往平陵城。
不出大家所料,二人大敗於平陵城下,整個先鋒軍全軍覆沒,兩位將領也被殺害。消息傳回來後,孫臏說道:現在可以攻打魏都大梁了。
原來,孫臏之所以會這樣做,是為了讓敵軍認為齊軍不懂兵法,非常容易被擊敗。龐涓此人好大喜功,見到齊軍如此不堪一擊,必定會率軍回援搶一個大功勞。
果然,龐涓聞訊後,率領一支精兵趕回都城,結果在半路上中了埋伏,被齊國生擒。
從謀略的層面來看,孫臏的這一計謀可以說絕妙無比,但是仔細一想不難發現,孫臏這個人實在是可怕。為了達到目的,他不惜犧牲兩位將領和一隊先鋒軍,雖然說「慈不掌兵」,但不等於可以赤裸裸地犧牲士兵的性命。
想引誘龐涓中計,顯然不會只有一種辦法,但是孫臏卻選擇了效率最高,也最殘酷的一種方法。由此可見,孫臏內心的狠毒,其實絲毫不亞於龐涓。二人又是親師兄弟,自然都互相了解,所以龐涓謀害孫臏的真正原因,其實就是先下手為強。
當然,以上這些只是我根據《史記》以及《孫臏兵法》中的內容,表達出的一些個人的見解,歡迎大家指正。
在我看來,《史記》這本書不僅包含了眾多的史料記載,同時它向我們展現的,也是歷史的智慧和古人的前車之鑑。
在二十四史中,我最喜歡的就是《史記》,從文學性來說它有無韻之離騷之稱;從史學上來說,它奠定了24史的基本體裁。
歷史就像是一面鏡子不僅記錄著人類社會的成功與失敗、興盛與衰退,而且隱藏著無數盛衰存亡的道理、得失成敗的奧秘、可吸收借鑑的智慧,讓人生少走彎路。
正因為如此,《史記》中的多篇內容才會被選入語文教科書之中,成為國人必讀的經典。
很多人可能有這樣一個困擾,原版的《史記》通篇都是文言文,內容晦澀難懂,所以今天我要向大家推薦這套白話文版的《史記》,其中不僅收錄了原著內容,還加入了白話文的註解和譯文,讀起來通俗易懂。
全4冊,原價298,現在只需要79,一本才20塊。一頓飯錢,就可以讓你感受幾千年歷史長河中的興衰沉浮,何樂而不為呢?
點擊下方商品卡即可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