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編輯
今日,《細胞》雜誌在線發表了一篇關於新冠疫苗的最新論文。由秦成峰研究員、英博博士以及王佑春研究員共同領導的一支團隊,開發出了一款新型的mRNA新冠疫苗。在小鼠和非人靈長類動物模型中,這種疫苗能夠激發免疫反應,誘導產生中和抗體。
值得一提的是,這款新型疫苗採用了先進的製劑技術,在室溫下能夠存放至少一周而依舊保持穩定。對於疫苗產品而言,有望大大減少運輸時的冷鏈要求。
研究人員們在論文中指出,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人們就期盼能儘快有安全可靠的疫苗誕生。在諸多疫苗開發技術中,基於mRNA的疫苗,有望快速應對這一挑戰。放眼全球,也已有多款mRNA新冠疫苗進入了人體臨床試驗,並取得了積極的早期結果。
在本研究中,科學家們使用了新冠病毒S蛋白的受體結合域(RBD)中的一段胺基酸序列,用以產生抗原。細胞實驗也證實,編碼這段胺基酸序列的mRNA片段,在轉染到多種細胞系中後,能夠產生高表達量的RBD片段。
▲這款疫苗的設計(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為了遞送這些編碼抗原的mRNA,研究人員們使用了一種叫做納米脂球(lipid nanoparticles)的技術。經過生產製造,這些包含mRNA的納米小球的平均尺寸不到90納米,且形態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在小鼠模型中,接受了一次注射後,這些動物體內都出現了針對新冠病毒RBD的IgG抗體,以及中和新冠病毒的抗體。和目前的幾款mRNA疫苗一樣,接受了第二次注射後,這些抗體的水平均出現了快速上升。此外,在小鼠體內,疫苗的注射也誘發了T細胞的免疫反應。
研究人員們也做了病毒攻毒實驗。接受了疫苗注射的小鼠,在接觸到新冠病毒(MASCp6毒株)之後,得到了完全的保護——無論是肺部還是氣管,都沒有檢測出病毒RNA。而對照組的動物則出現了很明顯的病毒感染。
▲本研究的圖示(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在食蟹猴模型中,研究人員們再次做了檢測。這些動物被分為三組(每組10隻),分別接受100 µg疫苗、1000 µg疫苗、以及安慰劑的注射。在疫苗注射組中,研究人員們觀察到了類似的抗體上升現象,以及特異的T細胞免疫反應。
考慮到許多新冠病毒肆虐的地區並沒有完備的冷鏈系統,研究人員們也評估了這款疫苗在不同溫度下的存放表現。檢測結果說明,採用這種技術,在4度或25度下存放一周的納米脂球,並不會影響其中的報告基因mRNA表達。在37度下存放一周,也只會減少13%報告基因的表達量。綜合來說,這些結果表明這種技術能產生在室溫下穩定的疫苗。
根據公開信息,這款mRNA新冠疫苗已於6月19日獲批進入臨床試驗。我們也期待更多新冠疫苗能夠早日上市,讓世界儘快回歸正常
本文題圖來自Pixabay。
參考資料:
[1] Na-Na Zhang, et al., (2020), A thermostable mRNA vaccine against COVID-19, Cell, DOI:https://doi.org/10.1016/j.cell.2020.07.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