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差異引起的革新  ——克卜勒與克卜勒三定律

2020-09-06 高校教師老周

圖1 克卜勒像

人們說,從16世紀開始的近代科學革命中,有三本偉大的著作在整個科學史上閃著燦爛的光輝。第一本是1543年,哥白尼出版了他的著作《天體運行論》,從而打破一千多年的託勒密的地心說的統治奠定了日心說的基礎。第二本是伽利略1632年出版的《關於託勒密和哥白尼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從理論上捍衛了日心說,並且提出了慣性定律等一系列現代物理的原則。第三本就是1687年出版的牛頓的著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把整個天體運行和宇宙中的運動納入了力學規律的範圍內。

在從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頓之間的認識的飛躍上,我們不得不提到的一位貢獻卓著的天文學家克卜勒。由於他總結的關於行星運動的三定律,才突破了行星軌道是圓形的思想約束,才有天體力學和動力學的飛躍。

在哥白尼和伽利略之後,日心說雖然逐漸為人們接受。不過不論是地心說還是日心說,都認為行星都是沿著圓形軌道運行,或是沿著若干圓形軌道(本輪、均輪)作複合運動的。由於觀察的精密,這種基於行星做圓運動的理論結果與觀察數據之間的誤差越來越大,於是這種複合的圓便愈多。再加上這些圓可以是偏心的,所以經過不斷修正,這種複合的圓愈多同實際觀測的誤差便愈小,其誤差甚至可以說還是相當精確的。但是由於圓用的愈多,太陽系的圖像便愈來愈複雜。

最早打破行星的運動軌道是圓的限制的是德國天文學家克卜勒(Johannes Kepler, 1571-1630)。他經過長達9年的推算,並且不放過8分的誤差,終於得出一切行星繞太陽運動軌道是橢圓,太陽位於一個焦點上的結論。這便是著名的克卜勒第一定律。而這個定律實際上是克卜勒的老師第谷(Tycho Brahe,1546-1601)與他本人經過兩代人的觀察、計算,積數十年辛苦的結晶。

圖2 弟谷像

第谷是丹麥人,從小喜歡鑽研天文。1576年,在丹麥王腓特列二世資助下,第谷得以在汶島建立一座頗具規模的天文臺。第谷在這座天文臺觀察了21個年頭,直到1597年腓特列王故去,他失去了資助。這段觀察他積累了極為寶貴的觀測資料和數據。1599年他受聘到布拉格任奧國御前天文學家。次年,1600年,克卜勒來到布拉格任第谷的助手。

第谷終身辛勤觀測,有很高的精度,而對理論卻不擅長。日心說在當時已經流行,但他卻還沒有接受,而為地心說修修改改。克卜勒呢,他小時得過天花,而且從小視力不好,沒法進行精密的觀測,但卻善於理論推理。恰好1601年,第谷撒手人寰,臨終前他將全部資料與數據,特別是有關火星的觀測數據交給克卜勒。克卜勒便對這批珍貴的資料進行加工。

與第谷不同,克卜勒是日心說的熱心擁護者。克卜勒首先注意在第谷的數據中關於火星的資料。

早在哥白尼以前,人們就曾注意到當太陽、地球、火星處於一直線上,太陽、火星在地球的兩側這種情形,稱為&34;。這可以從太陽、火星與其它星球的視角度間接推算,當從地球上看,太陽與火星的夾角為180度 時就是&34;。人們早就注意到,每過780日火星&34;一次。哥白尼從這個數字經過推理,算出了火星繞太陽的實際周期 為687日。事實上,地球在780日中繞太陽走過了2周又49度 ,而火星走過了1周又49度 ,即總共走過了409度 ,通過簡單的比例計算可得 T=360*480/409=687(日)。

在第谷20多年不間斷的觀測火星記錄中,克卜勒找到了12次&34;的記載。就是說在這期間第谷抓住了每一次&34;。

利用第谷關於火星&34;的這些數據克卜勒首先來計算地球的軌道。他從一次&34;開始,當過了687日,火星繞太陽回到了原處而地球繞太陽走了差43天不到2周。如圖3,43天對應於fai角,令S表太陽,E 表地球,M表火星,這時的角SEM 可以在當時實測太陽和火星的夾角得到。設從太陽到火星的距離SM為1,便可以從簡單的三角學知識算出從太陽到地球的距離 。

同樣再過687天,地球的位置在E 2又可以由觀測得到角度SE2M 的值,從而可以算出地球到太陽的距離SE2 。如此下去可以得到一串E3,E4,E5,等 地球的位置,由此就可以把地球的軌道畫出來。克卜勒發現地球的軌道是一個圓,而太陽卻不在圓心。據他計算,太陽距圓心大約為半徑的1/59,約為半徑的0.017倍。克卜勒還注意到地球運動的速度是不均勻的,在近日點比遠日點要快。

克卜勒接著去推算火星的軌道。很自然地他認為火星的軌道也是一個偏心圓,但太陽的偏心在什麼方向偏心距有多大需要推算。為此,他從第谷的12組&34;的記錄中選擇了4組,即軌道圓上的4點來推算太陽的位置。在當時,這是一項十分複雜的計算工作。他先假定一個太陽的位置,然後計算,反覆調整。大約進行了70次計算,費了近4年的時間。終於定下一個比較滿意的偏心圓軌道。

但是,這個軌道雖然與選定的4次&34;複合很好,對於另外8次&34;卻有誤差。這個誤差大約是8分角度,這是一個不大的誤差。 是一個圓周角的8/(360 x 60)=1/2700。不過,克卜勒認為這仍然是一個不能允許的誤差,他心裡很清楚,第谷的實測誤差絕對不會超過2分 。

克卜勒為了追求更高的精度,終於不得不打破火星軌道是偏心圓的框框。他試驗了多種圓和類似卵圓的曲線。最後他才試驗橢圓軌道。結果12次&34;都符合得非常好。他最後推求火星實際軌道的方法,可表為如圖4。令M1,M2,M3 ,分別是火星衝的位置,E1,E2,E3等 是衝後過687天地球的位置,這時火星仍在原來的位置上。因為太陽到地球的距離 是已知的。角度 也是已知的,而這些角可由實測數據給出,所以可由三角形 算出從太陽到火星的各個距離 的長度。12次衝的數據表明 在橢圓上,而太陽是橢圓的一個焦點。這就是克卜勒第一定律。

由於克卜勒三定律與行星運動的觀測驚人地符合,並且按照這些定律預測行星位置也分秒不差。所以後人把克卜勒譽為&34;。

應當指出,要衝破天體運動是圓運動的思維定式是不容易的。早在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的學者亞裡斯多德(Aristotle,384BC-322BC)總結當時關於運動規律的認識時,認為位移運動最基本的運動形態是&34;。他說:&34;而且他還說:&34;&34;&34;於是天體運動是作圓形運動的觀念便牢固地樹立起來了。在克卜勒之前,沒有一個人能夠突破這個框框。託勒密沒有,哥白尼也沒有,他們都認為天體運動是沿著圓運動或者是圓的複合運動。

據考證,克卜勒曾經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寫信告訴過伽利略,並且考慮到當時在歐洲主張和宣傳日心說的是少數人,他對伽利略堅持日心說的鬥爭給以熱情的支持。克卜勒在寫給伽利略的信中說:&34;然而伽利略在回信中卻沒有對克卜勒的行星橢圓軌道的結果給以支持。這說明伽利略也沒有突破行星圓運動的框框。這種謎一樣的現象,只能說明在當時,伽利略雖然在宣傳日心說方面是一位離經叛道者,但是在關於行星運動軌道方面仍然是一位循規蹈矩的學者。而克卜勒卻是一位在主張日心說和行星軌道上都是一位離經叛道者。

自古聖賢皆寂寞,克卜勒關於行星軌道的橢圓性的結論,是在沒有人理解和支持下,經過艱辛的計算得來的。他在計算火星軌道上就花費了多年的時間。終於在計算結果的事實面前才突破了行星圓軌道的框框。

克卜勒在推算地球與火星的軌道同時,還發現了所謂克卜勒第二定律,即從太陽到行星的矢徑在相等的時間內掃過相等的面積。之後他還發現了第三定律,即各個行星運動周期的平方與各自離太陽的平均距離的立方成正比。這三個定律合稱為克卜勒關於行星運動的三定律。這三條定律,都收在他1619年出版的專著《宇宙的和諧》中。由於這些定律的重要性,克卜勒被人們稱為天體運動的立法者。

有了克卜勒三定律與伽利略關於落體加速度規律。萬有引力定律與質點運動的力學原理的建立便是呼之欲出的事了。所以我們也可以說克卜勒所沒有放過的8分誤差,在力學發展史上起了多麼大的作用啊!整個自然科學的發展史說明,沒有一絲不苟就沒有科學。

在人類歷史上關於太陽系的各種圖像中,誠然,只要引進足夠多的圓,託勒密的地心說也是能夠足夠準確地描述行星的運動,不過到哥白尼時代,太陽系的本輪已經多達80多個。所以哥白尼慨嘆地說:&34;所以哥白尼拋棄了地心說,日心說不用任何本輪就可以準確地描述行星的運動,所以也就同時拋棄了所有的本輪。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的觀測更精密了。按照日心說的圓軌道理論,也暴露出不可忽略的誤差,這就是第谷的觀測與哥白尼的太陽系的圖像的矛盾。這時,為了彌合這種誤差,有兩種辦法,一種是再添加本輪,另一種就是打破行星的圓軌道的約束。大膽提出橢圓軌道的新思想。克卜勒用自己的實踐,開闢了後面一條新思路。這,也是一條構建太陽系圖像的最簡捷的道路。它無需任何本輪,只要讓所有的行星按照橢圓軌道運行就夠了。真理是簡單樸素的。

轉自武際可科學網博客。連結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u/

相關焦點

  • [趣味物理]克卜勒與克卜勒定律
    但克卜勒的興趣和注意力卻更多的放在改進和完善哥白尼的日心說上,在探討行星軌道性質的研究上。他發現第谷的觀測數據,與哥白尼體系、託勒密體系都不符合。他決心尋找這種不一致的原因和行星運行的真實軌道。  最初的研究從觀測與理論差異突出的火星著手。他運用傳統的勻速圓周運動加偏心圓來計算,均遭到失敗。
  • 長存於世的豐碑——克卜勒三定律 1618年5月18日
    1571 年 12 月,克卜勒出生在德國,1587 年獲得天文學碩士學位。幸運的是第谷·布拉赫發現了他的才能。1604 年 9 月,他觀測到了巨蛇星座附近的一顆新星和哈雷彗星;1605 年,他開始研究地球運動。
  • 克卜勒定律和牛頓
    克卜勒定律    行星在軌道中的運動符合克卜勒(Kepler) 所發現的一種規律, 因此該定律就叫「克卜勒定律」(Kepler'slaws
  • 高中物理:克卜勒的行星運動三定律
    克卜勒第一定律克卜勒第一定律即為橢圓軌道定律,其內容為:所有的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軌道是橢圓,太陽處在所有橢圓的一個焦點上
  • 科普 | 克卜勒定律
    但克卜勒的興趣和注意力卻更多的放在改進和完善哥白尼的日心說上,在探討行星軌道性質的研究上。他發現第谷的觀測數據,與哥白尼體系、託勒密體系都不符合。他決心尋找這種不一致的原因和行星運行的真實軌道。    最初的研究從觀測與理論差異突出的火星著手。他運用傳統的勻速圓周運動加偏心圓來計算,均遭到失敗。
  • 運用克卜勒行星運動三定律和牛頓運動第二定律推導萬有引力定律
    首先, 回顧一下我們之前使用萬有引力定律和牛頓運動第二定律證明[1]了二體問題中行星以恆星為焦點繞恆星沿著橢圓軌道運行, 此即克卜勒行星運動第一定律. ——第二定律, 第三定律, 也可以證明 (雖然也比較短, 但是偶最近實在沒有太多多餘的時間; 看以後啦!
  • 他被稱為「天空立法者」,細說克卜勒行星三大定律
    在科學前進的道路上,人類收穫了一棵棵碩果,克卜勒行星三定律就是其中耀眼的一顆,克卜勒也被稱為「天空的立法者」,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克卜勒行星三定律。我們的地球是時刻圍繞著太陽旋轉的,在太陽系的大家庭中,像地球這樣比較大的行星還有七顆,它們像八個兄弟姐妹一樣環繞著太陽這個共同的母親。可是你知道這八大行星的運動規律嗎?
  • 「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你應該知道什麼?丨高中物理
    這裡會說到:①什麼是地心說、日心說,還有克卜勒三定律。②開普利行星運動定律都有哪些考點。這部分內容,主要分為三個歷程:「地心說、日心說、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你需要知道每一種學說的代表人物,和存在的主要問題(見上面思維導圖)②克卜勒行星運動定律的內容和簡單運用。
  • 克卜勒定律第一定律
    克卜勒第一定律是由德國天文學家約翰尼斯·克卜勒提出的。在此定律以前,人們認為天體的運行軌道是:「完美的圓形」.定律定義克卜勒在《宇宙和諧論》發表的表述:每一個行星都沿各自的橢圓軌道環繞太陽,而太陽則處在橢圓的一個焦點中。[1] 數學推導設定這樣,角速度是
  • 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地球堂兄」
    這是美國航天局公布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的效果圖。克卜勒望遠鏡主體大致呈圓筒狀,直徑2.7米,長4.7米。新華社發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23日宣布,一顆1000多光年外的行星可能是迄今為止最像地球的宜居行星。   這顆行星由美國克卜勒太空望遠鏡發現,命名為克卜勒—452b,距離地球1400光年。它的體積比地球大60%,「年齡」60億歲,甚至比太陽還大15億年。
  • "天空的立法者",天文學家克卜勒,啟示多多
    生活的不幸並未使他終止學業,身殘志堅的克卜勒反而加倍努力學習,憑藉驚人的毅力和刻苦精神,在天文學老師馬斯林的影響下,開始研究天文學。大學畢業後,克卜勒獲得了天文學碩士的學位,被聘請到格拉茨新教神學院擔任教師。後來,由於學校被天主教會控制,克卜勒離開神學院前往布拉格,與卓越的天文觀察家第谷一起專心地從事天文觀測工作。正是第谷發現了克卜勒的才能。
  • 晚安,克卜勒!NASA 向克卜勒探測器發出最後指令
    克卜勒團隊關閉了探測器的安全模式,使其不會在無意間重啟系統。他們還關閉了信號發射器,從而切斷了探測器的通訊。由於探測器處於緩慢旋轉的狀態,克卜勒團隊必須很注意發送指令的時間,從而使探測器在通訊可用的時段裡收到指令。克卜勒團隊將繼續監控探測器,確保指令得到正確執行。目前,克卜勒探測器正在安全軌道上環繞太陽運行,距離地球約1.46億公裡。
  • 證明克卜勒三大定律
    近代天文學的開山之作,克卜勒三大定律是一個最為光輝的例子。可是第谷的大量極為精確的天文觀測資料,為克卜勒的工作創造了條件,他所編著經克卜勒完成,於1627年出版的《魯道夫天文表》(Rudolphine Tables)成為當時最精確的天文表。可是當時不論是地心說還是日心說,都認為行星作勻速圓周運動。但克卜勒發現,對火星的軌道來說,任何的方法都不能推算出同第谷的觀測相吻合的結果。
  • 萬有引力與航天考點微專題1、 克卜勒第三定律 萬有引力定律 2020.10.30
    «萬有引力與航天»考點微專題1  克卜勒三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一 知能掌握1.克卜勒三定律定律
  • 克卜勒如何成了天空的立法者?
    克卜勒憂慮地問:「老師,你怎麼了,昨天還好好的。怎麼突然一下就……」說著,已經是泣不成聲了。第谷伸出手擺了一下,示意克卜勒別哭,聽他說話,克卜勒強忍住抽泣,注視著第谷。假定地球繞太陽軌道是偏心圓,克卜勒推出面積定律 當克卜勒拿到他老師第谷的寶貴資料時,剛好30歲整。接下去的8年,他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了對火星的研究中。
  • 再見克卜勒 感謝你告訴我們不孤獨
    2009年3月7日,幾經坎坷的克卜勒探測器終於在美國佛羅裡達州卡納維拉爾角空軍基地發射升空。搭載克卜勒探測器的德爾塔II火箭點火。來源:NASA[4]這顆以克卜勒三定律的提出者,偉大的天文學家約翰內斯·克卜勒命名的探測器,職責是持續搜尋新的系外行星。
  • 經典力學:克卜勒運動定律及萬有引力定律
    是否都反應一個原理克卜勒在對第谷等人的大量精密觀測數據的研究基礎上,從1609年到1619年先後提出了行星運動的三大定律。1.克卜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在所有橢圓的一個焦點上。行星軌道的偏心率都比較小,例如地球軌道的偏心率只有0.0167,很接近圓。
  • 萬有引力 | 克卜勒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知識點總結
    二、克卜勒定律1.克卜勒第一定律(軌道定律):所有行星圍繞太陽運動的軌道都是橢圓,太陽處在所有橢圓的一個焦點上。2.我們也常用克卜勒三定律來分析行星在近日點和遠日點運動速率的大小。1、關於「地心說」和「日心說」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 克卜勒望遠鏡的「意外」發現
    去年剛剛完成K2任務退役的克卜勒是一顆航天望遠鏡,為了尋找恆星周期變暗的跡象,對成千上萬顆星球展開了觀測,並成功發現了近2700顆系外星體。相比規律的恆星變暗,不規律的恆星變暗現象難以用科學解釋,但這或許將是揭開科學神秘篇章的新發現。
  • 專業獵星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
    我的個人分析,這次新聞發布會更像是花費了6億多美元的克卜勒太空望遠鏡向全球公眾,特別是美國政府、國會和納稅人的「匯報演出」,目的是告訴他們,你們給的這些錢沒有白花,以爭取得到進一步的研究資助。