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重器高精度零件製造者陳行行:精雕細琢鑄就無悔青春

2020-12-07 中國網·錦繡天府

用比頭髮絲還細0.02mm的刀頭,在直徑不到2m的圓盤上,打出36個小孔,這比用繡花針給老鼠種睫毛還難。沒有人能做到的事情,他卻做到了,在高速旋轉的刀具作用下,36個小孔,精確成型……他就是陳行行,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加工中心特聘高級技師,在核武器科技事業中從事著高精尖產品的機械加工工作。

「你能做的,別人也能做,很快會被替代,只有追求不可替代才能不斷進步。要做到不可替代,只有不停學習。」作為2018年「大國工匠年度人物」、全國技術能手、四川工匠,陳行行依舊在學習的道路上不斷奮鬥。他為自己寫下了這樣的人生信條:「投身國防,紮根崗位,技能成就人生,學習創造未來。」

多掌握一門技術,總會有用到的那一天

陳行行出生於山東微山湖畔一個普通的農村家庭,初中畢業後,他放棄了讀高中、上大學的人生道路,選擇讀技校、學技術。「通過看電視新聞,我了解到學習一門技術不僅花錢少,還能比上大學提前就業,而且就業前景非常廣闊。」2004年,15歲的陳行行進入山東省機電學校,開始了他的技術學習生涯。

那時,班裡上課都是隨便坐,陳行行一般會選擇坐在第一排中間的位置。因為這個位置,聽課最清楚。多年之後,陳行行依然記得,有一次上數學課,老師一直對著他講課。他很納悶,以為自己犯了什麼錯誤。趁著老師在黑板上寫字的功夫,他回頭一看,才發現班裡60多個學生,只有他一個還在聽老師講課,其他學生都趴在桌子上睡著了。

「不被周圍差的環境、不好的誘惑所影響,堅持自己的選擇。我始終把能夠成為一名優秀的技術工人,當作我的奮鬥目標和人生理想。」陳行行說,為了這個理想,在校期間,他先後學習了電工、焊工、鉗工、製圖、數控車、數控銑、加工中心還有模具設計8個工種,並考取了與這8個工種相應的12本職業資格證書。

其實,對陳行行而言,考取職業資格證書的初衷很簡單也很單純:證書並不是最重要的,藝多不壓身,不管能不能考到證書,通過各種培訓,就有機會多掌握一門技術,總會有用到的那一天。

懷著這個簡單的想法,陳行行用自己兩個多月的生活費報名並考取了人生的第一個證書——中級維修電工證書,「當時,班裡很多同學笑我傻:有的說,你又沒學過電工,怎麼可能把這個證書考下來?有的說,證書即便是考下來,又有什麼用呢?」

苦心人天不負,經過兩個多月的勤奮努力,陳行行終於拿到了中級維修電工證書。正是這本中級維修電工證書,在陳行行的成長路上,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憑藉這個證書,陳行行報名參加了學校舉辦的電工技術技能比賽,並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績,還獲得了學校獎勵的500元獎金。還因為這個證書,陳行行得到了參加山東技師學院單招考試的資格,如願進入山東技師學院機械工程系,學習現代模具製造與維修技術。

嘗到證書甜頭的陳行行,勁頭更足了。此後,他相繼又考取了中級鉗工證書、中級製圖員證書、高級製圖員證書、高級數控銑工、數控車技師、加工中心技師、模具設計師等一系列的職業資格證書。

比賽是技能人員一個快速成長的通道

2006年9月,17歲的陳行行來到山東技師學院,正好趕上國家六部委舉辦第二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山東技師學院2004級技師數控班的學生卜祥斌獲得了高技學生組數控車第三名的好成績,這也是山東省第一次在全國數控大賽上取得如此優異的成績!一時間,媒體報導、電視臺採訪、學校宣傳,卜祥斌成了技術成才的榜樣!

這一切,陳行行都默默的記在了心裡,他暗暗下定決心:要努力學習技術,像卜祥斌一樣,實現技術的突破和自我的超越!

2008年春節後剛開學,擔任數控教學的練軍峰老師就告訴同學們,第三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即將舉辦。「這是一次很難得的機會,我應該好好把握住。」陳行行停掉了手上所有的兼職工作,全身心投入到數控大賽的準備中。

「你就別做夢了,你算算我們學校數控班有多少學生,有5000多人!而且我們學的還不是數控專業,是模具專業。我們才剛剛開始學習數控,有的年級都學了三年,在企業實習半年多了,你怎麼能比的過別人呢?」聽說他要參加大賽,有的同學給他潑冷水,「即便是你能代表學校參加比賽,整個山東省那麼大,那麼多學校,你能拿到名次嗎?」

「不在乎別人說什麼,確定目標,十倍努力,我能行!」千裡之行,始於足下。就這樣,陳行行把全部的業餘時間都留給了大賽。只要沒課,陳行行就「長」在機房裡,從早上機房開門,到晚上機房關門:練習仿真、練習手工編程、練習歷屆數控大賽的試題……

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半年多的刻苦訓練,陳行行以僅比第一名低0.6分的總成績,獲得第三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山東選拔賽高技學生組加工中心第二名。毫無疑問,對於陳行行而言,這個成績儘管也不錯,但他還是很不滿意。「必須化坎坷為動力,不斷前行,就一定能夠取得成功!」

2010年下半年,第四屆全國數控大賽拉開了帷幕。這一次,陳行行相繼獲得了濟南選拔賽職工組加工中心第一名、山東選拔賽職工組加工中心第一名、全國總決賽職工組加工中心第四名。也因為成績優異,他被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錄用。

「比賽是我們技能人員一個快速成長的通道。」從2008年至今,陳行行先後參加了十餘次各級別、各層次的職業技能大賽,比賽不僅讓他成長,也讓他有幸進入到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從事高精尖產品的工作。

在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機械製造工藝研究所工會與人事教育處的支持下,經過層層選拔,陳行行成功入選參加第六屆全國數控技能大賽。當時研究所設備緊張,沒有專門的設備可供他訓練,研究所工會與人事教育處尋找到成都兩家和綿陽一家合適的四軸加工車間,最後定於綿陽車間來訓練。車間位於綿陽園藝山的半山腰,訓練環境也艱苦。「我並不會叫苦不迭,反而樂在其中。」為備賽早起,陳行行帶一片麵包就趕往車間,時間緊、任務重,忙起來顧不上吃飯,實在餓了就啃一口麵包接著訓練。

在這次全國大賽中,陳行行順利榮獲加工中心(四軸)賽項職工組第1名,被中華全國總工會授予全國五一勞動獎章。

精心細雕鑄造自己,無悔一生

2011年,陳行行成為了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的一名正式職工。

來到這裡,無論是研究所,還是車間,都給陳行行這些年輕職工安排了各種技能培訓,包括UG軟體培訓,Master軟體培訓、數控比賽輔導,工藝培訓等,還多次組織舉辦了數控技能大賽。「我現在參加數控技能比賽,不僅拿著所裡發的工資,而且車間備好刀具、材料和工具機,還用上班的時間進行實際操作練習。」相比以前在民營企業的工作情況,陳行行由衷自豪,也倍加珍惜,「這種機會在以前我想都不敢想的。所裡主動給我們搭建這麼好的學習平臺,我們怎麼有理由不好好學習呢?」

在研究所裡,陳行行如饑似渴地學習新知識、新工藝、新技術,在嚴格按照工藝流程生產的基礎上,不斷尋找更優化的加工方法。幾年下來,他的技術實現了飛躍,先後取得了加工中心高級技師、數控車技師、高級製圖員等8項職業資格;先後撰寫了《動葉輪高速銑削技術》等論文及技術革新合理化建議10餘篇,取得了「多工位柔性快換夾具的應用」「弱剛性零件的加工變形控制技術」等多項成果,成為研究所新型數控加工領域的領軍人才。

研究所分一、三、五年的周期培訓並考核:一年達到獨立操作;三年達到高級工水平;五年達到技師水平。來這裡僅僅7年的時間,陳行行就成長為原本需要16年時間訓練的技師。在多項重要型號產品的急難險重任務中,他憑藉紮實、深厚、全面的專業功底和敢於創新的精神,以技術革新推動技術進步,攻堅克難,啃下了一個又一個「硬骨頭」。

除了技術,陳行行還肩負著多種角色。他是研究所第一位特聘技師、現場工程師,負責領辦兩個高技能人才工作站,帶領著兩個高技能人才團隊進行技術攻關,那些多年工作、學習和比賽積累的心得經驗、竅門絕活,他都毫無保留地全部分享給其他同事。

他還兼任著所裡數控方面的培訓老師,從選材、備課到教學,全部都是盡心盡力完成好。經他培訓和指導的選手有3人分別獲國家級技能比賽職工組第4名、第7名和第11名,還有4人次獲四川省級職工組的前五名。他還多次應邀在四川省總工會、中機維協(綿陽)和中物院培訓中心等單位舉辦的技能培訓班上授課。

「人生只有一次,不拼不精彩,不搏枉少年。面對現實社會,要有說出我行的勇氣,要有豪情灑脫的氣勢,精心細雕鑄造自己,無悔一生!」2019年初春,在一次面對技校學生的千人報告會上,陳行行如是說。(劉婷婷)

相關焦點

  • 大國重器是怎麼命名的
    【大國重器是怎麼命名的】「鯤龍」寓意「鯤鵬展翅,蛟龍入海」;「鴻雁」寓意「鴻雁傳信,永不失聯」;還有北鬥、天問、玉兔……你知道這些名字有什麼寓意嗎?戳圖了解今天,北鬥三號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正式開通 !為大國重器點讚!驕傲轉發!
  • 大國重器到底有多重?
    在古代,像這樣的「大國重器」是國家和權力的象徵。如今,人們對這個詞的理解早已發生了改變——中國天眼、國產航母、「復興號」列車以及C919大飛機等等,這些都是我們當今的大國重器。它們都擁有共同的特徵:科技含量高,研製難度大,對相關行業乃至國家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 4000噸的「大國重器」下線 為何畫了只萌熊貓?
    大國重器盾構機被比喻為「鋼鐵穿山甲」,是挖築隧道的「神器」。環環此前已經多次近距離接觸盾構機,但這臺很不一樣。「振興號」給環環的第一印象是巨大,其刀盤直徑達15.03米,總長135米,總重量達4000噸。
  • 走進大國重器FAST,聆聽來自宇宙的「心跳」
    伴隨著2020年青少年「雲上科學營」 活動的開幕,「重器鑄夢」探秘中國科學院大科學裝置專題營將帶領青少年們走進中國科學院五大科學重器,揭開大國重器的神秘面紗。在探秘「觀天巨眼」FAST直播活動中,青少年通過VR虛擬實境技術,一分鐘漫遊FAST後,FAST總工程師姜鵬與FAST臺址勘探與開挖系統總工程師聶躍平分別帶來了特別科普報告,從FAST的建造難度和選址過程的角度出發,帶領青少年們「雲遊」大國重器
  • 鑄造大國重器 精測風雲變幻
    2016年,第二代靜止氣象衛星風雲四號A星成功發射,突破了靜止軌道三軸穩定姿態下的高精度實時掃描成像圖像導航核心技術,完成新技術、新體制、新方法、新系統、新應用的試驗驗證,實現我國靜止氣象衛星的更新換代。
  • 我國晶片、北鬥等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我國晶片、北鬥等5個大國重器取得重大突破 晶片晶圓切割保護 發表於 2021-01-08 10:31:56 「真正的大國重器,一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化緣是化不來的,要靠自己拼搏。」
  • 海底最深處,潛水冠軍不是大國重器 而是……
    但在「超級工程」、「大國重器」都未曾到達的海底,卻出現了本不該出現的身影……今天是「世界海洋日」,跟小新一起下潛,穿越這些央企打造的「大國重器」,去看看海底到底有什麼——海洋是廣袤博大的它的面積約佔地球總表面積的 71%
  • 濰柴:見證大國重器的力量!
    濰柴:見證大國重器的力量!
  • 莫讓香菸傍「大國重器」營銷
    (8月16日新華社) 「中國天眼」,具有中國獨立自主智慧財產權的FAST,是世界上已經建造完成的口徑最大、最具威力的單天線射電望遠鏡,在基礎研究眾多領域、日地環境研究、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等方面發揮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名副其實的大國重器。
  • 中國化學榮獲2020年度政務傳播「大國重器獎」
    中國化學榮獲2020年度政務傳播「大國重器獎」 2021-01-13 17:5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王德寬:成就大國重器「中樞神經」
    三十多年如一日,他將自己的青春和智慧都獻給了水利水電自動化發展事業。歷史的高光凝聚在這一刻:2018年04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登上三峽壩頂,極目遠眺長江上下遊。隨後,在左岸發電廠實地調研的時候,他語重心長地叮囑現場的工程技術人員:「行百裡者半九十。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不會是歡歡喜喜、熱熱鬧鬧、敲鑼打鼓那麼輕而易舉就實現的。
  • 大國重器「兩彈一星」讓中國成有影響力大國
    (原標題:「四史」關鍵詞|大國重器「兩彈一星」讓中國成有影響力大國)
  • 海洋「大國重器」集中亮相!與水下機器人彰顯中國實力
    海洋「大國重器」集中亮相2019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正在深圳舉行,一大批海洋「大國重器」及高新技術研發成果亮相。「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藍鯨1號」鑽井平臺、「海洋二號」衛星等海洋大國重器的集中亮相備受關注。由中集來福士設計建造的「藍鯨1號」是目前全球最新一代超深水雙鑽塔半潛式鑽井平臺,我國首次成功試採可燃冰,「藍鯨1號」立下了汗馬功勞。
  • 三款大國重器亮相海博會,引發熱議,國際網友:中國總帶來驚喜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不斷提高,「上九天攬月,下五洋捉鱉」已經成為了現實,近年來,「上天有神舟,下海有蛟龍」成為了廣為流傳的一句話,近日,我國的大國重器據環球網報導:為了助力2020年海博會,「深海一號」、「蛟龍號」、「天鯤號」將於本月的14日至18日在我國的廣東省深圳市的蛇口郵輪母港亮相,並且向公眾免費開放參觀,由於他們作為海博會期間推出的重磅配套活動之一,因此,這三個「大國重器
  • 超快雷射加工技術助力大國重器上天下海
    看到我國近幾年在科技領域的發展成績單,自豪感便溢滿心間:中國天眼——世界上最大的單口徑射電望遠鏡FAST ;中國高鐵總裡程達3.5萬公裡,位居世界第一;國產大飛機C919起飛,發動機完全自主研發、自主生產;中國自主研發載人潛水器「奮鬥者」號下潛深度達到了10909米……而深入去了解這些大國重器背後的製造工藝,會發現一點
  • 碳纖維:撐起大國重器的「小材料」
    來源:解放軍報現代戰爭既是先進武器裝備的比拼,也是高性能材料的較量——碳纖維:撐起大國重器的「小材料」■許妍敏 玥 凡日前,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與美國空軍研究實驗室聯合研製出3D列印耐高溫聚合物的新技術,未來有望應用於航空航天發動機,該技術使用的材料正是碳纖維。
  • 大國重器和小螺絲釘哪個重要,牛逼哄哄的韓國最後還不是被日本掐脖子了
    所謂的「大國重器」主要指的是一些大項目、大工程等,所謂的「小螺絲釘」主要指的是一些基礎元器件,比如一些核心原材料、傳感器、元器件等。很多人認為大國重器最厲害,小螺絲釘是可有可無的,但事實真的如此嗎?大國重器
  • 溫嶺這個潮汐發電站亮相《大國重器》
    2018-03-13 14:02 | 浙江新聞客戶端 記者 胡元勇 金振東 拍友 吳敏力 毛海挺 林圓圓 編輯 金振東3月2日,在中央二臺熱播的《大國重器》第二季第五集《布局海洋》中,溫嶺江廈潮汐試驗電站在片中展露英姿,成了浙江人的驕傲。
  • 大國重器命名刻下中國文化烙印丨長江評論
    (圖為嫦娥五號)「九章」是中國對大國重器又一次充滿濃鬱中國文化意味的命名此後,「大國重器」的命名,開始公開向社會徵集。2013年,350萬網友投票命名中國首輛月球車為「玉兔」,2019年發射的暗物質探測衛星,從萬千徵名中篩選出「悟空」。這些在外國人聽起來很奇怪的名字「chang'e」「yutu」「wukong」中,卻飽含著中國人一聽就能明白的浪漫主義。中國航天人,用幾十年時間,實現了數千年裡中國人幻想的神話世界。
  • 大寫湖北人 | 柳林濤:七年突圍西方技術封鎖,自主研發大國重器「海空重力儀」驚豔世界!
    過去,我們依賴進口如今,我們自主研發就在今年的7月23日繼「東方利劍」高精度絕對重力儀問世僅一年之後又一個大國重器「海空重力儀」閃亮誕生它揚眉吐氣 耀眼奪目的背後蘊藏了湖北科學匠人們七年磨一劍的嘔心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